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汙分流河暢水更清 杭州196個小區完成“汙水零直排”改造

2018-11-30 09:00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施力維 通訊員 鄭秋青 謝勐

雨污分流河畅水更清 杭州196个小区完成“污水零直排”改造

杭州東河

“我從小在東河邊長大,前兩年一到雨天我就擔心東河水質,現在好了,心裡這塊石頭可以放下了。”初冬時節,杭州市上城區副區長、東河區級河長薛鴻翔來到河邊,沿著遊步道仔細巡查排水口。近期,隨著上城區惠民苑、美政南苑等老小區通過“汙水零直排區”預驗收,東河雨天汙水溢流的狀況進一步改善。

為鞏固提升治水成效,改善城鄉環境面貌,今年起,我省全面啟動“汙水零直排區”建設,今年全省將完成30個工業園區、200個城鎮生活小區以及100個鎮(街道)的“汙水零直排區”建設。汙水零直排,指的是生產、生活和經營活動產生的汙水實行截汙納管、統一收集、經處理達標後排放到外環境,做到“晴天不排水,雨天無汙水”。

雨污分流河畅水更清 杭州196个小区完成“污水零直排”改造

經過改造的陽臺

目前,杭州市196個生活小區、近4萬戶家庭的陽臺完成了雨汙分流改造,提前完成了省裡下達的任務,完成量及完成率均居全省前茅。雨汙分流工程涉及千家萬戶,杭州市從精細化改造入手,綜合綠化修補、路燈亮化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做成了一個提“顏值”惠民生的民心工程,贏得居民連連點贊。

“末端截”變“源頭治”

雨天不再溢汙水

晴天水清,雨天水濁,這曾是杭州城市內河水質普遍面臨的一大難題。

以東河為例,自“五水共治”全面推進以來,東河邊能看到的點源汙染幾乎都得到了整治。但仍有一些靠近老小區的排水口,常有排汙現象。究其原因,是杭城一些老小區家庭習慣將洗衣機、洗衣臺安裝在沒有汙水管的陽臺上,洗滌廢水直接排入了雨水管。據統計,杭州城市內河三分之一的汙染來自溢流的陽臺洗滌廢水。

杭州曾採取在末端的雨水排放口設置截留井,“截”住雨水管網中的汙水,收集後直接送往城市汙水廠。這個辦法在晴天有效,但每逢雨天,城市雨水匯入,管網容量有限,汙水就會溢流汙染河道。為徹底解決這一難題,杭州按照我省推進“汙水零直排區”建設新要求,改末端截留為源頭分流,從每一戶家庭的陽臺著手開展雨汙分流的改造。

“我們將每戶陽臺原有立管直接接入小區的汙水管網,另外重新加裝一根雨水管,專門接雨水。”杭州市治水辦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杭州市計劃共完成220個小區的陽臺雨汙分流改造,此舉將大幅減少氮、磷等洗滌汙染物進入城市內河。

目前,杭州市民已經感受到改造的成效,城區的內河水質越來越好。以東河為例,沿線雨天截流井溢流頻次明顯下降,1小時降雨量50毫米以下時均未溢流,晴天水質穩定在Ⅲ類。

藉助“汙水零直排區”建設,杭州還在對地下雨汙管網這一“城市靜脈”做一場“大手術”。薛鴻翔曾向記者展示過一張長達10米的圖紙,密密麻麻繪製著雨水管、汙水管,不僅標明瞭上城區18.17平方公里範圍內要打通的地下管網主要“靜脈”,還明確了接入各小區汙水的“毛細血管”。

由點及面,深埋地下的管網如何實現長效管理?在餘杭區,“城市靜脈”配置了“智慧管網”,通過傳感器探測、地理信息系統定位、數據分析等手段,將地下350多公里的雨汙水管網、近萬個窨井,繪製成了一張可見可感的地圖。工作人員藉助平臺就能實時監測管網運行情況,精準找到管網破損點,並對城市內澇、汙水溢流等突發情況實施預警。今年,杭州市10個區將通過邊排查、邊改造的方式對地下管網,進行精細化梳理。預計到2020年底,80%以上的鎮街雨汙管網能達到“汙水零直排區”建設標準。

提顏值又補短板

雨汙分流改造,需要對道路“開膛破肚”;陽臺汙水改造,要進入住戶家中,這無疑會對市民們的生活和出行造成影響。此前,國內一些城市在工程推進過程中,遭到了一些居民的反對,導致改造效果不佳。

如此大規模的工程,杭州為何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推進?在做好前期準備,上門入戶給居民講解雨汙分流工程的必要性的同時,杭州市結合各小區存在的綠化、車位等城市配套設施短板,將相關補短板工作融合到“汙水零直排區”建設中,既提升了城市“顏值”,又補齊了城建短板,改善了居民生活。

在杭州市江乾區,城管部門在“汙水零直排區”建設進小區前,對各個小區開展了細緻調研與現場踏勘。結合每個小區在交通優化、道路平整、綠化提升、線纜優化上的短板,為每一個小區定製了一套改造方案。

剛剛完成陽臺雨汙分流改造的景芳一區、景芳二區、景芳四區等小區,面貌煥然一新。人口稠密的景芳區塊,不僅居民陽臺廢水不再流進河道里,相關部門還利用工程建設,為小區補植了樹木,新建了停車位,優化了小區內道路通行條件。兩個月的改造,給小區帶來了質的改變,居民們紛紛豎起大拇指點贊。

杭州歷史建築眾多,“汙水零直排區”建設中會不可避免的涉及到。相關部門不追求工期,精細化施工。在上城區的南宋皇城一帶,專業施工單位給歷史建築群地下“動手術”,工期翻了一番。

“我們在施工前期的管線調查時,就對每一塊青石板做了標記,待地下管線完工之後,還要按照標記恢復原狀。”上城區市政所相關負責人說,由於支管的挖掘深度不超過1米,施工人員全部採用人工挖掘。目前,管道運行情況良好,歷史建築也沒有遭到絲毫破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