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達克斯為什麼會起義失敗?

Co其實你憨憨挺好


斯巴達克斯是羅馬共和國時期的一次大規模奴隸起義,雖然開始之時轟轟烈烈,令整個羅馬震動,但最終卻是以失敗收場。

實際上,斯巴達克斯起義的失敗,是可以預料的。

當時的羅馬,實際上正處於上升期。斯巴達克斯起義發生在羅馬共和國末期,此時羅馬共和國正經歷著危機,但這個危機並不是因為自身的虛弱而導致,恰恰相反,是由於羅馬的強大所導致。羅馬共和國在形成初期,便存在著不少矛盾——羅馬貴族和平民的矛盾,羅馬人和外邦人的矛盾,奴隸和奴隸主的矛盾。隨著羅馬共和國的不斷征服,其疆域逐漸突破了亞平寧半島,往北擴張到萊茵河流域,南方則抵達北非,西方則佔據了整個伊比利亞半島,東方則將勢力深入敘利亞,與帕提亞帝國相接。

其疆域擴大,必然伴隨著國內民族種類的增加。但根據當時羅馬法律的規定,僅有羅馬等少數城市的人享有公民權,而其他地區則難以享有與羅馬公民同等的權利,因此其他地區紛紛叛亂;另一方面,巨大的疆域,已經不再適合共和國的模式,因此,寡頭政治的趨勢在羅馬越來越明顯——凱撒,龐培,克拉蘇三巨頭便是最初寡頭政治的嘗試。

羅馬共和國的危機,便是這樣發生的。斯巴達克斯起義,也隨之發生。

但此時,羅馬共和國雖然無法維持共和政體,但新的帝國體制卻已經在醞釀之中,所以危機本質上是轉型所帶來的。斯巴達克斯雖然集結了不少奴隸,但其時,羅馬帝國的軍隊已然完成了由義務兵向職業軍隊的轉換,戰鬥力絕非斯巴達克斯的奴隸軍隊可比。自然,在克拉蘇調集大軍之後,奴隸軍戰敗,便不可避免。

此外,斯巴達克斯的起義,並沒有得到更為廣大的支持,究其原因,則是羅馬的奴隸並不都是苦不堪言。在古代的西亞,希臘,羅馬,奴隸並不是完全沒有任何地位,相反,很多富商巨賈讓自己信賴的奴隸做自己生意的代理人,這些奴隸本身便處於比較“風光”的地位——即使其人身權依舊屬於主人,此外,古希臘居然出現了奴隸擔任警察等公職的現象。羅馬也不例外,在羅馬,奴隸甚至可以從事醫生,家庭教師等職業。

所以,並不是所有的奴隸,都是處於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境遇。斯巴達克斯的身份,本身就比較特殊,他是色雷斯的戰俘,被送往角鬥場,這樣的奴隸本身在奴隸總量中佔比例不多,所以,真正與他一同起義的,並不是大多數的奴隸。

因此,斯巴達克斯的起義,最終被絞殺;在其失敗後,連本身與之結盟的海盜也背信棄義,這無疑是雪上加霜。最終,斯巴達克斯身死。


庭州行者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大概是四點:

第一,羅馬人過於強大。

當時恰恰是羅馬的強大時期。對付斯巴達克斯的羅馬將軍,麾下都有精兵強將,比如:格奈烏斯·龐培、瑪庫斯·盧庫魯斯、克拉蘇。

比如克拉蘇就有4萬精銳的羅馬部隊。

當時放眼世界,很難有部隊能夠打敗羅馬人。

更別說,斯巴達克斯這種奴隸軍隊。

第二,斯巴達克斯內部複雜

斯巴達克斯的主體是角鬥士,但也有羅馬本地的普通奴隸。

即便是角鬥士,也分為很多民族。

這就決定了,斯巴達克斯內部多次發生分裂。

比如當他決定北上翻越阿爾卑斯山,趕到高盧地區時,三萬軍隊就內訌,離開了主力,在加爾加諾峰下(阿普利亞北部)全部被羅馬軍隊殲滅(死亡兩萬人)。斯巴達克聞訊趕來救援,已經來不及了。

