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官方承認諸葛亮躬耕在隆中,爲什麼現在南陽民間有些人喜歡混淆南陽郡而拋棄宛城呢?

風度飄飄hr


東漢時,南陽郡屬荊州部,和南郡以漢江為界,郡治宛,南陽郡下轄宛、冠軍、葉、新野、章陵、西鄂、雉、魯陽、犨、堵陽、博望、舞陰、比陽、復陽、平氏、棘陽、湖陽、隨、淯陽、涅陽、陰、酇、鄧、酈、山都、穰、朝陽、蔡陽、安眾、筑陽、武當、順陽、襄鄉、南鄉、丹水、析等37縣。

新野屬南陽郡,治所在今沙堰夏官營;襄陽屬南郡。建安六年(201年),劉備駐新野,鄧縣在新野之北,與隆中相隔樊城、漢江、萬山。

春秋初期,楚國建置宛邑,作為問鼎中原的基地,宛之名,即自此而始。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曹操在穰城南郊開挖運糧河(今為小漕河),把鄧州(即穰縣、山都縣和鄧縣)作為後方糧倉,為“赤壁之戰”運糧草,供應前方作戰。曹操拔新野,劉備奔往江夏。

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陽郡,郡治在襄陽城內,襄陽城原是南郡治所。此刻襄陽郡管轄原南陽郡鄧縣、山都縣,隆中此時才屬於襄陽郡。其實問題出在《漢晉春秋》的註釋上:【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習鑿齒這句註釋,一下子把鄧縣擺到了襄陽城邊上,實際上襄陽城西二十里,不可能是鄧縣。


白雲雜說


這種地域爭名人的情況近幾年來數見不鮮。個人認為,之所以如此,無非兩個原因:

阿Q的祖上也姓趙。

用祖上的榮耀來安慰自己的心靈,是國人的一種醜陋心裡。這種心理產生我想應該是近代被外國人殖民之後的事。自己一蹶不振了,只好在祖先哪裡找到心裡安慰。

阿Q的口頭禪,“我們原來………”。時光流逝,從阿Q時代過了一百年,很多地方,還有大量阿Q在活動。他們的表現就是爭祖先。一說到某某曾在我家隔壁住過,那種精神的滿足,比自己當名人恐怕還要過癮?

經濟落後,企圖用名人效應來拉動經濟?

據我的觀察,這種大量爭故里,爭陵墓的都發生在中西部地區。這些地方經濟相對落後,找不到振興經濟的好辦法,於是就打起了祖先的主意。經濟發達省份,幾乎都找不到這種事情。

這種情況的發生,個人認為是官方與把學術當成經濟的無良“磚家”相互利用的結果。在官方的鼓譟之下,吃瓜群眾跟著一湧而上,造成了今天這種局面。

比如新鄭黃帝故里這件事情。本來黃帝故里在哪裡是一件單純的學術問題,學者們可以充分爭論。可是官方很快參與進來,他們不管學術,只管也許有的經濟效益,在一個學術界還在爭論的地方,立即大量投資,搞開了旅遊建設。想依此來拉動當地的經濟?

孔明到底在哪種過地?河南還是湖北?如果沒有背後的經濟利益驅動,他們還會對此爭的這麼歡嗎?

名人效應能不能拉動經濟?

個人認為,應該很有限。很多地方,先期巨大的投資,收回幾乎微乎其微。花的可都是咱吃瓜群眾的錢吶。

有那錢,給咱改善居住環境,提高文化生活水平,也許還會有更大的經濟效益。

咱雖是吃瓜群眾,也要長一雙慧眼,正如孔明當初在南陽隆中種地,人家能看透天下形勢,這才是孔明留給我們的財富,而不是那幾間草廬,如果為那個爭的不可開交,孔明諸葛亮都不知道在地底下哭成啥樣了。

誰的故里,誰的陵墓,誰在哪種過地,誰在哪扛過槍,留給有良心的專家去考證好了。咱們群眾把自己的精力用在建設自己的家鄉上就好。千萬不要被哪些只為了政績的官方迷了雙眼。


