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王朗撕逼,我感覺王朗說的好有道理,怎麼辦?

時蜂lelm9585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來看看他們各自說了什麼。

王朗說:“諸葛亮,你貴為蜀相,普天之下也都知道你的英名,難道就不知道‘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嗎?漢族已完蛋了,這是天意,也是人心所向,你何必逆天而行、違背民意呢?你趕緊投降過來,這邊也可以給你封個王候什麼的,你那點蜀國兵力,哪裡比的上我們這邊?如果說我們像是月亮,你們就是一群螢火蟲的屁股,怎麼和我們比?

坦白的說,王朗說的很有道理。這其實也是諸葛亮不能成功的原因,當年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司馬徽的一句名言:“孔明雖逢其主,可可惜,未逢其時!”

再來看看諸葛亮怎麼回答的。

“......黃巾之後,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遷劫漢帝,殘暴生靈。因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道,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蒼生塗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願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繼統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汝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諸葛亮其實並沒有正面回答王朗的論點,就是天意民心,這兩者所向,也只是純粹的罵人,當然也確實罵的精彩。而真正對王朗起了殺傷作用的,其實就是最後一句:“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當然,主要是王朗年紀大了,被人一罵,容易怒氣填胸,一不小心,就嗝屁了)

為什麼最後一句才是重點?

其實,這就涉及到一個三國演義的終極問題。

諸葛亮為什麼明知不可為,卻偏要為之?

諸葛亮也不是不知道漢朝早已完蛋了,甚至扛著復興漢室大旗的劉備,也不是那個真正的漢室血體了。他為什麼還是一心要復興漢室江山?

這其實是我們偉大的先人們最偉大的一種情懷?

什麼情懷?就是天下共主,普天之下,只有一個主。

最好這個主永遠不要換,而這個主最好是沒有實權,掌握實權的是一些開明的大臣們。這樣,神器始終穩定著,沒有可以覬覦,天下就不會有動亂。而天下所有動亂的源頭,就在於“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天下人人想當皇帝,必就是動亂的源頭。

你看當初的羅馬帝國,也曾是何曾輝煌,當初的蒙古帝國,開創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幾乎算是統一了世界的王朝,又怎麼樣了呢?兄弟相爭,人人爭帝。不出百來年,就分崩離析了。

所以可以說,諸葛亮的一生,在改革和改良派相互依存的一生,在治理蜀國的過程中,他是徹徹底底的改革派,開創了一種歷史上少有的開明政治。

而對維繫漢朝統治上,他又是徹徹底底的改良派。他反動改朝換代,因為,在他的眼裡,改朝換代,必以全民的慘痛犧牲為代價。所以,皇帝沒問題,誰做都一樣,只要是做大臣的,一定有賢明,要有能力。要能約束住皇帝。這樣,天下就沒什麼大問題。

講到這裡,我想,我們大致可以明白了,為什麼諸葛亮在歷史上會有這麼崇高的地位。儘管他失敗了。真是叫“莫以成敗論英雄”。你看,司馬懿算是最成功的吧?最後他們家庭得到了江山,那又怎麼麼樣呢?文人不會推崇他們家庭。只留下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

再回過頭來說,為什麼諸葛亮最後一句最有殺傷力?因為,凡過去讀過史書的大家,必是以孔孟之道為主的,孔孟之道是深入文人骨髓的。

這就是為什麼,當聽到“無顏面對二十四帝”的時候,對於文人來說,是最為惡毒的攻擊,因為,這就是說他背理了良心,背離的正道,背離了作為一個讀書人最為基本的心中的理想彼岸。

而今,天道雖然這樣,漢室雖然傾頹,但是,這不能成為文投降的藉口,相反,正是因為天下文人的不作用,才導致這種局面。

而且,曹操奪取政權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問題(如果後人也像他這樣奪權,那天下亂成什麼樣?人民苦成什麼樣?),這就是為什麼整部三國演義,把曹操貶到一無是處,是為天下最奸之人的原因。

事實上,司馬家庭也是有樣學樣,從曹氏家族中,奪取政權的。因此,被奪權的時候,天下人對曹氏的同情心,是非常低的。這個漢室相比,簡單就是“天心之月,對比流螢之光”了。

講到這裡,再總結一下我們這個民族,最偉大的一筆精神財富,那就是“天下”

或者說是“天下公心”。

一個讀書人,如果沒有一個“濟世救民”之心,是不會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什麼美名的。這才是我們這個民族,以及中華五千年文明不亡的根本原因。