第三,斯巴達克斯沒有穩定的根據地

整個羅馬沒有斯巴達克斯他們的立足地。

作為起義的奴隸,斯巴達克斯不可能受到羅馬公民的支持。

而羅馬公民掌握了羅馬的經濟、軍事、政治等各個方面。

斯巴達克斯不能建立穩定的根據地,就不能具備穩定的軍事物資和兵力來源。

這種情況下作戰,只能贏不能輸,一旦輸了就可能出現迅速瓦解。

比如克拉蘇構築了一道防線,切斷了起義軍去意大利的退路。這道防線是一條兩端通海的壕溝(長約55公里,寬和深均為4.5米),溝上築有圍牆。斯巴達克斯為了突破這條防線,損失了三分之二的兵力,隨後很快就瓦解了。

第四,斯巴達克斯的戰略目標不明

斯巴達克斯缺乏一個高級將領的戰略頭腦,忽而南下,忽而北上,一會要翻越北方阿爾卑斯山,一會要南下渡海去西西里島,一會又有去希臘。

而意大利麵積狹小,在這麼大的地方常年這樣四處亂跑,又面對敵人重兵封鎖,斯巴達克斯無異於是自我毀滅。


薩沙


因為後期隊伍臃腫,戰鬥力下降了,才會起義失敗。

斯巴達克斯在剛剛起義的時候,身邊其實只有幾十人,但不要小瞧他們。雖然起義軍的人數比較少,但這區區的六十幾個人,全都是身經百戰的角鬥士,也就是精銳當中的精銳。這些人不但機動性很強,而且還善於隱藏自己,近身的格殺能力也無比強大。

在他們從被囚禁的地方逃出來之後,便帶著武器,逃到了附近的一個有山的地方。在此之後,羅馬官方當然不會坐視不理,派了三百多名戰士,前來剿滅這些逃跑的角鬥士。但我們都知道,羅馬軍團的戰士,在維持陣型,進行正面衝鋒的時候很強大。可當他們分散隊伍,跑到地形複雜的山裡,進行單兵作戰的時候,卻根本無法與這些角鬥士對抗。毫無意外地,角鬥士這邊沒受什麼損傷,但是這三百名戰士卻全軍覆沒了。

在此之後,斯巴達克斯的名聲開始迅速崛起。許多被奴役許久的奴隸,都紛紛期盼著斯巴達克斯能前來。而斯巴達克斯在打游擊戰的時候,也會主動拯救當地的奴隸。所以他的追隨者越來越多,部隊的負擔也越來越重。

我們不要以為人數越多,戰鬥力就會變得越強,有些時候是恰恰相反的。

斯巴達克斯最早的那六十多個戰士,全都是訓練有素的角鬥士。他們不僅力量強大,而且熟悉兵器的使用,個個都能以一當十。但那些新加入的人,連長矛的尖衝著哪個方向都不懂。想要訓練他們,就要花費很大的精力。而且人多,就要耗費更多糧食和水源,眾人必須駐紮在資源豐沛一些的地帶。這嚴重拖累了斯巴達克斯部隊的機動性,這是一個非常致命的問題。

在這沉重的拖累之下,斯巴達克斯的行進速度受到了影響,最終只能在正面戰場之上,與羅馬軍團兵戎相向。因為斯巴達克斯這個目標太過龐大臃腫,已經退無可退,避無可避了。在這個時候,訓練有素的羅馬軍團終於佔了上風。斯巴達克斯的軍團兵敗如山倒,他也在這場戰爭中戰死,起義也終告失敗。

我們不難發現,斯巴達克斯始終未能建立起根據地。就算建起了根據地,也無法抵抗羅馬正規軍的衝擊(參見維裡阿修斯,阿米尼烏斯的起義)。因為實力太過懸殊,機構的臃腫也幾乎無法避免。所以他的失敗,可以說是一個必然的結局。


渭水徐公


斯巴達克起義是羅馬共和國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次起義,由奴隸領袖斯巴達克斯領導12萬人,對抗羅馬貴族的壓迫。