煙花三月09


河南南陽方面在諸葛亮躬耕地之爭中不願提及南陽郡,因為諸葛亮有“臣本布衣,躬耕南陽”之說。如果提起南陽郡,躬耕於今南陽市的概念會被淡化。諸葛亮躬耕大南陽郡,慢慢又被偷樑換柱,潛影默化成現在的南陽市。但在提起南陽五聖(謀聖姜子牙,智聖諸葛亮,商聖范蠡,醫聖張仲景和科聖張衡)的時候,南陽市有些人又故意強化大南陽郡,因為五聖沒有幾個在宛城的,這樣又用大南陽郡歸納法,又把本不在宛城(今南陽市)的五聖,在人們意識中又被潛影默化成了真實現在南陽市人。就這樣,南陽市有些人有時候清晰南陽郡,一又有時侯模糊南陽郡。

其實,古之南陽與今之襄陽都是一家人。襄陽有條魏樊路,古魏國命名,三國時期魏國的樊城。漢代樊城及漢江南岸隆中屬於南陽郡,於萬山為界,萬山以西為南陽郡,萬山以東屬於襄陽郡。漢代南陽郡是荊州最大的一個郡,今襄陽的老河口、谷城、棗陽,以及湖北十堰隨州和陝西安康都是南陽郡區域範圍。

古樊城有兩條古道,一條是鄧城(鄧縣縣城)古道,一條是南北大通道魏樊路。其中魏樊路是千百年來兵家必爭之路。曹操八十萬大軍團追打劉備諸葛亮在此修整渡漢江,關羽水淹七軍戰龐德也在此地發生。隨後的唐宋元明清時代,是兩廣及雲貴秀才上京趕考必經之路。如今魏樊路商賈雲集,恆大大御府,天貿城和紅星美凱龍在此座落。

千古魏樊路,恆大大御府。

誰與之爭鋒,樊旺旺超市。











襄陽論語


感謝 @頭條家的史先生 的邀請。這個問題應該分成兩個問題來談。

第一個屬歷史學層面的問題,“河南官方承認諸葛亮躬耕在隆中”是正確的,誰也無法否認


這是現今我們能夠討論“躬耕地問題”的前提。否則,把河南地方誌、南陽地方政府的文件丟在一邊,另起爐灶,就是在自說自話,在打自己的臉。不能正視歷史的人,我們是沒必要、也沒辦法與之進行歷史問題的討論的。換句話說,那樣就是在發明歷史,在打口水仗,結果只會讓求知識、求真相的朋友紛紛離開。觀眾都沒了,戲演給誰看呢?再說這種問題已沒什麼閱讀量了,就是全國網友對低水平答主的現實抗議。


其實在歷史學層面,“躬耕地”問題可謂毫無懸念,中華文化圈都認為“躬耕於南陽”之“南陽”,實則“隆中”。要證明“躬耕於南陽”之“南陽”即現在南陽市宛城區,在學術上是行不通的。從明朝中期開始,無數南陽讀書人翻遍了史書,也沒有見到諸葛亮到過宛縣的歷史記載,更沒有諸葛亮隆中出山前認識宛縣誰的歷史記載,所以從《鄧州志》、《新野縣誌》、《南陽府志》到南陽武侯祠現存各種碑刻,到河南省官方史志、南陽市文物部門,無不秉持諸葛亮十年隱居於南陽郡鄧縣即今湖北襄陽隆中的立場!


不然,國務院也不會在1986年公佈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確認襄陽隆中為“諸葛亮故居”、南陽為“武侯祠”;中科院歷史所也不會在1992年作出專家論證會對諸葛亮躬耕地問題的結論意見;譚其驤、高敏、朱紹侯、繆鉞、唐長孺等學界名宿也不會專文批駁“南陽說”作者歪曲史實、學風浮誇;國家文物局更不會把襄陽古城、襄陽隆中、襄陽鄧城(古鄧國、鄧縣)納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再來談第二個問題,為什麼還有南陽民間人士要爭論“躬耕地”。這其實是屬於區域文化心理、區域文化傳統方面的問題

