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靖安崖口村:它生、養、葬了一位與包拯齊名的“況青天”

到了江西靖安縣旅遊·,況鍾園林是必須要去的。

況鍾,江西靖安人,明代著名廉官,是中國民間公認的古代三大清官之一,與他為原型的戲曲《十五貫》在中國坊間早已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了。

江西靖安崖口村:它生、養、葬了一位與包拯齊名的“況青天”

況鍾園林坐落在靖安縣城東面,院內秀竹搖曳,古樹參天。

江西靖安崖口村:它生、養、葬了一位與包拯齊名的“況青天”

進了園內,迎面便是況鐘的銅像,偉岸挺拔,威嚴和藹。

江西靖安崖口村:它生、養、葬了一位與包拯齊名的“況青天”

況鍾墓分為三級,一級有八字形墓碑三塊,正中一塊鐫刻“明敕中議大夫蘇州知府擢升按察使司署知府事況鍾墓”;二級為花崗石砌成的橢圓形墓;三級有兩米高的墓誌銘三塊。

江西靖安崖口村:它生、養、葬了一位與包拯齊名的“況青天”

陵墓上方不遠處有一座清風亭,亭內刻有況鍾畫像及況鍾所作的四首餞別詩,亭柱上有一副對聯:“一肩行旅試問封建官場有幾,兩袖清風且看蘇州太守如何?”令人強烈地感受到了靖安人民對這位古代廉吏的緬懷敬慕之情。

江西靖安崖口村:它生、養、葬了一位與包拯齊名的“況青天”

在況鍾紀念館內,我們看到了一隻複製的石龜。它的原件是一隻破損的石龜,原本在況鐘的老家靖安崖口村況家祠堂大門旁邊,是明正統皇帝朱祁鎮給況家的敕諭,用贔屓馱碑的禮制以褒獎況鐘的功績,遺憾的是石龜在上世紀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被毀。

聽紀念館的工作人員說,況鐘的故里崖口村離縣城僅半小時車程,我們覺得怎麼也應該去看看。

江西靖安崖口村:它生、養、葬了一位與包拯齊名的“況青天”

驅車行至高湖鎮,拐入一條水泥村道,遠山如黛,秋風送爽。

江西靖安崖口村:它生、養、葬了一位與包拯齊名的“況青天”

十多分鐘後,我們來到了崖口村,(當地村民稱巖口),這裡的村舍與別處的沒有什麼不同,我有點納悶,這個明代廉吏出生和生活過的村子,怎麼會沒留下一些古蹟,難道我們走錯了村子?

江西靖安崖口村:它生、養、葬了一位與包拯齊名的“況青天”

村旁一所““況鍾小學”,打消了我們的疑慮,由此可以認定這個村子的確是況鐘的祖居地。

江西靖安崖口村:它生、養、葬了一位與包拯齊名的“況青天”

我們在村頭遇見了一位名叫黃香義的村民,他熱情地領著我們在村裡轉悠起來。

江西靖安崖口村:它生、養、葬了一位與包拯齊名的“況青天”

原來,現在的村子並不是況鐘的出生地,以前的老村坐落在稻田對面的山腳下,那才是況家祠堂和況鍾家的老屋所在地,村人以前都住在對面,上世紀七十年代一場特大洪水將村莊沖毀,村裡人便全部遷到稻田這一邊來居住了。

江西靖安崖口村:它生、養、葬了一位與包拯齊名的“況青天”

黃香義指著不遠處一座高山說,這座高山名叫神仙山,1442年冬,況鍾積勞成疾不幸病逝於任上,蘇州百姓如喪私親,痛哭罷市,從府衙到楓橋,送別的百姓成千上萬。他的靈柩被護送回故里後,葬在神仙山的萬家尾,1966年8月被毀,當造反派用雷管將墓室炸開時,發現裡面除了幾身換洗衣服和一根髮簪外,一無所有,可是況鐘的遺體還是被暴屍。黃香義的父親當年是生產隊長,他親眼目睹了這一暴行。後來村民們仍然偷偷地將況鐘的遺骨放回了墓穴中,現在縣城的況鍾墓是隻是衣冠冢。

江西靖安崖口村:它生、養、葬了一位與包拯齊名的“況青天”

我們在村裡有幸見到了況鐘的74代孫況宏坤,站在自家門口的他,一看就是一位敦厚朴實的農民。

江西靖安崖口村:它生、養、葬了一位與包拯齊名的“況青天”

他從廳堂裡的供桌上捧起了祖父況承耀的遺像。

江西靖安崖口村:它生、養、葬了一位與包拯齊名的“況青天”

桌上還供奉著他父親況先樹的遺像。

況先樹先生曾在人物傳記片《大明況鍾》中出鏡解說。該片榮獲第三屆華東六省一市暨全國部分省市微電影(微視頻)大賽二等獎)。

江西靖安崖口村:它生、養、葬了一位與包拯齊名的“況青天”

崖口村口有一大片空白的水泥地,黃香義透露,有關部門已有意向在這裡再建一個況鍾園林。

如果這個消息屬實,我覺得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返程時,望著車窗外漸行漸遠的神仙山,似乎看到況青天在拈鬚微笑。

我好想建議那些對歷史人物感興趣的網友,得閒時到這個青山綠水樸實無華的小村來看看,感受一下況鍾“清風兩袖去朝天,不帶江南一寸綿”的大愛情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