斯巴達克斯出身上層社會,相貌出眾,身強體壯,在一次戰爭中被俘虜,被訓練成角鬥士,供他的主子消遣。


他經常給手下灌輸自由的思想,提出了而自由而戰的口號,率領200多名奴隸,開始了反對壓迫的鬥爭。

斯巴達克斯的舉動,得到了各地區的響應,起義隊伍不斷壯大,聲勢浩大的起義軍開始和羅馬軍隊發生衝突。

斯巴達克起義如曇花一現,被羅馬軍隊撲滅,近6萬名起義軍被殺,起義領袖斯巴達克斯戰死,起義宣告失敗。

對於斯巴達克起義失敗的原因,筆者認為有3點:

第一,起義軍沒有明確的目標

斯巴達克斯起義的目的,只是為了反抗奴隸主的壓迫和剝削,很多奴隸並沒有自由的概念,因為作為奴隸的角鬥士,才是他們的社會角色。

很多人並不知道起義到底是為了什麼,甚至很多奴隸想重新回到奴隸主那裡。

盲目的進攻讓起義軍損失慘重,實力受到了創傷,很多奴隸主看到羅馬軍隊鎮壓,已經開始畏縮不前。

第二,內部矛盾削弱了實力

起義軍發展壯大以後,斯巴達克斯並沒有掌控全局。

斯巴達克斯提出離開意大利,重新選擇一個地方生活,但是當地人不願意離開。

有3萬多人脫離了斯巴達克的隊伍,結果被羅馬軍隊全部殲滅。

起義軍的實力受到了嚴重削弱。

第三,沒有統治政權的基礎

當時的羅馬,正是奴隸制度盛行的時候,像角鬥士這樣的社會階層,沒有統治羅馬政權的基礎。

作為奴隸的起義軍,並沒有提出廢除奴隸制度,讓奴隸主繼續合法存在的情況下,他們並不具備領導意大利的能力。

所以說,奴隸起義在古代是很難成功的,他們有自身的思想約束,最終無法避免失敗的命運!


喜歡的點個關注唄!


文史頻道


與其說斯巴達克斯起義是底層奴隸的起義,倒不如稱它為一群角鬥士的復仇。儘管一直對斯巴達克斯與他的同伴們懷有同情和些許崇拜,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夥人終究還是難以成大事,必然會在羅馬正規軍的打壓下慘敗。

記得小學時曾翻閱表哥的中學歷史教材,在有限而又扼要的篇幅中,有兩段最為印象深刻,一個是凱撒遇刺,另一個則是斯巴達克斯起義。前些年,一部以斯巴達克斯起義為原型的美劇刷爆網絡,掀起了一股收視熱潮,讀大學時的我自然也以另一種形式重溫了這段歷史。但不得不說的是,無論是傳統的史學書寫還是現代影視劇的演繹,都過於誇大了這場角鬥士的復仇。

古羅馬的奴隸無疑是十分悲慘的。俗話講,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斯巴達克斯,便是被壓榨、掠奪和欺凌下才奮起反抗的英雄。其實,他並不是第一個站出來反抗的。

早在公元前2世紀初,拉丁姆和伊達拉里亞等地都曾爆發過奴隸起義,只是規模較小,很快就被鎮壓下去了。而公元前138年時,在西西里島還有一次大規模的奴隸起義,起義隊伍甚至曾發展到20萬人,可惜同樣遭到了殘酷的鎮壓。此後,在公元前104年,還有一次比較重要的奴隸起義,反抗者最終飢餓而死。

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等人在卡普亞城內的角鬥士地牢中殺死守衛,隨後又放出了一批角鬥士。在這場戰鬥中,大約200名角鬥士與前來鎮壓的一支衛兵殊死拼殺,最後有70人殺出重圍。而斯巴達克斯理所應當地成為了領導者,被擁戴為起義領袖。

