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歷代有名的灌溉工程

華州古代已有較為發達的引水灌溉工程。西漢元光六年(前129)和隋開皇四年(584),在關中東部開鑿的漕渠和廣通渠,經鄭縣北部,灌溉渠下民田。唐開元四年(716),水利家姜師度創修利俗渠和羅紋渠,引橋峪和小敷峪水灌溉農田。此後,歷代都有賢良官紳組織群眾開渠修堰,引水灌田,至1949年,華縣共有小型自流引水灌溉渠道53條,可灌農田12137.07畝。

華州歷代有名的灌溉工程

大明人畜飲水工程 自華縣誌

古代華州比較有名的自流引水工程有:

1.西河渠。源出山地北側,過支家山匯聚細泉,北流數十里,到瓜坡鎮東南留村,張、王、古、趙、雷、李等姓分為東西2渠,輪流灌溉。

2.金堆峪渠。源出臺塬金堆峪,至牒家灣灌田約20畝;半里許,有第一王家堰,灌竹澆稻及半水地百餘畝;至瓜坡街西第二堰乃徐、惠、王、黃四姓之水,灌竹澆稻及半水地3百餘畝;第三是柿園郭戶之堰,灌竹澆稻及半水地百餘畝,小暑日與徐、惠等分水,3日內徐、惠2日,郭姓1日,有餘水,羅、周、郭、黃家可灌溉。

3.石堤峪渠。可灌磨村東西巷、過村西巷、老磨、方南等村田地數頃,以沿渠各村南北為序,逐村灌溉,10日一週。

近代至民國時華州比較有名的自流引水工程有:

1.赤堤峪渠。源出馬峪河,出峪口馬家泉,灌田五六十畝;至溝口修堰分2渠:東渠灌趙灣子、惠家堡稻地、竹園並半水地2百餘畝,下至良侯堡修堰一道,灌田六七十畝;西渠故鄭堡灌田百餘畝,至留村東堡,澇則灌田,旱則潛伏,3裡許水復出,井家堡得灌田,至井家堡橋復潛伏,過橋漸出,冀家河、冀家圪瘩、鐵王各堡均可灌田。

2.車伕峪渠。源出車夫峪薛山底,流八里到劉家溝,夜灌田,晝放流;至留村架板堡沙坡西修堰,流2裡許澆竹、稻約60畝。小暑日與東堡包村分水,10日內架板堡張姓澆6日,東堡包村澆4日。

3.太平峪渠。太平峪水流出峪口,除飲用外,灌竹約800畝。每十天李家坡、高崖、劉家巷、西園等澆地兩日,上下城南堡、王家堡、楊家巷等澆6日。

4.良惠渠。

民國三十三年(1944)8月,在良侯堡附近開良惠渠1道,支渠3道,在半城、老堡、南寨、西寨間灌田一頃餘。

5.程會渠。在橋峪河下游,程高、會同坊與王家崖共同灌溉。民國三十年(1941)經縣府規定,轉澆辦法為:王家崖一、四、七日,程高二、五、八日,會同坊三、六、九日。民國三十六年(1947)又經判決,准許王家崖多用十日一天之水。

華州歷代有名的灌溉工程

二華排水乾渠 自華縣誌

解放後,華縣水利建設首先從動員和組織群眾修建自流引水工程開始。1949年12月至1950年,李託村組織全村群眾在原有渠堰的基礎上,延長乾渠,增修支渠,使灌溉面積由280畝增加到700畝。此後,經過歷年新修改建,到1989年底,全縣先後修成了數百條自流引水灌溉渠道,除一部分併入水庫灌區以外,尚有單獨灌溉和管理的自流引水渠道191條,澆地2.81萬畝。其中,灌溉面積千畝以上的渠道有:

1.金沙渠。位於赤水鎮江村境內,系唐時金沙寺僧人所修,後寺焚僧散,江村居民引以灌田。明洪武年間(1368—1398),利用舊有渠堰集資擴大開鑿,定名為金沙渠。萬曆年間(1573—1620),再次創修。清乾隆三十年(1765),洞渠塌陷。乾隆五十一年(1786)再修。道光四年(1824),渠道復塌;道光九年(1829),完成復修工程。1951年11月,進行改建。1963年,再次擴建,除灌溉江村1441.37畝耕地外,餘水還可擴灌水城、程高、會同坊等村耕地863.14畝。1978年,完成了截滲工程。到1989年底,該渠共有總渠1條,乾渠3條,支渠36條,有涵洞兩座,設施灌溉面積2000畝,有效灌溉面積1024畝。

2.石惠渠。位於石堤峪口。1952年,磨村、龍山兩村貸款始修。1954年,又貸款續建。1958年4月完工,灌地3200畝。1965年春季,完成了渠道改善工程。到1989年該渠共有乾渠3條,總長6500米,支渠10條,總長1.35萬米,有滾水壩4座,閘門6座,跌水8座,排洪橋2座,斗門52座,可灌溉杏林、瓜坡兩鎮7個行政村、36個村民小組的6233畝耕地。

3.三合渠。位於東陽鄉梁家堡西南250米處,1957年3至8月完成全部工程,有乾渠1條,長4600米;支渠15條,建築物29座。又經1961年、1963年和1984年三次續建,改善了引水條件,保證了灌溉效益。1989年,可灌溉耕地2000畝。

4.澗峪東渠。位於高塘鎮南東澗峪口。1953年10月至1954年3月由當地群眾始建。1958年10月至1960年擴建。1963年11月至12月再次進行續建配套。截止1989年底,澗峪東渠乾渠,南自東澗峪口起,北至朱張村,總長12公里,有支渠3條,建築物有進水閘、退水閘、渡槽各1座,涵閘2座,排洪橋3座,隧道一座,實灌耕地1500餘畝。

5.澗峪西渠。位於東陽鄉西澗峪口,北至魏家塬,全長6.5公里,1957年11月28日至1960年3月建成。1961年至1963年,續建配套。截止1989年底,該渠共有建築物48座,設施灌溉面積4000畝,有效灌溉面積2500畝,實際灌溉南堡、拆頭、留馬3個行政村耕地1900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