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瓦良格號時,我們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藍海巡弋


蘇聯解體,烏克蘭繼承了前蘇聯的“瓦良格”號航母,當時的完工率達到了68%。由於烏克蘭缺少資金,無力繼續建造。瓦良格號就在尼古拉耶夫造船廠曬太陽,該廠更是把能拆掉的設備全拆了下去,到我們手裡的時候就剩下了一個空殼子。澳門創律集團老闆徐增平(總參退役)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競得“瓦良格”號(包括建造圖紙在內)。



根據我總裝備部(原國防科工委)某專家的回憶錄記載,他化名為“創律集團聘請的船舶專家”,赴烏克蘭協助徐增平就購買瓦良格號航母與烏方談判。他在回憶錄中寫道,“為競拍瓦良格,徐增平不止一次給烏方負責人好處”,“回國後對建造圖紙進行了仔細查對,有幾處重要部位的圖紙缺失。最終確認是烏克蘭國防部人員同俄羅斯情報人員私自取走了部分圖紙”。當他們在尼古拉耶夫造船廠廠長的陪同下第一次登上瓦良格號時,“看到的都是切口”。


該廠長解釋稱,尼古拉耶夫造船廠把這些設備賣掉了,或者是裝到了其它的艦船上。那些成天說烏克蘭賣給我們的瓦良格號藏著這樣那樣“寶貝”的人,純屬是睜眼說瞎話,為了吸引眼球,也真是夠可以的了!瓦良格號本就未完工,烏克蘭方面又將船上設備拆了下去(拆不掉的也進行了破壞),對其進行續建、改造的難度非常大。我國之前只建造過6000噸級的驅逐艦,很多專家甚至是第一次登上6萬噸級的航母,根本就沒有建造、改進航母的經驗,所遇到的困難可想而知。


因沒有參加過瓦良格號續建、改造的工作,只能是把一些比較難以解決的困難羅列出來,供大家討論。航母建造是一個系統工程,因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最先需要解決的就是總體方案設計。我們當時是“兩眼一抹黑”,別說是建造經驗、使用經驗,很多設計人員甚至是連6萬噸級的航母都沒有摸過,這隻能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瓦良格到達我國後,三年未有動作,一是需要根據烏克蘭提供的建造圖紙將其“吃透”,二是需要完成續建、改造的總體方案設計。


在航母設計中,依據的各種軍用標準、軍用規範等,主要依據就是200萬美元買回來的建造圖紙。除了總體方案設計之外,瓦良格的設計理念也與我國對航母的理解、定位大不相同,前蘇聯設計的航母實際上就是“航母與巡洋艦的結合體”,瓦良格雖然已經屬於真正意義上的航母了,但其仍有巡洋艦的影子——自身反艦等火力依然強大,這些發射裝置在很大程度上佔用了航母有限的空間。

在保證船體結構的條件下,進行優化設計,使之更符合“載機平臺”的設計理念——取消了反艦導彈發射裝置等。其它方面包括:航母用特種鋼材的研製,動力系統的解決方案,電力分配的重新設計,攔阻系統的研製(攔阻索由民營公司巨力集團製造),艦載機的研製,航空保障系統,岸基保障設施,等等。所有的這些,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困難,這時候就體現出了綜合國力的作用,憑藉著我航母設計師、建造人員的不懈努力,各相關部門、單位、企業的全力配合,我們完成了對瓦良格號的續建、改造工作。



瓦良格號的設計思路或者說是理念,符合前蘇聯的作戰需求,卻並不完全符合我國海軍的需求,在已經成型的瓦良格號上進行符合我國需求的改進,這個難度相當大。從設計難度上來說,其沒有重新設計一艘航母的難度大,但也不會小到哪去。儒道之主認為,我們當時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總體方案設計。至於其它如攔阻系統、動力系統等子系統,儘管都很困難,但相比總體方案設計還差很多——任何一款武器裝備,方案設計都是最難的。


設計完成後,建造過程中出現的所有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而且這些子系統對於我國來說,並不是最難的,很多子系統我們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舉個例子來說,攔阻索的製造難度相當大,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的大部分遺產,卻造不出來攔阻索,用一根就少一根,而我國巨力集團在很久之前就生產、出口過類似的東西。再比如說艦載機,我國從烏克蘭搞到了一架蘇33的原型機T-10K-3,沈飛仿製、改進蘇27系列多年,以殲11為基弄出來個殲15也不算多難——就是老出問題,已停產,彈射版殲15B已經做過彈射試驗。



儒道之主


改造瓦良格號時候遇到的問題多如繁星,最大的問題不是動力,不是雷達,不是近防武器,不是導彈,而是簡簡單單的攔阻索,攔阻系統!!


