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學新篇》王薌齋

拳 學 新 篇

王薌齋


寫在前面:

據查,大成拳祖師爺王薌齋一生只寫了四本書:《意拳正軌》、《拳道中樞》、

《大成拳論》和《拳學新篇》。書都很“薄”,像小冊子一樣,可見祖師爺不喜歡多言——功夫是練出來的。今天轉發的《拳學新篇》是從中國大成拳研究會大成堂的收藏本里手打抄錄出來的,比起網絡上那些被大師名家們添油加醋修改過的要純潔得多。致此,祖師爺的四本遺作已全部收錄,有需要的同道可以查閱。

理論是指導實踐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拳學新篇》王薌齋

拳學述要:

我國拳學興自戰國時代,後以達摩洗髓易筋兩法參之於華

佗五禽,始匯成斯技。雖今門派繁多,其淵源一也。不論如項分派,

總不出以拳為名,夫拳者乃拳拳服鷹之謂拳。動靜處中,能守能用,

此即吾人氣質本能之道,非純工套數專論招法之所謂拳也。

拳學一道,不可認為奇難事也,須知非常功夫多得自平易,

勿論行站坐臥以隨時隨地均能用功,首要端正其身體,使意念

空洞,凝神靜氣,掃盡情緣,寂靜調息以溫養內外,滌除邪

穢,筋骨氣血不練自練,不養而自養,人之本能逐漸發達矣。

初作時不論姿勢之優劣或簡繁,只看大小關節能否上下前後左

右相互為用,以及神經支配之大意和氣血之流行與調息所發之

彈力如何。總之以達到得力舒暢為止。察其神情,身如凌雲

寶樹,須假眾木支撐,如在氣浪中作游泳之動盪,毛髮悠揚

相依,大有長伸之意,氣血如巨海汪洋之水,有波浪橫渡迴旋

不己之勢,精神如大治洪爐無物不淘熔,而心好似渡海之浮

囊,不容一針罅漏,此身心氣血修練之要旨也,若是在非滌妄

念不失於自然,未易有得。然無論如何去作,最忌身心用力,

用力則氣滯,氣滯則意停,意停則神斷,全身皆非矣。又如試

力之均整,肩架之配備,發力之自乘,三角之螺旋,種種之構

造不一之力,渾元假借之一切法則,均不可忽視,尤宜注意

全身樞紐之鬆緊,面積之曲折和遇敵時相執接之利用,引非筆

墨所能形容,願學者以恆心毅力切志研究探討,自不難入法海

而搏道真矣。

第一章 釋 拳

近世拳術分宗別派,作法各異,命名無不以拳,而對拳之

意義,實少研究,論者多就拳之字義而為之解釋,或指握手為

拳或指練習勇力能徒手敵人者為拳,皆屬泛論,未得之真義

者也。

拳者乃拳拳服膺之謂拳,動靜處中,能守能用,此皆盡吾

人氣質本能之道,非純工套數專論招法之所謂拳也。動靜處

中,能守能用,言即得拳理,靜守動用(靜即動,動之靜)其

用一也。拳之服膺,永保不失也。盡吾人氣質本能即道也,即

言拳理之所在,如純工套數招法,則辨歧途納學者於正軌也。

拳之為拳,實不在於身體運動之形式如何,而在於筋骨氣力

鬆緊之作用,精神之指揮以及心意之領導如何耳。學拳專言

形式是本末錯認,攻其末而忘本,終無是處,非得其本者不能臟

重其踐形致用之實學,故應機而發,因勢而變,動無有誤,其精

精妙莫測者,當非所謂專習套數招法者所能得也。

第二章 拳 道

第一節 拳道倡導之意義

人身內外一體,意動一致,拳功拳理,只有是非,而不能分以內外,所以我是反對內外家之拳名,還反對講求不合實用之拳理招法套數。復為闡明拳理髮揚拳學計,於1926年倡導意拳,1949年創立大成拳,拳以正名乃示拳理之所在,其練習方法重站樁,以求實用不講求形式演變之套數,無論動靜,皆以意領導,使意、氣、力合一,以盡拳功爭力之妙用。故正以名,意在泯宗派內外之紛爭,以存拳學之真義也。

第二節 樁 法

拳學樁法陰陽動靜虛實開合,胸腹呼吸與鼓盪皆不得分開論,都是互為根用,不在外感之交乘,而在一間之應付,此謂之拳也。

第三節 意動之解釋

意存乎吾人之自身,為身心之動,其作用在自我,確實存在,不得疑之,習拳應先明此意,然後動靜始能合於理而有益於身,西諺雲:身體之發達可促心之發達。身體之損害,多為心之損害,當求之於身心動用之合一,須知心之動用為合意,身體之動用為身心合一之動用,自是發達身體而有益無損之用,此如順自然之需要,應機合理之動用也。意為心之動,欲達此意司命全身在於腦,腦為身心之關鍵,故知腦之於身,如軍中之主帥,所以習拳先講頭直,意之發動屬之於自由萬全,不附帶強迫之感情者也,吾人之動作順乎自然,合乎需要,主為合意之動用,為自由之決定,乃本能之作用,此種決定和作用從屬於各人,能感者也,吾人之動作順乎自得而身受之者,亦惟其個人,不待言也。人身動用可分兩種,合意之運用為有益之動用運動,不合意之動用為無益之運動,心理學者謂之衝動運動,乃發自慾望之運動,非正規之運動,系因受到衝動,由引衝動一變,而為慾望,一變而為執意,由執意而引起實際運動也。故謂衝動運動反乎自然之運動,非出於自主(自由之決意)之運動,是為妄動。此種運動,動必吃力,吃力則血注,血注則流失其自然,而神經為之傷害,幫運動結果必由此發射一種反射運動,此種反射力量最為強烈,神經中樞感到刺激,而受損傷,此種運動,不但無益反而有害,所以習拳切忌妄動和吃力,即不許有衝動運動也。

第四節 合意運動

合意運動,心理學家謂之本能運動,是由意(運動神經覺察能力)來考查全身之需要,順意之支配,而為運動。系出於自主,而順於自然。氫本能運動是身心一致,合於需要之運動,有益無損之運動也。本能運動分有意與自動運動,有意運動,是基於心意支配之運動,作到妙處則成為自動運動,不感覺受意之支配,而其運動無有不合意者,習拳原為發達本能運動之工作,非臻於自動運動之境不能得力得氣得神而入化境。