文化學方面的問題,首先要具備必要的歷史學知識,才能對歷史文化現象和非物質文化現象作出甄別。“南陽”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地理名詞,其行政區劃歷經沿革。我們知道,諸葛亮隱居於襄陽隆中的(197~207年)十年裡,東漢沒有“南陽縣”只有“南陽郡”,它包括今湖北省十堰市、襄陽市、隨州市的廣闊地域(當然它們以前都隸屬襄陽地區);今南陽市市區那時叫宛縣,名義上屬荊州(治所襄陽),實際上一直被張繡、曹操佔據。諸葛亮出山第二年(建安十三年),隨著襄陽郡等的設立,37縣的南陽郡解體。隋朝開皇年間,殘存的南陽郡更為鄧州,治於穰縣;原郡治宛縣之名始廢,改用“南陽”之名。元時,金之申州(南陽縣)升為府治,取代鄧州成為南陽府,才有了今日南陽市的名稱和區劃雛形。


“戰宛城”在傳統曲藝中具有重要的影響,照說南陽當時明明是曹操地盤,應給張繡、曹操立碑建廟才對,為什麼要給300裡外的諸葛亮建祠以祀呢?這就是文化現象了。三國歸晉之後,南北朝對立,以習鑿齒為代表的史學家推崇“王業不偏安”、“恢宏漢室”的忠義諸葛亮,主張魏實篡漢、晉宜承漢祚,至蒙元入主中原後,尊漢之風在民間達到高峰,諸葛亮事實上成了中華文化中的智慧之神、忠義楷模。蜀漢黃權降魏,蜀漢先民已把南方祭祀武侯之風帶到南陽。元朝視抗蒙保宋的襄陽為“南人”區,而申州(金之南陽縣)早已歸化,自然會在南陽勅修武侯祠。


而且,南陽民間總有人想把紀念性建築武侯祠坐實為“躬耕地”,甚至時至今日,在於史無據、枉顧事實的情況下,“躬耕於南陽”的口號仍然不絕於耳,還有人打著“學術討論”的名義使盡下三路的陰招:誣衊(歪曲歷史典籍、抹黑歷史文獻作者斬斷襄陽曆史證據鏈),造謠(散佈流言中傷有良知的歷史學者、製造受打壓情節騙取同情),造勢(無限量重複謊言、利用各種場合發聲),妄圖無爭議變爭議,把水攪混,以達到撈取“諸葛亮躬耕地”,掠奪襄陽“三顧茅廬”、“隆中三分對”歷史文化資源的目的。

既然是文化現象,從三國文化的影響力、民族文化心理和區域文化歸宿感中可以得到合理解釋,這與歷史學研究實則分屬不同的領域。

南陽方不應否定襄陽隆中的“躬耕地”歷史地位,襄陽方也不應排斥南陽武侯祠的人文價值,恐怕才是對待歷史遺址、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

在沒有歷史記載,也沒有歷史遺址的情況下,憑傳說和紀念性建築廟宇,的確可以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在浩若煙海的歷史典籍的面前,在襄陽隆中“亮宅”存在的情況下,南陽民間少數人士的強詞奪理、死纏亂打,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但諸葛亮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共同遺產和精神財富。八百年來,南陽武侯祠能傳承到現在,也是見證中華文化的重要文物遺產。南陽人民有尊崇諸葛先賢的權利,也有發展旅遊業的合理願望。

遵守法律、尊重歷史、實幹致富,南陽、襄陽各幹各的、兩不相擾,才是正道。“躬耕地”話題退出悟空問答,對“今日頭條”,對襄陽南陽兩地人民,對全國廣大三國文化愛好者,其實都是好事!


