凌霄城:贏得了戰爭,是南宋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卻輸給了歷史

它建於南宋末年,是朝廷的救命稻草;它的背後,隱藏著忽必烈的斡腹奇謀;它是最後一座淪陷的山城,將南宋的血脈頑強地延續了9年,便是凌霄城。

凌霄城:贏得了戰爭,是南宋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卻輸給了歷史

2005年的夏天,宜賓長寧縣梅硐鎮似乎浸泡在了雨水之中,當地人說,今年夏天,太陽最多隻出來了一週。我在山下等了幾天,天氣依舊沒有改觀。這天清晨,我決定冒雨上山,淳樸的山民不停地勸說:“雨下這麼大,走到凌霄城,衣服都打溼完了,山路幾年沒人走了,說不準還有毒蛇。”他們說的一點沒錯,凌霄城的確不怎麼熱情,迎接我的,唯有陰雨、青苔、毒蛇和僅容一人通行的山路而已。

凌霄城:贏得了戰爭,是南宋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卻輸給了歷史

這座曾經威震四川的南宋山城,用這樣的方式將自己封存於深山中。700多年前的一天,或許正是這樣一個陰霾的清晨,一隊風塵僕僕的兵馬來到梅硐鎮,為首的武將,是南宋長寧軍守臣易士英。連日來,易士英與部將遍訪山川,試圖尋找一處合川釣魚城、金堂雲頂城那樣的方山,修築城堡,以抵禦從雲南北上的蒙軍。易士英的長寧軍,主要負責今長寧縣、興文縣一帶防務,蒙軍攻蜀數十年來,長寧軍並非正面戰場,因而少有交戰。

1253年,忽必烈突率蒙軍南下雲南,此前宋軍防線以釣魚城、重慶城為要塞,依靠長江、嘉陵江沿岸的山城與蒙軍周旋。忽必烈此舉使得四川宋軍大有被南北夾擊之勢,原本風平浪靜的長寧軍也在此時被推到了前線。

凌霄城:贏得了戰爭,是南宋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卻輸給了歷史

宋人的方城,大多選擇壁立萬仞的高山,僅有數條小路可容通行,山上卻是一馬平川,可以耕作,適合長期堅守。凌霄山海拔1001米,四面懸崖絕壁,僅有兩條山路可以上山:一條與仙峰山相連,連接處有條寬達數丈的天然裂縫,人稱“斷頸巖”,過去僅有吊橋相通;另一條邊雖無這般天險,山路卻在懸崖上盤旋,百折繚繞,人稱“四十八拐”。這裡無疑成了長寧軍的絕佳堡壘。

凌霄城:贏得了戰爭,是南宋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卻輸給了歷史

1255年4月,凌霄城動工,兵丁從山下抬來厚重的條石,工匠依據山形築成城垣,修築城門、鼓樓、跑馬道、烽火臺,開挖戰壕,歷時半年方才完工。在此後的數十年中,易士英和他的將士,在這裡守衛著南宋王朝支離破碎的疆土。

凌霄城:贏得了戰爭,是南宋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卻輸給了歷史

“四十八拐”巖壁上至今仍保存著一面高2.52米、寬1.53米的《南宋建城紀事》,記錄了凌霄城築城始末:“宋寶祐乙卯年,韃賊自雲南斡腹。越明年,制臣蒲澤之以天子命,命帥臣朱禩孫措置瀘敘長寧邊面。又明年,城凌霄,為屯兵峙糧、出攻入守據依之地。閏四月經始,冬十月告成。長寧守臣易士英任責、潼川路總管朱文正督工。”山民告訴我,“斷頸巖”吊橋上的木板早已腐朽,“四十八拐”也是多處塌方,想到凌霄城,只有從當地人砍柴的小路上山。