第三章 習 拳 六 要

.第一節 要 知 拳 益

“不學拳是不要性命的呆子。”所以說拳功對人身關係之

切要,能健身體養性命,人人應知此理,應習拳,普勸吾人

練習之理由,一語道盡。若使吾知習拳之樂,習拳之益,致力

於練習功夫,定有欲罷不能之概。誤入歧途吃力努氣傷及身體

是學習錯誤,非拳不可習也。

拳功如作到妙境,真得竅要時,在他人看來反認為精熟,

不好看者有之。故要知習拳為已,非為他人也,此防身養身貼

骨之事也,更須平時一心存之於拳、蓄養血氣,無論何時何地

何事俱無不拳。拳皆在操練,有時限之功夫,不如無時限之功

夫純正確切。所以有固定時間,而非廣場不能練習者未必是也。

第二節 要 明 拳 理

拳有拳之理,拳之法,拳之意,得其法理方謂之能拳,故

有拳法而無拳理者非也,有拳理而無拳意者亦非也。拳之動其

法不一而有原理,動靜變化,機神無與,出之自然,臻於神妙,

蓋由於一意之支配,得理得法而成其用,所以習拳,理字最為

緊要,理字便從規矩中得來,理參透,方能有成,妙悟在巳,

學須自成,習拳得其理,然後方可言氣力,有氣有力,而不會

理,非有力之氣力,知其理而不能用於氣、用於力,亦非真理。

意與氣合,氣與力謀,動靜合於理,則氣力為之用,而氣力之

神妙自見,然神其用者,還權之於意,故習拳之力,對其法

.理,均須徹底認識,方有所遵循也。

第三節 要重樁法粗跡

世人多以為拳技不值一習,豈根本立論哉,拳為吾人動之

始基,其理簡而明,其跡粗可顯,其玄妙在幾微,故論拳理,

言之深者,根於幾微,言之淺者,本其粗跡。夫粗跡者,極簡

易之動作方法也。得此粗跡,即能變化無窮。但非今之拳套招

法也。拳之粗跡為何,乃樁法是也,豈可因其平易而忽之耶。

觀乎拳之功用之神者,無不由此一站生出也。習拳須先求下手

及著實功夫之門,習拳下手處,站樁是也,久站乃為著實功夫

之門也。舍此恐無真實下手處。故學者應以此教,必以此習,

必以認定在此,志向亦在此,終日乾乾奧蘊自得,教習之道,

不過如此,微乎微乎。

第四節 要作體認功夫

習拳須知,“心傳意領”四字,是得力關頭,此四字繫於

體認二字中求之,體認是一種實行功夫,運用意之支配發揮自

身之智能體能之作用,將腦所接受者,使身體實行出來,以身

驗知並以求所不知者是也。要知心傳口授,非真學真知,須得

自己實行,方是實學實知,故習拳重體認功夫,乃易空想為實

功夫也。且精神氣力之運化,非由體認不是自知自發自成也。

體認功夫,有內省、外觀、實驗三要點,缺一不可,內省

者直察自己之意象如何也;外觀者內省自己,外觀他人,以他

人之表現,參證其內容,作內省之助;實驗系合內省外觀之所

得,行之己身而得有實效之事也。

習拳有得於師者,有得於已者,得於師者為規矩,得於己

者循規矩,經體認,實得於身之妙用也。拳學不得於身,則規

程無益於己。論及體認,原為力氣神三步功夫,力氣神皆體認

功夫。分言之,則習拳功夫深淺之界限,合言之,心氣齊方力

並足,力氣神原有不可分離之性,三者實統基於一氣,氣調神

經之訓練,血氣之調理,筋骨之鍛鍊,均得體認之實功,故曰

三步功夫也。樁法所示要點,皆為養此氣而培人生之基也。

第五節 要去三病

習拳有三病:一曰努氣、二曰吃力、三曰挺胸提腹。染得

三病則動靜不合於理,拳功定難得力得氣,而神之於理,慎之。

習拳吃力是一大病,近之授拳者專以快用力,教導初學者,誤

矣。教以快用力,是欲手足用力也。要知四肢用力心身真勁力

必淤結,久之為害甚大。於今學拳者應明此理,避之遠之,庶

幾進而免入歧途也。

今之習拳者,多急於拳套,用以暴力,以求迅速而美觀,全

身氣孔為之閉塞,而於自身氣血流通,實大有阻礙。所有拳家,

凡用暴力者,無不努目皺眉,頓足有聲,先用其氣而後用真

力,至練畢則長吁短嘆,急喘不止,傷及元氣,所以往往有數

十年功夫,終為門外漢者,豈非用此拙力之所致哉。

第六節 要作實功

習拳忌好高求速、恐不達也。某員請示發力予答曰,汝已

能得功中味道,當能自信,對發力要領,恐尚未能領略,因發

力種類甚繁,無應用經驗,敢斷言不易知也,望加意用功,屆

時必將詳告,現在即告亦不能懂,即懂亦不能行也,慮有務高

反低之病也。又功夫宜經久,,朝夕操練,無時成已,得有日新

成績,方是進步消息。語云:非有百折不回之真心,即能有萬

變,窮之妙用。用功覺得全身氣血川流(身體有物)養神斂

性無全體無滯,是初步功夫;若聽全體嘶嘶有聲,無論行坐一

觸即能跌人丈外,是中承功夫;身外生氣,光芒四射,如用目

視人,其人如失知覺,然後漸入神化之境矣。


第四章 習拳階段

人之力生於氣血,自然發動,由內達外,故通暢養血,鍛鍊筋

骨,為習拳基礎,其法為站樁。站時須肩架安排妥當,再以靜

止狀態去整飾神經,調息呼吸,溫養氣血,鍛鍊筋骨之各項體認

功夫,而使內外合一,以拙者化靈,弱者轉強之目的。

第一節 試 力

前項基礎功夫,作到妙處,應繼習試力之運用,試力是其

初步,試力為得力之由,力由試而得知,其所自發,更由知而

得其所以用,故試力為習拳之最大關鍵。

第二節 實用功夫

拳功作致全身舒暢,而得力運用變化,始能隨機發動。至

於快慢虛實與精神時機之運用,開始鬆緊動靜之互根,以及力

量和假借之分析等,尚須實地研究,故習拳功夫,未可稍鬆懈

也。又習拳各段功夫,練習樁法時,形雖不動,而渾身之筋肉

氣血與神經以及各種細胞,無不同時工作,若輪盤之旋轉,快

到極點,正是不動之動,所謂生生不已之動也;此學拳當注意

之要點,一念之差,舍此正軌則終身難入牆矣;應敵時勢如猿

兔為龍蛇,而身心意力,都要含蓄,暗中分折對手,意須全身

遒斂,隨敵而動,以待發動之機,雖動用極速,亦有高低左右

縱橫之轉移。而身心氣血之悠揚飄蕩,實功就不動也。以上基

礎,實作兩步功夫與動靜區別原則,其中間一段試力方法則太

繁矣。非簡述一二試力既不許有絕對力,首要體認全身之氣力

圓滿否,光線峰稜之毛髮接觸否,氣力能否隨時隨地發出,心

身之神與氣能否和空氣發生應合作用,抬手動足全身各處都如

有敵欲相比較,外形尚無動作而精神早已與之周旋,非如是其

力不能試得也,學者於此豈可忽哉。


第五章 樁法前論

第一節 樁法為操練全身之功夫

吾人一身,雖分身、手、足、頸、五官五體,四肢百骸,

內外原是一個整體,既不得分開而論,更不得分別操練,拳理

是非之分在此,而習拳能否入道,亦在此。

本拳樁法是統一意志,統一動作,統一力氣神之基礎功夫

也,乃統一全身,發達增強氣力神之法也。拳為全身動作,五

官百骸十指四肢以及毛髮各有輕重緩急之司,要知少一件,即

非完人,有一動不足有萬全之動。全身一致受命者,意之所使,

心之所繫,氣之所運,神明之所然,自然之應也。所以練習

時,自習身、習心、習手、習足,須全身一致練習不可分開,

又不可偏重,盡其本能,統於一命,自為動作,是自為肢解,

拳無能日矣。

第二節 應知周身之位置

習拳應知自身之位置,吾人一立戴天覆地而於上下左右前

後中,其所處之境,則天地四表自居空氣之中,此人人所曉,

不待言也。習拳者,須首先求得自身之位置,其法為從本身以

外四面八方,向自身看來,乃得中心,立基乃圓,得中用中妙

用無窮,

第三節,須明動靜曲直

習拳應知人生能生於能動,其動源於靜,靜直動曲,一曲

一直,形曲而力直,拳理盡之於是,故習拳靜以理其氣,動以

致其用。籍此氣活吾血,強吾力,運動全身,事其所事,而其

動靜,互因互生,習拳者乃習此動靜也。習此動靜,須慎之於

始,其始則由直而曲,由靜而動。形曲力直,動而還靜之時也,

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求得法則站樁耳。

第四節 習拳基礎功夫為樁法

習拳用意體査全身動靜,功夫一到當知如此一站,大有無

妙不臻,無法不備之滋味,欲盡拳功之妙用,應先致力於站樁

之法,凡百運動皆基於此,此論實不我欺,故古人躬行實踐乃

尋此滋味唯一法門,學者宜致力焉。拳以站樁為基,以行動為

用,其不固則無根,故習拳不可不站樁,反是,即為自誤,一

身功夫須以根本作來,方屬真實耳。


第六章 渾無樁(一)

