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才知道,俄國如何給艦隊插上翅膀,使之“飛”越高加索山?

1722年,彼得大帝下令組建裡海艦隊,從此這個原本寂靜的內陸湖迎來了俄羅斯的第五大海上力量。儘管裡海面積廣大、風高浪急,但對於孜孜不倦尋找出海口的俄國人來說仍舊是一處封閉的海域。因此從18世紀開始,俄羅斯就在苦苦思索將裡海與外部海域溝通的問題,面對如此龐大的工程,通往裡海的伏爾加河很自然地成為工程師們的首選。可惜的是伏爾加河發源於東歐平原,從裡海逆流而上頂多到達莫斯科北部的雷賓斯克水庫,仍舊無法進入波羅的海或者白海。而且對當時的沙皇俄國來說最為吃緊的並不是北方,而是在黑海與土耳其的戰事,因此人們更希望溝通裡海與黑海之間的聯繫。

讀了才知道,俄國如何給艦隊插上翅膀,使之“飛”越高加索山?

從地圖上看,直接連通裡海與黑海需要挖開橫亙其中的高加索山脈,這是一項在當時和現在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於是人們開始退而求其次,在溝通伏爾加河與頓河上做文章。伏爾加河流入裡海,頓河流入亞速海,亞速海經刻赤海峽與黑海連通,那麼從理論上說只要溝通了伏爾加河與頓河,是不是就打通了裡海與黑海?在今伏爾加格勒(斯大林格勒)附近,頓河與伏爾加河距離最近,若要開鑿運河顯然這裡是首選。從直線距離來說,這段工程頂多100公里左右,但落實到實際卻比在地圖上畫條線難得多。高加索山脈是平均海拔3000至4000米的群山,即使向北遞降至伏爾加格勒,運河的選址地仍舊比兩側的河流高出許多。

讀了才知道,俄國如何給艦隊插上翅膀,使之“飛”越高加索山?

運河位置

如此便帶來一個問題,如果一味地加深運河的深度,要挖至地下88米才能使伏爾加河的水流入,但這就不是挖運河了,而是挖太平洋。因此從俄國人有這個想法到真正動工實施經歷了兩個多世紀,直到1948年伏爾加—頓河運河才真正開工建造。斯大林調集了大批德國戰俘用於開挖運河,最終成就了這項難度不弱於巴拿馬運河的工程奇蹟。作為一條越嶺運河,其河道深度當然沒有88米,為使兩側船舶能夠順利通航,俄國人在全域設置了13座船閘。我們以船隻從伏爾加河進入頓河為例進行演示,巨大的揚水站先通過伏爾加河一側的9座船閘將水位抬高88米,進入頓河一側之後再利用剩餘的4座船閘將水位降低44米。

讀了才知道,俄國如何給艦隊插上翅膀,使之“飛”越高加索山?

運河工作原理

該工程於1952年完工之後可以通航5000噸以下的內河船隻和小型海輪,所幸裡海艦隊的船隻噸位本身也不大,這樣一來俄國人便實現了從裡海進入亞速海,繼而通過刻赤海峽進入黑海,經土耳其海峽進入地中海,再穿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大西洋的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