嘉會花藝


請問,隆中現在歸哪個省?諸葛亮說,耕種在南陽市。這兩個地方相距280華里,很顯然亮在撒謊。另外,亮已經結婚多年,與黃醜女住在襄陽市。南陽市的草蘆早就滅跡了,即使劉備真的去找他,也應該去湖北省襄陽市,怎麼能去河南省南陽市呢?!還是相信魏書中說的吧一一亮自己去找的劉備。


三哥210397042


本身題主就是混淆事非,顛倒黑白了,說河南官方承認躬耕地在襄陽,就是一派胡言,關於諸葛亮躬耕地之爭,來由己久,原來只是幾個文人之爭,到後來有了旅遊文化的利益,使得襄陽人不惜改山名、地名、校名:教科書,不惜拿些見不得人的手腳去弄些磚家論文,要知道真的假不了,用強盜邏輯把人家的東西去包裝一下就成自己的!?南陽人不是去爭,是守衛自己的歷史文化,別人都搶到家門口了,還不讓說話呀?假象終於會被揭穿的,難道諸葛亮自己不知道在哪躬耕啊?為何會住在襄陽說是躬耕南陽啊?不知道只有襄陽龐士元,南陽諸葛亮,後代文人志士的文獻都說明了一切,全國人民都知道諸葛亮生在當時的徐州,當時屬於琅琊,躬耕於南陽,成名於蜀漢。


今生緣94140211


問題提的現在很多人都不願回答了,以前說以史為據,人們看的多了,也瞭解真相,現在換個說法,南陽官方承認你們怎麼知道,當出是誰把教課書上南陽解釋到襄陽,多大本事把南陽盆地搬到襄陽,南陽不是去爭取能改過來嗎?只好又送回來個,諸葛亮要在鄧縣怎麼不敘述,死了一百多年習鑿齒替諸葛亮敘述,劉備和諸葛亮想坐在隆中得穿越到晉朝才能實現,到底誰在混淆南陽郡,自己是南郡的,後又是襄陽郡都不提非要往南陽郡攪。宛城不是不提,南陽人從古至今生活在這裡只是不喜歡炒作。


wgq1212


此南陽彼南陽 古宛城南陽郡治所,就好比河南省會與鄭州的關係鄧州也稱過南陽郡今天的南陽是市而不是郡治今治所在鄭州。南陽郡以前管過隆中他們那時諸葛亮稱在南陽沒有錯,但今天行政區不一樣了隆中屬於襄陽地區,退一步諸葛亮認識的朋友都是襄陽如水鏡先生龐公 今南陽空白古時交通不便騎馬都得一天。注(郡是行政地區而不是單一個宛城叫南陽群鄧州古時稱過南陽郡那麼唐河也可以)鄭州可以管南陽嗎?



執mo


你這樣說南陽官方,就是胡扯了,一千多年的南陽臥龍崗,在南陽人心裡一直都是諸葛亮躬耕地。現在的南陽政府從來沒有公告南陽人民,宛城臥龍崗不是諸葛亮躬耕地。一千幾百年的南陽臥龍崗,有那個南陽大領導說不是諸葛先生躬耕地了?只是沒有能力守護祖宗的精神文明遺產,被襄陽的九頭鳥佔了便宜。諸葛玄病逝,沒有劉表襄陽方面的人弔喪的遠古記錄,說明不在襄陽病逝。


86ZK


應該說:諸葛亮,山東琅琊人,隨叔父居住鄧縣隆中,後躬耕於南陽(宛城)臥龍崗,號稱臥龍先生。

所以南陽始有躬耕之地的諸葛庵和武侯祠,其實諸葛庵和武侯祠歷史更悠久,就是文人墨客紀念諸葛亮的最有力證據,就是崇尚諸葛亮那種小隱隱於野隨時出山入世心繫天下的情操,看看那建築蒼松古柏即明白了它的歷史地位是不虛的!

隆中作為古鄧縣的隆中,現在歸襄陽管轄,所以襄陽也要爭個名勝文人古蹟也可以說過去。

所以諸葛亮起始隨叔父居住鄧縣隆中(現歸襄陽管轄的隆中),但是為出山做準備卻隱居於南陽西臥龍崗躬耕。那麼說來,南陽和襄陽各佔一段時間,也就是說諸葛亮在這兩個地方都待過。。。。。[捂臉][捂臉][捂臉]爭論就此別過,分段向外宣傳各自的口號吧,躬耕地在南陽臥龍崗,居住地在古鄧縣隆中,(現歸襄陽管轄的隆中)

你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