渾無樁一為整飭立容,(一名立式)立為拳功之基本肩架,

立時垂手直立,兩足跟並齊,兩足尖外分,角度約六十度,要

安安穩穩,氣靜神怡,應戴天覆地與天地合一為一之意,站時

應注意以下各點,“頭”居人體高處,為一身之主宰,不宜傾

斜,力須上頂,收頷挺頸而欲直,似頂非頂,似被繩提,要領

率全身之意。“足”兩足放平,大指外蹬,小指內扒,腳心涵

虛,腳跟微起,兩膝曲而上縮,使筋絡舒展,不可吃力,足一

吃力,立便不穩,要知吃力於足,心頂於頭,身體不舒,氣力

被阻,全身關節不能靈活,又焉能求其站之穩定,故曰修容足

重者,非吃力於足之謂也。“閭骨”為脊神經之殼,居人體中

部為支配上下肢體之中樞,閭骨要正直,平肩正臀,收頦挺頸,

心窩縮收,使胸寬而腹園松,自無折腰、努胸擠背之病。“手”

兩手下垂,指欲入地內,但須向上微提,使肘稍曲,舒筋絡,

並有外撐裡裹之意,平肩正臂,腋下筋松,虛靈守默如能容球。

“齒”齒應上下銜接,不宜用力扣合,咬開瞪眼乃最大毛病。

“舌”舌尖微卷,欲接觸上頜,似頂非頂,要領悟其有接引之

意。“鼻”為氣官,呼吸要勻而無聲,氣不可提,也不可沉,

勻靜自然為其要訣,氣能至蕭調息,方恰得其妙,切忌用口吸,

犯之則氣失其道,鼻失其職,易致疾病,不可不慎。

“目”兩目平直,能不為物引(不他顧、不轉睛流視左右)

心意自然不亂。

“耳”耳聽八方,要用神凝。

第七章 渾元樁(二)

起以立勢,立勢站穩,使足向左右開橫步曲膝蹲身,成騎

馬式,兩手高提,使骨肉筋絡平展、氣血川流,此站樁功,在

於通氣增力以溫養筋肉,訓練神經,使各細胞無不工作,站時

應注意下列各點。

“步”橫步展開時,兩足尖向前平行站齊,不可前後參差,

其距離按各人之足長短計算,以兩足尖相離約一尺七八寸為

宜,開胯曲膝靜站,做時步不可大,步大不靈為步法要訣,開

步時前足進後足隨,兩足最大距離約一尺二三寸。言及動作回

旋,則不過七八寸耳。若兩足站於一直線上,不易穩固,須左

右稍為展開,其寬度以兩肩寬度為準。

”手”出手時兩手左右伸張,均不過鼻,以保中線,高不

過眉、低不過臍,出伸不過足尖,回撤不許靠腹,此乃最重要

而不可違犯之規律也。又不許有平面處,無處不曲,曲處無不

相乘。體認八面出鋒一語,便得其奧妙,變掌為拳,五指相次

如擰麻花,各指力如嬰兒之持物,要有緊捻密持之意(此握

法易於發力),切忌握死,能不吃力於手,變換手式,兩肘要

永久保持橫撐力,勿使兩臂忽而接近,忽而離遠,失去其活動

之空間,活動(所應站之面積)與人以進退之機會。

”肩”步法改變,而兩臂能否得力,全系兩肩。其要訣為

松肩,肩松則下垂,左右腋肋支撐其空間,如能容球,兩臂得

此空間,活動方能自如。再使心窩微收,胸虛背圓,肩得其平,

渾身氣力直,貫於掌矣。

“筋骨”力生於骨,而達於筋,筋長力大,骨重筋靈,筋

靈則力實,伸筋腕挺(”五脖“挺)則渾身筋絡展開,兩肱橫

撐至平,有挽抱開合伸縮之力,兩腿有提,夾、扒、縮、蹦、

崩、擰、裹之力,肩撐胯墜,尾閭中正,均不可忽,骨垂如弓

背,筋伸似弓弦,運動如弓滿,發手似放箭,用力如抽絲,兩

手如撕綿,站此樁時全身上下前後左右八方,並頭與足、頭與

手、手與胯、肩與膝、肘與胯等處處相應,如有交互反向之繩

索牽繫,或有人互為推移,不為所動之意,實際並無繩索牽繫

或人之推移,不過存意如是,若真作出好似有被牽拽之推移之

狀,則誤矣。(各處有點意思,不可強求,一緊便是錯誤)是

被慾望之支配,其動作不覺而已吃力,失於自然。站時從此體

認,全身易於完整。久之當能作到八面之意。站時乃得中之意

氣力也。人身運用既有其運動之空間,而其運動頭足手各處所

佔面積,因頭足手身各處作用不同,而亦各不相同。至其

爭力作用與各處因應之關係,復因之而各異,欲明乎此於渾

元,站樁中求之,自能得其奧妙,凡百運動皆由此樁生出,豈

可忽哉。

第八章 渾元樁(三)