最初的反抗者人數不多,但卻是從決鬥場裡拼殺出來的“野獸”,因而具有著很強的戰鬥力。加之他們對羅馬貴族懷著極大的仇恨,所以多次擊潰鎮壓軍隊,並很快壯大起來。在斯巴達克斯起義的消息傳出後,先後又有一些破產者和流亡者加入,使得抗爭人數很快接近萬人。

斯巴達克斯起義爆發後,羅馬元老院並未予以太多重視,只是一些當地武裝在進行鎮壓。直到公元前72年,這支隊伍已經發展到了6萬人,才迫使羅馬高層緊急調兵鎮壓。不過,由於斯巴達克斯的隊伍氣勢正盛,接連挫敗了羅馬軍隊,隊伍又壯大到了12萬人。

然而,包括斯巴達克斯在內的反抗者,始終都報著濃厚的復仇情緒,根本沒有一個明確的鬥爭口號和清晰的戰略規劃。因此,他們就像一群沒頭的蒼蠅一樣,到處亂竄。更為可怕的是,在關鍵時刻,隊伍內部又發生了分裂:


包括斯巴達克斯在內的大多數奴隸,想要離開意大利回到家鄉,而本地的起義者則希望繼續在意大利盤桓,甚至想著去侵奪富人和貴族的財產。結果,有三萬餘人脫離了主體,並且很快被羅馬軍隊鎮壓。這種分歧大大挫敗了隊伍的戰鬥力。

而就在此時,羅馬元老院又集結重兵,全力圍剿起義隊伍。毫無疑問,儘管斯巴達克斯的隊伍驍勇,可他們面對的畢竟是強大的羅馬軍團。最終,克拉蘇糾結了八個軍團的兵力,如洪水般將起義隊伍包圍起來。公元前71年,斯巴達克斯戰死,剩餘的六萬起義者也被羅馬軍隊消滅殆盡。


史海爛柯人


“斯巴達克斯起義”是由羅馬傳奇人物斯巴達克斯克斯領導的一起“奴隸戰爭”,其意在推翻羅馬帝國的“奴隸制”統治,建立一個相對平等、自由的國家。歷史的推進器遲早會將殘暴的黑暗社會碾碎淘汰,人類尋求自由的精神將會在血與火的偉大犧牲中永垂不朽。

雖然“斯巴達克斯起義”最終以失敗收場,但起義軍們尋求解放的抗爭精神,充分展示了人類渴望平等、抗爭壓迫的崇高追求。

斯巴達克斯起義的失敗原因:

一、奴隸起義軍的戰爭素養低,勇猛有餘,謀略不足

公元前73—71年,羅馬共和國的統治在動盪的時代背景下搖搖欲墜。

由於第一、第二次奴隸戰爭的爆發,導致羅馬共和國的軍力、國力收到重創。 斯巴達克斯起義之前,曾經強大一時的羅馬共和國已經淪為“黃昏落日”,在其無限光芒的外表下,所隱藏的則是腐爛、將死的權力核心。

而導致這一切的根源,便是萬惡的奴隸制,與此同時,奴隸制也是“斯巴達克斯起義”的幕後推手。

在黑暗的古代社會中,西方各國都毫無例外的進行著奴隸制統治,貴族或奴隸主們壓迫悲慘的奴隸進行生產、建設、娛樂活動,奴隸的下場大多都是累死,或者病死,奴隸的孩子一出生便要面臨相同的命運。

成千上萬的奴隸們只能在暗無天日的邪惡統治下淪為一具毫無自由可言的行屍走肉,等待他們的只有不停的勞作,和可怕的死亡。 在如此喪失人性的社會環境下,催生出了一種極為特殊“奴隸群體”——角鬥士。

角鬥士們為了滿足羅馬貴族們變態、血腥的癖好,而犧牲自己的身體與生命,在角鬥場中拼死搏鬥,雖然勝者們得到的賞金數額極為可觀,但所有角鬥士們都不得不面對遲早有一天會被“戰友”殺死的命運。

