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成拳網絡課堂 推手

中國大成拳網絡課堂 推手

推手中必須堅持:

守中用中,得其環中,中正安舒,浩氣放縱。

神在手前,意透敵背,如網天羅,無物能逃。

頭頂項豎,點緊身松,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不丟不頂,捨己隨人,沾粘連隨,引進落空。

形不破體,力不出尖,不失不忘,有感皆應。

渾圓無尖,闊達無邊,奪位放人,意念在先。

推手是訓練懂勁的手段,初說為雙人試力,進而是拳術的昇華。

推手練習是大成拳的重要功法之一。它包括單推手和雙推,兩部分,既是由站樁、試力、步法等基本訓練到實作的過渡階段,又是實作的高級形式。大成拳認為,拉開距離交手者為斷手(實作),兩臂相搭者為推手。通過訓練,以期把站樁、試力、步法等訓練中所產生的力量、靈敏性、步法之變換應用到推手實踐中。同時,高級的實作也可以用推手的形式來完成。常言道,“行家有沒有,只要一搭手”,所以王薌齋先生說:“推手是拳術的昇華。”大成拳的推手練習是站樁、試力、摩擦步等訓練有一定基礎之後,而進行的控制對方、發放對方的訓練。

從某種角度講,推手也是相互接觸情況下的雙人試力。所以,在要領及要求上,推手與站樁、試力、摩擦步有不可分割的聯繫。

中國大成拳網絡課堂 推手


一、推手的指導原則

在推手中必須堅持下列原則:守中用中,得其環中,中正安舒,浩氣放縱,神在手前,意透敵背,如網天羅,無物能逃。頭頂項豎,點緊身松,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不丟不頂,捨己隨人,沾粘連隨,引進落空。形不破體,力不出尖,不失不忘,有感皆應。渾圓無尖,闊達無邊,奪位放人,意念在先。

二、推手的操作方法

(一)單推手

甲乙雙方以站技擊樁的步法站立。以右式為例,雙方以右小臂相搭,彼此由左向右做緩慢的弧形運動,注意要用身體來帶動肢體運動,點上要緊,身上要松,保持自己的中線不被對方侵犯,同時以自身的柔化之力控制對方之中線,亦即“守中用中”之意。

單推手的要領:

兩臂相接如試力,沾粘連隨意須真;滾動旋轉憑力“點”,抖放驚彈步摧人。

(二)雙推手

雙推手站立不動為定步,雙腳移動為活步。活步雙推手:姿勢為甲乙雙方兩手臂相搭接(手在上為搭,手在下為接),由自身中線部位往自身左右兩外側,自上而下做緩慢弧形運動,同時以摩擦步為基礎做前進後退的練習。雙推手的練習,同樣要求間架得當,力量勻整,守中用中。

雙推手的要領:

四條小臂緊相連,動轉神移步為先;控制對方如繩縛,摔掛打放須自然。

中國大成拳網絡課堂 推手


三、推手的四個階段

練習雙推手時,最重要的是要注意避免手和腿的雙重以及手和腳的單重問題。如果兩毛犯有雙重之病,必然雙手動作失去靈敏性,難於變化,也很難控制住對方。兩腿犯有雙重之病,步法上必然呆板僵滯,進退不能自如,很容易讓對方控制。所謂手的雙重,就是兩手用力平均,力量不分虛實。腿的雙重,即兩腿用力平均,步法不分虛實,身體重心放在兩腿之間。手和腳的單重,就是左手與左腳,或者右手與右腳,用力在一條垂直線上,容易產生片面之力,自身易於失去重心,且力量不能篤實。

無論是單推手或雙推手,要求從有意識變為“無意識”即“下意識“。“下意識“,心理學上指不知不覺,沒有意識的心理活動,是有機體對外界的本能反應,是一種無意識的反射運動。大成拳推手,就是兩人搭手互相纏繞,通過皮膚的觸覺和肌體感覺的靈敏性,探知對方勁力的大小、剛柔、虛實、長短、快慢和動向,反射到大腦做出各種因勢利導的對策,克敵制勝,立於不敗之地。大成拳推手可分為入門、初級、中級、高級、本能五個階段。

