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拳一得——王薌齋

通常說有了健康的身體,才有偉大的事業,意思就是人的身體健康,生命得以延長,而後才能從事一切事業,所以說,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而健康與否,在於平常休養和運動的得不得當,也就是運動合於衛生或不合於衛生,須要詳加研討,並經實際的考驗。究竟怎樣才是得當的運動呢?應於練習某種運動前根據醫學的方法檢查心臟的能力、血壓的高低、脈搏與呼吸的次數、紅白血球的數量。至練習一個相當時期以後,再行檢查,自然就知道這種運動得當不得當。所謂得當的運動是適應人體自然發展的運動,惟有適合這種規律的運動,才能增強人體的健康。

得當的運動能使全身的細胞及各個器官產生高度的新陳代謝的作用,促進血液循環,增加體內燃燒作用。換言之就是使身體內部呈現活動狀態。因此得當的運動,可以給予細胞以一定的刺激。對在成長期者可以促進其成長,增強體力;對已經成長者可以使之維持其效能,因而保持體力與健康。若運動不當,必然招致相反的結果,也就是產生疾病的誘因。

現在一般的運動,在筋肉疲勞以前,心臟已因呼吸困難而急性擴張,因此不得不停止運動以使心臟得以休息,降低呼吸的困難,恢復正常狀態。

中國的拳學是以完全與此相反的方法來鍛鍊身體的,這種運動是筋肉氣血的運動,可說是具體的細胞運動,它以在運動中使全身各種細胞器官同時平均發展為原則,即使運動時全身之筋肉雖早已疲勞到不能忍受的狀態,而心臟的搏動卻並不失常,呼吸並不困難,相反地在運動後尚能感覺到比運動前的呼吸輕鬆舒暢,這是由於它是以個人筋肉心臟所能負擔範圍內的能力來求其個體平均漸次發展生長的。這種不限年齡不限性別而達保持健康增強體力的運動,更因沒有任何招式,所以在運動時腦神經不受刺激,不僅使其能得到恢復,而且也是與一般運動不同的地方。

站樁方法雖然只是站立不動,實則其內部筋肉細胞已全開始工作,完全在於求得身體內部的筋肉細胞的發展與血液循環之適當,亦即所謂身體內部呈活動狀態,而非探求其外形之變動與轉移,以使身體各器官平均發展,減少心臟擴大後的不良現象。要知拳學的運動是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蠕動,蠕動之動才是生生不已之動。

這種運動可以 說是我中華民族所獨有的特殊學術,但從未被一般人所注意,也不是一般人只憑主觀就能簡單瞭解的。若主觀地認為以很簡單的姿勢站住一動不動,如何能長力,如何能練好身體,那是根本沒有認識。實則這樣站著不動,不但能很快增長力量,而且能夠醫好在醫學上治療不好的多種慢性疾病,在治療醫學與預防醫學上是具有相當價值的,是一種最合理的運動方法。

至於一般的運動,有的失於激烈損害身體,有的失於偏頗而促成局部發達,因此在生理上本有欠缺的人不習運動尚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得其復元,一經運動反受殘害,致使疾病加深,甚或生命夭折。每見著名運動家和運動成績優良的青年,而研究學術課程反多落後,這都是運動不當所發生的各種不正常現象。至於過去拳術名家老手,也有因違背生理而頓足努力、老年癱瘓下痿者,凡此種種,都是與運動生理所背馳。要知研究學術,不貴墨守成規,更忌抱殘守缺,重在體認與創造,但需要根據原則與事實,繼續不斷地求創造,然需切實再切實。所以良好的運動必能發揮其具體聰明,與讀書足以增長知識而能致用之理並無二致。所以運動無論如何不能過激。再若詳細分析現在的運動,都是以青年為對象,而忽略了40歲以上的壯年人和老年人。實際上惟有40歲以上的人學識充足經驗豐富,能在國家社會中擔當重要任務。忽略了這些人的正常運動,就是忽略了這些人的健康,對國家是極大的損失。以運動的原理來講,靜敬虛切是習運動的要訣,同時還要渾大深憨的精神來培植。如運動時不許閉氣,心臟搏動不許失常,橫膈膜不許稍緊,都要常識豐富的人,方易體驗。到60歲以後的人,若求技擊深造似不太易,欲求身心健康則並非難事。

學習運動不外大致三個目的:(1)求衛生使身體健康;(2)講自衛;(3)尋理趣。

求衛生使身體健康是最容易的,只要輕鬆自然、舒適無力,渾身像躺在水中或空氣中睡覺,就大半功成。若矯揉造作蓄意別為,則徒然擾亂神經,消磨時日。再要激烈地搞起來則終將受害而影響健康與生命。

運動的結果能使身體健強,進一步就要講自衛。所謂自衛,不外是希冀倘遇不測受外敵侵害的時候,伸出一拳半足,即可壓倒群流。若習作到純熟神化的境地,更有不可思議和語言難以形容之妙。

