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如何縮小廣東城鎮化發展差距?省情藍皮書:下好“一核一帶一區”這盤棋

解讀│如何縮小廣東城鎮化發展差距?省情藍皮書:下好“一核一帶一區”這盤棋

是新朋友嗎?記得先點藍字關注我哦~

文 / 李欣 字數 / 2635字

解读│如何缩小广东城镇化发展差距?省情蓝皮书:下好“一核一带一区”这盘棋

2019/10/29

作為省級重點智庫之一,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省情中心”)以“關注民生,影響決策,服務社會”為宗旨,一直以來都對廣東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組織開展了大量省情調查研究及有關形勢分析工作,形成了一系列課題報告及研究成果,並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多次批示。

由省情中心編寫的“廣東省省情藍皮書系列”之《2019廣東省省情調查報告——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熱點問題與對策》(以下簡稱“《報告》”)將於近期出版。今日起,小編們將精選部分深度分析報告發布在省情公眾號上,以饗讀者,為想了解廣東省省情的廣大讀者提供全面數據及信息。

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一直以來都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習近平書記去年赴廣東視察時,明確提出提高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的工作要求。

如何貫徹習近平書記對廣東的重要指示要求,縮小廣東主要區域城鎮化發展差距?我們節選《報告》中的《從“一核一帶一區”看廣東新型城鎮化的區域協調問題》一文,給出了在“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新格局下,提升廣東新型城鎮化平衡性和協調性的有效建議。該文作者為廣東省產業發展研究院張浩良。

廣東區域城鎮化不協調發展表現

2018年末,廣東省城鎮常住人口為 8021.62 萬人,佔常住人口總量的 70.7%,比全國平均水平(59.6%)高出 11.1 個百分點。總體看來,廣東城鎮化水平已從中期階段邁入成熟發展的後期階段,形成了“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一核一帶一區”由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構成。

但分區域看,廣東城鎮化發展是不均衡、不充分的,區域差距相當明顯。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各區域城鎮化水平存在明顯差異。2018 年末,珠三角核心區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 85.9%,處於城鎮化後期的高度發達階段,尤其是深圳、佛山等珠三角六市和汕頭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而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分別為 52.7%、49.7%,且多數地級市尚未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仍處於城鎮化中期的快速發展階段。

解读│如何缩小广东城镇化发展差距?省情蓝皮书:下好“一核一带一区”这盘棋

第二,人口地區分佈不均衡進一步加劇。常住人口方面,珠三角核心區一直是廣東常住人口數量最多、增長最快的地區,也是全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城鎮常住人口方面,從增量來看,廣東更多的是依靠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來吸納人口,其中廣州、深圳兩個超大城市的城鎮人口吸附能力最強,城鎮人口合計佔全省比重接近 1/3。

第三,城鎮化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收斂作用不明顯。進入城鎮化後期階段的珠三角核心區,其經濟表現更加出色,而除汕頭、汕尾外的沿海經濟帶城市經濟增長乏力,整個地區的內生工業化動力和“造血”動力不強,對城鎮化速度與水平形成制約。北部生態發展區市縣屬於國家和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域,開發強度受到 嚴格控制,其城鎮化發展並不能迅速促進經濟規模的擴大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

解读│如何缩小广东城镇化发展差距?省情蓝皮书:下好“一核一带一区”这盘棋

第四,部分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指標出現“倒掛”。珠三角核心區的超大和特大城市,普遍存在人口過度集聚導致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指標的“倒掛”現象,而沿海經濟帶和北部生態發展區等欠發達地區,為迅速拉動經濟增長和提高空間城市化水平,容易出現擴大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衝動,但人口集聚不足顯然無法消化這些“超前”供給,供需結構錯配引致城鎮化難以高質量發展。

制約廣東區域城鎮化協調發展的因素

首先,沿海經濟帶和北部生態發展區城鎮化發展所需的產業、資金、人才、技術要素供給不足。產業群層次偏低,省內區域產業分工合作仍然是初步的,主導產業難以形成集聚效應,通過行政力量難以真正挖掘珠三角核心區企業的產業轉移需求,也難以在沿海經濟帶現有發展基礎和優勢條件下實現產業資源的優化配置。

