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業“八字憲法”到鄉村振興

距今7000到5000年前,河姆渡人生活在今天浙江餘姚田螺山地區。遺址考古發現,這裡堆積了大量稻穀、黑色炭化米,陶罐中還有沒吃完的鍋巴。

從那時起,端起飯碗,碗裡有飯,一直是中國老百姓最樸素的追求和願望。古人早就認識到,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一碗米,連著天下糧倉,關係國計民生。

如何解決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舊中國遺留下一個沉重的歷史課題。1949年,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斷言:歷代政府都沒有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共產黨也解決不了。

劉莊,地處豫北黃河故道。解放前是方圓十里最窮的村,一年災荒就餓死60多口人。1949年,棉花畝產只有10來公斤,糧食畝產50來公斤。

1952年,21歲的史來賀當選劉莊黨支部書記。面對翻身後仍被貧窮、飢餓困擾的農民兄弟,史來賀的心頭像壓了一塊石頭:“黨領導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讓大家都過上好日子,如果群眾一直過不上好日子,那就是咱共產黨人沒本事!”

“耷拉頭”、“側楞坡”、“鹽鹼窪”、“蛤蟆窩”,劉莊全村1800畝土地被4條深3米的大溝分割成700多塊,土質沙化、高低不平,無雨則旱、有雨則澇。史來賀決定從這裡開始挖窮根。

1953年,史來賀組織平整土地攻堅隊,帶領400多名勞力,舉著紅旗開上第一線。他光著膀子把幾百斤重的小車推得飛快,有次發著瘧疾還昏倒在工地上。憑著鐵鍁荊筐獨輪車,700多塊賴地平整成了4大塊豐產田。同時,他們開河挖渠、修橋建閘、改良土壤、硬化渠道,使土地旱能澆、澇能排。1957年,劉莊成立科研小組,先後培育出“劉莊1號”、“劉莊2號”和“劉莊3號”新品種。這一年,劉莊皮棉畝產53.5公斤,糧食畝產215公斤。

總結農民的生產實踐經驗和科學技術成果,1958年,毛澤東提出農作物八項增產技術措施:土(深耕,改良土壤)、肥(增加肥料和合理施肥)、水(興修水利和合理用水)、種(培育和推廣良種)、密(合理密植)、保(防治病蟲害)、工(工具改革)、管(田間管理),並於次年寫進黨的正式文件。“八字憲法”在當時促進了農業穩產,對維護我國糧食安全發揮了積極作用。

受制於時代條件,雖然歷經30年艱難探索,中國人的飯碗問題始終未能真正解決。1978年11月,在北京京西賓館舉行的中央工作會議上,一個不可迴避的事實擺在與會者面前:全國還有2.5億人吃不飽肚子。

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就要先把農民這一頭安穩下來。“七億多人口穩定了,天下就大定了”。隨後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原則通過了《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明確指出:我們的一切政策是否符合發展生產力的需要,就是要看這種政策能否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這為鼓舞廣大農民在實踐中創造新經驗,進行農村體制改革敞開了大門。

位於京西房山的韓村河,改革開放前是出了名的窮村。全村2350人只有2400畝耕地,1978年人均收入118元。三中全會精神傳達下來,全村幹部群眾開展致富大討論。“光靠農業只能解決吃飯問題,要真正富起來,必須發展二、三產業。”回家務農的“老三屆”畢業生田雄說,“咱們一沒錢,二沒資源,但咱有力氣,村裡瓦木匠多,還是幹老本行吧!”田雄的倡議得到一致贊同,韓村河建築隊成立。

1984年是韓村河的一個轉折點。海淀區興建紫玉飯店,要求3月開工,10月1日交付使用。甲方連找了幾家大的建築公司,都不敢接。田雄坐著小四輪拖拉機找到甲方負責人,但對方一聽說是個村建築隊,不肯將工程給他。

田雄說:“別看一個農村的建築隊,你的任務我們能完成,你要找大公司還不一定能完得成。”

甲方問:“為什麼?”田雄回答:“我們有技術有能力,不扯皮不打架,有飯吃就行!”

背水一戰,紫玉飯店提前半個月竣工,並獲評區級優質工程。一位港商看後說了4個字:難以想象。麥收時節,經全村黨員討論通過,田雄加入了黨組織。

土瓦匠變身正規軍,韓村河建築隊在京城出了名,掙錢越來越多,791戶村民全部住進新樓房。

民以食為天,上了樓的韓村河人沒有荒了田。1990年,他們投資千萬元,購買農業機具、噴灌設備,從種到收全過程機械化,1992年首次實現畝產過噸糧,確保了村民的“糧袋子”年年鼓,也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了農民對家園發生鉅變的喜悅和憧憬。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取消農業稅到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打贏脫貧攻堅戰,農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中國以不到世界9%的耕地,6.4%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創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蹟。

越是成績面前,黨中央越是堅定清醒。“如果在現代化進程中把農村4億多人落下,到頭來‘一邊是繁榮的城市、一邊是凋敝的農村’,這不符合我們黨的執政宗旨,也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這樣的現代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係、城鄉關係,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這就為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來把握新時代“三農”工作確立了座標。

2019年8月,夏日炎炎。同天氣一樣“火熱”的,是四川雅安蘆山縣龍門鎮紅星村好農夫家庭農場的葡萄園採摘區。聽說葡萄成熟上市,不少遊客前來採摘遊玩。葡萄棚裡,枝枝蔓蔓的葡萄藤爬滿架子,夏黑、美人指等多個品種的葡萄串新鮮飽滿。

農場主人叫張元超,曾做了近十年養鴨專業戶,六年前“4·20”蘆山強烈地震讓他損失過百萬。在災後恢復重建政策扶持下,張元超辦起了無公害農場。農場中間養鴨,鴨舍周邊種植葡萄和獼猴桃,鴨糞經發酵後施到果園裡,“化肥不進果園,鴨糞不出果園”,實現生態循環。

“葡萄每年產量幾萬斤,來玩的遊客就能銷完。去年近10萬斤獼猴桃,通過電商平臺一個多月銷完。鴨子基本一年四季都可以銷售。”張元超的農場為100多名村民提供了工作。

紅星村所在的龍門鎮,是“4·20”蘆山強烈地震的震中,如今成為風景美、生活好的特色小鎮。街道整潔,建築古樸,組團式的田園院落和村莊周邊的獼猴桃、葡萄、火龍果果園,宛如一幅畫卷。“現在的龍門,呈現出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齊頭並進的氣象。”鎮黨委書記陳燕說。

龍門鎮農民的美麗新家園,是鄉村振興的生動範本。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戰略部署: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真實的歷史邏輯從不煩瑣。劉莊的奮鬥,呼應著農業“八字憲法”;韓村河的變化,伴隨著改革開放以來21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雅安新貌,標註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新徵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工農聯盟、團結依靠農民、為億萬農民謀幸福作為重要使命,始終和廣大農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始終把解決好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作為黨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帶領億萬農民推動農業農村發生天翻地覆的鉅變,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

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40年前,我們通過農村改革拉開了改革開放大幕,40年後,我們將通過振興鄉村,開啟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代江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