學習以上兩樁後,繼習此樁,仍起以立式站穩,再行開步、

左右兩足,前後展開(是為進退步)曲膝蹲身,兩手環抱,橫

撐的擰裹向前伸開,使筋肉束裡,骨骼無節不曲,與之純形三角

(不可有小於90〫的角)全身無有平面部份,更無絕對力。曲折

玲瓏,渾元一體,兼有以上二樁之功用,遇機施巧,應變無窮,

便於實搏,精於打顧。站時應注意渾元樁一二,腰臍兩節所示

要點如下。

舒神清:周身鬆快,妙不可言。默唸全機,滌盪邪穢,動

蕩血脈,暢通精神,養其中和之德,而救其氣血之偏。夫站之

功用盡乎是矣。

初站樁時,氣血流行未能通暢,遇有阻礙時,發生震動現

象,要知此種震動,並非錯誤亦非病態,用功日久,若仍有此

現象,氣血流行不能平靜,恐無良好成效。若遇震動時可以神

經起變化分解之,經此分解如抖動,可再以姿式起變化。神經

姿式同時起變化,務必使其平靜,至要至要。

習拳動靜殊操,宣寂異趣現象,要免去,此皆站樁功夫未

到,心神混淆使然,平時練功應將心情放下,不使浮動,氣蕭

則膽壯,心靜則神清,守之不失,自然動無不合,倘習拳不以

此去作,為之旁求,是妄費心力,定難尋得處一化齊之妙。

初習站樁,必覺渾身痠軟,反如無力之人及氣血漸漸通暢,

真力(即筋骨氣血受心意之支配,自然發生之力)發生,則不

分動靜,氣力周身一貫,而力之強大則當不可思議,功到自

知,學者應求諸己者也。

習拳平時用功,常使神氣聚而不離,如站樁之時,用神不

外馳,意不外想,精不妄動,氣不輕浮,神不亂遊,無站樁之

形而收其實效則有不可思議之妙。

細思站樁之益,學者何以不覺,則其心意注於手,而不注

於腰,不注於周身之故。斯言頗堪玩味領會。習拳時心動身不

動則枉然,身動心不動亦枉然,身心一致用功,除站樁外,無

二法門。心動繫心意之動用,身動系筋骨關節之動用,氣血應

合所生沏諸身之動用也。故習拳應以站樁下功夫。不然是以有

用之精神付無用之地也。

站樁功夫是吾人生機內動,純任自然,毫無殘害生理之

虞,故真善拳者,其人心氣力精神充足,皮膚潤柔,筋骨強健,

絕非皮糙肉厚結如鐵石者。

練習樁法,乃習拳攻本之學,有一勢可變千百勢,千百勢

可歸於一勢之基也。須著實勤學(知其理習其事)踐跡是要,

豈獨拳學哉。

第九章 樁法後論

習拳站樁,時間越久越妙,站時身體所生現象,依功夫深

淺而有所不同,初學站樁,初站不過數分鐘,汗即涔涔而下,

再站過數分鐘,則覺腹中蠕動,甚至牽及全身,及習練已久,

自覺渾身斯斯作響,氣血之動盪有如源泉之滾滾。初站氣血尚

未通暢,兩腿感有酸楚倦疲時,可以稍憩再站,以免因勞強行

而致吃力。拳本在日積月累,以行之不間為要(站的時間要逐

漸增加),站畢,氣力身心要穩,再舉兩手。

“膝”開胯曲膝。騎馬樁欲其低,不欲其高,向下坐,胯

往回抽,臂前裹,而胯外張(橫撐要平)兩膝扣合,有外撐之

意,膝蓋骨處,力之生髮,運用最堪體認,由膝骨而到腳面,

有由腳面至膝上撐之力,又有欲直立卻被繩索將腳面與膝相連

不得撐開之意。而膝蓋骨以上部分,復有向上提及力,同時

更具有下坐之力,同時又具有相反之撐力,此等力生之自然

相等相乘,名曰爭力。習拳功夫一到,力動情形自然領悟而知,

其難於講述也。腰為人身上下四肢運動之樞紐,全身中線之所

在,乃重心之所繫,最忌腰彎曲,頭直肩松胯坐(臂勿前掀)

則腰直而上下靈通一氣。

“手”兩手高舉,意在使筋肉伸展,而順左右肩之方向,

向左右伸長,兩手要向前微抱,肘曲腕按五指離開向上伸張。

此手勢乃站樁基本姿式,兩個姿式不論如何,筋肉與骨骸均系

平行舒展,無擰裹力者,皆屬於此樁。

“按式”,提兩手於臍前,大指朝臍,掌心向地,指尖相

對,兩臂環垂。

“託式”,兩手高提與心窩相平,掌心朝天,指尖相對,兩

臂環垂。

以上兩式,託式小指,按式大指,離身四寸,兩手指尖,

距離三寸,不可靠近。

“推式”,兩手高舉,向前平伸後再使兩手指尖相對,掌

心向外,肘腕平行,形曲如弓。

“抱式”,兩手平伸,使掌心向內,指尖相對,腕肘平

行,形如抱鼓。

“提式”,兩手下垂,使肘微曲,五指分開各指如提物

狀。

“舉式”,兩手高舉過頭,使肘微曲(不可緊靠頭部)指

尖相對,掌心朝天。手出五指不可緊靠,應行離開,求其活而

得力也。各指蜷曲,如爪如鉤,掌口撐圓,而指尖微斂,掌心

內呼,有操物慾墜之意。掌心吐力,手指向外擴張,又如柔絲

束縛,有不得伸展之意。而此種神情亦是爭力妙用,同時並

具,出之自然,方得其妙。

第十章 養 氣

習拳者多言氣功、言論分歧、莫衷一是,應以意、氣、力

三字用,或氣力並稱,極重氣字,而所授養氣之理在於不為

害,其法至簡至易,本乎自然。以鼻呼吸,要細勻而無聲,而

以勻靜自然為要訣,今言氣者便知此氣乃指呼吸炭氧二氣而

言,並須先講明人身動作與呼吸運用之原理,習拳養氣,調

息呼吸,及運用呼吸所生彈力,以盡拳之妙用,非如世人練成

開磚破石,即是氣功名手謂也。

氣充力強,為習拳之結果,氣之順逆虛實,關係人之壯老勇

怯,而身體四肢筋骨之運使變化,因之賴之,所以無氣無以養

其用,氣之於人為無量供應,引人生原動力所由生也,欲力之

強大,須從養氣入手,自不待言也。

養氣功夫,亦可謂之理氣功夫,氣系呼吸炭養二氣而言,

前已言之,用呼吸方法,使身體內外之氣川流不息,此種功能,

能使全身血脈之催動,由此可知,氣在體中,或在體外變化,

神乎至於無形,微乎至於無聲,引自體外充於體內,操拳,動

也靈妙,莫可摧測;靜也嚴肅,莫可掝撼移,無不基於此氣,非

養之有素,何能臻此,養氣之道,豈可忽哉。

講氣者多矣,或胸內努力,以鼓盪兩肺,或沉氣腹內,以

求充實,而氣結不通者,皆不明養氣之理也,養氣之理在於呼

吸自然,既不許用力來鼓盪,亦不許故用我意之支配,不急不

迫,徐徐為之,順其自然。能感覺呼吸而力呼吸,全身血脈動

蕩,方能與呼吸相合,方得氣肅之真實功夫,而後得古人所

說,浩然之氣而明至大至剛奧蘊矣。

世大夫常以坐功為禪學之秘。自認巳得道極是,其實不過

口雲自然,其不知盤腿一坐便不知自然矣,即練之無害,亦必

無所得,只知一時之精神清呼吸靜而巳,不能明此,非摳體功夫

也。氣貫全身為養氣要訣,氣自通暢關節不能敏活也。蓋因呼

吸使血液之鼓盪而渾身各細胞毛孔,均同時鼓動,而生吸引之

動作,此種呼吸動作乃細胞之基本功矣,從此其點發生操作,

乃合理自為之動,動能拳如• 然後方得天生然生生不已之氣

而知其真滋味矣。

全身毛髮,同司呼吸與鼻吸互為應合,毛孔呼吸對於人身

之功能,大於鼻吸,而人不自覺,故言氣功者,多論鼻息,而

鮮及於毛孔。要知調息,以勻靜自然為要決。是呼吸免去急迫

短促,使肺活量増加,與毛孔呼吸互應,故曰息調而毛孔呼吸

細勻一致,若但知鼻息而不知毛孔,呼吸者對於宣力適用恐難

入妙境,以其不明瞭身內外氣之運養而裕之也。

肺活量増大,在於垂肩虛胸,心窩微收,努胸擠背者誤

也,一試自知,拳要虛中取氣,氣為虛中之實,動時要於身外,

留有餘不盡之力與氣,而渾身毛髮直豎如戟,氣達梢端與謂之

氣足,不見力處正是有力,不覺呼吸時正在呼吸,應於此處去

下功夫。

用神用意勿用力,能養氣調息,川流不止,使神意與氣合,

使得此道 之真主宰,,和其奧妙機運矣。而前言養氣不許故用我

意支配,而用神用意一語,又重在用意,豈非矛盾耶。實則未

也,不許故用我意支配者,乃不許故意,使氣如何動用,以防

滯其氣而失於自然。所謂用意,是以意念體査使氣歸自然,全

身周到而保其勻靜也,語雖不同,而其用意則一。前者用則助,

肋則暴亂真氣,後能用則勿念,得於自然而氣肅,不可不知也。

養氣專在調息,反不如求之身外,使氣不去調而自調,其

法以目注視遠方假定一標點,神合意合光線合,我動時使標點

隨之俱動。標點放大,其光如輪,縮小則尤不可破,起始作

時,須令標點離身在十丈左右,與目光相平成一直線,練習日

久,可使此標點,由遠縮近或由近推遠,或上或下,由此去作,

氣不練自練,不養而自養矣。'

