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茂先生的入室弟子史凤岐略谈大成拳之法


杨德茂先生的入室弟子史凤岐略谈大成拳之法

  大成拳是近代拳学大师王芗斋先生集中华养生术及技击术之神髓而创立的一种特殊拳学。大成拳学有很好的养生效果和很强的技击作用,被称为中国现代实战拳术。大成拳学没有套路练习,也没有固定招法,其练功方法简单扼要,练功时对场地和时间都没有什么特别要求,行、站、坐、卧均可练习,练习大成拳既不伤身,也不费力。因此,大成拳现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

  由于大成拳没有套路练习,实作时又没有固定招法,再加上王芗斋老先生在他的《大成拳论》中又曾有“拳本无法,有法也空”的论述,因此,有些不明真象的人就以为大成拳什么法都不讲,什么法也没有。这种认为是对大成拳的误解。其实,大成拳不但讲法,而且处处都有法。从练的角度看,大成拳有站桩,试力,走磨擦步,试声,发力,推手,实作等功法,且每项功法又有各自的练功方法,这就是练习之法。技击实作时有与形意拳同样名称的劈、崩、钻、炮、横,以及近乎八卦中的塌、掖、削掌等拳法,在《大成拳论》中王芗斋老先生还列有提打、钩打、按打……..等三十几种打法,这些都是技击实作时的实用之法。王老在其拳论中要求学习大成拳的人对于各种打法也应该加以研究,他说这些虽属局部功夫,如果不进行实地练习,也不容易得到。并强调打法终究是下乘功夫,如果练拳者是聪明绝顶之人,则没有必要研究这些。但是,所有练习大成拳的人哪能个个都是聪明绝顶的?因此,练习一些打法还是有必要的。


杨德茂先生的入室弟子史凤岐略谈大成拳之法

  那么,怎样理解“拳本无法,有法也空”呢?我觉得应该从两方面支理解。其一是指拳功在技击实作时,特别是生死相搏的时候,对方不可能按照你心中所设的顺序(法)与你实作,如果你硬要按照自己所设的应敌顺序(法)与对方进行实作,肯定是处处落空,肯定是处处挨打。显然,你有法(假设的应敌顺序)也是无用(空)的。“拳本无法,有法也空”的另一层意思则带得有点佛家和道家的思想的味道。其意为,当拳功练到高级阶段时,已经进入了“一法不立,无法不容”的境界,也就是道家所说的“无为无不为”、佛家说的“空中妙有”境界。当功夫进入了这个阶段,就没有必要再去研究初级阶段的那些规矩了,这时研究的只是以静为体,以空为法,以意为用。当然,要想达到这种境界,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这要靠一个人的天赋,就算是天赋很好的人,也必须经过长期潜心苦修,方能有望进入这种拳学的化境。

  大成拳在其初级阶段,除了很重视练功外,对于打法也甚是强调。有些大成拳爱好者不明白这一点,认为只要练好站桩、试力、走磨擦步就能够具备技击能力,到时候不讲防守自会防守,不练功法自会进攻,一切都能够“不期然而然,莫之至而至”,由此而成为一名技击专家。但是,当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站桩、试力和走磨擦步的训练以后,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因此对大成拳的技击作用产生了怀疑,由此动摇了继续练功的决心,有些人甚至就此放弃了大成拳。实为可惜。

要知道,站桩、试力、走磨擦步,只是实作的潜在能力。要想学会实作,必须学会把这些潜在的能力发挥出来,并有效地作用到对方身上,因此还要经过专门的功法训练,诸如发力、推手、单操手、断手的实地练习等等。


杨德茂先生的入室弟子史凤岐略谈大成拳之法


  