吳謀


王朗與諸葛亮罵戰,實際上是雙方互相勸對方投降。王朗的勸降詞是:“自桓帝、靈帝以來,黃巾猖獗,天下紛爭,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權勢取之,實乃天命所歸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聖武,繼承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治萬邦,這豈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蘊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樂毅,何乃要逆天理,揹人情而行事?豈不聞古人云: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帶甲百萬,良將千員。諒爾等腐草之螢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

王朗說的,冒似義正辭嚴,但卻給人尊嚴上以打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被他說成“此非以權勢取之,實乃天命所歸也”;曹丕篡漢,被他說成“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治萬邦”。頗有點強辭奪理,雖然天下大勢真的是那麼回事。但如果以這個理由勸降諸葛亮,還真讓人聽不進去,接受不了。想投降的,王朗這麼一說,跪地投降,王司徒,你說得對啊!不想投降的,王司徒這麼一說,就有點汙辱人格了。“何乃要逆天理,揹人情而行事?豈不聞古人云:順天者昌,逆天者亡。”,難怪諸葛亮會反罵回去。從王朗與諸葛亮的罵戰來看,他對文字的駕馭水平和邏輯思維能力,比諸葛亮還真是差點。有道理的一段話,讓他也給演砸了。


歷史春秋網


瀉藥!

這個問題很有趣,我們分析這場罵戰,要從戰略和戰術上分析。這場罵戰中,王朗先出招,一出手便是大招:

自桓帝、靈帝以來,黃巾猖獗,天下紛爭。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自非以權勢取之,實乃天命所歸也。
我世祖文皇帝,神文聖武,繼承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臨萬邦,這,豈非天心人意乎? 今公蘊大才、抱大器,自比於管仲、樂毅,何乃強要逆天理、揹人情而行事?豈不聞古人云:‘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帶甲百萬,良將千員。然而等腐草之螢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王朗這段話,放到當時的對話情景中來細細分析,可以說所運用的戰術很高明,威逼利誘都用上了,乍一聽很有道理,總結一下就是勝者王侯敗者寇,傻子都知道,你們乖乖投降吧。但是他的戰略上卻犯了一個大錯誤,他一昧採取攻勢,吹噓自己的實力,卻忘了天下仍然是老劉家的天下,曹操這邊名不正言不順,“逆天理,揹人情”的大帽子隨便甩給人家,有一定實力的老劉家代表諸葛亮當然立刻便表示這個鍋我不背。

來看看諸葛的反擊:

“我原以為,你身為漢朝老臣,來到陣前,面對兩軍將士,必有高論,沒想到,竟說出如此粗鄙之語!我有一言,請諸位靜聽:
  昔日桓帝、靈帝之始,漢統衰落,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李厥、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漢帝,殘暴生靈。
  因之,廟堂之上,朽木為官,遍地之間,禽獸食祿;致使狼心狗行之輩,洶洶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變為丘墟,蒼生,飽受塗炭之苦。

  值此國難之際,王司徒又有何作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 你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當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


諸葛亮的策略便是反擊,他先抓住王朗的漏洞,你曹操不是很強大嗎?在我看來,和董卓、李厥、郭汜這些狼心狗行之輩沒什麼分別,天下大亂也都是因為這些人劫持漢帝,心懷不軌引起來的,如今造成遍地的生靈塗炭,你眼瞎嗎?虧你還是打著孝廉入仕的名頭,沒想到卻幹出反助逆賊這等不要臉的事來。分析諸葛的反擊,不難發現諸葛用天下生靈,百姓社稷為切入點,一下子就把王朗給懟得啞口無言。

但是諸葛亮這邊得理不饒人,立刻又將對王郎的人身攻擊作為切入點:

住口!你這無恥老賊!豈不知天下之人,皆願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饒舌!
  你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還敢在我軍面前妄稱天數! 皓首匹夫!蒼髯老賊!你即將命歸於九泉之下,屆時,有何面目見漢朝二十四代先帝?! 二臣賊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會搖唇舞舌,助曹為虐!一條斷脊之犬,還敢在我軍陣前狺狺狂吠!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這就不用講什麼戰術了吧,反正什麼不好聽就來什麼唄,王朗失了先機,本就急怒攻心,一大把年紀又被諸葛這麼辱罵一番,不死才怪!題主說王朗所說很有道理,其實就像是兩個人吵架,貌似誰說的都有道理,就看如何運用戰略了吧!


