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韩国纸币面值那么大?

小牛guo


通货膨胀导致的。

全世界所有国家的货币,如果面值偏高,那么偏高的原因肯定就是这个国家在历史上发生了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事件。就拿日元来说,二战前后,日本的币额和我们今天用的人民币是差不多的,最大都是100元。

↓旧版日元的1元、10元、50元、100元的纸币样式


并且,当时的日元也有辅币单位,1日元等于100钱,日本政府推出了5钱和10钱两种辅助纸币。

PS:日元的“钱”就相当于我们的“分”。我们是1元=10角=100分,但日元里面没有我们俗话里面说的“毛钱”,所以他们的是1元钱就直接等于100钱。

↓旧版日币的5钱(5分钱)和10钱(1毛钱)的纸币样式



所以综上所述,早期日元的纸币额度其实也是很“正常”的。最大100元,最小5分钱,没有现在那么夸张的10000额度的币额。

好了,问题来了。既然日元当年的纸币额度也是“正常”的,那么它又是如何变得“不正常”的呢?

答案就是一开头说的,通货膨胀。

1945—1949年,日本物价飞涨,短短四年的时间,物价涨了八九十倍,几乎所有商品价格的小数点都向右移了两位。也就是说,以前卖一块钱能买的东西,现在要一百。以前卖一百的东西,现在卖一万。

通常来说,发生如此恶性的通货膨胀后,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平抑物价,让物价回归到膨胀之前的水平;二是发行新货币,也就是加大货币额度,让货币额度适应物价。

当时的日本政府由于无法平抑物价,所以便采用了第二种办法。

1949年,日本内阁发布金融紧急措施令,回收所有的旧币。第二年,1000额度的纸币正式登场。

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且持续20余年的原因,日本的物价上涨幅度和国民收入水平的上涨幅度很大,1000面额的日元也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了。

所以在1957年和1958年,日本政府又先后发行了5000日元和10000日元的纸币。

↓1950—1958年发布的大面额日元



此后几十年,由于日本人的平均月收入没有乘十倍式的增长。同时,随着现金以外的支付手段的普及(信用卡),因而比10000面额日元更大的钞票也就没有发行。现在最大面额的日元纸币仍然是10000元。

以上是日元,韩币的情况略有不同,但大体也类似。

1950年,韩国发现第一套货币,当时韩币最大的面额是1000。并且当时韩币也有跟中日一样的辅助货币,即1韩元=100钱。



后来,由于通货膨胀和主动贬值刺激出口的原因,韩币先后增加了五千、一万和五万面额的纸币。

总的来说,日元和韩币的大面额货币,其实就是因为通货膨胀应运而生的。不单单日本和韩国是这样,别的国家,比如当年的希腊德拉克马,意大利里拉,俄罗斯旧卢布,津巴布韦币等,也都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建国之初,人民币的面额比韩币还要大。其原因就是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后期的各种骚操作导致的。

建国后,在物价稳定后,中央推出了第二套人民币,以一比一万的兑换率,即在旧币的基础上,一次性抹掉了四个零,才把人民币的大面额问题解决。如若不然,可能我们今天使用的人民币最大面额就是一百万了。

PS:第二套人民币的最大面额是10元,我们今天是100元,面额增加了10倍。

↓第一套人民币的最大面额50000元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了,既然人民币可以把面额压下去,日元和韩币为什么不把面额压下去呢?

这个问题,日本内部其实还真的讨论过。

2009年,鸠山由纪夫当选首相,他当时就与内阁财务大臣藤井商议,提出过在1美元兑换100日元的兑换汇率下,将日元的面额缩小百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一。

也就是说,按照鸠山由纪夫的设想,面额缩小后的日元,1日元=1美元,最大面额是100日元。

但是鸠山由纪夫的这个设想提出后,日本内阁的意见是强烈反对。反对理由有四点。

第一、把面值降低的话,新价格会产生更多的小数,凑整会带来物价上涨。比如说,现在的日元纸币最低是1000元,500元以下的都是硬币,最低是1元硬币。如果缩小纸币面额,那么现在一件卖99块钱的商品,就变成了9毛9分钱。其实什么都没变,变的只是多了烦人的毛钱和分钱。

第二、新钱的制造,自动贩卖机的改装,帐薄的修改都会耗费大量时间与资金,对政府和财界,以及个人,会带来巨大负担。(日本改个年号,社会都乱的不成样子,如果改货币,只怕是整个社会都乱了)