但是,自衛與衛生有不可分離的連帶關係。首先要身體健康,繼而要身手敏捷,力量過人,方法巧妙,才能適意而行。可是要想增長力量,卻不可用力,一用力反沒有增長力量的希望。要想身手敏捷、動作迅速,鍛鍊時以不動為最好。若是覺得枯燥無味或是煩累難止,也不妨稍事動作。可是要知道,動時要有動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動之意,亦即只許有動之因,不許有動之果,意思就是精神意念要深切,不需要形式上做出來。就如所謂有形則力散,無形則神聚,破體而力散,所以愈慢愈好,這樣方能逐漸體會到四肢百骸各種細胞工作如何,不致使體驗漠然滑過,這是學習運動的最簡單條件。倘若求速度的美觀表示靈敏,不惟毫無所得,反根本消滅了希望。

他如方法巧妙以制敵,那更要任何方法不許有。倘有了人造的方法摻雜其間,就把萬變無窮的本能妙用丟了。

這種運動極簡易,可以一目瞭然,收穫也極快,不過需要不用腦力,不用氣力,不單獨消磨任何時間,養成生活的好習慣方可奏效,而有效於身心。若想耍花樣示強威,必將終無所成。

這種運動雖簡單,而有絕頂聰明的人愈學愈感其難,竟有終身修行苦心鍛鍊一生是非不能辨者。要知道宇宙間平常才是非常。若舍平常而學非常,就無疑走入了歧途。

這種運動的理趣是無窮的,千頭萬緒 一時無從說起,願略舉一二,竭誠歡迎同好者參與研究。

如動靜、虛實、快慢、鬆緊、進退、反側、縱橫、高低、爭讓、追放、鼓盪、開合、伸縮、抑揚、提頓、吞吐、陰陽、斜正、長短、大小、剛柔等等都是矛盾,參互錯綜而為的,做到圓融的圓融還要返回頭來學初步。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能分開的,要分開可就不能認識這種運動的真諦。

在這種運動中,松即是緊,緊即是松,鬆緊緊松勿過正。實即是虛,虛即是實,實實虛虛得中平。橫撐豎抱互為根,打顧鑽閃同時用。

以上是對實學求力的人所說的。若不依照這種規範來學習,終身鍛鍊不能識;果守這種規範來學習,一生學之不能盡。至於試力運力、發力蓄力以至有形無形之種種假借的力量,言之太繁,姑且不論。若非逐漸地搜求鑽研深造力追,未易有得。其實一經入手便感平凡無奇,非常容易。因為這是一種平易近人、一法不立、無法不備、虛靈守默而應萬物的運動。若能以此相推,不日就可以觸類旁通。

習拳一道,不是一拳一腳謂之拳,也不是打三攜二謂之拳,更不是一套一套謂之拳,乃是拳拳服膺謂之拳。

習拳主要的是首重衛生,其次是自衛。習拳能使醫藥無效的多種慢性疾病患者很快恢復健康,使勞動者勞而晚衰,使失去勞動力者能夠恢復勞動,這樣才是拳的價值。這種運動可以說是運動的休息、休息的運動。

自衛是技擊的變象學。技擊並不是社會人士所想象的,這手這麼用,那手怎麼使。所謂技擊,既不是那樣的複雜,也不是所想的如此簡單,而是首重修養,再按身心鍛鍊、試力及發力,循步驟學習,才可以逐漸地進行研討技擊。否則恐終於是非莫辨。蓋修養是先由信條及四容八要方面來做起。信條是:尊長、護幼、信義、仁愛、智勇、深厚、果決、堅忍。四容是:頭直、目正、神莊、聲靜。八要是:靜、敬、虛、切、恭、慎、意、和。有了以上堅實的基礎才能說到身心的鍛鍊。鍛鍊首重樁法,同時研討關節和筋肉的控制及利用單雙重的鬆緊。單雙重不是專指兩足的重量而言,頭、手、身、足、肩、肘、膝、胯以及大小關節四體百骸,即些微的點力都含有單雙、鬆緊、虛實、輕重之別。至於撐三抱七、前四後六顛倒互相為用,則不是簡單筆墨所能形容。總之,大都要由抽象做到實際。此僅略述其目錄而已。

試力:力之名稱甚繁,難能俱備。蓋力由試而得知,更由知而始能得其所以用。無論做何力的練習,也得要形不破體、意不有象、力不出尖。只要力一有了方向就是出尖,動作便跟著呆板,從而減低力量的效能,並且斷續散亂、茫無所從,較技如鬥牛而趨於死僵之途。試力要假想去做。假想是無形的,是精神的,是永存不斷的,也是無往而不浪的。拳術這件學術,是要由空洞中得來,有形則力散,無形則神聚。精神意思要實足,而不求形體相似。

發力:要發動這力量的功效,須有基本的造就。有了各種力學的知識,然後與大氣的力量起應和,能與大氣起呼應才能利用波浪的鬆緊。要知發力不是注重擊出沒有擊出,擊中沒有擊中,是要看自己本身發動的力量是不是有了前後、左右、上下的平衡均整,具體螺旋的錯綜力量和無往不浪的力量;是不是鬆鬆準確慢中快的惰性力量;是不是本能發動的,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的力量。有了以上的條件,始有學拳的希望。至於能學與否,則又當別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