首先是大多數中國武器都跑不了的心臟病問題,烏克蘭將瓦良格出售給中國的時候雖然對動力艙室進行了破壞,但是!烏克蘭再被歐美坑了一次後已經學精明瞭,在出售瓦良格的時候只是破壞了表面的一些設施,鍋爐核心艙室並沒有受到多嚴重到破壞,維修不算太難。

其次庫茲涅佐夫級航母原先裝備的天空哨兵雷達中國沒有,但是在當時中國已經有了052c,已經有了346系列主動相控陣雷達,所以拾掇拾掇裝上去也沒什麼問題,至於電磁兼容方面的問題了,既然天空哨兵是這麼安的,換裝346雷達也沒什麼問題



至於庫茲涅佐夫級航母甲板前部那碩大的反艦導彈艙?沒事,焊死!下面艙室當食堂和倉庫什麼的

但是攔阻索問題麼,這東西別看就是一根鋼纜,但是這個東西不是一般的難!更何況攔阻系統遠不是這麼簡單!

俄羅斯都是靠庫存!沒有自產能力!用一根少一根!

除了美國和瑞典烏克蘭以外沒有任何國家能給中國提供借鑑!

中國只能自主研發!

至於艦載機!有烏克蘭親情贊助的t10k系列試驗機的3號機作為原型從j11的基礎上研發自己的艦載機!。

但是攔阻索真的是不是一般的考驗國家的整體工業,涉及到方方面面!攔阻系統,能研發攔阻系統的國家比研究航母的國家都少!


尋找丟失的方向盤


因為一般人都沒參與過遼寧艦的改裝工作,所以,很難說哪個是最大的困難。

只能列出幾個比較大的困難,供參考。

第一個困難,就是去了解它。

一個外來的龐然大物,如果不瞭解,何談改裝。



遼寧艦於2002年3月3日達到大連港,直到2005年,才做了除鏽工作,這就意味著,科研人員用了至少3年時間,才基本掌握遼寧艦的情況。

據報道,從烏克蘭方面獲得的圖紙多達30多萬張,重達20噸。要將這些材料全都吃透,並且對應到艦體上,還要結合實際情況去歸類哪些能用那些不能用,無疑是非常困難的。

第二個困難,就是航母用鋼。

別看都是鋼材,可不同級別的艦船需求的鋼是不一樣的,而航母,無疑是最高級別的。



早在瓦良格時候,其實艦體已在無維護狀態下在海水裡浸泡了相當長的時間,而中方檢查艦體的時候,仍認為腐蝕較輕,接近新船,說明當時蘇聯造艦用鋼就有著非常高的科技含量。

遼寧艦到達中國之前,我們還沒有生產這種鋼材的能力,為了修復遼寧艦,我國鞍鋼集團耗時一年半,刻苦攻關,終於研製成功,並於2009年,交付了200噸航母專用鋼。

第三個問題,是艙室佈局。

瓦良格這一級航母,雖然外形已經接近現代航母,貫通斜角甲板,右側艦島,但蘇聯骨子裡的火力至上,還是使瓦良格擁有了威力巨大的反艦導彈。



對於中國來說,我們並不需要這些導彈,不需要,那它就佔地方,而改裝導彈這一部分,不光是要做摘除手術,還要進行艙室整體的重新規劃和佈局。這就需要將導彈倉和現有艙室的聯動改動。

第四個問題,是阻攔索。

看似只是小小的一根鋼纜,卻需要達到非常苛刻的條件。

阻攔索的鋼絲繩對彈性極限或屈服強度要求高,要到1500兆帕以上,同時延伸率不小於20%,衝擊韌性大於150焦/平方釐米,屈強比至少要保證0.85。此外,鋼絲繩還要具備防鏽(適於海洋環境)、無磁(防止鐵磁性粒子吸附混入繩內發生磨損而降低壽命)、耐高溫(短時耐800-1000攝氏度,以適應戰時甲板可能起火的高溫影響)性能。



當時中國政府想從國外進口,但對方一口否決,促使了中方自力更生,最終研發出自己的攔阻系統。

遼寧艦從1997年開始動議購買,到2012年9月正式加入中國海軍,前後經歷了15個年頭。這15年,無數人為之殫精竭慮,甚至有人為之捐軀,最終換來了中國人自己的航母。厲害了,我的國!