史不語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舌戰:諸葛亮罵死王朗。這一段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姜伯約歸降孔明 武鄉侯罵死王朗》:諸葛亮北伐時,王朗不顧已經76歲之高齡,與曹真等人於祁山迎戰諸葛亮。王朗在陣前欲勸降諸葛亮,不料反被諸葛亮的言詞所駁倒,他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

不過居士我看了他們舌戰的原文後,深深的感覺:王朗說的還挺有道理的!相信很多網友與我有一樣的感覺吧。下面居士我為大家分析一下,為什麼王朗說的有道理,已經為什麼他會被諸葛亮罵死。

王朗提出的第一個論點是:天下自桓靈二帝以來,群雄割據,盜賊蜂起,“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而曹操(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是天命所歸。

王朗這麼說,確有一定的道理。因為經過黃巾起義、董卓專權等一系列事件後,東漢已經算是滅亡了。漢獻帝有名無實,既沒有兵馬,又沒有地盤,只能帶著一幫同樣有名無實的官員大臣東躲西藏,最後在洛陽討生活,日子過得很苦逼。而曹操作為一方諸侯,他的兵馬、地盤全是自己辛辛苦苦打拼來的,並不是從漢獻帝那裡奪過來的。曹操雖然是權臣,但他與之前的王莽、之後的司馬懿不一樣,曹操跟漢獻帝的關係更像是合夥開公司:曹操出錢,漢獻帝出招牌,雖然公司名義上的董事長是漢獻帝,但公司裡的資產全是曹操的。就算沒有曹操,漢獻帝也沒有權力,說不定哪天餓死了都沒人管。

王朗提出的第二個論點是:曹魏代替劉漢乃是禪讓,並非篡位,所謂“應天合人,法堯禪舜”。

王朗的這個說法,也難以反駁。因為曹魏代漢之事,雖然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從程序上看確實是沒問題的,是漢獻帝主動禪讓。就算諸葛亮有不同意見,可漢獻帝還活著呢,漢獻帝都沒說什麼,哪裡輪得到諸葛亮著急呢?

所以,王朗的話看上去確實很有道理,較難反駁。如果諸葛亮就此跟王朗展開辯論,必然夾纏不清,很可能導致士氣低落。所以諸葛亮另闢蹊徑,從另一個角度直接對王朗展開攻擊。

諸葛亮一上來就點明瞭王朗的弱點:“吾以為漢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論,豈期出此鄙言!”王朗的身份是漢臣,所以有些話別人能說,但王朗不能說。

接下來諸葛亮指出,為什麼漢朝最後衰敗了呢?就是因為“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 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道,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蒼生塗炭。”諸葛亮的言下之意是,你王朗這樣的漢臣就是朽木、禽獸,狼心狗行,奴顏婢膝,就是你們這幫人不幹人事,才讓社稷傾覆,生靈塗炭。

正如諸葛亮接下來說的,王朗身為漢臣,“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怎麼能得意洋洋的說出曹魏代漢乃是“應天合人,法堯禪舜”呢?這一下擊中了王朗的軟肋,可謂精準打擊,斬首行動。

然後諸葛亮開始用惡毒的語言對王朗進行人身攻擊,說“他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願食汝肉!”說他“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說他是“皓首匹夫!蒼髯老賊!”這一下一下都戳在王朗心裡,所以罵得他死在馬下。

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看,會感覺王朗試圖與諸葛亮論說道理,而諸葛亮卻直接辱罵王朗,一點風度也沒有。但是要知道,這可不是辯論比賽,而是另一場戰鬥——宣傳戰。既然是戰鬥,所謂“兵者,詭道也”,就需要出奇制勝,虛虛實實。王朗的言論,就好像擺開戰陣,想要正面決戰,而諸葛亮卻是直接派出刺客刺殺地方主將王朗。你可以說諸葛亮的行為不夠光明正大,但確實有效,一擊制勝。

而且王朗的身上確實有汙點。當時的人們講究忠義,你王朗身為漢臣,就理應為漢室盡忠,不能改換門庭投到曹魏麾下,更不能替曹魏來勸諸葛亮投降,畢竟諸葛亮代表的是蜀漢,而蜀漢以漢室正統自居,打出了興復漢室的旗號。所以王朗說這話理不直氣不壯,被諸葛亮抓住了弱點。哪怕是曹丕來了,也無話可說,因為曹丕也不能否定忠義。

王朗的話不是沒有道理,如果換個人來說可能就沒問題了。比如曹真,他沒做過漢室的官,一直跟著曹操打天下,只需對曹魏政權忠義,無需對漢室效忠,這叫各為其主。但是王朗做過漢室的官,身為漢臣,卻不清楚自己的身份,得意洋洋地想要勸降諸葛亮,最終只能是自取其辱。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


