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燈拆違設“地標”,多舉措進行微改造

亮燈拆違設“地標”,多舉措進行微改造

隨著越秀區海珠廣場改造的逐步完成,讓此地成了不少市民的網紅打卡點。日前,記者走訪發現海珠橋橋底的改造也即將完工,多幅文化牆精彩亮相,多元素彰顯廣府特色。與此同時,廣州不少被市民詬病許久的橋下空間,經過一輪微改造,也充分被利用起來,成為市民休閒娛樂場所。如中山一立交鑲嵌“城市地標”、黃埔立交建立港灣式公交站,臨江大道琶洲大橋底化身觀景臺,橋底空間在微改造中變得越來越受市民喜歡。

海珠橋引橋

微改造後

成為街坊“打卡點”

“幫我們一家三口拍個照可以嗎?”一位推著嬰兒車的陳女士對記者說道。她表示,自己住在附近的泰康路,經常過來江邊散步。“這屬於海珠橋的引橋部分,之前橋下的幾間房都是封閉的,用於堆放保潔工具,最邊上一間沒有門,堆放著地磚、舊傢俱等雜物。改造之後,我們覺得十分具有文化氣息,適合一家人散步。”

記者走訪發現,如今橋下不僅有通行的功能,牆上還繪製了貿易場景,有世界各地的客商、帆船、瓷器、西關花窗、飛鳥和駱駝等元素,共同描繪出當時廣州作為通商口岸的繁華景象。橋下休閒廣場還有另外兩幅文化牆,一面是本地的地標建築物,有廣府牌坊、赤崗塔、解放紀念碑、五羊雕像等。另外一面則是解放軍進入廣州城的場景畫。第三條廊道的兩面都是廣州市花——木棉花,在陽春三月綻放的盛況,與現在海珠廣場花草樹木煥然一新的綠化景觀交相輝映。

休閒廣場還增加了憩息場所,有四張黃色的五葉花瓣椅子供市民休息。新裝的燈光也偏向暖色調,對行人十分友好,橋底的地上還有七彩變化燈光,像是小型的燈光秀,有不少小孩子在這裡嬉戲玩鬧。

經常來海珠廣場散步的羅叔在逛完橋底後,就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建議。“我們逛海珠廣場的東、西廣場,都是沒有廁所的,如果在橋底能有設立廁所,補充這方面的設施,讓市民更加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改造連同緊挨著的海珠廣場地鐵A出口的上下樓梯處也做了相應的亮化,此前這個位置被許多市民投訴因為路面漆黑看不到臺階,容易導致扭腳摔跤。

琶洲大橋

拆除違建化身觀景平臺

在琶洲大橋北岸橋底即臨江大道與科韻路交會處,有一處臨江的觀景平臺,傍晚時,不少市民在此散步納涼,還有的家長帶孩子來玩模型飛機。街坊劉先生向記者表示,改造前,大橋底下有一棟藍白色的違建,自從大橋建成起就一直存在,直到今年周邊進行違建的統一拆除,不僅拆除了這個橋樑的安全隱患,而且還騰挪出來一大片的空間,改造成一個大型的廣場,供市民使用。

他說,“這裡的視野十分開闊,對面就是琶洲的高樓大廈還有住宅群,還能看到海珠的赤崗塔。而且這附近的生態保持得好,早晚都有白鷺在這裡覓食,不少白鷺還待在橋底歇息,有不少攝影發燒友專門來這裡拍攝水鳥。到了晚上週邊不少街坊還會來這裡跳廣場舞,可惜這裡沒什麼運動基礎設施,要是補上就更好了。”

除此外,還有不少滑板發燒友在這裡聚集。“我們最近幾個月都是在這邊玩,這邊的廣場大,做滑行動作的時候,也不用擔心空間不夠,並且有兩個不同的臺階,方便我們做跳躍的動作。周邊能有一個廣場給我們玩還是很開心的。以前要跑很遠,路上浪費很多時間,家附近就能約上一幫朋友一起玩滑板,很帶勁。”滑板愛好者小陳說道。

中山一立交

城市地標“走馬燈”亮眼

中山一立交此前經常被過往的司機吐槽,得開近光燈才能放心通過。此處路況十分複雜,立交的橋下空間被分割成多個區域,一個環島分離多個車道,複雜的立交環境讓不少通過的市民略有些暈頭轉向。記者走訪發現,如今的中山一立交在多方面改造後,已經大為改善。

負責此處保潔的陳師傅向記者介紹說,此前這裡的橋下比較昏暗,改變最大的就是燈光,橋墩全部裝上鏤空的城市地標圖案,有 “五羊雕塑”“鎮海樓西塔”“獵德大橋塔”“中信大廈“等,晚上,這些圖案還會透出燈光來,開車經過有“走馬觀燈”的即視感。另外,橋的兩邊新添了植被,給立交增加了一抹綠色。

有市民提出,改造後的橋下的確是比之前敞亮了不少,牆上的圖案具有本地色彩,十分討人喜歡。但不少行經此處的非機動車,往往在車行道同機動車搶道,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建議能有輔警或者志願者在這裡指揮一下過往的非機動車遵守交通規則。

黃埔立交

“港灣式”公交站秩序井然

華僑醫院(潭村)公交車站因為臨近醫院,人流量很大,不少人此前在此乘車感覺不方便。老廣州Vickymama告訴記者,之前有一次從這裡下車去暨南大學,人行道非常難走,旁邊的灌木叢霸佔了大量空間,還有鐵絲網圍著。巴士出入站通道分佈不合理,整個站點秩序有點亂。

記者走訪此處,發現如今也有了相當大的改善,原本的灌木叢、鐵絲網已經被清除,空餘出來大量空間,中間部分拓寬了人行道,並且人車分流。一邊分離成三條車道,左邊和中間兩條車道是專用的公交道,最右邊可以供其他車輛通行。邊上的空間則設置了石凳,供給行人休息,灰白相間的磚紋和燈飾裝飾著牆面,富有現代氣息。

專家觀點:

活化大面積橋底空間

可考慮引入第三方經營

林德景觀設計總監楊紫君表示,高架橋底部空間活化應注意三個要點。

首先活化橋底選位應易管理,不要出現衛生、安全等管理死角。分佈的功能要明確,充分調研周邊社區人群需求,作為社區活動空間的補充。其次,燈光需充足,高架橋下一般都比較暗,充足的燈光能改善使用者心理感受和解決一些安全監控問題。如果有種植物,植物需耐陰易打理。設施要人性化,要考慮不同使用人群的特殊需求,例如老年人的無障礙通行需求。最後,大面積的高架橋空間可考慮引入第三方經營,例如各種運動場、駕校、停車場等,解決城市用地緊張問題。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