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試力十法

大成拳(意拳)“技擊試力十節功”共有十部功法:一、拔樹試力;二、空中濾氣試力;三、雙手按彈簧試力;四、分水試力;五、回龍轉臂試力;六、鉤銼試力;七、揉球試力;八、開合試力;九、雙手銼力試力;十、鳥難飛試力。

  意拳創立者王薌齋宗師曾言:“試力為習拳中最重要最困難之一部分工作,蓋試力為得力之由,力由試而得知,更由知之而始能得其所以用。”試力時“動愈微而神愈全,慢優於快,緩勝於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意”。這是說明試力時從意念活動到身體的狀態均要“恭、慎、意、切、和”,細心揣摩所行之意,要跡過留心,不要漠然滑過試力時的每一個動作細節,如“動為什麼、靜為什麼。結果是什麼,中間過程的現象是什麼”,應“一面體察內部氣血之流行,一面體會身外虛靈之爭力”。曾得其父嫡傳的大成拳(意拳)繼承者王玉芳老師曾反覆指出:要在試力的間架運行中檢驗每一個樁功的具體內容是否真實。筆者通過老師的教誨認識到,大成拳(意拳)的訓練內容包括體外爭力與體內爭力兩部分,只有將體外爭力與體內爭力有機地統一在一起,才有可能產生真實的拳術力量。在體外爭力方面,大成拳(意拳)創立者王薌齋宗師曾指出:“須先與大氣發生感覺,感覺之後漸漸呼應,再試氣波之鬆緊與地心爭力作用,習時須體會空氣阻力何似,我即用阻力相等之量與之應合,於是所用之力自然無過亦無不及,初試以手行之,逐漸以全體行之,能認識此種力,良能漸發,操之有恆,自有不可思議之妙。”除了體外爭力外,王薌齋宗師又指出,“至於意不使斷,靈不使散,渾噩一體,動微觸牽,全身上下左右前後不忘不失,非達到舒適得力,奇趣橫生之境地不足以得拳之妙也。”這可以看成是對體內爭力的一種具體闡述。大成拳(意拳)的體內外爭力訓練,貫穿於“技擊試力十節功”的始終,並由此派生出各種拳術力量。


  一、拔樹試力(插糖稀試力)

  “拔樹試力”有兩種基本間架,一是雙腳與肩同寬的渾元樁間架;二是丁八步技擊樁間架。取任意一種間架站好後,將雙手徐徐抬起,掌心相對抬至胸前,然後十指下插,意如插入有糖稀的盆內,插入後再緩緩地將雙手從盆內拔出,然後再插入,如此循環。插入時以手帶肘,拔出時以肘帶手,拔出、插入時身上要有阻力感。當感覺到有拉力後,便可自由地運動,可由插糖稀意念變為拔樹、栽樹的意念。拔樹、栽樹時要用意不用力,不要把樹真的拔起來,也不要把樹真的栽下去,要體會樹根顫動的感覺和自身順力逆行的矛盾爭力的意念感受。

  二、空中濾氣試力

  “空中濾氣試力”主要以丁八步的技擊樁間架為主。丁八步站好後,兩手徐徐抬起,手意向上指,肘意朝下墜,前手略高過頭,後手在臉下,頭有向上的似頂非頂之意,腳有向下的蹬踩之意,雙手虛握拳,微似抓物狀,然後由上往下慢慢下掠,拳不空出,意不空回,反覆轉換,如濾空氣。

  三、雙手按彈簧試力

  “雙手按彈簧試力”有兩種基本間架:一是雙腳與肩同寬的渾元樁間架;二是雙腳丁八步站立的技擊樁間架。任選一種間架站好後,將雙手徐徐抬起至胸前,手向前伸,手心向下,雙手下按,意如按一彈簧,但又按之不動,體會彈簧向上的反彈之意,然後雙手上抬,又抬之不動,體會彈簧與手的牽掛之意,雙手不離彈簧,用意不用力且起落自如,如此循環往復。

  四、分水試力

  “分水試力”的間架,主要是丁八步的技擊樁間架,其重心為“前三後七”,臀部略向後坐,兩臂向兩側自然伸展,雙手的高度約齊於胯,五指伸出緩緩分開,有似夾非夾之感,手心向前,掌根含有推動之力,雙手有推水之勢,全身放鬆,將手徐徐向前揮出,體會水的阻力,如此反覆。