夢露居士


由於唐國強的影響力太大,我們說起諸葛亮和王朗的辯論,腦海中往往浮現的是諸葛亮的義正言辭臉:

事實上,這兩人的對話中,蘊含著很精彩的攻防戰。要說明這一點,我們必須先了解兩個前提知識,我姑且稱之為“忠君觀”和“天命觀”。

背景知識

中國古代是提倡臣子忠於君主的,在當時的時代而言,這是有利於社會穩定的——要是人人都起來造反,這世界就亂起來沒完了。所以這一道德觀在某種程度上,有利於社會整體的發展進步,因此被當時的人普遍接受。

但除了第一個王朝,其他王朝的老大,都是幹翻了上一任老大才上任的,要是一味堅持忠君觀,恐怕不好解釋。再者,要求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老百姓,還忠於頭頂上那個暴君,也未免太強人所難了。於是又有另外一種理論,認為誰當皇帝的依據,是“天命所歸”,是上天的旨意。老天爺的權威要強過皇帝,在“天意”的指導下,造反就變得理直氣壯了。

至於什麼是“天意”,理論上,“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老百姓的利益,就是老天爺的意見。但實際操作上,就只能“你懂的”……

這兩個理論出現都很早。有人曾經問孟子:“堯把天下讓給了舜嗎?”我們都知道,儒家是主張堯舜禪讓說的,然而孟子回答:“不是。”為什麼呢?“天子沒有權力把天下讓給別人。是天意要讓舜當這個天子,堯只不過是順應這個旨意而已。”

這就是典型的“天命觀”,誰來當天子,那是老天爺的旨意,不是靠人力強搶來的。

至於選擇哪種理論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當然要選擇對自己有利的那個。

王朗發言

好了,準備工作已經做過了,我們來逐句分析兩人的對話。首先是兩軍對陣:

孔明暗忖曰:“王朗必下說詞,吾當隨機應之。”遂教推車出陣外,令護軍小校傳曰:“漢丞相與司徒會話。”

這就是平常的一句對話開場白,但其中暗藏殺機,點明一個“漢”字,就是先樹立起自己一方的立場——在三國演義中,蜀漢是漢室的正統繼承者,而曹魏是篡逆。蜀國在這方面是佔據道德優勢的。

王朗縱馬而出。孔明於車上拱手,朗在馬上欠身答禮。朗曰:“久聞公之大名,今幸一會。 公既知天命、識時務,何故興無名之兵?”

這也是正常開場白。不過和諸葛亮一樣,王朗在開場白當中,也樹立起自己一方的立場。

要知道在當時,“忠君觀”是得到普遍承認的,要不然曹操也不必“挾天子以令諸侯”。曹魏畢竟是篡位,這個問題儘量不要提,於是王朗說諸葛亮“知天命”,這就表明了他要從“天命觀”入手。

孔明曰:“吾奉詔討賊,何謂無名?”

這句也是過場,信息含量不大,但諸葛亮始終站在“漢室正統”的立場上:你們是“賊”!

朗曰: “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

先拋出我方觀點:皇帝應該是得到“天命”的人來做。既然如此,那不一定始終要老劉家的人來當嘛。

曩自桓、靈以來,黃巾倡亂,天下爭橫。降至初平、建安之歲,董卓造逆,傕、汜繼虐;袁術僭號於壽春,袁紹稱雄於鄴土;劉表佔據荊州,呂布虎吞徐郡:盜賊蜂起,奸雄鷹揚,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

把漢朝末年的崩亂局勢述說一遍,強調當時的糜爛局面。這是為了下一段做準備。

我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非以權勢取之,實天命所歸也。世祖文帝,神文聖武,以膺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臨萬邦,豈非天心人意乎?

既然天下大亂,民不聊生,那麼太祖武皇帝(曹操)、世祖文帝(曹丕)兩代父子掃清亂世,安定百姓,眾望所歸,這就是莫大的功德了。當皇帝豈不是理所應當嗎?

今公蘊大才、抱大器,自欲比於管、樂,何乃強欲逆天理、揹人情而行事耶?

