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0件藏於大英博物館的敦煌珍品,都是當初英國探險家用極其低廉的價格獲取、盜買的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38期,原文標題《大英博物館的10件敦煌珍品》,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整理/張佳婧

這10件藏於大英博物館的敦煌珍品,都是當初英國探險家用極其低廉的價格獲取、盜買的

《釋迦牟尼靈鷲山說法圖》

(Sākyamuni preaching on the Vulture Peak)

唐,8世紀,巨型刺繡畫,241釐米×159釐米

這幅刺繡表現的是釋迦牟尼在靈鷲山說法的場景。全圖由五尊佛像構成,上部是華蓋和飛天,下部是眾多的供養人像。繡品中心是站在蓮花寶座上的釋迦牟尼。佛陀偏袒右肩,右手垂直下放,左手執衣襟——這是所有靈鷲山釋迦牟尼說法圖中所共有的一種姿勢。

這幅作品色彩豐富,技藝精湛,是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和大英博物館其他大多是裝飾性的刺繡作品相比,該圖同其他絹繪淨土圖一樣氣勢壯觀。值得一提的是,主尊周圍各尊佛像的佈局,與我們在雕像中所見到的一樣,顯現出一定的空間景深。這種用刺繡表現出空間感和量感的劈針割繡雙層織法,是初唐時一大技術特色,並且和同時期注重層次與立體感的繪畫、雕刻藝術相呼應。

這10件藏於大英博物館的敦煌珍品,都是當初英國探險家用極其低廉的價格獲取、盜買的

無官方名稱,《釋迦牟尼的天堂》

(Paradise of Shakyamuni)

唐,800~850年,巨型彩繪絹畫,168釐米×122釐米

這幅巨型畫設定在中國傳統建築之中。整體構圖簡單明朗,主要人物突出。在整個分層對稱的框架中,釋迦牟尼坐在兩尊菩薩之間。他的下方是一群正在演出的舞者和樂伶,再下方便是大日如來佛,他的長袍上有著太陽與月亮的標誌,這個場景可能是為了表現釋迦牟尼在《蓮花經》中闡述的宇宙面貌。在畫的最底部則是一排供養者,這些人共享一種崇拜、敬仰宗教的精神狀態,甘於自我犧牲。

其兩側是一系列的連環畫,講述了《報恩經》中悉達多王子的故事——一則有關釋迦牟尼前身的民間傳說。遭人追殺的悉達多王子帶著父母逃出宮殿,食物用盡以後,悉達多向父母獻出了自己的肉身,父母各拿走一塊肉後將他留在了路邊。不久,一隻飢餓的獅子出現了,宅心仁厚的王子決定把自己的最後一塊肉獻給它。獅子頗為感動,顯現出因陀羅神的真身,並幫助王子恢復了肉身與力量。這幅絹畫很好地印證了敦煌佛經中的內容。

這10件藏於大英博物館的敦煌珍品,都是當初英國探險家用極其低廉的價格獲取、盜買的


《熾盛光佛並五星神圖》

(Tejaprabhā Buddha and the Five Planets)

唐,897年,彩繪絹畫,80釐米×55釐米

這幅國寶級畫作是中國最早將五大古典行星擬人化的藝術作品,不僅題材罕見,而且還有題記曰:“熾盛光佛並五星神,乾寧四年正月八日,弟子張淮興畫表慶光。”準確地記錄了創作年份和畫家名諱。熾盛光佛是中國佛教中釋迦牟尼的教令輪身,這種形象開端於唐代,盛行於宋元時期,明代依然流行,直到清代才逐漸消失。

該畫由主尊熾盛光佛和五星組成,這一眾神靈都乘踏在五彩祥雲上。熾盛光佛周身放射五彩強光,乘坐一輛公牛所牽的車向左奔馳,他面前的祭壇上擺放一套華麗的黃金祭器,身後有兩面飄揚的旗幟。上方的華蓋隨風飄動,人物面部呈現出金色的光芒。祭器使用墨描,當初可能使用了金色暈染。