入門階段,是以意識上進攻對方為主,不允許行動上頂抗和攻擊對方。有意識地通過皮膚的各種感應與大腦建立起固定的聯繫,解決運動中意識與行動的矛盾,使自己在運動中力量圓整,動態平衡,全身高度放鬆,尋找向對方發勁的機會和地方。

初級階段,雖然在意念上建立起攻擊對方的方法,但由於內勁不足,周身組成的體系不能鞏固,對抗性推手時便破綻百出,丟頂對抗現象十分嚴重,不能達到捨己從人、隨機應變的境界。因此,在此階段切忌以蠻力爭一時之勝,要時刻體會和摸索勁力的運用,有意識地鍛鍊肌肉的敏感性。

中級階段,要求能在激烈的互搏中熟悉力的方向、虛實剛柔,摸索和掌握髮力的路線和火候,以及步法的進退和身法的變換,達到“百發百中“。此階段在不受外界干擾、獨自練習時,肌肉的活動與內臟器官之間建立起固定的、協調的聯繫。而在對抗性的推手中,才能捨己從人,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引進落空,避實就虛,運化自如。而一遇勁敵,力量大、速度快的對手,則這種協調關係就會被打亂,便感到勁力不足,有可能破壞自己的不偏不倚、四面圓整的身法,不能完全順應外界的條件變化。

高級階段,內勁已非常充足,精、氣、神十分飽滿,身心內外形成的體系,比較鞏固,神經系統的靈活性比較高,身體的每一塊肌肉都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反應,這時所體現岀的是一種混元完整的整體爆發力,其威力無比。

本能階段,是拳法的登峰造極階段。肌體反應形成條件反射,由有意識變為無意識,即“下意識”,只要與敵稍一接觸,即能一觸即發,使敵飛出,全是自然的本能反應。即使突然刺激,也不會破壞這種協調的關係。運動中無須做任何準備,每塊肌肉、每個細胞都能做出相應的反應,這叫作“形無形,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

四、推手對身體各部的要求

頭:頭在人體最高處,為一身之主宰,是控制中樞神經之所在。推手要做到頭頂項豎,虛靈挺拔,有率領全身之意。也就是所謂的“頂頭懸"。王茅齋先生講,"頭直目正”,忌前俯後仰、左右歪斜,面部表情要自然,氣靜神怡,勿咬牙瞪眼,

目光要含蓄,不要野視,神宜內斂,若捕鼠之貓,伺機而動。

肩:肩為上肢樞紐。推手時上肢運用至關重要,故推手的好壞與肩關節是否放鬆有很大關係。肩松則臂活,臂活則力量易達於梢節,兩臂相觸之”點“才能緊。只有做到”點緊“,才可能控制對方,使自己的力量“如棉裹鐵”,含蓄有力。肩不僅要松,而且要撐,也就是王薌齋先生講的“肩撐肘橫”。只有肩撐,才能腋若容球,形成自身合理的間架;只有“腋半虛,臂半圓",才能有圓活之力。否則,上臂貼身則難以化解外力,被動僵化,運轉不能。

肘:在推手練習中,對肘的要求較多。當對方向我推來時,肘要撐,因為只有肘外撐,上身力量才能圓滿,才能保持自身完整的間架。在推向對方或敵人之時則要垂肘,此時只有垂肘,才能使肩更好地放鬆,使力量達於末梢,從而做到“點沉”身靈,更好地控制對方,進而發放之。