如果死亡變成了人為控制的權柄,受壓迫的人民將會舉起渴望生存的刀劍,以鮮血換取生存的資格。

於是乎,一位名為斯巴達克斯的角鬥士,帶領著所有追求著自由的奴隸與角鬥士們揭竿而起。

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斯帶領著數十位勇猛的角鬥士殺死了守衛,奪走了一部分食物,以及武器,他們將 卡普阿周邊地區的奴隸主們洗劫一番之後逃往深山,開始招募具有反抗精神的奴隸、農民,共同戰鬥。

這些由奴隸組成的起義軍們與我國古代諸侯們戰略思想相差甚遠。 斯巴達克斯起義軍中沒有明確的軍紀,以至於戰爭後期時,起義軍內部矛盾重重,並且起義軍中沒有類似於“軍師”這樣關鍵的角色掌舵,導致起義軍的戰略戰術十分拙劣。

而他們的敵人羅馬軍隊則具備嚴明的軍紀,和靈活多變的戰略戰術,這樣一來便造成了斯巴達克斯起義軍越戰越弱,羅馬軍隊越戰越強的局面,同時也註定了斯巴達克斯起義軍的必然性失敗。

二、奴隸階級存在的矛盾性和不確定性,導致了斯巴達克斯起義的內部分化

滅亡與癲狂是一對關係曖昧的情侶,上帝若要你滅亡,必先令你癲狂。 斯巴達克斯起義軍在深夜中偷襲了宿營的羅馬軍隊之後,便開啟了他們的“癲狂之旅”。

公元前72年,羅馬共和國派遣一支二流軍隊討伐斯巴達克斯起義軍,很顯然羅馬共和國低估了斯巴達克斯起義的實力。

斯巴達克斯起義軍擊潰了羅馬討伐軍之後,其軍隊規模達到了7萬人之多,而在劫掠了羅馬周邊的城鎮後,他們又招募了近3萬人的奴隸和貧民,此時,斯巴達克斯起義軍的兵力已經達到了10萬人。

軍隊規模越來越大,軍隊內部的矛盾和分歧也就越來越突出,克雷斯與斯巴達克斯之間的關係愈演愈烈。終於在斯巴達克斯起義決定翻越阿爾卑斯山之前,克雷斯帶領著約3萬人另起爐灶,離開了大部隊。

羅馬軍隊在迅速消滅了克雷斯的隊伍,斯巴達克斯得知此消息後,對羅馬軍隊的真實實力十分震撼,斯巴達克斯立刻調整戰略,從主動進攻轉為主動防禦。

類似的比如太平天國,其前期也是一路高歌猛進。可是在拿下江南之後,他們就開始飄了,成功作死。

三、斯巴達克斯起義軍的作戰能力與羅馬帝國的鐵騎相差甚遠

斯巴達克斯起義軍主要由奴隸和農民組成,他們沒有經過系統的軍事訓練。雖然其中有戰鬥力強悍的角鬥士,但是數量極為有限。

而且翻越阿爾卑斯山的起義軍,在飢寒交迫中損失了大量戰力,軍隊規模縮水到了47000人。 而且他們是無根之水,一群遊蕩的隊伍,並沒有建立起自己較好的一個根據地,這一點連太平天國都不如。

羅馬軍隊兵強馬壯,武器精良,並且有著充足的後勤保障,不必擔憂糧食方面的供給,其整體實力高於斯巴達克斯起義太多。

起義戰爭後期,斯巴達克斯起義已經如強弩之末,無法續寫往日的輝煌。

頓河之戰中,羅馬軍隊派出六個正規軍團和四個輔助軍團約五萬人與斯巴達克斯起義軍在西拉里烏斯河右岸展開決戰。

羅馬軍隊以碾壓的實力殲滅了起義軍約36000人,俘虜了約7000人,剩餘的起義軍部隊在逃亡時,被龐培軍團全部殲滅。

自此,“斯巴達克斯起義”宣告失敗。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那確確實實是叫起義,是為了自由而戰!


