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民族所向披靡,為何在此不起眼的小地方栽了大跟頭?

全世界的民族數不勝數,但若提到“戰鬥民族”,往往會下意識想到俄羅斯這一極富特點族群。

他們敢冒著零下幾十度低溫,跳入冰水中洗澡;大杯伏特加,仰脖就幹;數百公斤的棕熊,被養來當寵物。很多看來匪夷所思的事,俄羅斯人卻是樂此不疲。

戰鬥民族所向披靡,為何在此不起眼的小地方栽了大跟頭?


稱之戰鬥民族並非貶義,是指這個民族彪悍豪放、無所畏懼,中間又帶著幾分滑稽。

二戰中面對訓練有素、武器精良的德軍,他們也絲毫不怵,高喊“烏拉”冒死衝鋒,世界上所有強國,都被他們懟過。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一場戰爭中,俄軍的表現卻讓人大跌眼鏡,迥異於以往畫風。而且此次的對手與俄相比毫不起眼,簡直差了好幾個數量級,這個令其折戟之地就是車臣。

戰鬥民族所向披靡,為何在此不起眼的小地方栽了大跟頭?


車臣是何方神聖

在俄羅斯西南部裡海與黑海之間,西北到東南走向有一條高加索山脈,北坡地區稱前高加索,南坡地區稱外高加索,整個高加索地區有44萬平方公里。車臣就是位於北高加索的一個自治共和國,面積1.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也只一百多萬。

俄羅斯地域遼闊共194個民族,怎麼就車臣鬧那麼兇,它跟俄羅斯有什麼解不開的結?

戰鬥民族所向披靡,為何在此不起眼的小地方栽了大跟頭?


持續百年的恩怨

高加索地區處於歐洲東南角和西亞交匯處,自古是周邊幾股大勢力爭奪的焦點,也曾是沙俄和奧斯曼帝國兩強較量的前線。車臣在信奉伊斯蘭教後,比較傾向於奧斯曼。

十九世紀中期,沙俄佔據上風,徹底將車臣地區併入版圖,在此期間沙俄對該地區進行了殘酷血腥的統治,雙方樑子自此結下。

二戰期間車臣與德軍暗通款曲意圖獨立,這讓他們遭受嚴厲報復,近40萬車臣人被趕出家園,放逐到西伯利亞或哈薩克斯坦。

戰鬥民族所向披靡,為何在此不起眼的小地方栽了大跟頭?

被驅逐的車臣人

車臣人同俄主體民族間矛盾由來已久,積怨甚深。

上世紀九十年代前蘇動盪期,看著周圍曾經的“難兄難弟”相繼獲得了獨立地位,車臣眼熱不已想跟風,但其訴求不出意外遭到否決。

車臣太重要了,除了地下蘊藏著巨大儲量的石油,中亞到歐洲的輸油管也經過此地。如果失去此地,經濟狀況本已惡化的俄羅斯無異於雪上加霜。

戰鬥民族所向披靡,為何在此不起眼的小地方栽了大跟頭?

杜達耶夫

車臣戰爭

杜達耶夫是引發這場戰爭的關鍵人物,作為功勳累累的前蘇軍英雄,此人對政局走向摸得十分清楚。就在前蘇分解前,杜達耶夫便趁亂宣佈車臣獨立並迅速組織起6萬之眾的地方武裝。

各方勢力將車臣當作鬥爭籌碼,積極爭取和拉攏,這使車臣如虎添翼,他們繼承了原高加索軍區的大部分裝備,有了對抗俄軍的本錢,甚至俄軍內部也私下販賣軍火給車臣武裝。

戰鬥民族所向披靡,為何在此不起眼的小地方栽了大跟頭?

車臣武裝

對於俄羅斯的步步退讓,車臣武裝愈發變本加厲,盜竊、搶劫、綁票成了斂財的手段,大批俄羅斯族居民被驅逐出境,事態逐漸失控。

1994年底,再也無法忍受的俄羅斯出兵車臣,並且作出了非常樂觀的估計:

只需一個空降營,幾天就能拿下格羅茲尼。

輕敵讓俄軍付出慘重代價,本為俄高級將領的杜達耶夫,對俄軍戰術特點了如指掌,他在格羅茲尼埋伏下無數火力點,將俄軍拖入巷戰泥潭。

戰鬥民族所向披靡,為何在此不起眼的小地方栽了大跟頭?


戰爭一直持續到1996年8月,俄軍陣亡人數超過五千,受傷一萬七千餘。因武裝分子隱藏在民居之中,致平民倍遭池魚之殃,死亡人數超出十萬。

土地只佔俄羅斯千分之一、人口僅佔百分之一的車臣,從哪來的能量,竟能讓巨無霸束手無策?

戰鬥民族所向披靡,為何在此不起眼的小地方栽了大跟頭?


虛弱的俄羅斯

此俄非彼俄,車臣面對的俄羅斯如同大病初癒的病人。

前蘇在國際上的債務、條約、地位都由俄羅斯繼承,那些遺留下來的資產、軍備則是按“誰地盤歸誰”劃分。原本的計劃經濟模式,使全蘇各加盟共和國之間形成互補關係,形成產業鏈各個環節。有的資源豐富,有的長於工業,組合在一起時顯現出強大實力,分拆後則會產生孤立無援、產業單一的後遺症。

戰鬥民族所向披靡,為何在此不起眼的小地方栽了大跟頭?


軍事上也是如此,整個蘇聯三百多萬軍隊,俄羅斯留下二百萬,而且過渡期間軍隊內部也出現問題,管理混亂疏於訓練,出征車臣的部隊中不乏剛入伍的新兵,心理素質到單兵技能都不成熟。加之指揮中屢屢出現重大失誤,致其在車臣遭到慘敗。

並不是車臣武裝有多強大,而是當時的俄軍存在重大缺陷,戰力正處於歷史低谷。

戰鬥民族所向披靡,為何在此不起眼的小地方栽了大跟頭?


此戰後,俄羅斯無奈承認車臣事實上的獨立。直到三年之後,恢復元氣的俄軍方才通過第二次車臣戰爭,徹底平息這塊彈丸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