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鄭的「具茨山」爲什麼要改爲「始祖山」?

清樂堂


具茨山有關黃帝、夏部落的傳說比較多,當地為了宣傳旅遊,將“具茨山”改名為“始祖山”,認為這樣可以突出“黃帝”的人文始祖地位。近幾年來,曾經備受冷落的“具茨山岩畫”越來越受到重視,被譽為“史前文明奇蹟”。於是,當地又想把“始祖山”改回“具茨山”。有點瞎折騰的感覺。

——————

看到上面的朋友爭論黃帝部族在哪裡。罵人有點過了,用事實說話一追究便知:

黃帝部族陝西說,主要有兩點:

其一,《國語·晉書》有云:“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

姜水,一說是寶雞市渭濱區的清姜河,一說是寶雞市岐山縣的岐水。姬水,有言渭水或渭水支流;有言新鄭潩水。蓋炎黃部族原先皆起於黃土高原,後逐漸分離開始向東發展。故這應該是早期炎黃所在之地。

其二,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崩,葬橋山”,名留青史。漢、唐、宋、明、清各代設有祠、園、廟,黃帝陵居於山頂。

《史記·封禪書》雲,其來年冬,上(漢武帝)議曰:“古者先振兵釋旅,然後封禪。”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釋兵須如。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既至甘泉,為且用事太山,先類祠太一。

可以肯定橋山為紀念黃帝是衣冠冢。

黃帝部族新鄭說:

主要證據:

其一,有熊國所在。

漢,焦延壽《焦氏易林》:“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有熊,即今河南新鄭是也。”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黃帝)授國於有熊。有熊,今河南新鄭縣也。”

《帝王世紀》:“(黃帝)有聖德,授國於有熊。鄭也,古有熊之墟,黃帝之所都。”

或曰:黃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御覽》百五十五),或言故有熊氏之墟,黃帝之所都也。鄭氏徙居之,故曰新鄭矣。(《水經・洧水》注)

晉,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河南尹新鄭縣,古有熊國,黃帝之所都。”

魏,酈道元《水經注》:“或言新鄭縣,故有熊之墟,黃帝之所都也。”

唐,李泰《括地誌》:“黃帝征戰蚩尤,初都涿鹿,即位乃都有熊。”

唐,杜佑《通典》:“新鄭縣……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黃帝都於有熊,亦在此地,本鄭國之地。”

宋,《路史·國名記》:“少典,有熊之開國,今鄭之新鄭。

從以上文獻來看,史傳的有熊地望大致在今河南新鄭的周邊,這裡也曾經是祝融之墟,當無疑議。

其二,有蟜氏:

《國語·晉語四》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

有蟜氏,姒姓部落之一,是上古時代漢神話族傳說中炎黃二帝的母族,位於河南洛陽市嵩縣境,也是有崇氏(崇伯鯀)及夏后氏的活動中心。

有蟜氏是蜜蜂為圖騰的部族,居住在平逢山《山海經·中次六經》:“縞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東望谷城之山,……有神焉,其狀如人而二首,名曰蟜蟲,是為螯蟲,實惟蜜蜂之廬。”

有蟜氏是崇拜蜜蜂的始祖部落,長期與有熊部落通婚。平逢山為洛陽北邙山之首,位於洛陽孟津縣橫水鎮張莊村平逢山。

輔證,

黃帝四妃,西陵氏、方雷氏有地望,彤魚氏、嫫母未知:

(1)西陵氏,嫘祖。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

《武威漢簡·王杖十簡》載:“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汝南西陵縣昌裡,先,年七十受王杖。”

《漢書·地理志》載:汝南郡有“西平”縣。

《水經注·潕水》載:“潕水又東過西平縣北……漢曰西平,其西呂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

可見,西漢時期的“西平縣”本名西陵縣。

黃帝妻家“西陵氏”,直到商周時期這個部族仍居住在今河南西平一帶。這就是“西平”本名西陵的根本原因。

西平,位於汝南,漯河南邊,距新鄭不過100多公里,不算遠。

(2)方雷氏

方雷氏是炎帝神農氏的九世孫,因戰功被黃帝封於方山(在河南省中北部嵩山一帶),建立諸侯國。其子孫以國名為氏,為複姓方雷氏。

《漢書》記載:方雷氏,黃帝妃。黃帝妃方雷氏是神農炎帝十一世孫即八代帝榆罔長子雷的女兒,雷因借軒轅之兵大敗蚩尤,所以把女兒許配給軒轅。

方雷氏,地望在嵩山一帶,距新鄭也不遠。

輔證,

《莊子·徐無鬼》言:“黃帝見大隗於具茨之山。至於襄城之野,七聖皆迷。”

具茨山位於河南省中部禹州市、新鄭市、新密市三市交界處,屬於伏牛山餘脈

襄城之野,不用說襄城地界,挨著禹州,距新鄭亦不過60公里。襄城南不過5裡即為首山。

首山:

《史記·封禪書》雲,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

《史記》申公曰:‘天下名山八,三在夷狄,五在中國,首山其一也。’