  五、回龍轉臂試力

  “回龍轉臂試力”有兩種基本間架:一是雙腳與肩同寬,平行步站立,呈渾元樁間架;二是雙腳丁八步站立,呈技擊樁間架。取任意一種間架站好後,將雙手徐徐抬起,手心向上,十指分開,如託一球,取中平高度抬至胸前,然後再肘回拉至腰間,同時手腕翻轉,掌心向下,意如兩手撕棉,又如雲龍翻轉,再徐徐向前伸展,意念如按水中浮木,如此反覆。

  六、鉤銼試力

  “鉤銼試力”主要以丁八步的技擊樁間架為主。丁八步站好後,將雙手徐徐抬至胸前,掌心向下,手指分開,手下如按一浮球,緩緩向前推出,意力水面行,指尖前指,肘意後指,隨著雙手的推進,雙手逐漸由手心向下的按球狀翻轉成手心相對的持球狀,然後再將雙手緩緩地拉回,同時十指指尖意念前指,與回收之手形成矛盾爭意,出手如銼,回手如鉤。繼之,雙手隨撤隨翻,由手心相對的持球狀而翻轉成手心向下的按球狀,然後再向前推出,如此反覆。

  七、揉球試力

  “揉球試力”主要以丁八步的技擊樁間架為主。丁八步站好後,將手徐徐抬起至胸前,手指分開成捧球狀,兩手有前後手之分,手中似捧一氣團或一氣球,而人體亦意如一大球,並將手中之球合於人體之大球,再將人體之大球與宇宙星體相圓融。運動時前手手背向外撐,後手隨之跟進推擠前手手中之球,可先由右向左推,推至左方後,再使後手變前手並使手心朝裡手背向外撐,前手同時亦轉為後手,使之再由左向右推,如此反覆。揉球時不要把球擠癟,也不可讓球跑掉,雙手的撐抱之合力要適中,用意不用力,輕鬆和順如在空氣中游泳,兩臂的運動軌跡呈圓形,身體的意念軌跡亦是圓形,併合於宇宙之圓。

  八、開合試力

  “開合試力”主要以丁八步的技擊樁間架為主。丁八步站好後,將手徐徐抬起,手心相對,臂半圓,腋半虛,以肘帶手向外分爭,然而卻似拉而拉不開,然後再以手帶肘向裡合卻似又合而合不上,如此輪流轉換,體會周身的牽扯與阻力。

  九、雙手銼力試力

  “雙手銼力試力”主要有渾元樁與丁八步技擊樁兩種基本間架。任選一種間架站好後,將雙手緩慢抬起至胸前,雙手手心向下,且一手在上,另一手在下,然後雙肘向外橫撐,與雙手產生矛盾爭意,須用意不用力,並體會瞬間整體一拉又剎那間恢復原狀的矛盾爭力狀態。

  十、鳥難飛試力

  “鳥難飛試力”以渾圓樁間架和丁八步的技擊樁間架為主。任選一種間架站好後,將雙手徐徐抬至肩前,呈抓球狀,手心內斂,手背外撐,或雙手呈抓鳥狀,手心虛靈,感受欲飛之鳥在手中的狀態,兩手之間如地網天羅,使飛鳥難翔,風吹也吹不跑。繼而,將手中的感受擴展到周身,渾身關節處處皆有應力,使關節力鬆鬆緊緊,虛虛實實,正所謂“鬆緊緊松勿過正,虛實實虛得中平.

  以上“技擊試力十節功”是大成拳(意拳)技擊試力的基本功法,其基本性體現在試力意念的主動性與明確性上。王玉芳老師曾反覆指出:大成拳(意拳)試力的意念活動,在訓練上是有先後次序之分的。筆者亦認為,其先後次序是通過由主動意念,發展到被動意念;由專一而明確的意識活動發展到“一片相機而動”,“渾元闊大,空洞無我”等方面而一步步深入的。故在《大成拳論》中,王薌齋曾指出:“餘據四十餘年體會操存之經驗,吾感各項力量,都由渾元闊大,空洞無我產生而來。然渾元空洞,亦都由細微之稜角形成,漸漸體會,方能有得。”其“具體極細微之點力,亦須切忌無的放矢之動作,然而非作到全體無的放矢而不可,否則難能得其妙。”筆者經過多年的體認,感受到大成拳(意拳)“技擊試力十節功”正是一種由“非無的放矢”的訓練,發展到“全體無的放矢”訓練的系統功法。通過這種訓練,長期努力方可到達“形無形,意無意,無意之意是真意”的自然之境。關於大成拳(意拳)“技擊試力十節功”其它更進一步的“全體無的放矢”的訓練方法和每一試力中具體的技擊意念及應用方法,由於內容繁多,單一而論又易落入方法論的窠臼,故不在本文論述之中,待日後詳剖析


意拳試力十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