氣貫丹田,氣沉小腹,為近來拳家所樂道,要知提氣固非,

沉氣亦屬弗是。求沉其氣則氣不能自然,實不如聽其自然,不

加註意為妙,所以拳家講,運使以練其氣者不足尚也。先哲有

雲:氣不養何以充體,充體者氣遍全身也,。非如拳家只言丹田

也。既得養生之道,功夫一到自然能充實全身,無不貫到,惟

腹部因發力運用上之不同,而有松園實園之別。

松園:氣極靜之時也,其氣至平,貫然全身,渾然一致,此乃常態。

實園:氣由靜而動之時也,胸寬腹實,為發力時瞬間之現象也,頭

頂足蹬,手張,腰坐,氣注於腹,用以足力,此乃變

態也。

第十一章 論 意

所謂拳義,是說明精神氣質之運使,至為詳盡。運用肢體,

使筋骨伸縮,氣血川流,以強健身體,則屬之於氣質方面,至

飭骨因何運動,則屬於精神方面。身體之動用,原由一意之支

配,意為之所計慮,乃精神現象之總稱。意之所向,神即前往,

全身因之運動而行發力,一動便覺,一覺便轉,久之歸於自

然,全身舒適如無力之人。其氣力才能三達周身,,應運外發,

無往不利,此即用力不可,反為所害之源也,學者宜熟思之。

“意存動之先”為習拳要訣,覺古人千言萬語,盡於此矣。

要知力隨意生,基於爭力,而以取勢力主,系由靜而動,

由動而靜,動靜所生之勢也,運力得勢則隨意動作,無不得

力,此則存意,勿吃力之實功,所謂得意應手,意到便成者是

是也。勢欲左行者意先顧於右,勢欲右行者意先顧於左,或上

者勢欲下垂,或下者勢欲上聳,俱不可從本位經情一往。“古

拳譜雲”用力如春蠶吐絲,又曰起式如挑擔,進步如槐蟲,虛

中求實以勢為之,變化;得一,先以順拖,繼以逆送即詳示勢字

之運用也,順託逆送互根互用,同時並俱。

習拳須知來勢去勢,來字去字頗堪玩味,存意在此來去二

字,則得之矣,若先知如何用力,此樣講求則非矣。(意存動

之先,其動已止,而意仍在,乃指示初學雲語,亦求知求得求

存之途徑也。)

“操拳能作到,不用心處方好”,“寫意”兩字最為微妙。

意非從外面來至身內,而由身內達於外面,“身外須有意,此

意還存於身”,學者宜善領悟也。

習拳宜知拳理、拳意、拳形,將意存於周身之外,使意在

身外領取身上法度、神理自然得之。專習拳之外形,而不知拳

理拳意者,勞心亂意,不但終無獲意,恐身心反為之傷。

但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意則此神足,動則合意而得力,

不求合而自合也。習拳要時時刻刻想著:“為什麼有此一動,

此一動作的目的是什麼”二語去體認、去努力,無有不成者

矣。

習拳講求存意,須知得意者為其前一步功夫,不能得,何

以言存?何謂之得意?須先知何為之意,意字之解前已言之,

勿庸再贅。知字功夫要在動靜變化中求之。無論如何,一動便要

先問為什麼有此一動,又要問此一動是否合乎需要,在小關

節,曲折面積及點力有何作用。更要問此動合於時機否?