其次,“人-地-錢”關係的空間失衡。土地城鎮化的冒進傾向,使得土地城鎮化速度遠快於人口城鎮化,造成“人-地”關係的空間失衡,城市人口密度快速下降,與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相悖。

在人口跨省、跨市大規模流動下,中央以及流入地、流出地財政資金並未合理地分擔跨省流動的農民工進城落戶所需資金,造成“人-錢”關係的空間失衡,廣州、佛山、東莞、珠海、中山等珠三角核心區城市面臨外來人員市民化成本壓力。

再次,沿海經濟帶和北部生態發展區財政資金瓶頸約束明顯。沿海經濟帶和北部生態發展區當地財源稅源結構單一,缺乏支柱稅源,可用財力增長有限,

加上事權與財權的不對等,影響地方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水平。

最後,沿海經濟帶和北部生態發展區對農業轉移人口吸引力不足。雖然沿海經濟帶和北部生態發展區對農業遷移人口實現零門檻,但由於其本身特色發展不夠,對農業遷移人口吸引力不足。

提升廣東城鎮化平衡性和協調性建議

作者緊扣“一核一帶一區”新格局,為破解廣東新型城鎮化不平衡、不協調難題提出了一系列有效建議

一是,加強分類分區指導。

在分類指導方面,對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和北部生態發展區在投資、產業、國土、海域、環保等方面實施差別化的城鎮化政策體系。

在分區指導方面,針對市民化的不同情景予以分類引導。對於本地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重點解決原有土地承包權和建設用地處置問題;對於半城鎮化人口市民化,統籌舊村改造與新村建設;對於外來人口市民化,保障外來人口依法享有同等基本公共服務。

二是,構建都市區形態的城市群格局。

搭建多中心、網絡化的城市群形態,進一步強化經濟的聚集 - 擴散效應。對於沿海經濟帶而言,建設“汕潮揭 + 梅州”城市群和湛茂陽城市帶;對於珠三角核心區而言,建立與鄰近的沿海經濟帶和北部生態發展區的密切空間聯繫,分別建設“廣佛肇 + 清遠、雲浮、韶關”大都市區、“深莞惠 + 河源、汕尾”大都市區、“珠中江 + 陽江”大都市區。

三是,提升區域產業發展支撐能力。

對於珠三角核心區,要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綱,以廣州、深圳為主引擎,加快促進珠江東西兩岸產業協同和深度一體化,促進人才、資金、科技、信息等高端要素在大灣區內快速流動。

對於沿海經濟帶,要利用好沿海經濟帶與珠三角核心區的梯度差異,培育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現代海洋產業集群,推動粵東粵西沿海地區向海加快發展。

對於北部生態發展區,產業發展須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發展與主體功能相適應的特色生態型產業集群,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生態經濟的優勢。

四是,扭轉“建城多進人少”的傾向。

廣東已整體上進入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中後期階段,未來建設用地規模進入低速增長,特別是珠三角核心區建設用地規模將基本穩定,增速可能更低,在這種情況下,以量的擴張為主的土地城鎮化已不合時宜。同時,要警惕北部生態發展區出現的土地城鎮化傾向,通過科學規劃加以遏制,加快從土地城鎮化向人的城鎮化轉變,防止城市建設與人口發展的不匹配。

五是,完善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

廣東尤其是珠三角這類農業轉移人口大量集聚的地區,建議國家層面更多地承擔農業轉移人口公共服務支出責任。在省域範圍內,全面摸清省內各地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總量和支出結構,完善由省、市、縣三級財政及個人分擔的市民化成本共擔機制。

探索建立農業轉移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務資金流動機制,參考社保的方法,設立家庭或個人的教育、醫療、就業等基本公共服務專用賬戶,採取“戶隨人走”的模式,使上級補助資金落實到承擔其基本公共服務的地區和主體。

·END·

歡迎您在文末留言,我們期待與你交流

今日作者

解读│如何缩小广东城镇化发展差距?省情蓝皮书:下好“一核一带一区”这盘棋

公號已入駐如下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