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茂先生的入室弟子史鳳岐略談大成拳之法


楊德茂先生的入室弟子史鳳岐略談大成拳之法

  大成拳是近代拳學大師王薌齋先生集中華養生術及技擊術之神髓而創立的一種特殊拳學。大成拳學有很好的養生效果和很強的技擊作用,被稱為中國現代實戰拳術。大成拳學沒有套路練習,也沒有固定招法,其練功方法簡單扼要,練功時對場地和時間都沒有什麼特別要求,行、站、坐、臥均可練習,練習大成拳既不傷身,也不費力。因此,大成拳現在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喜愛。

  由於大成拳沒有套路練習,實作時又沒有固定招法,再加上王薌齋老先生在他的《大成拳論》中又曾有“拳本無法,有法也空”的論述,因此,有些不明真象的人就以為大成拳什麼法都不講,什麼法也沒有。這種認為是對大成拳的誤解。其實,大成拳不但講法,而且處處都有法。從練的角度看,大成拳有站樁,試力,走磨擦步,試聲,發力,推手,實作等功法,且每項功法又有各自的練功方法,這就是練習之法。技擊實作時有與形意拳同樣名稱的劈、崩、鑽、炮、橫,以及近乎八卦中的塌、掖、削掌等拳法,在《大成拳論》中王薌齋老先生還列有提打、鉤打、按打……..等三十幾種打法,這些都是技擊實作時的實用之法。王老在其拳論中要求學習大成拳的人對於各種打法也應該加以研究,他說這些雖屬局部功夫,如果不進行實地練習,也不容易得到。並強調打法終究是下乘功夫,如果練拳者是聰明絕頂之人,則沒有必要研究這些。但是,所有練習大成拳的人哪能個個都是聰明絕頂的?因此,練習一些打法還是有必要的。


楊德茂先生的入室弟子史鳳岐略談大成拳之法

  那麼,怎樣理解“拳本無法,有法也空”呢?我覺得應該從兩方面支理解。其一是指拳功在技擊實作時,特別是生死相搏的時候,對方不可能按照你心中所設的順序(法)與你實作,如果你硬要按照自己所設的應敵順序(法)與對方進行實作,肯定是處處落空,肯定是處處捱打。顯然,你有法(假設的應敵順序)也是無用(空)的。“拳本無法,有法也空”的另一層意思則帶得有點佛家和道家的思想的味道。其意為,當拳功練到高級階段時,已經進入了“一法不立,無法不容”的境界,也就是道家所說的“無為無不為”、佛家說的“空中妙有”境界。當功夫進入了這個階段,就沒有必要再去研究初級階段的那些規矩了,這時研究的只是以靜為體,以空為法,以意為用。當然,要想達到這種境界,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這要靠一個人的天賦,就算是天賦很好的人,也必須經過長期潛心苦修,方能有望進入這種拳學的化境。

  大成拳在其初級階段,除了很重視練功外,對於打法也甚是強調。有些大成拳愛好者不明白這一點,認為只要練好站樁、試力、走磨擦步就能夠具備技擊能力,到時候不講防守自會防守,不練功法自會進攻,一切都能夠“不期然而然,莫之至而至”,由此而成為一名技擊專家。但是,當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站樁、試力和走磨擦步的訓練以後,發現並不是那麼回事,因此對大成拳的技擊作用產生了懷疑,由此動搖了繼續練功的決心,有些人甚至就此放棄了大成拳。實為可惜。

要知道,站樁、試力、走磨擦步,只是實作的潛在能力。要想學會實作,必須學會把這些潛在的能力發揮出來,並有效地作用到對方身上,因此還要經過專門的功法訓練,諸如發力、推手、單操手、斷手的實地練習等等。


楊德茂先生的入室弟子史鳳岐略談大成拳之法


  