尤要檢查動後全身各處是否完整舒適,如不動之時呢?習拳如

此用功,無不得意者矣。存意作到無有不至,身之動靜完整舒

適非意之存在者弗能。以意檢身,以身知意。意自能存,意存

不出於意求,則拳功臻於幾微。故曰腦中想存意者,不能存意

者也。因此一想,便此一點意用錯,所以習拳者,能自知意,

作到得意,由得意作到存意,再臻於不知存意,而意存,方能

達到知意得意存意之境界。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無心始見

奇,即此之謂也。

先哲論拳,嘗言守神專一,此說明得到存意真境界後之情

形和作用也。功夫不到如此境界,何能言及自然,身動與意相

忘,方得勿忘而免助長之害矣。

講到存意,學者最易誤聽,認定存意乃是一種慾望作用,

須知助長之病多生於慾望,應以放心,講求勿忘以免助長,爾

雅雲,“勿念勿忘,”用來解釋意之真義。如此看來,功夫是必須

根除,拳功方臻神化,此理當不謬也,若論養氣,氣調則意念

平,能無念而神自清,神清方能神意定,心意定動則神歸氣足。

而如不動之時,如斯方謂之能動,故心不外馳意不外想,神不

外遊,情不妄動乃從存意養氣中入手方能作到得來之功夫也。


第十二章 試 力

站樁基礎,作到妙處,應習氣力之運用,其初步為試力,

試力為得力之由,力由試而得知,其所自發,更由知而得其所

以用,故試力為習拳最大之關鍵。

初試須使渾身氣力勻整,關節靈活,骨骼支撐,筋骨收斂

而舒放,然後所有力氣自然應運外發,動時慢優於快,緩性於

急,更須意不使斷、靈不使散,動一處牽全身,所謂無動不動,

動猶不動也。習拳若能達此地步,全身力一,自然動靜守中,

試力功夫方得其奧妙矣。

前言氣力勻整、關節靈活,骨骼支撐、筋肉收斂而舒放,

冠以渾身二字系說明四種作用。同時並具於一身互為關係,是

整個作用不得分開,作拳時從此體認,自能得到動靜基於一意

之支配,須使全身任其自然,不可稍有滯處,最妙連 試力二字,

亦勿存於意中,徐徐運動肢體,動一處即作全體想,以意領力、

神經支配全身。動時大動不如小動,快動不如慢動,動越微而

力越全,如能作到不動之動方得生生不已之真動,心意照顧周

到,氣力一致,歸於圓整,上下左右不忘不失,(如滑力、暴

力、硬力、滯力、溷力以及從雜亂髮出即回之種種不善力,自不

生矣)。

力止於中者永是而不變為靜之至也,力者及形變之終,始

終為一,動一守靜、定心在中,所以無亡動,動則適宜也。此

靜為本體,動為作用之真理也。不覺力之力莫大於變化,順生

於自然,不覺有實力也,故謂之渾元。

試力要從"徐徐”二字中作體認功夫,不如是得本身氣力

之如何,以及運使之所以用。

習時要出於急迫,勢必先行吃力,吃力則不自然,必偏重

一方,失之於滑暴。全身原有渾元力,不能暢達於體外矣。力

之為用,莫大於變化。陰陽虛實,開合順逆互為根用,順生自

然,滔滔不絕,用之不竭,變化雖有不同,其力則處一不變,

而力之外發,手、肩 、肘、胯全身關節筋骨伸縮,氣血鼓盪,

面面有力出鋒稜生生不己,共爭一中也,力出共爭一中者乃言

相乘之力也,其力名曰爭力,又曰混元力。全身處處均有交互

具有上下左右前後四隅之相乘之力,初步試習,應求二爭力,

如手伸出,同時有前伸後撤,上託下壓外撐內裹、相乘之力,

從一中心異向發出,相等相乘。悟得二爭力,再求全身各部分,

均同時面面生力,無不相乘,互為應合,渾元一爭,共爭一心,

氣力貫通,全身無空隙,習拳得此爭力,方能使神氣意力真實

之合一,然後可謂之得中,可謂之得力矣。力從一邊生出,失

此意,則無八面玲瓏之巧,而失分合虛實互用之基,“一動

身轉”,此“身”字正宜領會,於有意無意間,悟得自然神機之

妙,方是試力功夫之到境。

初習試力,使手腕及指尖可稍加力,腕以後則不可有力,

如此作法,容易入門,不論怎這做法,總要勿忘勿助長,以

動靜互有樞紐,全身無不渾元一爭,始得象外之妙、身外之意,

拳外之拳、能否得之在一試,經此一試而得之,可與言拳道

矣。

教拳要申明爭力作用,以求氣力自然發動及拳學不傳之迷

今掲以示人,其言頗詳,其法易,能得與否則繫於學者,視學

者志向與體認功夫如何耳。

第十三章 運 力

習挙得力後,才能進言運用運力之妙,固在於周身之力運

之於內,靈之於外而神之於用。大力靜為動之基,動為靜之效

率,習拳致力於靜,正是求動,氣充力足,然後方能靜不滯其

機,動不見其跡,能靜者方能動。靜者乃萬有變化無窮之源,

樁法各章已有論矣。身手足之運動。要用意,使之靈通一氣,

其用則腹為之主。語云“身化”此之謂也。手發全身力氣神之

前鋒,其發出撤回非玩耍兩手往來之謂,實根於腰之運轉,及

兩臂之伸縮而成。發出收回之動作,實際上兩手不使之局部運

轉也,所以習拳忌兩手空發、空回,回時變換或拳或掌或指,

翻轉變化運用靈活,但舉忌過高,按忌過低,總以高不過眉,

低不下臍,左右不出肩窩為常度。至於步法:應知步大不靈,

所以進前足,須跟後足。兩足虛實互相為用,前足尚虛,後足

尚實,虛為靈活,實則山安。前後隨分虛實,其力並無二致,

而肩臍之間為身手幻變之地,又神經中樞之所在,上達於手,

下貫於足,成一神經線,名曰中線,全身照顧在此,可免有失

矣。手之變換,或瓣或掌或指切忌死握緊靠,能不吃力於兩臂

兩手方活,氣力暢達於足手相應矣。拳學要訣,步輕貓行一

語,頗堪玩味。若吃力於足,或頓足進退,變轉不得靈活,甚至

戕害神經,易致腦病,神經末梢,受到刺激,因反應作用,致

謔中樞為之而受傷也。習拳對於“聲勢”二字,應加以領會,

聲字今姑不論,先言勢字。運力得其勢,則得其力,而妙其用,

勢生於氣,為意字所使,因形體靜動變化,表露於外,勢之雖

有不同,而其氣則一也。

拳家言“合”,有內外之分,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

力合,為內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為外三

合。復有骨與筋,皮與肉,肺與身,肝與腎為內三合;頭與手,

手與身,身與足為外三合者,皆未得習拳之要也須以力氣神及

光線聲勢,統一於一意,方得謂之合也,但求形象對,豈得謂

之合哉。

或曰:“本拳在十字當中求生活也”,妙哉斯言也。拳學

真諦,一語道破。所謂十字者,乃明爭力之作用,環中之奧理

也。拳家皆言,得其環中,以應無窮。然所謂中者何在呢?所

環者何為呢?環即俗稱之圓圈也。其結心即中之所在,有環

則有中,環中之力,同一心結,而有若干相等相乘之十字也。

人身上肢掌腕肘臂,下肢趾踵膝胯,全身各部,無不有其環

中,然須統為一體。所以操拳非各處,皆不能得環中而得其環

中,中屬之於靜,環屬之於動,能靜者能動,得中者得其 ,

待時赴機,靜動運用之妙也。習拳如何得其環中?總之須由中

以求其環,並由環以求其中,兩者化一乃得其環中;練習之法

應求之於站樁。

敵我兩力相接,即分強弱,運用之妙見矣。兩力相接之時,

應知有所謂“點力”者,乃存乎其間,點力者何?即全身氣力

出露體外與對方相接部份之梢端力量也,其點力根源於周身之

氣力,彼此克化各求其中,妙在一轉,彼力經我一轉,即化為

烏有,手、腕、腰、臂頭等處之轉皆然。渾身所覺鬆緊矛盾回

旋者是也。有時現於形,有時藏於膚中,一點轉動,全身一致,

各處動則俱應。各處俱應,對於點力之作用,為足力之作用。

其實非各處俱應,乃同時具動也。更有時無轉動之形變,而其

默化之妙用,須細心體會。俗謂某式為拳打,某式為肘打者,實

未明運力之妙,不許部分推進或轉動,豈得謂之是耶。

力不可由內向外張,須由外向內引,其力方能外發。所以

應敵出手前進時不許向敵發,方能隨機應時(對方一動刺激

出條件反射)故運力須存意勿努力,並且要意中不可有有敵人;

意中若有敵,則己之力,己之氣,不免受氣力之阻。我之行動

要堂堂正正如入無人之境,氣力不為敵守,方能得莫可當鋒之

效。然後始得運力之妙也。運力外發因其用之不同,運力可分

三種,曰虛中、實中、化中、應敵周旋,順應來勢、形變不測,

全體齊動,敏捷異常,而力之為用,其變化不外剛柔方圓,斜

面螺旋以及蓄力,彈力,驚力等等,變化雖有不同,總要不外

乎得其環中以應無窮耳,慈分述於後:

剛力:直豎(剛者力方便於轉頓)如撞針然。渾身毛髮直

豎如戟,其力尖銳,出露體外,得於攻守。

柔力:短縮而力長(柔者力圓便於抽提)靈活,如彈簧然,

毛髮動盪,銳力內“含”。

斜面力:以偏擊正,機靈異常,易於進攻。

螺旋力:出手擰轉,不論柔剛應接運用,乘隙而入,最易

得力,有引導拋擲與纏繞擰撥之用。

蓄力:即全身力氣,波湧於內,未蕩發於外者,外剛而內

柔,靜以待動,轉變利用,能生挺力及粘著攝引之力。其妙在於

虛靈守中,易於變化,故曰,“虛中”。

彈力:又名挺力,如彈簧所發之力,此力生於振動,外柔

而內剛,如綿裹鐵,為被動反擊之用,故曰“實中”。

驚力:運用在於身體之梢端,其變化主動於腰。如蛇如龍,

剛柔相濟,而陰陽虛實互為相用,但查敵之行差萬異,縱敵近

我,旋繞而纏裹之極其神速,故曰“化中”。

拳學通於易理,操拳用力不出乾坤,乾者力之一,坤者力

之二,而仍一者也,圓出於乾,方出於坤,而坤渾於乾,則方

繞於圓,知其方而圓,遇敵變化不一,動分靜合,陰陽交錯,

運轉乾坤、其道得矣。

今世之論拳者,有某拳生某拳,某拳克某拳之說,似亦有

理,但仍基於著法之講求。若繩以拳理,當兩手相接對擊時,

豈能有暇此,若以目之所見,心再思之,然後出手制之,實不

敢信其能也。觀敵之來勢,逐迭更變,安有某拳某式生克之

說,而能致勝者歟,此欺人誤人謬誤之甚者也。尚能習得爭

力,守中不失,不期然而然,莫知出手而手足至,尚未敢說定

能勝人。如察來勢思應付,出手論招,操擊論套者,真可謂之

門外談拳者也。

運力之妙,百出盡致,隨機應變,方似雲而忽來,乍欲行

而若止、陰陽剛柔,形體無方,意則一定而不易,故操拳不可

好奇,但取 近意,意則無過,永用不疲,初學應知吃力則力

失中,不吃力則力自足,此乃用功所進之火候也。

“全身力要渾元”,渾元力乃是爭力,動靜因而不同,不

動時其力一貫,屬之於靜。動時大小關節無處不有上下左右前

後百般之二爭力,其力一貫屬於動。動靜之力,又因其用之不

同,而分為金、木、水、火、土五力,實則為一爭力耳。茲分

述五力於後:

金力:渾身之筋骨堅硬,身如鐵石,運用時其力由虛中化

為實中,有攻擊之能。其性屬金,故曰金力。所謂皮肉如綿,

筋骨如鋼之意也。

木力:四肢百骸處處皆有,若樹木之曲,其力實中有動,

其性屬木,故曰木力。

水力:身體之行動,如神龍之行空,矯蛇游水,行無定

蹤,靈活隨轉,猶如水之流動,其力虛中,其性屬水,故曰水

力。

火力:發手如炸彈之爆炸,衝動如火之燒身,猛烈異常,

其力由虛中化為實中,而反歸於虛中,動作甚速,其性屬火,

故曰火力。

土力:完滿敦厚沉實,意若山嶽之重,無處不生鋒芒,其

力化中,具有虛實之妙用,其生屬土,故曰土力。

動如流水,靜似水止,身若虯龍,氣若長虹,能得樞紐環

中竅,自然動靜互為根,而周身之氣力,其中乎,其化乎,堪

與天地一爭平全身動用與天地應合,此力學之運用,加以精神

之支配、對於拳理與實相,非得其之味者未易知也。

力之運用,陰陽虛實,開合剛柔,橫豎等變化無窮。陰中

藏陽,陽中含陰,如陰有制復之變,動為靜地,靜為動機,動

靜有感通之妙。虛為實用,實為虛體,虛實有真幻之巧,不開

怎合,不合怎開,開合有噬嗑之理。剛須寓柔柔能克剛,剛柔

有媚夫之化。橫不離豎,豎不離橫,橫豎有相輔之功。更有長

出短出,專擊抑揚,左柔右剛,或梢節剛而中節矛,亦有時剛

時柔,半剛半柔。復有柔退剛進、剛左而柔右,遇虛則柔,而

剛隨其後,逢實則剛,而柔在其先。過剛易折,過柔不進,剛

柔互用,隨機應變,百出盡致。擬去忽來,欲行若止,雖形變

而無方,意則一空而不易。運用之妙不外乎,中線不斷,重心

不失為準。

天生萬物,盡其性各有其能,習拳取象,參其變化,以合

形體生妙用。而操練時,應注意動作神情,得其神則得其動

靜之勢,得其勢、則得其力、妙其用,若專摹其動作形式已失

其真,則形非其形,便失取象之意。語云:假道練形,真道練

神。學者各自取法,運化之妙,不難得也。(所謂龍蹲、虎坐、

鷹目、猿神、貓行、雞腿、蛇身)。

人體與空氣互運,身體力運左旋,空氣剛反而右旋。身體

有靜力,所向無方, 空氣則隨之亦生變化,空氣動則生力,無

形無象,與體力應合為一,此之謂體生力,體外有力。迴旋空

際,盤繞如遊絲,虛動如飛龍,實則騰空,去來無跡,習拳能

體外生力,則勢全意一,其力乃大。然能無中取勢,空際用

意,此不傳之秘也。操拳要和空氣作爭戰,而使為一體。其運力,

施意之妙,與游泳相似,善遊者忘水,忘水者神全,所以能

泳也。


第十四章 對手功夫

習拳練習對打,以求實搏功夫 ,是拳功中一部分也。練習時應辨虛套與真藝之不同。諺雲:“到廝打時忘了拳法”。此語說虛套花法之病,足證美觀不實用,實用不美觀。而拳法運用,須隨意應敵,臨敵致勝。對敵發力要不早不遲,恰合時機,勢勢相乘而變化無窮,微妙莫測,方可謂之得了應字、因字功夫。可知花法轉身跳打,你來我往,不惟無益,且學熟誤人,以其死套不堪實用,蓋以其非由此應字、因字而生之變化,不合時宜之動作也。

推究花法來源,想系因練習實用,而行對打,演成之把戲也。對打一名為對手功夫,原系練習實搏,因先存有損傷之戒心,失去實搏精神氣力,即成了好看的花法勾當。觀今對手套數,可資證明。由此看來,周旋華彩儼然戲局,拳術病在於花法勝而正法昧,定無謬也。所以花法勝而拳學對手功夫教習之道迷,於今認拳虛套而使藝之難成,當以此為因也。

練習對手功夫,以備應用,須知其要點為比較二字。比較者,比較其真實功夫也。習時最好要如與真實相對搏廝打者為之,以免你強我弱,徒支虛招,演成花法,以圖人前美觀之現象。致於實敵本事絲毫無得,反增若干害處,實無益也。

作拳意中如身之前後左右,均有敵人來與搏打。坐行進退,要與空氣(假設之敵)爭地位,習之既久若真對敵,則動不可當矣。閒居坐睡嬉戲,亦在練習,習以定時或場所,豈得謂之真練習哉?

論拳重“中“字,守中,用中,保中線,守中神,不失中氣,不失中力,不失中神。當中一點,敵我相搏,彼此應留意。此力對於自身,則要守著當中一點,以防敵力侵入。對於敵方,則要向著當中一點,以收摧敗之功。初習對手功夫,最好用當中一點來說明或體認中字奧妙之所在。能得當中一點之妙用,然後出手對敵。不可假眼目之端詳,一動即有奪其心志之神氣,如此焉有失敗之理。語

雲:”不招不架,只是一下“。乃此理之申明。要知一下,亦即萬一之謂也。

人身鼻居中央,其兩側形長只有七、八寸,交手時,抜轉敵力,岀此七、八寸即不及我身,此乃動之果。言其動,則俗語所云:"妙在一寸間"之言耳。此語說盡操拳無須兩手高舞。先哲有言日:"不必遠求尚美觀,只在眼前寸間變。"又日:"不論姿勢好壞,只看進退虛實之大意。"意思是說動作不拘繁簡,任意所之,得力為止,圖好看者,未必有實用也。

習拳能學會打圈足矣,此說極精。習拳打圏,要知打大圏不如打小圈,打小圈不如打不顯形之小圈,打不顯形之小圈,還不如全身齊動。全其神,全其氣,全其力,此習拳求中用中之道也。

揉手為習稱找中線之功夫,亦試習與人對敵之功夫也。忌虛為招架,應看實推究。各求其空隙,遇有所乘,即行進擊,不使失掉時機,作實功,不可以勝負為醜為樂,當思何以勝之, 何以敗之,勉而久試藝自精,膽自大,無怯敵之慮。若虛為招架,徒具爾來我往之形式,乃於已無利之事,可須習焉? 語云:"對手功夫,不相等人,打不得。”此語正防人有畏怯之念或自欺欺人之病,而不能有所獲益也。明於此,然後手之轉圏,足之進退,腰之運轉,方有所因有所為而得其效。身、手、步運用方法,可以畢得,何旁求乎哉?