第三、货币面额缩小后,会令一部分资本家联想到战后的金融紧急措施,临时财产调查令等等政策,刺激资本家的换物运动。

第四、货币面值缩小只能给一部分的业界带来好处,更多的企业由于事务负担增大,收益会恶化。

↓全世界最小的货币单位,1厘钱。流通于通货膨胀前的日本。(1000厘=等于1日元)



总之就是一句话,日本内阁官员认为:货币改动会造成市场动荡,增加政府开支。并且日本人也已经习惯了现在的日元,无谓的改动,会导致公民在消费过程中,产生心理差异感。所以改革纸币面额,毫无意义。


Mer86


稍微接触过外国货币就会发现,日元纸币都是一万一万的,韩元纸币则是五万五万的。虽然看上去很气派,但是一买东西就显得不够花,比如在韩国商店买瓶矿泉水就得600-700韩元,而日本商店买瓶水没有个200日元都下不来。



日本和韩国纸币面值之所以大,主要和本国货币单位计算的物价和收入水平有关。20世纪下半叶日韩都经历了快速发展,物价与收入增长也步入快车道,所以根据需求才发行了大面值的货币。不过随着21世纪开始逐渐发展缓慢,增长也就下降。由于现在物价和收入水平与货币面值需求差不多,所以就很少发行新的大面值货币。


不过之所以面值只增不减还有一些缺少辅币和税收需要等等的次要因素。



先看日元。


自19世纪末明治天皇统一日本后,也统一了货币。当时的日元面值也只有1、5、10和100日元,后来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增加了20和200日元面值。由于日元和银本位、金本位以及美元挂钩,所以当时的旧日元购买力还是很强的。不过从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当时的日本政府采用浮动汇率,所以一直到了二战末期的1945年经济崩溃,才被迫增加了1000日元面值。


在经历了战后的疯狂货币汇率浮动后,1949年日元与美元正式采取360:1的固定汇率挂钩。1953年战后的日本政府颁布了《清理小额货币及支付金尾数计算法令》,把之前的辅币“厘”和“钱”取消了,不但回收了贵金属用于战后重建,而且抹了零,从此以后日本再也没有发行辅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人均收入和物价水平也开始飞速增长,日元货币需求量也就随之更加频繁和升高,当时人均月收入5万日元,于是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开始发行5000和10000面值的日元。


后来1971年美元脱离了金本位采取了浮动汇率,日元也被迫采取了跟美元挂钩的浮动汇率,导致日本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并且随着《广场协议》的签订进入发展停滞阶段,收入和物价水平到了缓慢发展的状态。再加上信用卡等无现金支付手段的丰富,目前10000日元纸币的发行足以满足日本人日常需求。


至于不缩减面额,一来目前日本人均月收入基本在30万日元左右,目前的日元面额足以满足需求。二来日本拥有消费税,往往这些消费税都是几日元的零头,如果进行货币改革,由于没有辅币,这些零头都无法收取,将减少日本政府的税收。



再看韩元。


韩国在日本殖民时期曾经发行过旧韩元,不过那时挂钩旧日元,再加上发行量也少,足够满足当时的需求。


不过1953年在战争结束后,李承晚政府发行的新韩元直接在贬值后挂钩了美元,当时的法定比例是1美元:100韩元,后来为了统一比例,发行了10和50的韩元硬币,以及10-1000韩元的纸币,以取代之前的旧韩元。


日本发行大面额纸币是因为发展,而韩国发行则是因为发展加贬值。20世纪50年代末韩元由于经济原因遭遇了人为贬值,已经达到了1美元:1250韩元的地步。随着1962年朴正熙上台后,汇率被钉在了1美元:125韩元,并在之后的18年间只做出了4次微调。由于朴正熙政府发展经济得体,韩国很快经历了“汉江奇迹”, 韩国民众生活水平与物价在他的任期内得到快速发展,所以很快就在1972-73年发行了5000和10000韩元面值的纸币。



1980年韩国放开汇率后,由于日元强势美元弱势,瞄着美元的韩元迅速贬值。屋漏偏风连阴雨,在《广场协议》和亚洲金融危机两次危机,再加上地缘局势紧张过后,韩元贬得一塌糊涂,所以韩国政府也怕引起市场恐慌外加内部原因未能发起货币改革,最终架不住贬值的李明博政府在2009年宣布增加50000面值韩元。