世界上的一切拳法都是由諸如力量、速度、技法等內容組合而成的。在這裡,最重要的是力量和速度,只有把這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再加上必要的技法,方能稱之為拳。技法雖然沒有力量和速度重要,但它是拳術的必要的組成部分,通過技法的練習,可以加強自身的體認,提高本能意識,形成條件反射。王薌齋先生之所以提出三十多種打法,意既在此。練大成拳的人如果能在練習站樁、試力、走磨擦步的基礎上再好好練習一下各種打法,達到一靜一動互為用,並且加強了精神的支配能力和意念的領導作用,再加上對呼吸的彈力,本樞紐的穩固,路線的轉移,重心的變化,都能夠運用得機適當的時候,那麼,你的技擊基礎就已經具備了。

  大成拳中的力量是通過站樁求得的。在站樁鍛鍊過程中,通過意念活動和精神假借首先求得體內爭力,然後求得體外爭力,最後達到體內、體外渾然一體,與大氣結合起來,這時候的渾圓力就已經具備了。但是,這時候的渾圓力是在體位靜止的情況下求得的,還不能直接把它應用於實作,因此,不必須通過試力對它繼續進行體會和認識,並用意念對其進行引導,才能夠對它進行應用。

試力是大成拳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一項內容。大成拳中的各種動功均可視為試力,各種打法又何嘗不是試力!大成拳為了求得各種不同的力量。所以設立了各種不同形、勢的樁,又相應地設立了不同形、勢的試力,通過不同的樁求得不同的力,又通過不同形、勢的試力體會和認識各種不同的力,然後才能把這些力運用於實踐。有些人也站樁,也試力,但為什麼還不知道怎樣運用呢?這裡面就有方法問題,如果真正明白了,那麼不管試力怎樣去作都是對的。如果對試力的目的不甚明白,又不按要求的方法去做,其效果當然也就要差一些。試力的方法很簡單,但試力中的內涵卻是很豐富的,要想在試力中求得各種力的真實效用,必須多多地加以練習,但不能貪多務廣,應該求精,先在一種試力上下功夫,求得真正的體認,然後再逐漸地去涉獵其它的試力,這樣做容易觸類旁通,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大成拳的各種力量都是由站樁得來的。那麼大成拳的速度如何求法?其實,速度的求得也離不開站樁。王老在《大成拳論》中曾明確地指出:“須知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不動才是生生不已之動。………不動之動速於動,極速之動猶不動”。在站樁過程中,外形雖老僧之入定,但在精神方面的活動卻是很激烈的。如在技擊樁中通過“假定虎豹當前,蓄勢對搏,力爭生存”的精神假借和意念誘導,去體會“不動之動”,這就是為了求得技擊時的反映速度。一旦有了這種從樁功中求得的“不動之動”的微動和試力中求得的“欲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的慢動體會,再加上發力(可視為試和的快動作)的快動練習,與人對搏時,真正的速度也就出來了。在這裡最重要的環節是靜中求動的樁功,只有通過樁功對精神和意感方面進行鍛鍊,才有可能求得有感即應的技擊能力。

  練大成拳首要的是站樁,試力和走磨擦步,但是,在這些功法練習的同時,再練習一些技法也是必要的。王薌齋先生提出的三十幾種打法,目的並不是說大成拳技擊時還得按一招一式地去迎敵,也不是說大成拳技擊時還得按一招一式地去迎敵,也不是說大成拳就只有這些技法。他們的目的是在於告訴人們怎樣地去進行技法練習。他們的目的是在於告訴人們怎樣去進行技法練習。先博後約,這是一般學問家的規矩,一般的技擊家們也都是這樣過來的。誰都不相信形意大師郭雲深一輩子就只練了一個崩拳,而崩拳之所以能夠成為他的絕活兒,是他把各種技法都融會到崩拳裡面去了,這叫做“成法歸一”,或者說這個崩拳“無法不容”。要想做到“萬法歸一”,必須得經過“萬法”的訓練,使其融會貫通,方能“歸一”。大成拳要進行技法的訓練的目的也就在此。大成拳在平時練習時雖然很講究方法,但真正實作起來又把人為的方法和招法放在一邊了。大成拳不用固定的招法應敵,也不講見招拆招,而講究的是得機得勢應感而發。也就是說,大成拳練時有招法的內容,但是實作是卻沒有招法。特別是當拳功進入了高級階段時,更是如此。大成拳在進行實作練習的初級階段雖然講究方法,但不主張死招死法,而是強調一法多用和多法一用的活法。例如在對付對方向我胸前擊來的直拳時,我既可以用劈拳、崩拳、鑽拳和橫拳,又可用龍形、虎形、蛇形、鶴形或削掌等拳法進行防守和進攻。這就是多法一用。大成拳技擊時的總原則是“制人而不制於人”,其他的原則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條。