凌霄城:贏得了戰爭,是南宋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卻輸給了歷史

忽必烈的南征軍,繞過宋軍層層設防的嘉陵江、長江防線,經阿壩草原、大渡河西岸草原後,東渡大渡河,過飛躍嶺,取古清溪道,經安寧河谷南下,與兀良合臺的西路軍與諸王抄合、與只烈的東路軍在大理城下會師,並於1254年底攻破大理國,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斡腹奇計”。

凌霄城:贏得了戰爭,是南宋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卻輸給了歷史

斡腹是蒙軍經常採用一種戰略,其精髓在於繞過敵軍重兵把守的防區,以奇兵攻擊其側背的薄弱環節,這種戰術,顯然是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人狩獵習慣在戰爭中的絕妙運用。據《世界征服者史》記載,南征軍“從東、西大軍中每十人抽二人”,此外還有色目人軍隊以及投降的宋軍,共計十萬大軍。此次斡腹蒙軍代價極為慘烈,十萬蒙軍生還者不足兩萬,馬匹損失多達四十餘萬匹;而對南宋王朝而言,斡腹的後果是致命的,西南腹地完全暴露於蒙軍鐵騎之下,繼西夏、金國之後,南宋王朝再次失去了大理國這個西南屏障,面臨著腹背受敵的窘境。

果然,1255年秋,兀良即從雲南移師北上,攻佔烏蒙,進逼石門關、敘州府,烏蒙自古便是滇蜀咽喉,自此四川門戶徹底洞開,陷入了“南北向合,上下分哨,腹背受敵,咽喉中梗”的境地。就在千鈞一髮之際,凌霄城築成,支離破碎的宜賓防線這才有了半絲喘息之機,從某種程度而言,凌霄城與稍後修築的登高城、仙侶城,已然成為南宋王朝的救命稻草。

凌霄城:贏得了戰爭,是南宋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卻輸給了歷史

正午,在經過四個小時的跋涉後,我終於看到了凌霄城,它已迫不及待地向我展示它森嚴的堡壘。暗黃色的城牆磚在青碧色的樹木與雜草中時隱時現,隱約還能看到它當年的風采。凌霄城如同一頂國王的王冠,盤踞在山巔之上,威嚴卻不失氣度。而它也無愧於“王冠”的美譽,在南宋末年四川八十三座山城中,凌霄城是最後一座淪陷的山城,就算蒙軍已經攻佔了臨安城,卻依舊對它無可奈何。

凌霄城:贏得了戰爭,是南宋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卻輸給了歷史

南宋城牆磚大多采用長一米左右的“人字紋”條石,這從雲頂城、多功城、青居城殘留的古城牆便可一見端倪,相比而言,凌霄城城牆規模更為浩大,如果不是仔細觀看,你甚至以為那是天然巖壁。巨大的石塊如何運上山?又是如何壘成城牆?千年前的歷史令人如坐雲端,誰也無法給出一個標準的答案。

凌霄城:贏得了戰爭,是南宋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卻輸給了歷史

我們唯一可知的是,宋理宗得知凌霄城築成後龍顏大悅,旋即下詔嘉獎:“易士英特帶行閣門宣贊舍人,……將士支犒有差。”翻過山頭,拐角處是一堵半人高的石砌掩體,長5米,高1米,厚約0.5米,僅容一個成年人蹲在背後。掩體一邊連著古道,一邊連著深淵,看樣子是工匠硬生生從巖壁上開鑿出來的,這是凌霄城的第一道防線,倘若敵人上山,大可延緩其進攻速度,使得城門有充裕時間佈置兵力。我鑽進這條青苔斑斑、雜草叢生的掩體,巖壁上至今仍能看到一尊玉皇大帝石刻,不知道他是否見證過當年慘烈的戰爭,也不知道那些死去的宋家士兵是否蒙他保佑而安息。龕前慘淡的香火,卻暗示著這裡早已沒了人間香火。