毛宗崗在這句後面批註說“但言逆天數則可,若雲逆天理則不可”。所謂天理,指的是理當如此,也就是從道德層面上看,就是我們上面說的“忠君觀”。所謂天數,就是歷史局勢如此,不是人力能改變的。也就是從實力對比層面上看。

所以毛宗崗吐槽說:“勉強將一‘理’字換卻‘數’字,又勉強添一‘人’字倍卻‘天’字。”——老王也覺得一直用“天數”這詞顯得重複,所以用“天理”換了“天數”,又拉上一個“人情”做陪襯,以免顯得單薄。說來說去,他的中心論點也就是一個“天數”。

豈不聞古人曰:“順天者昌,逆天者亡。”

毛宗崗又吐槽:“究竟只好歸重‘天’字上去。”因為他只能從這一方面立論……

今我大魏帶甲百萬,良將千員。諒腐草之螢光,怎及天心之皓月?

道德高地搶佔完畢,接下來該說點實際的了。我軍實力比你們強太多,還打什麼,早點投降吧。

公可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火力越集中越有效,所以最後開始把重點轉到諸葛亮身上,用高官厚祿利誘。

縱觀王朗這一番話,曉之以理,威之以兵,誘之以利,可以說是很不錯的勸說範本。題主會覺得王朗說的有道理,也是很正常的,因為人家確實說的不錯。

但王朗這番話也有一個缺點:篡逆這事畢竟洗不清楚,所以他從頭到尾都避而不談。但他不提,別人可不放過啊。

好了,正方辯手王朗立論完畢,接下來該反方辯手諸葛亮發言了。

諸葛亮發言

孔明在車上大笑曰:“吾以為漢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論,豈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諸 軍靜聽:

還是緊扣一個“漢”字,意味著我要從道德層面對你進行打擊了。

昔日桓、靈之世,漢統陵替,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遷劫漢帝,殘暴生靈。

這段歷史是客觀存在,諸葛亮也不能無視,但他沒必要替曹操宣傳,所以說的比較簡單。

因之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道,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蒼生塗炭。

這段說,漢朝解體以後,朝廷上當官的一直都不是什麼好東西,以至於蒼生塗炭,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這段話明面上是罵曹魏朝廷,其實裡面另有玄機,隱藏著一個厲害殺招:既然現在的朝廷如此不堪,那曹操統一北方也談不上什麼功績了。既然對百姓無功,那你又怎麼好意思說“天命所歸”?

這樣一來,就把王朗“天命觀”的基礎打掉了。

平心而論,曹操統一北方,在歷史上確實是有功的。諸葛亮這睜著眼睛說瞎話,也是情勢所迫,可以理解……

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願食汝肉!

反駁對方觀點之後,諸葛亮也把火力集中到一個人身上。王朗既然對忠君這事避而不談,諸葛亮就抓住不放,大談特談。

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繼統西川。 吾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

重申我方立場,順便打擊對方立場。昭烈皇帝才是漢室的正統繼承人,既然漢統不絕,你們又怎麼好意思說“天命”在曹魏那邊?

汝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老賊速退!可教反臣與吾共決勝負!

仍然是集中火力,進行道德層面的打擊,從生前罵到死後,可以說十分刻薄了。


總結

雙方辯手都申明瞭自己的立場,諸葛亮辯手由於有後發優勢,針對對方的缺點進行了猛烈的攻擊。王朗辯手可能是年紀大了,有心腦血管之類的疾病,一時間情緒波動過於劇烈,導致病情發作,當場猝死,嗚呼哀哉也。

由於一方辯手退場,我們判定,本次辯論的獲勝方為諸葛亮。

在央視版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的發言做了一些改動,弱化了辯理邏輯,而強化了情緒氣勢。考慮到這是電視劇,我認為這個改變是合理的,而且從實際效果來看,也十分成功。

有B站的無數鬼畜可以為證……


北門猿


《三國演義》這部書,最不缺少英雄。呂布天下無敵、關張趙馬黃、典韋、許褚、太史慈、甘寧,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荀彧、賈詡、諸葛亮、龐統、周瑜、陸遜,文韜武略決勝千里之外。但在諸多英雄中,有兩個人,不僅文韜武略不差上述幾位,還另有絕藝在身,張嘴就能秒殺大將,這樣的厲害人物實在讓人稱奇。

據說當年,蜀漢諸葛武侯伐魏,取天水、安定、南郡三城,兵出祁山渭水之西,威聲大振。魏主曹睿大驚,命曹真為大都督,郭淮為副都督,王朗為軍師,起東西兩京軍馬二十萬,以御蜀兵。

老臣不好當,“三朝元老”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沒有那個威望和本領,只能佔著位子活受罪。上司看著心煩,下屬也覺得彆扭。但很多人看不透這一點,總覺得學問高、本事強,還沒發揮出正常的水平,或者名聲還不夠顯赫。