白話歷史君


別看電影裡胡扯,奴隸兵好像以一敵百,其實在森嚴的軍陣和訓練有素職業正規軍部隊面前,什麼武林高手都是個屁,幾個角鬥士又能蹦躂到哪裡去?剛開始出其不意,取得一定的勝利,但在強大的羅馬動員起來之後,窮困的起義軍在羅馬軍團陣列面前,完完全全不好使了。再加上彼時羅馬軍事界群英薈萃,各路名將坐鎮,世界上又有幾隻軍隊能撼動羅馬軍團呢?再看起義軍本身,成分複雜,軍心不齊,雖然有數萬人,後來也分裂了,分裂就意味著力量瓦解,緊接著就被羅馬人分別擊破。最重要的,起義軍是外來戶,在羅馬沒有群眾基礎,羅馬人不可能支持他們,只會支持自己的官軍,毛主席說了:人民戰爭汪洋大海!再者說,起義軍的目的,說白了就一個字“逃”,至於怎麼逃,往哪逃,各路人馬都不統一,戰略目標不明確,也不致力於建設什麼根據地。而羅馬軍團的目標顯然簡單明確:找到他們,咬住他們,吃掉他們……簡單比較,高下立判!事實證明,奴隸兵不講馬列主義,不學毛澤東思想,不代表先進生產力,是不可能領導人民群眾翻身做主的。


鐵新GT



斯巴達克斯起義之所以最終會失敗,根本原因就在於羅馬並不是東方意義上的大一統王朝,羅馬其實是一種政治制度和殖民統治的結合在一起城邦國家社會形態。

羅馬人雖然起源於意大利羅馬,但是羅馬人把他們所特有的政治制度和殖民統治方式隨著武裝移民帶到了歐洲、小亞細亞等地區。

而從羅馬城來到這些地區的羅馬人幾乎是完全在當地複製了羅馬城的模式,比如說在今天羅馬尼亞、北非、希臘等地羅馬城邦。

雖然名義上羅馬城是羅馬共和國的首都,是中心,但事實上羅馬城並沒有東方京城的重要性,是的,元老們是在羅馬城,但是元老並不是東方皇帝,他們不需要“君王死社稷”,斯巴達克斯起義軍即使打到了羅馬,元老們大不了就把羅馬城丟給起義軍,自己跑到西班牙或者小亞細亞去,組織羅馬軍隊再打回來就是的。

這個問題下面許多人都在說斯巴達克斯起義失敗原因在於起義軍內部不團結,但真正造成起義軍戰略目標不清晰的並不是起義軍內部爭權奪利(肯定有),而是羅馬獨特的政治制度特點造成起義軍高層沒辦法形成統一的戰略目標。

有回答認為起義軍在距離羅馬只有一步之遙的時候放棄包圍羅馬,而在意大利轉圈是戰略失誤,但正如我上面所說的那樣,先不說起義軍會根本沒有攻城設備,就算起義軍千辛萬苦打下羅馬城,其實也只是得到了一座空城,羅馬人會從西班牙、小亞細亞、北非組織新的軍團反攻羅馬,總共只有12萬人的起義軍不可能這麼無休止的和羅馬人耗下去。


說白了,斯巴達克斯起義後,起義軍就只剩下兩條路:

第一條, 通過戰場上的勝利逼羅馬和起義軍達成妥協。

第二條, 徹底消滅羅馬人所有的軍團。

但事實上這兩條斯巴達克斯和起義軍都無法做到,是的起義軍是在意大利打敗了兩個執政官軍團,但是羅馬真正精銳的兵團當時正在小亞細亞和西班牙,他們可以輕易通過地中海踏上意大利,歷史已經證明起義軍不是羅馬老兵的對手。


可是想要和羅馬達成某種妥協也很難做到,因為羅馬是共和制,誰也不敢冒著犧牲政治生命的代價和斯巴達克斯妥協,更何況即使達成妥協,在西班牙的龐貝完全可以以“人民的名義”不承認這份協議。在沒有辦法保證羅馬人會履行協議的情況下,先不說有沒有這麼傻的羅馬元老敢提議和斯巴達克斯妥協,就是真有傻子,斯巴達克斯也沒有辦法保證西班牙的羅馬人軍團和小亞細亞的羅馬人軍團會履行這份協議。

事實證明,羅馬這個制度和東方封建大一統制度不一樣,想要羅馬人妥協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在軍事上徹底壓倒羅馬人,可既然能在軍事上徹底壓倒羅馬人,那麼又何必和羅馬人妥協呢?