在這裡,我還要對徐增平先生表達一下我個人崇高的敬意,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遼寧艦。


路漫漫吶喊


瓦良格號2002年3月4日抵達大連港,此後三年未曾發生變化,這三年中國技術人員通過研究從烏克蘭獲得的30多萬張,重達20噸的設計圖紙基本吃透了瓦良格號的設計佈局和內部構造,2005年12月,塗上了淺灰藍色海軍塗裝的瓦良格正式出現在了大連造船廠,正在外界猜測瓦良格的改造就要大刀闊斧進行的時候,時間卻彷彿如停頓了一般,整整三年,瓦良格號絲毫沒有動靜,直到2008年底,才有腳手架出現在甲板,瓦良格號的改造才正式開始。


那麼到底是什麼難題導致了瓦良格號的改造停頓了如此之久,外界眾說紛紜,直到多年後張召忠將軍的一席話道出了塵封已久的秘密:“我們想造航母,於是拿出4000多萬美元給造船廠,修路、建船塢、蓋工房,只是等這些基礎設施都搞完了,才發現我們沒有造航母用的鋼。”這道出了我們擁抱航母時所遭遇的最大無奈—沒有合適的鋼材!

長久以來,我們雖然貴為全球第一大鋼鐵生產國,但是特種鋼卻長久依賴進口,正因為我國軍艦用鋼性能一直不佳,防鏽蝕能力比較差,所以每隔上幾年總要進行重新上漆,時間上比西方和日本都要短。



而航母作為軍艦翹楚,除了耐腐蝕和抗磁化,還要能承受艦載機起降的沉重強大的衝擊力,以及幾千攝氏度的尾焰燒蝕,而航母屬於全球活動海上平臺,還必須適應各種低溫和高溫環境,在導彈和魚雷襲擊時,航母鋼板還必須有良好的韌性來抵抗襲擊,有了這些變態性能後,為了儘可能的減重,航母用鋼還不能太厚,特別是甲板,通常只有40~50毫米,且要求不平度在5毫米/米以下。而這些條件都滿足了,航母用鋼還得附加一個苛刻的條件,不能是高碳鋼,因為高碳鋼焊接性能差,但是一般強度高的鋼都是高碳鋼,於是這幾乎就成了一個死結,可見航母用鋼製造難度之大!





而瓦良格航母用鋼到底有多好?遼寧號航母的新艦長劉喆在央視“開講啦”欄目中曾稱“拿手套擦去鋼板上的浮鏽,裡面是鋥光瓦亮,跟新的一樣。”而當時瓦良格號已經歷經十數年的風吹日曬,可見蘇聯工業基礎之深厚!在瓦良格號開始改建之時,美國媒體曾不無嘲笑的諷刺:如若沒有俄羅斯或者烏克蘭提供鋼材,中國人永遠也不可能完成這一任務!


而在接到遼寧艦用鋼任務後,鞍鋼技術人員無眠無休攻堅用時兩年方才完成了航母球扁鋼技術攻關,而後又攻堅完成甲板鋼製造技術。到如今,我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少數可以生產航母所有部位特種鋼的國家。根據報道,鞍鋼不僅為我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的修復生產提供了200噸航母用鋼材,更是為第一艘國產航母提供了70%的航母專用鋼。

從上面我們也能得知,瓦良格的改造最難的就難在了航母用鋼之上,祖國有今日之強大,是背後無數軍工科研人員的默默付出和犧牲,我們務必要牢記!



