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散的“孩子”终于找回来了

失散的“孩子”终于找回来了

1930年5月,毛泽东“下大力”在江西寻乌作了为期20天的社会调查,整理成著名的《调查工作》(即《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全文约八万字。详细纪录和分析了寻乌旧有土地关系、土地斗争等情况。为了总结调查研究工作的经验,反对党内和红军中的教条主义倾向,毛泽东在该文中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深刻地批判了理论脱离实际,“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的坏作风,教育全党全军“必须洗刷唯心精神”,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从而在我党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和制定党的各项政策,奠定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可是,这篇得意之作却不慎在反“围剿”战争中遗失了。毛泽东很是惋惜,“丢掉这篇文章’,就像丢掉一个孩子一样,时常想念”。直到解放以后,毛泽东对该文仍“像想念自己的孩子一样”常挂在心。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1957年2月,上杭县茶地公社官山大队的农民赖茂基,把珍藏了20多年的一批革命文物捐赠给龙岩地委,其中有一本石印小册子,正是《调查工作》。

赖茂基,l929年6月入党,曾任官山乡苏维埃政府主席,代英县粮食部长,代英县执委。

1961年1月,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在军事博物馆看到这本小册子,立即商借,并面呈毛泽东主席,毛泽东非常高兴,对身旁的人说:失散多年的“孩子”终于找回来了!“孩子”找到了!

3月11日,毛泽东将《调查工作》作了少量文字修改,把题目改为《关于调查工作》,并在中发(61)261号中央文件上作了批示:这是一篇老文章,是为了反对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那时没有用“教条主义”这个名称,我们叫它“本本主义”,写作时间大约在三○年春,已经三十年不见了,一九六一年一月,忽然从中央博物馆找到。中央博物馆是从福建省龙岩地委找到的。

1964年,经毛泽东再次审定,《调查工作》改名为《反对本本主义》,在《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和乙种本首次公开发表,之后,该文还补选入《毛泽东选集》第二版,而且是《毛选》第二版第一至四卷中增加的唯一篇目。

(古田会议纪念馆供稿)

失散的“孩子”终于找回来了

(古田会议纪念馆藏)一般文物:1930年8月21日中共闽西特委翻印毛泽东著《调查工作》 规格:长18.5cm 宽11cm 重5克

失散的“孩子”终于找回来了

(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藏)国家三级文物: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装毛泽东著《调查工作》的木盒 规格:长26厘米,宽15.5厘米,高11.5厘米

(摘自《红色文化周刊》)

失散的“孩子”终于找回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