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最乾淨的,也是最骯髒的”:社會矛盾困擾下古羅馬城的建設

“它是最乾淨的,也是最骯髒的”:社會矛盾困擾下古羅馬城的建設

一、羅馬城建築外觀的矛盾性

古羅馬城市建設的矛盾性首先表現在羅馬的建築本身在外觀上具有矛盾性:高大宏偉的規模,卻有粗糙的外觀建築整體的缺乏精緻,卻裝配以精緻的雕刻和華美的裝飾。造成這種矛盾性的原因,主要是羅馬的奴隸制造成的。

在羅馬時代,意大利和大部分行省中的奴隸勞動,在經濟生活的一切部門起了主導作用。奴隸對羅馬經濟、政治甚至文化的發展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雖然他們社會地位卑微。奴隸們在極其殘酷的壓榨下工作,為了防止其逃脫,奴隸們沒有銳利的勞動工具。由於技術工作主要掌握在奴隸主手裡,澆築混凝土的工作幾乎沒有什麼技術可言,使奴隸們不可能成為熟練的工匠。

既沒有技術,又沒有勞動的積極性,奴隸制度在給羅馬建設活動提供廉價勞動力的同時也個給它帶來了深重的工程缺憾——務實的羅馬人也許不太在乎這種缺憾。確實,比起下面的矛盾來,外觀上的不和諧是非常表面的。

“它是最乾淨的,也是最骯髒的”:社會矛盾困擾下古羅馬城的建設

二、社會矛盾困擾下古羅馬城的建設

羅馬城在貧富差距上表現出來的張力則更加明顯,這種根植於社會不平等的城市矛盾貫穿羅馬城市建設的始終。造成了羅馬城市在外觀風格上的劇烈過渡。

“它是最乾淨的,也是最骯髒的。流淌在大街上的有清潔的水,也有糞便”。距離豪華的羅馬廣場只有數米,便是一個平民的居住區。“在平民區的房間是擁擠的,而且沒有衛生設備。自然的後果是將便壺放置在街上”很難想象你從精雕細刻的大理石世界突然進入雜亂骯髒的貧民區的感受。一邊公共噴泉,寓意著共和國的高貴和德行,一邊是各種排洩物,象徵著共和國可怕的一面。羅馬人在這兩個對比明顯的世界之間建了一堵牆,除了在視覺上保證了羅馬廣場的純潔性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將經常發生在平民區的火災阻擋在重要的羅馬廣場之外。

“它是最乾淨的,也是最骯髒的”:社會矛盾困擾下古羅馬城的建設

在偉大的羅馬,猶如在印度,數米之內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女人的異國香水味到衚衕裡強烈的刺鼻臭氣、再到那些燒著的食品的油膩。馬路上另一個這種極端的不斷的交替是,金器和珍貴的裝飾品為最絕望的貧困所圍繞。

三、古羅馬城長期被貧困和人地矛盾所困擾

羅馬城的人口經歷了一個持續的增長過程。學者們相信羅馬的人口增長開始於公元前3世紀,並在隨後的幾個世紀中飛速增加……到奧古斯都成為皇帝時(公元前27——公元14年),羅馬已經是一個擁擠的地方。

隨著羅馬對意大利的征服,成為羅馬市民意味著政治特權和實際的經濟利益,於是,整個意大利地區的人們絞盡腦汁向羅馬遷移。有人把自己的親生骨肉送給羅馬人當奴隸,羅馬人也向他們允諾,將來給他們孩子自由,讓他們成為羅馬市民。羅馬當局曾經於公元前187年通過人口普查將混跡於羅馬城的一萬兩千名潛入者遣送回鄉。