由于目前韩国一面正在以5%左右的速度通胀,而且美元也逐渐弱势,未来不排除韩国政府发行大面额纸币或进行货币改革的可能,在此之前不会轻易缩减面额。


所以日韩的货币面额大,一来是符合眼下两国发展与物价需要,二来是因为提前就预支了通胀空间,而且在加上税收和其他政治上的原因所导致的。


马克观察


因为日韩在历史上都经历过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物价飞涨,货币的面值也就是越来越大,而在危机渡过之后,换发新货币的成本太高,于是索性就仍旧坚持使用大面值货币

日元和韩元都是今天世界上影响力比较大的两种货币,尤其是日元,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RD(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成员之一,是许多国家的外汇储备货币。

但是相比于较高的国际地位,日元和韩元的面值都非常大,给人直观的感受就是不值钱。在日韩的大街上随便买点啥就是几万,几十万,几百万。

在中国人民币最高的数字单位也就是“亿”,在日韩直接就是用“兆”来计算。在日韩一兆就是一万亿,这是什么概念!

按照现在的汇率,1元人民币大约等于15日元和170韩元。所以你拿着一万人民币就能换成170万韩元,瞬间“暴发户”。

当然,货币的面值大并不等同于你就有富有,韩国的物价同样也是很高的,买点蔬菜水果动辄就是上千上万韩元,你手中的上百万韩元根本不经花。而如果你在韩国买辆车,基本就是几千万起步了,而且还是凯美瑞,不是布加迪。

目前日元的面额有:10000日元、5000日元、2000日元、1000日元,另外还有500、100、50、10、5、1日元硬币。(一万日元纸币)

而韩元的纸币面额则有:50000韩元、10000韩元、5000韩元、1000韩元,硬币则有500元、100元、50元、10元、5元、1元。(一万韩元纸币)

韩日货币之所以面值如此之大,是因为这两个国家在历史都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例如日本在二战末期国内物资紧缺,物价飞涨,货币的面值也越来越大。

在二战刚刚结束时,1美元能换15日元。而随着物价飞涨,到了1948年,1美元能换270日元。到1949年,1美元更是折合360日元,日元大幅贬值。

在进入5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还是复苏,国内物资日渐充足,日元的含金量和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按理说日本可以重新发型正常币值的货币,将旧币全部收回来。但是这么做的社会成本实在太大了,在实际操作中容易造成金融秩序混乱,所以日本政府一直没敢换发货币。

除了换发成本较高外,二战后的日本确立了制造业立国的方针,对外出口是日本经济的发动机,日本制造曾充斥整个世界。而对于外贸出口来说,货币贬值是有利于出口的,有鉴于此,日本政府于是坚持使用大面额的货币。

韩国的状况和日本很相似,也是在战后出现了通货膨胀,导致货币币值一再升高。而韩国在经济发展途中也是走的对外出口的路线,因此货币贬值有利于韩国的出口,所以韩国政府也一直坚持使用大面额韩元。

如今日本人和韩国人早已经习惯了这种大面值货币,在人家嘴里动不动就是几十万,上百万。

其实不只是日韩,同样是抗战结束后民国时期,中国也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当时的法币一贬再贬。

到1948年,国内的物价比起战前已经上涨3492万倍,当时100元法币连两个鸡蛋都买不到,最低时连盒火柴都买不到,法币彻底崩溃,国民政府被迫用金圆券代替法币。

货币贬值的问题一直持续到新中国建立之后,人民政府换发货币,才使得货币面值恢复正常。

(抗战结束后,当时人们真的就是用麻袋去装工资,谁都是“土豪”)


千佛山车神


中国也有,就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发行的金圆券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第一套人民币。金圆券最高面值60亿,重要的话说三遍,是60亿,新疆省发行的单张面额60亿,但这60亿购买力不强,可能就几百斤米吧!新中国成立之后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最高面值5万元,购买力也基本上在中等幅度贬值,在1949年初刚刚发行没几个月的人民券(当时人们叫人民券),最高面值也就100元面额。随着接管国民党的烂摊子,接收国民党留用人员,以及中国人民银行扩大发行钞票,人民券一直贬值,到1949年底发行千元大钞,1950年代初发行5万元大钞。后来新中国于1955年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废除百元,千元,万元大钞,以1元第二套人民币兑1万元第一套人民币,发行最大面额10元钞票,之后的第三套也一样最大面额10元。1987年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增加了100元,是因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经济规模提高啦!当然钱的面额提高,当时30年前的100元老值钱了,连万元户是中产阶层,平民工资就几百元一月,一辆轿车3万到7万元,猪肉5元一斤,1994年猪肉跳跃式增长,到了21世纪,生产力提高啦!人均工资达到3000多元,翻了10倍,而汽车,冰箱的价格只翻了2倍多,说明生产力才是经济增长关键。


