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孔子學養生——少說話,多行動

《論語》裡面有這樣一句話:食不言,寢不語。

翻譯: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不說話。

吃飯的時候說話容易讓食物進入鼻腔,這個很多人都理解。

寺廟的和尚在吃飯的時候不允許說話,在飯前誦經,吃飯的時候不能發出一點的聲音,有專門的人監督執行,這是非常養生的飲食習慣。

睡覺的時候不說話,很多人就不理解,對孔子的這句話不以為然。人體內運行的氣也像水一樣,躺下的時候氣會更多的流向頭部,說話多會損傷人體的氣,第二天會渾身無力。人在說話時易使腦子產生興奮,使思維變得活躍,從而影響睡眠,在睡前不宜多講話。

藥王孫思邈認為“多言則氣乏”,少說話能使氣得以充養,反之則會使氣耗散。說話太多,會耗氣傷陰,時間長久還會導致氣血兩傷,容易引起疲勞乏力,嚴重時睡眠也會受到影響。說話多氣血都往上衝,一直處於發散的狀態,不能回收內斂,在睡眠時總會讓人做夢,睡不踏實。

多說傷氣,說話過多會損害人體的元氣,寡言養生,寡言就是避免過多說話。寡言養生並不是不讓說話,適當的聊天是一種情緒的宣洩,有益於身心健康。

躺下以後避免說話對健康有益,是養生的生活習慣。

還多處談到關於少說話的內容: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翻譯: 孔子說:君子要在說話上面謹慎遲鈍,在行動上面勤快敏捷。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翻譯: 孔子說:君子吃飯不追求吃飽,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勉,說話謹慎,多請教品德高尚的人來端正自己,這樣的人就可以說是好學生了。

說的多,做到的少;承諾的多,做到的少,輕諾寡信造成社會整體的信任度降低。說的太多讓人無所適從,需要考慮說的哪句話是可信,哪句話是不可信。甚至有些話前後矛盾,不知道哪一句是真,不知道該聽哪一個。

上天在安排人體器官的時候就是要讓人少說話,人有兩隻眼睛,兩個耳朵,兩隻手,兩隻腳,只有一個嘴,嘴還要吃飯還要說話,就是要讓人多看,多聽,多幹,少說。

說的多,做的少,不如孔子主張的謹慎說話、努力行動更好,少說話更有利於養生。

跟著孔子學養生——少說話,多行動

跟著孔子學養生——少說話,多行動

跟著孔子學養生——少說話,多行動

和孔子對待養生的態度相比,更多的是行動不到位。

君子的標準就是要少說話,讓行動來證明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