“它是最乾淨的,也是最骯髒的”:社會矛盾困擾下古羅馬城的建設

為了佔便宜來到羅馬的人口僅僅是湧入羅馬人口的一部分。另外,戰爭帶來了大量奴隸,他們被作為廉價勞動力賣進羅馬。構成了羅馬城人口的重要部分。

談到這一點時阿爾貝託·安傑拉以圖拉真時期的羅馬為例,提醒我們:“不要以為只有商人們為了工作而在羅馬定居,或大批大批的人為了種種不同的原因而被首都吸引……事實上,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曾經是在身為奴隸的情況下給強行帶到羅馬的。有些人那時還是奴隸,有些已經得到解放……這些資料顯示,每十個首都居民中便有六個既不是來自羅馬也不是來自半島”。

同樣與戰爭有關的是羅馬城平民隊伍的增加:“漢尼拔在意大利那陣子,恐懼的陰雲籠罩著羅馬鄉村。大多數男人上前線打仗了,婦孺不願待在鄉下,風塵僕僕來到羅馬城尋找棲身之所”對他們來講,羅馬是一個堅固的堡壘,是獲得軍事安全保障的場所。再加上那些在鄉村由於各種原因而生活困難,想到城市碰碰運氣的人,羅馬城的平民數量急劇增加。

“它是最乾淨的,也是最骯髒的”:社會矛盾困擾下古羅馬城的建設

共和末期,羅馬城常住人口達到75萬。公元2世紀中葉……人口達到了100萬以上。這一趨勢的的後果便是人地矛盾激化,住房極度緊張。凱撒逝世的時候,羅馬城的居民總數為70萬,平民就佔去了50萬,在當時只要有房住就已經不錯了,根本談不上住房條件有多舒服。

四、羅馬富裕的掌權階層更傾向於加劇這種緊張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狀況並不是對所有人都是壞事。首先富人不會受到多大的影響,因為他們有足夠的錢滿足他們的住房需求。“馬略出資30萬古羅馬銀幣買下這處(西庇阿的女兒所建)別墅,數十年以後,盧庫盧斯又買下了這處別墅,耗資達1000萬古羅馬銀幣……克勞狄烏斯在帕拉坦山買了幢房子,花費1480萬古羅馬銀幣……西塞羅在同一地段也買了棟房子,花費350萬古羅馬銀幣”。

“它是最乾淨的,也是最骯髒的”:社會矛盾困擾下古羅馬城的建設

富人不但不會受到傷害,還可以從中獲利。房地產投機商正可以利用這種住房市場供不應求的局面大撈一把。因此,羅馬住房緊張的受害者主要是平民階層,而富有階層不但沒有受住房緊張的牽連,反而可以利用這種緊張所創造的商機大發橫財。

早在公元前二世紀我們就有關於參議員出租自己的公寓的參考文獻,事實上這在西塞羅時期也是很常見的……西塞羅擁有總價值為一百萬塞斯特斯的出租屋資源……據估計,他從其城市財產中所得到的年收入為80000塞斯特。“克拉蘇手動頭闊綽,擁有一支500名奴隸的建築隊,廉價買回倒塌的房屋,經過一番整修,然後再出租,而且租金越來越昂貴。房租再高,也有人要,因為需求就是一切”。

人口的增長就意味著收入的提高,這實在是一本萬利的生意。這樣,我們就有理由相信,羅馬富裕的掌權階層不但沒有任何激勵去緩解羅馬城的土地緊張,而且出於經濟利益考慮,更傾向於加劇這種緊張。

“它是最乾淨的,也是最骯髒的”:社會矛盾困擾下古羅馬城的建設

自由民與奴隸之間,富人與貧民之間的矛盾在古代歷史上從來沒有像在羅馬時期那樣達到如此尖銳的程度。羅馬城在城市建設方面的矛盾性正是這種深層社會矛盾的反應。

正是這種特定利益集團的維護,再加上人口的膨脹便形成了突出的矛人地盾,直接導致了古羅馬城聞名世界的平民住宅建築——公寓樓的擴張。像人類的大多數城市一樣,平民的住宅佔了這個城市面積的最大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