於是,不管身體狀況允不允許,社會環境發生了哪些變化,逞強施威,倚老賣老,到頭來卻落得個可悲下場,甚至是以付出生命為代價。

王朗本屬漢朝元老,現官魏之司徒,年已七十有六。按理,王朗已經快80了,應該在家好好抱孫子享清福,但這個倔老頭過於自負,認為自己才識廣博,見多識廣,只要到陣前就一定能勸降諸葛亮,還給主子曹真打了包票。

及至兩軍相遇,與武侯答話之時,反被諸葛武侯“罵”了個狗血淋頭,將王朗個人的私密歷史披露於兩軍陣前,盡情醜化。王朗竟然理屈詞窮,氣塞胸膛,撞死於馬下。

由此看來,“罵”也是一種強大的戰鬥力,居然能夠“罵”死敵軍將領,不可小視。

從王司徒的生平來看:“世居東海之濱, 初舉孝廉入仕”。“”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的產物。起初,由每郡國每年舉孝1人,舉廉1人,這好比現在的縣級文科狀元,理科狀元了。到漢順帝陽嘉元年,中央對儒生出身的孝廉,要考試經術,在歲舉這一途徑的基礎上又添加了正規的考試之法。

也就是說,我們的王司徒從小就是廉孝的典型,是同齡人的楷模,是“別人家的孩子”,是父母的驕傲,理所當然成了全縣文理科狀元。這還不算,又通過了中央的正規考試,可謂品學兼優,人中龍鳳。後來,順其自然成為經學大家,一路走來,無論是東吳孫策,曹操父子,還是世上諸君,對其都禮讚有加。

這樣的王朗,想不驕傲都難。

“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曩自桓、靈以來,黃巾倡亂,天下爭橫。降至初平、建安之歲,董卓造逆,傕、汜繼虐,袁術僭號於壽春,袁紹稱雄於鄴上。劉表佔據荊州,呂布虎吞徐郡。盜賊蜂起,奸雄鷹揚,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

王朗向諸葛亮陳述的是事實,先說理,再講勢,又喻人。如果按照對歷史的客觀解釋,王朗這套由理及勢,再到人的說法,邏輯是很嚴密的。

但是,王朗是失敗了,而且敗得很慘,連老命都搭上了,這是為什麼呢?

王朗所持之理,是“勢中之理”,是“已顯之事理”,是自然之理;孔明所持之理,為觀念之理、習慣之理、人倫之理。兩人辯爭孰是孰非的標準不一致。孔明藉助人們的心理習慣,藉助人們“習與性成”的“血統論”的正統觀念,贏得了眾人。

《三國演義》小說裡的諸葛亮打嘴炮是有一套戰法的,並不講究以理服人而是講究以策略服人,然而看起來卻是以理服人一樣。也就是李敖所說的“我不罵你是王八蛋,我證明你是王八蛋”。歸納來說三大條:轉移話題,挖黑歷史,政治正確。舌戰群儒中就靈活使用這套戰法,罵死王朗裡則打出一套組合拳了。

導致王朗猝死並不在他的話語和邏輯,而在於王朗的內心深處,並沒有真正捨棄習慣性的觀念和價值判斷標準,他的話語跟他的心裡所想並不完全一致。


在下刀掌門


我也覺得王朗說的有道理啊,王朗之所以被噴死,因為他傳統觀念依然健在,還有羞恥心。相比於諸葛亮的噴人,王朗發言的確也是遵循歷史規律的。

(唐國強老師的諸葛亮)

《三國演義》諸葛亮可以說是噴子界的鼻祖,將人比作牲畜的前輩,看看諸葛亮都說了些什麼,影視劇直接罵道“一條斷脊之犬,還敢在我軍陣前狺狺狂吠,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 將王朗比作斷了脊背的狗,還叫。

還稱朝上的官員為朽木、禽獸、狼心狗行之輩、奴顏婢膝之人,罵的其實就是王朗。還稱王朗白活76歲,白頭髮老賊即將命喪黃泉。這是赤裸裸的人身攻擊。

(最經典王朗形象)

反觀王朗,言語中雖然有嘲諷,但是畢竟沒有罵人,主要還是歌頌曹操。嘲諷諸葛亮“倒戈卸甲,豈不美哉”比起諸葛亮來說溫柔許多。

歷史存在更迭,漢朝腐朽,勢必國家要重新整合,此時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這對於天下來說並非好事,誰不想生活在太平盛世中,所以天道有常、神器更易,歸曹操這個有德之人,不過他卻沒說曹操屠城這樣的事,也算是撿好的說。