熾盛光佛周圍,以逆時針排列著五星神像:頭戴猿冠,身著黑衣,手持紙筆的女子是木星;頭戴豬冠,身著青衣,手捧花果的男子是水星;頭戴牛冠,手持錫杖,棕褐色皮膚的婆羅門男子是土星;頭戴鳥冠,皮膚白如雪,身著白色練衣,手彈琵琶的女子是金星;頭戴驢馬冠,紅髮紅膚,四隻手各持矢、弓、劍和三叉戟的外道男子是火星。畫面裡中國和印度的傳統元素、人物形象融為一體,加上五星本屬道教,體現了佛道融合的思想。

該畫鮮麗耀目,很可能是在宗教遊行時,用來挑掛在遊行隊伍中。

這10件藏於大英博物館的敦煌珍品,都是當初英國探險家用極其低廉的價格獲取、盜買的

《維摩經變相圖》

(Painting Illustrating the Vimalakirti Sutra)

唐,751~800年,彩繪絹畫,140釐米×116釐米

《維摩經》中文殊菩薩訪問病中的維摩居士是敦煌繪畫中常見題材之一。維摩是印度富裕的居士,有辯才,對佛教有很深的造詣。佛陀委託弟子們去探望病中的維摩時,弟子們想起曾被維摩的辯論擊敗,紛紛推辭。結果,作為智慧菩薩的文殊同意去探望,聚集了眾多人聽他們的答辯。這場答辯涉及了不二法門以及菩薩的疾病,故事以文殊從心底讚歎維摩的淵博知識而結束。

《維摩經》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漢文譯本現有數種,該繪畫所據的底本最有可能是鳩摩羅什406年的譯本。雖然敦煌、雲崗和龍門石窟等處的壁畫已經證明《維摩經》在中國的盛行,但在絹畫和紙畫中,尚未見到根據其他譯本所描繪的作品。這幅畫雖然損傷嚴重,但對細部的描繪都很詳細,答辯場面上方繪有因維摩的辯論而出現的幾處奇蹟,具有極高的藝術和考據價值。

這10件藏於大英博物館的敦煌珍品,都是當初英國探險家用極其低廉的價格獲取、盜買的

無官方名稱,《烏樞沙摩明王》

(Ucchusma)

唐,9世紀晚期,彩繪紙畫,81釐米×31釐米

烏樞沙摩明王為密教與禪宗寺院中所安置的忿怒尊之一,又稱穢跡金剛、受觸金剛、火頭金剛、不淨金剛。烏樞沙摩明王由於可壓制世間汙物,在中國被視為“不潔”的菩薩,在敦煌繪畫中可見到幾例,多出現在圍繞著千手千眼觀音的群像中,並且往往會以火頭金剛的形象出現在與青面金剛相對的位置上。

這10件藏於大英博物館的敦煌珍品,都是當初英國探險家用極其低廉的價格獲取、盜買的


《大慈大悲救苦觀世音菩薩》

(Great Compassionate,Great Merciful Avalokitesvara Saviour from Perils)

五代,947年,木版印刷品,32釐米×20釐米

這幅版畫左聯即為標題“大慈大悲救苦觀世音菩薩”,右聯介紹它由統領敦煌歸義軍的節度使曹元忠所造。兩聯中間的觀世音,左手作說法印,右手持淨瓶。因為圖片和文字的印版是由兩塊木版拼接起來的,因此印刷能夠看出來整體布排不夠齊整。下方的文字內容有一半在介紹曹元忠的頭銜與職務,剩下的就是祈禱該地區走向和平繁榮。直到今天,觀世音菩薩都是佛教印刷品中最具影響力、傳播最廣的形象之一。

這10件藏於大英博物館的敦煌珍品,都是當初英國探險家用極其低廉的價格獲取、盜買的

無官方名稱,《千手千眼觀世音圖》

五代,10世紀,彩繪紙畫,40釐米×30釐米

千手觀音是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與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的右脅侍)合稱為“西方三聖”。“千”為無量及圓滿之意,以“千手”表示大慈悲的無量廣大,以“千眼”代表智慧的圓滿無礙。根據《陀羅尼經》,千手千眼觀世音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隨眾生之機,相應五部五種法,而滿足一切願求。在這幅圖中,菩薩的千手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圓,手持日月、貝殼、念珠、器皿、卷軸等物。菩薩的頭冠上有阿彌陀佛像。