軍史吐槽君


瓦良格在改造的時候,世界各國都將他們的目光集中在這一艘因為蘇聯老大哥沒錢而被拋棄的大傢伙上面,許多人也開始紛紛猜測我們在改造瓦良格時會出現哪些困難。的確改造瓦良格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這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便是他的動力系統,我們都知道蘇聯老大哥的武器裝備最被人詬病的就是他的每款裝備幾乎都有心臟病,但是動力還不是瓦良格最大的難題,最大的難題就是艦載航空。

航母沒有艦載機那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但是在此前我國壓根就沒有合適的艦載機,殲十不堪大任,於是一款合適的艦載機便成為最迫切的需求,沈飛的羅陽教授在付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後,終於我國第一款艦載機殲十五被研製成功,但是這時候卻發現有了飛機卻沒有合適的飛行員,於是空軍開始大批量的培養艦載飛行員。

經過了許許多多不懈的努力,改造之後的瓦良格終於成為了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航母,他的最後一塊短板也被補上了。


楠竹一


本艦來說就是動力系統的修復,而整體來看,是航母艦載機的選擇。

全速航行在西太的遼寧艦編隊,遼寧艦的動力系統可用是一個非常大的好消息。


瓦良格自91年停建後,一直到21世紀才開始續建,中間有十幾年處於封存狀態,動力系統是蒸汽輪機系統,航母上的動力系統從當時改建瓦良格來看是沒有更換的,在沒有更換動力系統的情況下,把複雜龐大的蒸汽輪機系統和驅動軸系修復難度很大,十多年沒有運轉的機械必然存在大量的問題,在不破壞艦體情況下,如何修復更是難題,甚至航母鍋爐的隔熱磚更換、驅動軸系的復位和保養,蒸汽輪機的檢驗和故障排查,對於我國而言,在航母上進行這些工作就是頭一次。

遼寧艦上的艦載機選擇對於我國而言是一個難題,不過已經悉數解決。


另外艦載機的問題也不小,修復瓦良格的時候,我國並沒有艦載機,在沒有艦載機的情況下去建設航母,考驗著我國的國力,我國需要整體推進航母工程和艦載機工程,而不是先出一個等另外一個。我國此前沒有研發艦載機的經驗,而瓦良格當時最合適的艦載機選型是俄羅斯的蘇33戰鬥機。俄羅斯當時為蘇33這個陳舊不堪,且毫無進攻能力的艦載殲擊機開出了天價,這是我國難以接受的,蘇33畢竟老了,就算是買來也是解決有無問題,無法應對現代戰爭。

當年遼寧艦海試時的照片,那個時候殲15還沒有上艦,遼寧艦在進行大轉彎測試。


關鍵時刻,我國作出英明決策,從烏克蘭直接引進了蘇聯時期蘇33的原型機--T10K,要知道蘇33就是從T10K發展而來,我國獲得T10K後馬上就能吃透把陸基戰鬥機改裝為艦載戰鬥機需要修改的部分,包括機體強化、鴨翼的安裝、著艦鉤的機械結構和起落架的強化,都看的是明明白白,此後,沈飛直接推出了殲15戰鬥機,在T10K帶來的艦載機改進基礎上,用殲11B戰鬥機改裝而來,獲得的戰鬥力是現代化的,不是蘇33可以比擬的,殲15是多用途戰鬥機,他掛載YJ83可達4枚,而且早已經進行過空對艦火力打擊演習,真正使遼寧艦從服役就具備了完整戰鬥力。


回答者簡介:張浩,亞太智庫研究員,《艦載武器》雜誌評論員,在《兵器》、《艦載武器》等多家軍事期刊發表《現代山地戰怎麼打》、《共和國炮艇小傳》、《奪灘奇兵》等文章30餘篇,在海軍作戰理論和海上作戰武器裝備等領域有獨特見解,著有《預警機、電子戰機》一書,獲得軍迷群體一致好評。


海事先鋒


最大問題還是艦載機問題!由於我們的航空工業相對落後,使得我們在獲得航母的時候,還沒有生產艦載機的能力。而航母沒有艦載機就等於裸奔,是不具備任何戰鬥力的。所幸的是當時烏克蘭還有數架未拆毀的蘇33艦載機,這對我們借鑑研究艦載機十分的有幫助。

其次,艦載機上艦問題!我們都知道,俄羅斯是蘇33艦載機的母國,但是俄羅斯本國自己的蘇33艦載機生產線也已經關閉,現在俄羅斯航母的主力戰機是米格29。這與蘇33不是一個概念機種,米格29屬於輕型艦載機,同比之下,更容易上航母起降。而我們一下子就從重型艦載機下手,這個難度更加巨大,且我們在獲得的蘇33根本沒有備用設備(俄國設備廠已經關閉)我們全部要靠自己研發自己造。由此可見我研究人員工作任務之艱鉅!