幻听23


人为刻意控制货币贬值,是被验证过有效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日本韩国,欧盟前的欧洲诸国(除了英国)都这么做过。

比如说1000块钱的东西,成本800利润200,卖到国外去是100外国元,那么汇率是1比10。政府通过干预汇率让本国货币贬值,汇率变成1比11,那么对外国人来说,我花10份钱,可以买到11份产品,本国产品竞争力就会变大,但是对应的,因为货币的连锁反应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短时间内,我国内采购成本还是800利润还是200,利润不变但是销量上去了,这就刺激出口了。

但是过一段时间,因为汇率问题导致的价格差会慢慢的被纠正过来,国内这个东西成本变成了880,售价变成了1100,利润变成了220,这就变成了一种通货膨胀,指的就是同样的东西,需要更多的钱去买,工资高了,东西也贵了。

再回到出口的问题上,国家如果需要一直保持进口汇率差额外赚取的,那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断的人为控制货币贬值,最后导致的情况就是有些国家,随便买个东西都是几万十几万。早些年欧洲,法郎都是几千几千的,意大利里拉上万上万的,就是这么来的。

这个就是传说中的汇率战争,可以让你什么事情都不用做,空手赚钱。欧元区一些国家坚持用本国货币,英国,捷克,匈牙利,丹麦等等,主要也是出于这个考虑


凌晨两点四十四


面值大的国家历史上都经历过严重的通货膨胀,可是经历过严重通货膨胀的国家不止他们,还有很多,比方说俄罗斯,为什么就不一样呢?因为俄罗斯发行了新版的卢布来替代旧的卢布。


日本很显然,在2战的时候,为了筹集战争经费,日本大肆发放货币来获取钱财,从老百姓的手中剥削,2战以后,人们一方面为了维持金融的稳定,另一方面是留着纪念,以作参考警惕。


韩国则是2战以后经历了比较严重的战争,货币一直贬值,也是为了筹措战争经费,但是由于战争,经济发展不好,收入降低,开支却增加了,自然就需要钱,没钱就印钱,这是常规套路。


以股易金


经济不断地增长,确实会带来通货膨胀,从而使得货币贬值,然而日,韩两国,并不是货币自身的慢慢贬值,然后从量变演变成质变的自然结果。

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的货币,例如瑞士法郎、欧元、英镑等货币都要比美元牛逼的多。

而日,韩两国作为亚洲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他们的货币相对于美元的汇率却令人大跌眼镜。

为什么日,韩与其他发达国家货币差距这么大?这其中主要是因为一些历史原因罢了。我在百度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写的很详细,给大家推荐一下。(才华有限,写不出来😂,我也不想抄袭)





还有日,韩两国货币都是“元”,是日圆,韩元。没有我们的一分两分。所以他们的100元,相当于我们的一元。这样算来,货币价值也不是很低。虽然他们数字大,但是根本不影响流通使用。


璨若朗星


嘻嘻😄呼呼😊哈哈(ಡωಡ)hiahiahia~

你们回答都错了。

玩笑~哟。

因为,咱们国家太小了~所以他们才~~是大日本🇯🇵帝国~~是37万多平方公里吧,大韩民国,10万平方公里吧?

前几年看个笑话~~我们国家新闻联播后播送天气预报~~得三分钟~~而大韩民国播送天气预报三秒钟~明天各地都有雨☔️~~


用户8140168334331


恭喜你的回答「古代人口是不会增加的,现在发现美洲新大陆城...」被推荐至头条首页!