王朗區區一文官,只能順應局勢,他又沒有諸葛亮近乎妖道的呼風喚雨能力,倘若認死理,必然就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在大魏廣袤的土地上,只能幫助魏國統一中國。他的執拗對歷史來說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王朝的破滅,自然有中間人的承上啟下,朝代可以攔腰折斷,但是人卻要做出抉擇。魏晉前朝功臣的兒子有些卻是後朝的功臣,比如荀彧父子,賈逵父子,王朗並不突兀。只能說是一種選擇罷了。

不過歷史上的王朗是病死的,不是被噴死的,小說對這個王司徒醜化了。


泊圖泊途


因為你沒有站在古人的思想上看問題。只是站在今人的觀點上看問題!

你覺得他們是一家人都是中國人,這種思想不對!

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一點,天下是劉家的天下,這是共識。

雖然老劉家現在不行,但是還是輪不到,姓曹的出來指點江山,他最多做個輔助,而不是所謂的天下大勢,這是天下正統之爭。

雖然當時漢朝的皇帝沒了,但是尊漢的人還是多的,而且王朗是漢朝的官兒,轉投曹家。(後面我給你改幾個詞帶入一下感情,你就明白了)

他說:

自桓帝、靈帝以來,黃巾猖獗,天下紛爭,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權勢取之,實乃天命所歸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聖武,繼承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治萬邦,這豈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蘊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樂毅,何乃要逆天理,揹人情而行事?豈不聞古人云: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帶甲百萬,良將千員。諒爾等腐草之螢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這句話我給你改兩個詞,你看看覺得怎麼樣,日精對你說

自清末,民國以來,軍閥猖獗,天下紛爭,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我明治天皇,掃清六合,席捲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權勢取之,實乃天命所歸也!我裕仁天皇,神文聖武,繼承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治萬邦,這豈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蘊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樂毅,何乃要逆天理,揹人情而行事?豈不聞古人云: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日本帶甲百萬,良將千員。諒爾等腐草之螢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然後你就屁顛兒屁顛兒的去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了,可笑不可笑!、

說回諸葛亮,他能屁顛兒屁顛兒的去建立大魏國共榮圈嗎?

不可能!

所以諸葛亮說:

我原以為你身為漢朝老臣,來到陣前,面對兩軍將士。 必有高論,沒想到竟說出如此粗鄙之語!我有一言,清諸位靜聽。昔日桓帝、靈帝之時 ,漢統衰落,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李榷,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漢帝,殘暴生靈,因之,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以至狼心狗肺之輩洶洶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變為丘墟,蒼生飽受塗炭之苦 !值此國難之際,王司徒又有何作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東海之濱, 初舉孝廉入仕,理當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

簡單一句話翻譯過來,我大漢之所以亂,還不是因為你這種,狼心狗肺之輩洶洶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變為丘墟,蒼生飽受塗炭之苦 !值此國難之際,王司徒又有何作為?

用我改過的話就是,狼心狗肺之輩洶洶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變為丘墟,蒼生飽受塗炭之苦 !值此國難之際,日精又有何作為?

難道你被掰彎了????????????????????????????????

五百年後咱們是一家,我真是信了你的邪!!!!!!!!!!!!!!!!!!!!!


目西


出現這種情況也不是不能理解,因為說到底就是一個立場問題而已,王朗的勸降詞一開始是:“自桓帝、靈帝以來,黃巾猖獗,天下紛爭,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不吹不黑,這句話三觀很正了,黃巾之亂和漢末昏君不顧民生倒行逆施關係本就很大,要是人民能夠正常活下去,鬼才願意參與黃巾起義呢——雖在甲子,天下大吉可不是一句玩笑話。

當時的百姓活的已經很艱難了,漢靈帝卻在寵幸宦官,大肆享樂,面對日益嚴重的豪強政治與土地兼併問題,完全處於不管不顧的狀態,每日除了荒淫無道就是在賣官賣爵,將大漢朝的國運不斷透支,因此當時漢末的百姓流離失所,不得不將希望寄託於諸如黃巾教以及五斗米教派之列的教派當中獲取活下的資格——搏一搏,說不定就能活下來了。

在當時以曹操的視角來看,那些蜂擁而起來的黃巾軍是可恨的,因為曹操是既得利益者,漢朝的國恩他曹家確實是收到了的,但是那些百姓確實沒有什麼國恩不國恩的,曹操按照王司徒的說法,那是,掃清六合,席捲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權勢取之,實乃天命所歸也!實際上是不是呢?應該說,大抵上是符合這個評價的,一統北方中國,掃滅烏桓、彈壓匈奴、平定西羌、降伏鮮卑,,但是在一些要緊的地方明顯有誇大成分,並且這個誇大成分誇大的不是一點點——比如曹操最愛幹嘛?屠城啊!