首山,位於襄城縣南5裡,為八百里伏牛之首,故名首山。

有熊國活動範圍:

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在夏、商時期的地圖上這樣標明:有熊氏地域內有兩大地貌特點:南有潁水,北有大隗山,《漢書·地理志》記載:河南郡有大隗山,蓋壓禹、密、新三縣也。”《禹州市地名志》記述:具茨山在禹州北部,蜿蜒東南行,在淺井鄉北邊的大鴻寨山分為兩 支:一支經無樑鎮延續出境,在新鄭、長葛兩縣交界處消失;一支由無樑鎮南部,經朱閣鄉、郭連鄉進入許昌縣。上古時候沒有區域概念,所以《中國歷史地圖集》只能憑藉山、水、丘,壑等自然地貌作界線,標明有熊國的地域範圍南有潁水,北有大隗山。可見有熊部族活動的主要區域就在新鄭、新密、禹州周邊範圍之內。



青陽帝君



1:“具茨山”的歷史。

位於河南新鄭境內的具茨山,綿延40公里,最高峰海拔787.8米。在古漢語裡,“具茨”表示“茅草生長的地方”。在民間傳說中,具茨山是人文始祖黃帝練兵、修仙的地方。


2:為了“黃帝”改名。

當地為了宣傳旅遊,將“具茨山”改名為“始祖山”,認為這樣可以突出“黃帝”的人文始祖地位。如今看來,將流傳千年、具有文化內涵的“具茨山”改名,確實是一個敗筆。

3:後悔改名“始祖山”。

近幾年來,曾經備受冷落的“具茨山岩畫”越來越受到重視,被譽為“史前文明奇蹟”。於是,當地又想把“始祖山”改回“具茨山”。

文化旅遊的宣傳,要尊重基本的歷史事實與地理事實,不要瞎折騰啊!


當然,每個人的理解不同,以上只是我自己的一些見解,當做是“拋磚引玉”!歡迎更多的人留言補充、多多指正!我是頭條旅遊體驗官、頭條旅遊達人“揹著女兒去旅行”,歡迎關注吐槽,不服來辯!


揹著女兒去旅行


河南新鄭為了爭黃帝故里也真是拼了!不僅大肆動用所有可支配的媒體造勢,大搞什麼祭祀黃帝的直播,又把原來的"具茨山"改名為"始祖山"。這樣做新鄭就是黃帝故里了嗎?

看看歷史的記載吧!《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陝西扶風武功交界的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陝西寶雞清姜河)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中國歷史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後來,兩個部落爭奪領地,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民族。



這就是說炎黃二帝的出生地都與寶雞有關係!這是得到中國史學界公認的。

看看上圖中新鄭黃帝故里石碑樹立的時間,是不是讓人笑掉大牙?


行雲流水1437995


為了出名,為了包裝“黃帝故里”,為了經濟利益,當然需要改了,還能因為什麼?

不能否認的是,新鄭包裝了“黃帝故里”以後,旅遊經濟確實得到了發展。這種能帶來經濟利益的事,在現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多了去了,不見得就新鄭這一個地方。

我實事求是的說,除非是真心對自己家鄉的歷史有著深刻的理解,努力發展屬於自己家鄉的特色人文景觀。

否則大多數人都會為了眼前的利益妄故歷史,胡亂瞎改一些不存在的東西,企圖造成既定的事實。


具茨山是新鄭境內的一座山,綿延40公里,最高峰海拔787.8米。在當地的民間傳說中,這裡是黃帝練兵、修仙的地方;這也是該山改名的民間基礎。

我認為新鄭將“具茨山”改名為“始祖山”,還是為了和國保“新鄭軒轅廟”形成互補,為“黃帝故里”的傳說補充最重要的一環。

為什麼呢?

中國人講究風水,講究山水人文,作為人文始祖的黃帝,怎麼可能沒有一座山來凸顯其地位呢?何況他還是修道的,更要注重山川的輔助。


而新鄭最有名的山恐怕就是具茨山了,該山其實有著它自己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內涵。

曾經遭到冷落的“具茨山岩畫”近年來備受重視,被譽為“史前文明奇蹟”。

這樣的一座身負歷史文化雙重的名山,新鄭當地不去大力宣傳,居然還改名,就為了圓“黃帝故里”的謊言,未免太貽笑大方了些!

【我是讓陽光永遠陪伴,換個角度看社會人生!原創是我的追求,請關注我吧!】


讓陽光永遠陪伴


這個問題還用問嗎?當然是為了配合新鄭“偽故里”造假了!

把一座明清時期的軒轅廟鼓吹,包裝,放大成黃帝故里!害怕證據不充分,又拉來一些墊背的,“具茨山”因為離新鄭比較近,首當其衝!

在這裡不得不佩服河南人民的對歷史,文化,名人的發明、創造能力!沒有他們不敢創新的!



東邊有個國家因為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名人的搶奪,被成為棒子!

這一點兩者似乎有共同之處!這難道是因為他們歷史上叫韓國的原因嗎?


豫蓋彌彰


因為是人祖出生的聖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