歷史也是這樣,最後羅馬是被蠻族徹底消滅,而不是在妥協中慢慢衰亡。


蘭臺


其實最簡單的原因是,沒有群眾基礎。

古羅馬奴隸起義基本就侷限在亞平寧半島以及西西里島兩處,因為這一地區手工業、種植業遠比羅馬其他的地區發達,所以自然奴隸和奴隸主之間的矛盾也異常尖銳。而且斯巴達克斯起義,基本上沒跳出亞平寧半島以及西西里島這兩個地方,充分說明他只有在這兩個階級矛盾比較尖銳的地區才有市場。

第二,在古羅馬,奴隸的待遇未必就低。古羅馬由於重視武功,立下戰功的奴隸可以成為自由人;同時,羅馬人也熱衷於釋放奴隸,因為古羅馬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去從事經濟生產以及其他社會保障工作。而且如果被釋放奴隸的主人是羅馬公民,那麼這個奴隸在自由之後就自動獲得了羅馬公民的身份。這對所有的奴隸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誘惑,與其去反抗共和國,不如踏實工作,或者上戰場殺敵,來換取自由。

所以,這注定斯巴達克斯的起義失敗的結局。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斯巴達克斯起義就是一場奴隸和底層人民抵抗羅馬貴族和奴隸主的戰爭。這場戰爭有記載的只有最後一場起義軍覆滅之戰。但是傳頌其的詩歌,小說,及影視作品則層出不窮。最經典的莫過於HBO出的斯巴達克斯系列劇集,守仁君當年看了不下三四遍。


這場戰爭本身贏面就不大,公元前1世紀,那是羅馬由共和國向帝國轉變的時期,這個時間段羅馬已經成為了地中海霸主,並且罕見的沒有大規模對外用兵(主要是內鬥),那個時間段的羅馬,國力強盛,繁榮發達。且馬略改革後的羅馬軍隊裝備精良,戰鬥力爆表。這樣一個處於上升期的羅馬,斯巴達克斯起義不會有什麼結果。而且在斯巴達克斯起義前五十年差不多,就已經爆發過西西里奴隸起義了,那個規模可比斯巴達克斯要大得多,但是還是被羅馬給消滅了。


另一個原因,斯巴達克斯的奴隸軍團太過弱小了,雖然人數很多,最多時高達十二萬。但是這十二萬裡光老人,婦孺就佔了不少。雖然有以斯巴達克斯,甘尼克斯為主的角鬥士戰鬥力也很強,但是對上大規模羅馬正規軍團那就毫無優勢可言。

雖然斯巴達克斯對部隊進行了簡單的整編,但是其體制依舊鬆散,力量難以凝聚,甚至還出現了分化。

還有最重要的兩點:

一是斯巴達克斯起義得不到任何有力的支持。當時貴族,奴隸主,及大部分合法公民的勢力大,而這幫人對斯巴達克斯起義是恨之入骨呢。奴隸人雖多,但是沒有任何財產,而且奴隸們大多營養不良,缺衣少食的,實際上是弱勢群體。弱勢群體對抗一致團結的強勢群體,後果可想而知。


二斯巴達克斯起義沒有明確的政治目標,或者說在奴隸時代,奴隸們最大的政治目標就是自由。然後呢,然後就沒了。斯巴達克斯曾經進軍羅馬城附近,但是他們的選擇卻是轉道渡海去希臘。斯巴達克斯起義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想著怎麼跑,怎麼返回家園,整體處於被動狀態。

斯巴達克斯起義不能和我們國家歷史上的農民起義相比,其根本性質就不一樣。奴隸起義直接威脅了所有貴族,奴隸主和大部分公民的利益,他們絕對得不到任何支持,處於完全孤立狀態,就不可能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