楊德茂先生的入室弟子史鳳岐略談大成拳之法

  精神擴大,氣勢當先。大成拳在實作時,要有頭欲撞人,手要打人,身要摧人,步要過人,腳要踩人,神要逼人,氣要襲人的精神氣概。平常練習時要自我放大,視自己如參天巨人,視山川河海如泥丸壕溝,還要通過精神假借和意念誘導進行虛中求實。實作時又要求實中求虛,視敵人如草芥,我則閒庭信步一般悠然自在,無拘無束,敵人則當之即摧。精神擴大可以使自身保持良好的競技心理,一旦這樣,敵人則必敗無疑。

  大成拳在技擊實作時沒有單純的防,也沒有單純的攻,打即是顧,顧即是打,講究的是攻守合一,進退一致。要求做到“顧即打,打即顧,發手便是處”,“進即閃,閃即進,不必遠求尚美觀,不招不架,只是一下”,在平常訓練的時候,要求做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敢於和對方接觸,只要自身的間架不散,被對方打上幾拳或踢上幾腳是無所謂的。而我在不招不架的情況下給對方一下,則要求起到摧毀性的作用。這就是所謂的“打不中不打,打不死不打”的原則。當然,這是對生死搏鬥而言的,平常與人交手不可以這樣做,而應考慮後果。在技擊實作是能夠做到攻守合一,則可以縮短出拳距離而蠃得時間,也可以使自己在發現對方的弱點時不錯過攻擊機會。

  在技擊實作的時候,要守已中線,攻敵中軸。人體猶如一個園柱體,中線好似它的軸線。當外力作用在這個園柱體上時,只要力的作用線不通過軸線,園柱體則會發生轉動把力化掉,人體的其他部位均可以進行虛實轉換而把來力化掉,唯有中線,不管身體是左轉而是右轉,它始終是實的,一旦中線被擊,身體就會失去平衡而被擊垮。

因此,大成拳在實作時要求時時刻刻看準對方的中線,尋找機會攻擊對方的中線(這也體現了“打實不打虛”的原則),時時都要保護好自己的中線,使之不受侵害。也就是不要“丟中”之意。

  大成拳在實作時講究的是,渾圓一致,全身之法,身體的任何部位無處不打人,哪裡遇上哪裡打,不光只是拳頭。要做到這些,必須把自身遠處不彈簧,一動無有不動。一旦這樣,則不管對方接觸你身體的任何部位,你都能夠有感即應,渾圓一爭,對方就被擊出去了。這比只用肢體應敵的片面之法要高級得多。

  動靜處中,拳拳服膺。大成拳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的修煉。在練習的過程中雖然有一定的姿勢要求,但這並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精神和意念的訓練,這就是王薌齋老先生說的“但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在練拳的初級階段,要求用意不用力,練到一定的時候,就會意想力到,當達到最高階段時,則意力不分,此時拳功就進入了“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的至高無上境界,也就是平常所形容的“超神入化”的境界。這時,人好象變成了一部自動化的作拳機器。當然,要想達到這種境界絕非易事,必須靠平時處處留心,時時注意,不管行站坐臥,嬉笑怒罵,無時不離拳意,有靜有動,靜守動用,不忘不失。最後把拳功從有意識練入無意識,無時不練。一旦拳功進入了潛意識,防身自衛時,就完全是自動化的了。這就是古譜所說的“有形有意都是假,藝到無心始見奇”。

  大成拳學博大精深,形簡而意繁,雖終身習行亦不能盡其要義。本人勤於此道雖三十年有餘,也只得其梗概,以上雖拉雜了數千言,但也只能道其萬一。目下有很多樂於此道者,“只見無為為要妙,不知有作是根基”,因而略作是篇以告誡諸學後生。若有人能從中獲此裨益,吾願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