世界上的一切拳法都是由诸如力量、速度、技法等内容组合而成的。在这里,最重要的是力量和速度,只有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再加上必要的技法,方能称之为拳。技法虽然没有力量和速度重要,但它是拳术的必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技法的练习,可以加强自身的体认,提高本能意识,形成条件反射。王芗斋先生之所以提出三十多种打法,意既在此。练大成拳的人如果能在练习站桩、试力、走磨擦步的基础上再好好练习一下各种打法,达到一静一动互为用,并且加强了精神的支配能力和意念的领导作用,再加上对呼吸的弹力,本枢纽的稳固,路线的转移,重心的变化,都能够运用得机适当的时候,那么,你的技击基础就已经具备了。

  大成拳中的力量是通过站桩求得的。在站桩锻炼过程中,通过意念活动和精神假借首先求得体内争力,然后求得体外争力,最后达到体内、体外浑然一体,与大气结合起来,这时候的浑圆力就已经具备了。但是,这时候的浑圆力是在体位静止的情况下求得的,还不能直接把它应用于实作,因此,不必须通过试力对它继续进行体会和认识,并用意念对其进行引导,才能够对它进行应用。

试力是大成拳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一项内容。大成拳中的各种动功均可视为试力,各种打法又何尝不是试力!大成拳为了求得各种不同的力量。所以设立了各种不同形、势的桩,又相应地设立了不同形、势的试力,通过不同的桩求得不同的力,又通过不同形、势的试力体会和认识各种不同的力,然后才能把这些力运用于实践。有些人也站桩,也试力,但为什么还不知道怎样运用呢?这里面就有方法问题,如果真正明白了,那么不管试力怎样去作都是对的。如果对试力的目的不甚明白,又不按要求的方法去做,其效果当然也就要差一些。试力的方法很简单,但试力中的内涵却是很丰富的,要想在试力中求得各种力的真实效用,必须多多地加以练习,但不能贪多务广,应该求精,先在一种试力上下功夫,求得真正的体认,然后再逐渐地去涉猎其它的试力,这样做容易触类旁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大成拳的各种力量都是由站桩得来的。那么大成拳的速度如何求法?其实,速度的求得也离不开站桩。王老在《大成拳论》中曾明确地指出:“须知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不动之动速于动,极速之动犹不动”。在站桩过程中,外形虽老僧之入定,但在精神方面的活动却是很激烈的。如在技击桩中通过“假定虎豹当前,蓄势对搏,力争生存”的精神假借和意念诱导,去体会“不动之动”,这就是为了求得技击时的反映速度。一旦有了这种从桩功中求得的“不动之动”的微动和试力中求得的“欲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的慢动体会,再加上发力(可视为试和的快动作)的快动练习,与人对搏时,真正的速度也就出来了。在这里最重要的环节是静中求动的桩功,只有通过桩功对精神和意感方面进行锻炼,才有可能求得有感即应的技击能力。

  练大成拳首要的是站桩,试力和走磨擦步,但是,在这些功法练习的同时,再练习一些技法也是必要的。王芗斋先生提出的三十几种打法,目的并不是说大成拳技击时还得按一招一式地去迎敌,也不是说大成拳技击时还得按一招一式地去迎敌,也不是说大成拳就只有这些技法。他们的目的是在于告诉人们怎样地去进行技法练习。他们的目的是在于告诉人们怎样去进行技法练习。先博后约,这是一般学问家的规矩,一般的技击家们也都是这样过来的。谁都不相信形意大师郭云深一辈子就只练了一个崩拳,而崩拳之所以能够成为他的绝活儿,是他把各种技法都融会到崩拳里面去了,这叫做“成法归一”,或者说这个崩拳“无法不容”。要想做到“万法归一”,必须得经过“万法”的训练,使其融会贯通,方能“归一”。大成拳要进行技法的训练的目的也就在此。大成拳在平时练习时虽然很讲究方法,但真正实作起来又把人为的方法和招法放在一边了。大成拳不用固定的招法应敌,也不讲见招拆招,而讲究的是得机得势应感而发。也就是说,大成拳练时有招法的内容,但是实作是却没有招法。特别是当拳功进入了高级阶段时,更是如此。大成拳在进行实作练习的初级阶段虽然讲究方法,但不主张死招死法,而是强调一法多用和多法一用的活法。例如在对付对方向我胸前击来的直拳时,我既可以用劈拳、崩拳、钻拳和横拳,又可用龙形、虎形、蛇形、鹤形或削掌等拳法进行防守和进攻。这就是多法一用。大成拳技击时的总原则是“制人而不制于人”,其他的原则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条。