手:在推手的過程中,手要呈半握拳狀,但忌用力握緊,要有手若容球之感,這樣在技擊時,伸掌握拳或放或打易於相機而動。

胯:在推手時要緊胯,只有胯緊才能使上身更好地得以放鬆,使全身有松有緊,以達到“松而不懈,緊而不僵”,周身產生一種虛實無定的彈性,放人之時方能產生篤整之力。

膝:雙膝微曲,前膝似有上提之意,如雞之行步,這樣才進退自如,力量含蓄,也就是所謂的“步若雞行”、“膝縱足兜”。

足:足要穩固,重心前三後七,但要有一定的移動。活步推手要領與撤擦步同,即若蹚泥。所謂蹚泥步,似與大氣相摩擦。也就是動若蹚水兜泥,靜如松柏生根,足心要空,足趾抓地,如是發力方能迅猛,動作方能靈活。

脊:脊柱為人體之樞紐。推手時要“尾閭中正”,只有尾閭正直,才能使周身動作協調一致,從而形成全身的整體運動,在推手放人之時,脊柱像弓背一樣產生彈力,如弓放箭,使對方跌出。即如王薌齋先生所說的“力由脊髓發”。

胸:胸部要放鬆,有空洞之感,使肺部運動自如,呼吸自然。同時,胸部要微微含蓄。只有胸部含而松,才能有助於脊柱之發力。

腹:腹部要充實,但不可妄作,尤不要“氣沉丹田”。腹部的充實是由胸部的放鬆自然形成的,也就是常說的“胸虛腹實”,王薌齋先生所說的“小腹應常圓”意即此也。

身:在推手時,要身形中正,不可前俯後仰、左右歪斜。無論進步退步,身形均為整體運動。也即“一動而無不動,一靜無處不靜”、“牽一髮而動全身”之意也。

耳:推手時要做到“斂神聽微雨”,因為只有聽,心才能靜下來,只有靜,全身才能放鬆。而放鬆正是推手的基本要求。

中國大成拳網絡課堂 推手


五、推手的技術練習

(一)順手牽羊

順手牽羊由挑掛試力而來。以右式為列,右手放在對方右腋窩下,左手壓按敵右手腕,借對方推我右胸時,我右手挑掛和左手按壓同時完成,使對方落空前傾。右腳在前為右式,左腳在前為左式。

(二) 舂風擺柳

春風擺柳由偏掛試力而來,以右式為列,左掌在前,右掌在左掌肘內側,雙手掌心向右。當對方向我胸發力時,我雙手由左向右捋帶對手右臂,使其力量偏離我中線落空前傾。左右交換練習。

(三) 童子拜佛

對方雙手推我胸部,我雙手托住對方雙肘,胸內含前壓與雙手形成合力,身體下沉,雙腳後撤前蹉,使對手手腕受挫而下跪。左右交替練習。

(四) 犀牛望月

此式為手別子。因為在動作結束時強調頭要向後望,所以取名犀牛望月。動作要領為:左手腋窩夾住對方右手,右手伸直攔住對手右膝,右肩靠緊對手右肩,夾、攔、靠壓,後望整體旋轉,將對手摔倒。

(五)聲東擊西

對手雙手推我腹部,我左手上託對手右肘,右手壓住對手左肘,當對手用勁時,我右託左壓突然變成左壓右託,右腳鉤掛對手左腳,使其跌倒。左右交替練習。

(六)小鬼推磨

做右挑掛將對手身體掛偏,順勢上步到對手背後,左手肘內側勾住對方左腰,右手攔住對手右膝外側,左右手向後同時發力將對手往後摔倒。左右交替練習。

(七)雙龍入洞

雙龍入洞由揉球試力而來。雙手卷臂半握拳,食指前指,左右手以螺旋式鑽井對手腋下,前腳進步奪位,左右手橫搓對手,身體靠壓其胸,使其失重後仰而倒地。

(八)落地撿柴

在做手別子未果的情勢下轉為此式,右手挑掛其右腋,左手將對手右手往後反推,右腳掛踢對手右腳,使其向左傾倒,左右交替練習。



拳 德 道 大 成!

我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