優己


瓦良格號是中國從烏克蘭購回的一艘完工率達到68%的航空母艦,在瓦良格號之前,中國並未造過航母,所以選擇完工了一大半的瓦良格號,是比較明智的選擇。因為瓦良格號的主體結構已經完工,只需要繼續進行翻修,就可以達到使用標準。而事實也證明,選擇瓦良格號是正確的,瓦良格號航空母艦不僅成為了後來的遼寧艦,而且也為後來國產新航母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當然,引進改裝瓦良格號的過程中,也是遇到一些問題的。最開始有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就是關於動力系統的問題。瓦良格號使用4具TB12燃氣輪機,總輸出功率高達20萬馬力,當時已經是安裝好的,但是有消息稱瓦良格號航空母艦的動力系統已經損壞。如果真的損壞了,引進瓦良格號航母就沒什麼意義了,因為動力系統沒法用。然而這個問題已經讓烏克蘭解決了,烏克蘭對動力系統進行了精心的維護,瓦良格號的4具TB12燃氣輪機實際上都沒有損壞,改裝好了直接就能用。

另一個問題是艦載機,以前中國沒有造航空母艦,自然也就沒有造艦載機。而俄羅斯雖然有庫茲涅佐夫號,但是俄羅斯也不太願意出口為數不多的蘇33航母艦載機。這個問題也是烏克蘭幫忙解決的,中國當時從烏克蘭買到了蘇33的原型機,再結合既有的殲11戰鬥機技術,逐漸找到了艦載機的研發方法,於是才有了後來的殲15艦載機。值得指出的是,烏克蘭當時是把降落尾勾等設備一起賣給中國的,這對於瓦良格號的改裝工作有極為重要的幫助作用。

總結而言,烏克蘭在中國航空母艦事業的發展初期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從出售瓦良格號航母到轉讓蘇33的原型機,烏克蘭的支持幫中國解決了不少問題。如今隨著國產航空母艦技術的成熟,中國已經可以依靠自己的技術實力造新航母了。


白虎堂


我國在船隻製造行業如今已經略有所成,“雪龍”2號的雙向破冰技術更是讓我們的極地探索技術領先世界。但是中國的國產航母還沒有擺脫遼寧號的影子,也就是說在這方面還有很大技術短短板。所以在購買了瓦良格號時,對其大規模改造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想不到的技術難題,那麼在改造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呢?

首當其衝的就是理念問題。我們應該如何改造才能改造出適合我們自己的航母呢?關於航母一直都是眾說紛紜,有人說航空母艦無用還十分燒錢,還有人說航母還不如巡洋艦等等。大家的說法各不相同,中國就需要和結合自身的情況,總結經驗再來探索提煉出符合自己國情的海軍發展道路。

還需解決的困難就是動力的問題。瓦良格號使用的是TB12燃氣輪機,據說可以達到20萬的馬力,但是遼寧號賣到中國時僅僅完成了60%左右,動力系統還遠遠沒有完成安裝,不然他也不會被拖船拖回中國而不是靠自己的動力行駛回來。但萬幸的是在烏克蘭技術人員幫助下,遼寧號的動力系統已經修護好了,現在可以正常使用。

然後還有的困難就是艦載飛機。中國沒有製造航母的經驗,那麼自然沒有製造相應的艦載機能力。俄羅斯不想出售蘇33艦載機,事實上他自己的艦載機都不夠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從烏克蘭引進了蘇33的原型機做技術參考,再結合已有的殲11技術製造出來殲15艦載機。

雖然我國目前的航母技術還不是十分成熟,但在不久的將來,有了瓦良格號的借鑑,我國不僅能夠尋找到適合自己的航母發展道路,還能依靠自己的能力製造新的航母!