王司徒雖說的冠冕,但架不住悠悠眾口,世人都看到了曹操屠城的醜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冬十月,屠彭城;公前屠鄴城,海內震駭,各懼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眾;十二年,太祖徵三郡烏丸,屠柳城;與諸將攻興國,屠之;督徐晃擊太原賊,攻下二十餘屯,斬賊帥商曜,屠其城;冬十月,屠枹罕,斬建,涼州平;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斬音;曹操盡坑之,前後所殺八萬人。王司徒居然管這叫做不是以權勢取之而是什麼天命所歸?三觀炸裂有沒有!

而且曹操私德敗壞在魏國自己修的史書裡面都不得不說了一件這樣的事情——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軍既得出,太祖大喜。這是天命所歸的人乾的事情?

至於王司徒的我世祖文皇帝,神文聖武,繼承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治萬邦,這豈非天心人意乎?更是讓人滿頭黑線——曹丕篡漢這事兒他自己本人都說了,他在接受漢獻帝“禪讓”後脫口而出了一句話:“舜禹受禪,我今方知。”這就沒得洗了,還說什麼應天合人,法堯禪舜?明明白白的胡說,欺負人家漢獻帝沒辦法跳出來哭訴曹丕的無恥行徑不是!再者說了就連曹丕他自己親妹和親媽都詛咒曹丕這廝,一個說曹家遲早要完蛋,一個說曹丕豬狗不如(曹丕納了曹操的寵妾),神文聖武這個評價莫不是在打曹操的臉皮?

至於所謂的今公蘊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樂毅,何乃要逆天理,揹人情而行事?豈不聞古人云: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帶甲百萬,良將千員。諒爾等腐草之螢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的勸降話術,更是完全不過腦子,試想一下,人家諸葛亮堂堂的蜀漢宰相,早就有了爵位在身,又握有大軍,憑什麼去投降呢?蒼髯老賊,皓首匹夫,枉活七十有六,我從未見過如此無恥之人!


戴老師講歷史


Hello!大家好,我是追溯歷史傳奇。

關於次二人撕逼辯論賽,我們也來撕逼式的分析一波。

從各為其主和人品道德來說我個人覺得王朗更勝一籌,為什麼這麼說呢?請看下圖剖析,舉例論證。

各為其主,以口為弓,以舌為劍,刀光劍影,鮮血四濺

此二人可謂是各為其主,所謂身在其職,要謀其政,拿人錢財,與人消災,兩個人之間本也是敵對關係,所做之事自然都是忠心護主,沒有對錯之分。

首先我們先給二位定位分析,入侵的原因和守護的道理。

諸葛亮(“侵略者”)

奉命行事(天子詔書),剷除逆賊,匡扶漢室,師出有名,想救蒼生於水火,讓天下一統,盡歸其下,這些都沒有錯,但是在此辯論賽中,諸葛亮牙尖嘴利這是世人皆知。

一葉扁舟,孤身一人,一把羽扇,輕裝上陣,一人一口登陸江東,大戰群舌,面不無懼色。

但是諸葛亮在和漢朝元老王朗的口舌辯論時,竟然口無遮攔,破口大罵,對其進行浯口汙耳的穢言穢語的人身攻擊,實屬下下之策,孔明又自比管樂,有失他文人墨客的稱號,雖然句句有理,但是話語間流露他無力反駁,也體現了他暗色失色的言論。

漢朝元老王朗(“受侵者”)

反之元朗的說法更讓人覺得頗有道理,奉天承命,從太祖皇帝的掃清六合,席捲八方,萬民歸心,四海仰慕,到世祖文帝應天合人,效法堯禪位於舜,承繼大統,這也都算的上是奉天行事,此話很有句句在理。

王朗一言一行都是為國為民,好言相勸,沒有半句浮誇之相,反而帶來“殺身之禍”,王朗雖心胸狹隘,但也是孔明口舌惡毒,字字帶刀,句句扎心啊。

換個角度分析,如果諸葛亮就此班師回朝,楊兵屯糧,保一方百姓安居樂業,自己也可安度晚年,又何嘗不是一件美事呢?

歡迎關注我追溯歷史傳奇,下一個傳奇歷史更精彩。

歡迎您留言,一起討論歷史的真實與剖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