凌霄城:贏得了戰爭,是南宋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卻輸給了歷史

沿著古道前行約200米,拐過一個90度的急彎,城門便躍於眼簾了。城門左側是天然巖壁,右側是萬丈深淵,腳下的古道寬不足半米,任他千軍萬馬也難通行。城門頗為狹窄,頂部橫鋪幾根拳頭粗的原木,上面填塞著大大小小的方磚,最上方覆以青石板。由於年代久遠加上蟲蛀,原木已近腐朽,隨時有坍塌的可能。南宋方城大多采用標準的券形頂,城牆以“人字紋”長條石砌成,方磚極少出現,城門寬約2米,較為大氣,這一切都暗示著凌霄城城門的改裝痕跡——也就是說,南宋之後,有人成為了凌霄城新的主人。

凌霄城:贏得了戰爭,是南宋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卻輸給了歷史

宜賓、興文一帶,自古是僰人地盤,這是個崇尚懸棺、在山崖上行走如飛的部落。漢代僰人以馴良著稱,往往被其他部落掠為奴婢、僕人;明代的僰人則注入了狂熱的戰爭基因,他們重修荒廢的凌霄城,佔山為王,其首領叫阿苟,每次下山奴僕兵丁成群結隊,儼然帝王,1573年,不堪其擾的明王朝遣大將劉顯討伐僰人,凌霄城遂再次成為死城。

凌霄城:贏得了戰爭,是南宋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卻輸給了歷史

由此看來,眼前的城門或許已經過了僰人的改裝——南宋方城是國家行為,必然有統一的定製與規格;僰人只是部落,城門頗為另類、粗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與南宋大多數山城一樣,凌霄城頂部一馬平川,如同平原,同行者小彭說,山上有幾十畝地,早些年還有住家跟寺廟,20年前他還上山幫工掰苦筍,由於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來回一趟太難,住家漸漸搬回了村子,再後來廟裡的和尚也留不下了。

凌霄城:贏得了戰爭,是南宋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卻輸給了歷史

不知誰在石灰牆上題下了這首《凌霄城》:

“凌霄巍巍聳天外,川南重鎮有遺篇。四十八拐天梯立,斷頸巖下一線天;烽火臺上狼煙舉,跑馬場前鼓角喧。黑白分明渾素井,貫古通今傳萬年。”

詩中的烽火臺、跑馬場、渾素井是凌霄城勝蹟,如今,無人打理的茶樹與苦竹遍佈整個山頭,密不透風的蕨類植物幾乎湮沒了整個凌霄城,深達1米的腐葉令人舉步維艱,也將跑馬場、烽火臺蓋得嚴嚴實實,只有山風拂過,呼嘯的風聲,久久迴盪在這座鬼神繚繞的古城上空。

凌霄城:贏得了戰爭,是南宋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卻輸給了歷史

凌霄城的後半部歷史,記錄不詳卻悲壯無比。蒙軍的斡腹由於大汗蒙哥之死並未如願對四川形成夾擊,長寧軍、凌霄城之圍遂解;1276年,蒙軍攻破臨安城;1279年,崖山海戰之後,陸秀夫揹著趙昺投海自盡,南宋滅亡,同年,釣魚城十萬軍士降元。出人意料的是,就算得知南宋已滅,得知蜀中咽喉釣魚城已降,凌霄城的南宋將士,仍然以孤城抵抗元軍,直至1288年與長寧軍同亡。

凌霄城:贏得了戰爭,是南宋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卻輸給了歷史

在很多學者看來,釣魚城的湮沒意味著餘玠的山城防禦體系的崩塌與四川戰場的淪陷,現在看來,這並不客觀,凌霄城或許才是方城體系的終點,是方城最後的王冠,將宋朝的血脈,悲壯地延續了9年,而他們的對手蒙古鐵騎是當時世界上最為恐怖的軍事力量。毫無疑問,易士英和他將士們的凌霄城,贏得了戰爭,只是輸給了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