2019/03/08 08:45

古代人口是不会增加的,现在发现美洲新大陆城市人口开始从伦敦3万到千万,以前城市人口如同牲畜,没有门牌号,拿破仑在欧洲城市区增加门牌号才第一次有,科龙香水1421就是拿破仑给这家分配到门牌号的,拿破仑驱逐贵族焚烧地契,让贵族平民通婚才有现代欧洲秩序,当然欧洲照样30年来经济崩溃,发动战争城市人口保持在特定数字的历史铁律第一次出现少许改变,是发明出现后城市人口增加。而大萧条是汽油发动机运输成本不足以抵消内燃机粮食运输体系运营消耗成本,运输到亚洲欧洲成本太高而崩溃,发动二战才能摧毁德国容克贵族,日本的华族武士封建等级统治社会,内燃机运输武器成本才能运行,摧毁欧洲亚洲国家机器,美国的粮食运输体系才能支持运销成本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665814327393517838/

古代伦敦巴黎3万人很多了,君士坦丁堡10万是最大城市,罗马作为帝国首都不过几万人,古代只能保持特定数字,发现新大陆后人口数字增加,而增加是按特定比例进行职业人口比进行的,比如你是个理发师,牙医,律师,头发每天每个人都生长,每个理发师每天只能为多少人理发是有数量限制的,医生也差不多,每万人配的职业比即使是小偷,黑社会娼妓都有比例,苏联的平地荒野建立的国防机密城市如果不按这个职业比例建立就乱套,理发师的酬劳数字也和当地交换到食物成比例,比如80万吨轮船的舵手船长操作的方向舵和航空母舰,潜水艇的一样大小,但是80万吨船每次运输能顶百万人搬运的工作效率,巨大的产业链如果不是特定环节出现商业划算抵消运营成本就会崩溃,韩国,日本,殖民地和魏玛德国到今天就出现一战崩溃,希特勒前后,马歇尔计划,苏东波冷战苏联崩溃几次物价飞涨变废纸的事件,每次如果不是美洲粮食以不同政治经济条件进入,人口会保持在发现新大陆时代的数字不会增加,这些时代的政府权力大小不同,对美国依赖程度号称到被骂是美国傀儡,牛顿时代的货币多少可以直接从国家银行兑换黄金有法律保护,那个时代城市才几万人到现在千万人城市,这狮心王赎金几万英镑相当于整个英国几十万人三年财政收入,现在不如一顿饭一台汽车价钱,相同劳动时间产出比要养活多少人,而韩国经济崩溃多少次我们也听说了,柬埔寨80年代出现钱币变废纸旅游也有提到,如果回到古代某些和今天产量不变的东西货币相当于的数字是一样大小没有改变的,韩国日本这些国家主体人群没有崩溃被洗牌改变,中国不是民国的币也是几万才得一个新人民币,这就是通货膨胀的结果,理发师同样理发要到的经济体系得到的产品粮食和古代不一致了,而在古代人口不变情况下得到的是只能始终是相同本地区生产的粮食,现在的是从美洲通过80万吨轮船运输来的粮食,在古代经济崩溃某些职业如果不能从经济运营中取得粮食就会消失重组,去从事能交换到粮食的经济体系环节的职业需求,韩国日本在这些冲击下社会结构冲击没有德国欧洲的那么大,欧洲是整个变废墟重新建设的,台湾也推出过新台币数字相对比较高,当然当地某些职业产出值和古代一致不变,所以你认为数字高,但是服务的经济体系产出比是不同的了。在这些人看来从古到今每天劳动的货币数字是一致的,日本有个论坛只要影响力最大50人集中在一个地方开会,在一个温泉旅馆进行,和瑞士达沃斯那样,每年参加的人随经济晴雨表行业不同,每天每次温泉旅馆只能去50人,温泉主人收取费用就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的绝对数字,如果是幕府时代日本就只能从200多个大名在挑出50个大大名进行,是不会改变的,三国时代,袁本初作为小妾生的被正妻生的袁术欺压,才能再好如果不是在混乱重组时代完全不能出头继承家产,在日本幕府世袭时代干脆继承机会完全不存在了,所以人口数字改变,所在行业货币产值也有相应改变,但是和所在实时产业链产出值成比例,比如英国一战被德国袭击印度洋运输线,英国运费就被保险价格评价机构计算为飞涨。直到德国舰队被击溃才回到正常水平,战争后德国投降才恢复,至于由此产生的生产体系价格权力重组合可以写书了。


乌陵与土明


“至于不缩减面额,一来目前日本人均月收入基本在30万日元左右,目前的日元面额足以满足需求。二来日本拥有消费税”

这是有的人的说法。

人均收入30万,累死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