杨德茂先生的入室弟子史凤岐略谈大成拳之法

  精神扩大,气势当先。大成拳在实作时,要有头欲撞人,手要打人,身要摧人,步要过人,脚要踩人,神要逼人,气要袭人的精神气概。平常练习时要自我放大,视自己如参天巨人,视山川河海如泥丸壕沟,还要通过精神假借和意念诱导进行虚中求实。实作时又要求实中求虚,视敌人如草芥,我则闲庭信步一般悠然自在,无拘无束,敌人则当之即摧。精神扩大可以使自身保持良好的竞技心理,一旦这样,敌人则必败无疑。

  大成拳在技击实作时没有单纯的防,也没有单纯的攻,打即是顾,顾即是打,讲究的是攻守合一,进退一致。要求做到“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处”,“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尚美观,不招不架,只是一下”,在平常训练的时候,要求做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敢于和对方接触,只要自身的间架不散,被对方打上几拳或踢上几脚是无所谓的。而我在不招不架的情况下给对方一下,则要求起到摧毁性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打不中不打,打不死不打”的原则。当然,这是对生死搏斗而言的,平常与人交手不可以这样做,而应考虑后果。在技击实作是能够做到攻守合一,则可以缩短出拳距离而蠃得时间,也可以使自己在发现对方的弱点时不错过攻击机会。

  在技击实作的时候,要守已中线,攻敌中轴。人体犹如一个园柱体,中线好似它的轴线。当外力作用在这个园柱体上时,只要力的作用线不通过轴线,园柱体则会发生转动把力化掉,人体的其他部位均可以进行虚实转换而把来力化掉,唯有中线,不管身体是左转而是右转,它始终是实的,一旦中线被击,身体就会失去平衡而被击垮。

因此,大成拳在实作时要求时时刻刻看准对方的中线,寻找机会攻击对方的中线(这也体现了“打实不打虚”的原则),时时都要保护好自己的中线,使之不受侵害。也就是不要“丢中”之意。

  大成拳在实作时讲究的是,浑圆一致,全身之法,身体的任何部位无处不打人,哪里遇上哪里打,不光只是拳头。要做到这些,必须把自身远处不弹簧,一动无有不动。一旦这样,则不管对方接触你身体的任何部位,你都能够有感即应,浑圆一争,对方就被击出去了。这比只用肢体应敌的片面之法要高级得多。

  动静处中,拳拳服膺。大成拳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的修炼。在练习的过程中虽然有一定的姿势要求,但这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精神和意念的训练,这就是王芗斋老先生说的“但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在练拳的初级阶段,要求用意不用力,练到一定的时候,就会意想力到,当达到最高阶段时,则意力不分,此时拳功就进入了“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的至高无上境界,也就是平常所形容的“超神入化”的境界。这时,人好象变成了一部自动化的作拳机器。当然,要想达到这种境界绝非易事,必须靠平时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不管行站坐卧,嬉笑怒骂,无时不离拳意,有静有动,静守动用,不忘不失。最后把拳功从有意识练入无意识,无时不练。一旦拳功进入了潜意识,防身自卫时,就完全是自动化的了。这就是古谱所说的“有形有意都是假,艺到无心始见奇”。

  大成拳学博大精深,形简而意繁,虽终身习行亦不能尽其要义。本人勤于此道虽三十年有余,也只得其梗概,以上虽拉杂了数千言,但也只能道其万一。目下有很多乐于此道者,“只见无为为要妙,不知有作是根基”,因而略作是篇以告诫诸学后生。若有人能从中获此裨益,吾愿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