”挽轉游身,如行空游水”,是說明“活”字功夫。使動靜一體,因勢生髮,八字靈動,力勻交插相乘,向左不離石,向右而起於左,左無不宜,右無不有,上下四隅皆然,照顧周到,無顧此失彼之虐,此爭力為之運用也。爭力者,乃得其環中以應無窮之實質也。

動無直出直人,是說明運力由曲處求其勁促之狀,由直處以取拳曲之意。曲直相因,其變化不露形跡,而力尤須內含,形曲力直,乃是說明此理,應善自體認,爭力不誰求得也。

練習對手功夫,要注重實搏,前已言之。交手時彼此進退,互相攻擊,當知人之頭部或兩肋、前胸、小腹、心窩等處,一受拳擊,重者能截斷營衛,斃性命於傾刻,輕者或致傷其內部。要知攻擊要害為應敵決戰之動作,練習時慎勿行此致傷於人,至為切要者也。

第十五章 應 敵

應敵要訣,千言萬語,不外乎“制人而不制於人“。對敵要審,如何為審,是一注意要點。今人多言審敵,乃是審的,即目中有敵在前,應去講求如何應付也,殊不知審的不過審中之一事。"審“字功夫,求於"審己“二字,可以盡之,使吾人身、神、氣,力、動靜守中,手之舉,足之動,腰之運轉,無不守中,安固如不動之時,力之發出無不中,無往不利矣。審己功夫,作到妙處,出於意求自然能審矣。

"拳能得八面意,自然靈妙。”此審字功夫之奧妙也,勿庸去講"審的”。

審的乃審己,乃守中之一部功夫,只專"審的”則滲矣。拳家所言,目中有敵,始可出拳,意中有敵,方許動足者,此審的功夫也;然動有所因,自無妄為,仍審己也。

應敵要明“彼此”,順人之勢,借人之力;借力者乃撥轉敵力而利用之之謂也,所渭一指撥千斤者是也。要敏速適應時機,又要似進實退,不可急進,以求應敵;先退後進,蓄勢審敵,分斷敵力得其力得其隙,進以備退,不敗之道也。 對敵“運力應機"須在勢、氣、力相因相生之際求之。後人發、先人至,不可早,尤忌遲,更不管來的是拳是掌,認定他全身,臨"機"一下(其"機"要在敵方真實擊出將著未著之間,或當應手而擊,即恰當之火候),何須費力,以靜等動,以逸等勞,微乎!微乎!然應"機"者知”機",“機”者神之用,以意得之,以意應之,神之所為,任運而成,遊於規矩準繩之中,而不為所窘,方謂之能變化運用,知機者,當神乎其技矣。

"畏心存則侮。" 敵前先自怯,怯敵者必敗。所以習拳者平日練得精熟,臨

時手軟身顫,舉藝不起,此必缺勇氣而無實功也。有實功而得其藝者,當臨陣無畏也。

發手應敵,開聲吐氣,亂敵心意,以張我之氣勢,須合時機,不用力不變勢,只此一聲,而使敵心敗膽寒。古人"聲擊"之說,即此之謂也。但未與敵接,故意來張我威,而開聲叱氣者,實出於畏怯,而先示人以弱,應知禁忌。豈可輕於開聲自餒其氣,以致敗於人耶?

"應敵時要審要固,更須具有以下之神情和氣勢:頭要撞人,手要打人,身

要摧人,步要過人,足要踏人,神要逼人,氣要襲人,得機發力,勝券定由我操,事所必然,豈可疑乎?所謂:"較技者不可思悟,思悟者寸歩難行;進退動轉有意莫帶形,帯形定不贏;氣如龍虎而動無定勢,應機發動,勁斷意不斷,意斷神猶連,神全則身自安,如斯臨敵,安有不勝之理哉?"復曰:"應敵知機,方能發動制人,不必度來勢之機會,自能揣敵人之短長,均在有意無意之間也。靜以待動,動中處靜,以退為進,以進為退,直出而側入,斜進而豎擊,柔去而驚抖,剛來而纏繞,力之外發,縮骨而岀,縮即發也。發力時意欲透其骨,而入其髓,意存數尺外,敵身為我意所束,豈能逃哉?”應思斯語也。

或問兩人較拳,甲於未學之時固勝於乙既學之後,反為所敗,何也?此由

於較拳時,不能應機運用也。較拳時,不忍不可,不肯不可,,不狠不可(氣安穩,心要狠,手要準)。李廣射虎,視虎則中,知其為石則羽不能入者其神異也。 勝負之際,頃刻而決,其間錯綜變化之由,不一而足。學理富而功力不敵不可;學理功力俱為富強,經驗不足又不可;經驗亦既富矣,其權變不能應機,而神氣不全亦不可也。故藝之優劣,有時不能盡以勝負判斷,所謂是非不能以成敗論也。學者但求其是而已,未可以一時之勝負餒其志也。誠哉斯言也。

應敵最要之訣,則"守中用中"四字而已。總之要身心一致,手、肘、肩、腕並一身關節,處處都應如起鋒稜,頭足閭骨,垂成直線,均有前後左右上下諸般之爭力,三角之螺旋,自不離六道含靈共一光。敬能如斯,不但己“中"不失,即對方之"中",不期然而然,為我所乘,一擊即敗。此周身筋骨氣力精神均歸一貫,得其環中樞紐,自能變化無窮,常生常化,無時不生,無時不化,千化萬化,不使留隙與人,渾元不可破,所謂己正不管他人斜也。

應敵出手,守看面前尺許之路線,左右互相扶助,動用合一,意動而擊敵方起於一線,指欲透其骨入其髓,筋骨微為轉動,則打法成,說來何須崩攀句。足履地上,無論地勢高低,平踏自然,氣貫小腹,隨跳蹬點。擎氣負著腳趾尖。要知手足轉動,其根本於腰之運轉,腰轉如輪,首尾顧到,重心保持皆在腰,自頭至足要一氣相貫。至於筋骨,用則筋如彈簧,骨如針,筋肉一縮,骨節生稜。針簧一動,氣力外發,萬稜伸出,所遇莫可當鋒。

"兩手結合,迎面伸出,前伸後撤,左右封固,努須守著中線。兩足鑽進抽撤,保住重心,並無定位,踢達如卷地風,縱橫高低揚落進閃,隨意變化。直奔敵人重心,莫為旁求。揣度情勢,當進則進操其身,當退則退領其氣,前後左右反轉照顧,滓元一爭。語云:"手到步不到,打人不為妙,•手到歩亦到,打人如玩笑。"手足齊到,乃全身合為應付也。

遇敵時須要豪氣放縱,心小膽在,靜似木雉(面善心惡),動若曳浪,舉動藏神,處處有法,身動似龍蛇,手動速如風。平日練習,面前如臨大敵(在三尺以外,七尺以內,如有勁敵當前)。但交手時,有人若無人,有怒虎驚嘯之勢、捕食之勇,橫衝直撞,頭頂趾抓,周身鼓盪,岀手似鏗,回手如鉤,不得分開使用,運使渾然,納於一圈,力不空發,意不空回。起手分舉、抗、擰、抖、順;落手分劈、摟、搬、扒、撐;沉託分擰,神在手前,力透敵背。力動縮亦即發,發亦即縮。動靜合一,出之自然,起頓抑揚,猶如生龍活虎,吟嘯聲喊,谷應山揺,壯而無敵矣。

臨敵發力,縮骨而出,如弓之反弦,魚之發刺;其制勝要點,在於動靜虛實,已發未髮間,捉摸其火候,此隨機施巧之時也。此中動靜,全在筋骨、氣血之運用,其奧妙必資神遇,其機巧必須心悟,不可以目取或以力求,學者三致意焉。

"應敵要訣,為身手齊到,所以進頭進手須進身;內則提起精神,外則動作

疾速;拳未動而力已蓄,打要遠,力要絕(放字妙訣)。取勝尚須隨意與運氣,倘然不勝,必是心有懷疑矣“

-

第十六章 瑣 論

(一)提倡拳學,反對練習拳套,申明拳理法。

(二)拳功妙用,原為整儀容,養氣血一心志。

(三)劍法拳功,異曲同工,不過練習時,須得渾元力,方可再分節段,不外乎面積與構造之配備或應合。大概言之,只要梢節直刺,中節待轉,根節及全身之力前摧而已。至其各種運用,則難於口述,有待於身示矣。

(四)今之學者、同道,去宗派門戶之見,共研拳學之真理,拳學振,拳理明,實為國學之存續。吾人之任務,在於以誠接,勿傾軋及未尚較技以爭勝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