這10件藏於大英博物館的敦煌珍品,都是當初英國探險家用極其低廉的價格獲取、盜買的

無官方名稱,《敦煌絹畫佛傳故事》

(Painted Banner with Two Scenes from the Life of the Buddha)

唐,9世紀,彩繪絹畫,50釐米×20釐米

此幡僅包括兩個場景,每個按慣例有一個長方形題簽,但沒有文字。整幅畫沒有運用很複雜的手法,表現質樸,卻還有些許的幽默。

在上部,太子悉達多端坐在中央的講臺上,他的妻子耶輪陀羅在旁邊的走廊裡,兩人前面是一個舞者,穿著中國服飾,長長的衣袖,腳尖繡著雲彩的舞鞋,還伴有一群樂師和兩個跪著的人,這一場景表現了太子在父王宮中的歡愉生活。

下面的畫面表現他的深夜出走,這個場景發生在宮牆之間。前面可以看見抬著幡的衛兵,宮牆之上的旗暗示了更多暗處的衛兵,其中兩人在牆中間。宮殿以上,太子騎著馬,每個馬蹄都被一個人跪託著以消音。這一場景標誌著太子從王宮向苦修生活的轉變,可以與其他藝術品中他與坐騎和馬伕告別的場景結合起來研究。

無官方名稱,《北宋敦煌步兵隊長張柯橋供養:觀音菩薩像》

(Painting of Avalokite?vara Seated on a Lotus)

北宋,972年,彩繪絹畫,92釐米×59釐米

此小型供養畫,多方面體現了敦煌10世紀後期佛教藝術的特點。看到此繪畫時,最引人注意的是它以綠和橙色為主調的明亮配色,以及下欄出現的同一姿態的男女供養人像。這些特色讓人聯想到敦煌石窟10世紀的壁畫,只是壁畫中往往淡綠色為主調的場景比較多,供養人像幾乎是等身大,排列在牆壁的周圍。此絹畫中,男人像並排站在有裝飾邊的墊上,對面的人像可見戴著鮮黃色(用以代表金飾)的頭飾和簪子的華麗髮型。兩者的衣物袖口都有刺繡花紋。

儘管用奢侈的裝飾物來表現,但此畫的描繪能反映當時敦煌陷入相當孤立狀態的背景,其表現有傾向簡單化的趨勢。簇擁觀音的八菩薩只留有一小部分空間,寫有“南無觀音菩薩”的祭壇掛佈下端也被省略。而且在掛布上記錄文字時,沒有充分考慮文字佈局,以至於最後兩個字“菩薩”未能很好納入。

這10件藏於大英博物館的敦煌珍品,都是當初英國探險家用極其低廉的價格獲取、盜買的

無官方名稱

北朝,5~6世紀,紡織品,17釐米×10釐米

這兩個三角形紡織碎片最初是用作幡畫的頭巾。它們採用錦絲經面複合平紋織物編織而成,正面白底紅色,背面紅底白色。一組組相向的龍、虎與鳳凰構成了一個拱形網格,邊框飾以捲雲。在它的身上,東西方文化的特質,如西方的捲雲圖案和東方的編織技術,被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該織物在緯紗方向上沒有重複的圖案,但在經紗方向上有所變化,其長度從小於10釐米到大於13釐米不等。

隋代文獻《大業拾遺記》中有“錦絲拱紋”的記載,可能指的就是這類織物。新疆吐魯番阿斯塔納出土了一塊類似的帶有吉祥動物圖案的絲綢,並且上面有更多的動物形象。類似的帶有捲雲的網格平紋錦緞在阿斯塔納也多有產出。此外,在新疆尉犁營盤和敦煌城外的烽火臺遺址中也發現了大量類似碎片。從編織結構和圖案風格來看,此碎片還屬於編織業早期時候的產物,最有可能是北朝(386~581)物品。

(圖文參考大英博物館官網)

更多精彩報道詳見本期新刊《最美敦煌》,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這10件藏於大英博物館的敦煌珍品,都是當初英國探險家用極其低廉的價格獲取、盜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