利刃軍事


其實最大的一個問題還是理念上的問題。中國買了瓦良格號航空母艦,肯定要把它改裝成為一個可以承擔一部分作戰使命的作戰型號的航空母艦。所以說,西方國家也特別清楚中國買這艘航空母艦絕對不是拿回去做參觀的,因此,對於中國使用航空母艦這個理念,西方國家一直是不遺餘力的進行影響,比如說我們那個時候在網絡上經常看到用航空母艦幹什麼,我們有導彈,我們有其他亂七八糟的東西可以把航空母艦吊著打我們,為什麼要去用航空母艦的航空母艦這麼好錢,這種理論一直盛囂塵上。

這不是美國人第一次用這種理論了,當初赫魯曉夫就是被美國人一直在那忽悠說航空母艦就是海上的鋼鐵棺材不能擁有航空母艦。

所以看透西方的謠言,從西方人使用航空母艦的經驗裡面提煉出自己所需要的那一條道路,才是中國當時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但是這個理念提煉出來很困難,西方人給你的東西不是百分之百正確的,也不是百分之百都不是正確的,你在這麼多雜七雜八的理念只中要提煉出來,對你有用的東西,並且結合你實際的情況走一條。中國自己的路線,這有點兒像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條路了,雖然說對於中國的影響而言,不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那麼影響深遠,但是對於中國軍事來說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一個階段。

前蘇聯當初弄航空母艦弄了一個非驢非馬,他不相信航空母艦的作戰能力,所以他把航空母艦剩餘的空間全部改裝成了導彈的發射基地,結果導致航空母艦戰鬥力提升不上去,(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玩導彈艦的話,這種東西作戰能力還不如那種大型的巡洋艦。

中國不能走這樣錯誤的路線,中國也必須讓這一艘瓦良格號航空剪髮揮它最大的作用。

這是中國當時面臨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這艘航空母艦如何讓他做到利益的最大化,還有不要讓自己航空母艦詩人的理念出現偏差,走一條適合中國的道路,從現在來看,中國的這一艘航空母艦道路走的還是不錯的,為什麼?首先第一點,我們沒有平白無故的選美國那種直接就上蒸汽彈射器,直接就是大型航空母艦,咱們玩不起,我們都是一步一步,一點一點的在積攢經驗,不停的走出自己的步子,雖然說步子跨的很小,但是每一步都是堅實的,比如說最近國產航空母艦第二艘已經確定,是滑躍式起飛這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嗎?我們一開始沒有能力搞那些高大上的東西,那就先把路給走好再說!與此同時,在改裝瓦良格號航空母艦的時候我們已經堅定了決心,把前蘇聯留在上面的大部分的導彈設備全部拆了個乾乾淨淨。我們不需要這個東西,航空母艦就去讓他做航空母艦。該做的事情就是讓你起飛飛機的。

除此以外航空母艦面臨的第二個重大難題就是人員的安排問題!這是所有第一次擁有航空母艦的國家所面臨的一個基本問題,用一艘航空母艦可不是簡單的派,幾個機場的空勤人員去指揮飛機,那麼簡單,航母有自己獨特的一套語言體系和管理體系,甚至於跟旁邊的護航艦隊也有一條獨特的交流體系,這個體系你如果不能摸透你使用航空母艦的話,你會發現,航空母艦的甲板上面將是亂七八糟。

這一點我們就比較羨慕印度人為什麼印度是亞洲?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第一個擁有航空母艦的國家,並且積極地將航空母艦應用到實戰裡面,他積累了一大批的管理人才,他擁有大型航空的時候,他能做到不慌張,為什麼我手裡頭有人,我可以慢慢的去管理這一說,航空母艦不會像其他國家剛剛拿到航空母艦的樣弄了個亂七八糟,或者是不會管理這種尷尬的局面。中國當時就必須千方百計的包括派人到烏克蘭去學習這一些列去培養自己的人才。接下來為管理我國的航空母艦做準備。

主要問題就是這兩個,這兩個問題是當時中國面臨的比較大的兩個問題,技術層面或者是材料什麼東西我們都可以想辦法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解決,但是理念上的問題,如果說不拎清楚的話,航空母艦在手裡就是一個花瓶,什麼作用都不會發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