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處焚火紙,家家送寒衣”,聊一聊關於寒衣節的五大傳說………

《寒衣節》

青煙日落更黃昏,路火千堆處處痕。

寄與亡魂焚幣盡,冥途冷遠念家尊。

我國有四大鬼節: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下元節。清明節主掃墓,中元節主放河燈、照冥賑孤,寒衣節主送衣燒紙,下元節主祭祀。四大節日流傳至今,清明節地位最勝,其次為中元,再次為寒衣、下元。

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農曆 十月初一,寒衣節。宜祭祀丨忌落寞。

“處處焚火紙,家家送寒衣”,聊一聊關於寒衣節的五大傳說………

寒衣節 · 由來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早在周朝時,農曆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

《禮記·月令》中這樣描述:以獵物為祭品,天子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眾神,在門閭內祭祀五代祖先,同時慰勞農人,頒佈新的作息制度。

《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

“處處焚火紙,家家送寒衣”,聊一聊關於寒衣節的五大傳說………

由於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這一習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

寒衣節 · 傳說

孟姜女送寒衣傳說

關於“寒衣節”的來歷,各有千秋,說法各一,最經典的說法源於“孟姜女”的民間故事傳說。據傳說,孟姜女新婚燕爾,丈夫就被抓去服徭役,修築萬里長城。秋去冬來,孟姜女千里迢迢,歷盡艱辛,為丈夫送衣禦寒。誰知丈夫卻累死在工地上,並被埋在城牆之內。

“處處焚火紙,家家送寒衣”,聊一聊關於寒衣節的五大傳說………

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呼喊,感動了上天,哭倒長城40裡。她最終用咬破手指“點血入骨”的方式找到了丈夫屍體,並用帶來的棉衣重新裝殮安葬。由於這樣一個故事,長城內外便將農曆十月初一這天稱作“寒衣節”。“十月初一送寒衣”,也因此成為北方憑弔已故親人的風俗。

十月一“開鬼門”傳說

“十月城隍又出巡,旌旗蔽日少風塵。可嘆多少如花女,扮作披枷戴鎖人。”這首宋朝的竹枝詞,寫的是古代農曆十月一日,俗語稱作“開鬼門”。

“處處焚火紙,家家送寒衣”,聊一聊關於寒衣節的五大傳說………

傳說在陰曹地府被禁錮的鬼魂全“解放”了(來年清明節才重回墓田),在這天都要在各自的墳墓收取親人送來的棉衣和“錢糧”,所以又稱為“寒衣節”。

朱元璋“授衣”傳說

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顯示順應天時,在十月初一這天早朝,行“授衣”之禮,並把剛收穫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嘗新。

“處處焚火紙,家家送寒衣”,聊一聊關於寒衣節的五大傳說………

南京民諺說:“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禦寒冷。”“寒衣節”由此而來。人們還在加衣避寒的同時,也將冬衣捎給遠在外地戍邊、經商、求學的遊子,以示牽掛和關懷。

蔡倫嫂子慧娘賣紙傳說

還有說法,認為“十月一燒寒衣”起源於商人的促銷伎倆。據不完全可靠消息,這個精明的商人生逢東漢,乃是造紙術的發明人——蔡倫的大嫂。這位大嫂芳名慧娘,她見蔡倫造紙有利可圖,就鼓動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學造紙。

“處處焚火紙,家家送寒衣”,聊一聊關於寒衣節的五大傳說………

蔡莫是個急性子,工夫還沒學到家,就張羅著開了家造紙店,結果造出來的紙質量低劣,乏人問津,夫妻倆只好對著一屋子的廢紙發愁。眼見就得關門大吉了,慧娘靈機一動,想出了個鬼主意。慧娘叫丈夫在棺材旁燒紙,自己則假裝暴病身亡後又死而復生。眾人見紙錢竟有讓人死而復生的妙用,紛紛掏錢買紙去燒。一傳十,十傳百,不出幾天,蔡莫家囤積的紙張就賣光了。由於慧娘還陽的那天是十月初一,後世的人們便都在這天上墳燒紙,祭奠死者。

江蘇“紅豆飯”傳說

後人把十月初一當悼亡節來過時,以紅豆飯為奠。迄今江蘇大豐一帶還有個傳說,大意為:從前有個放牛娃,因與地主抗爭,被地主砍死,鮮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飯染得通紅。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

“處處焚火紙,家家送寒衣”,聊一聊關於寒衣節的五大傳說………

此後,窮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紅豆飯紀念他,尚有童謠為證:“十月朝,看牛娃兒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摑你三犁擔子一薄刀。”

寒衣節 · 寄語

我們並不是一個擅長表達愛意的民族,而含蓄又溫情的寒衣節,更符合含蓄又溫情的中國人。我們對親人的思念和對愛人的關懷,往往深埋在一句話裡:“天冷了,多穿衣”。即使遠隔千里,即使天人兩隔,這份愛意,從不會怠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