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孩子“偷”東西,這位父親的處理辦法,堪稱教科書級別

文|秘籍君

大多數人回憶童年的時候,都有偷拿別人東西的經歷。而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說,一旦得知孩子“偷”,必定狠狠地揍孩子一頓,雖然孩子再也不敢再犯,但是捱打的經歷回憶起來多少影響親子感情。

週末去表哥家時,聽到他說這樣的事情,感覺他的處理方式挺棒的:表哥家5歲的孩子上完樂高課,把喜歡的一個配件悄悄帶回家了。被表哥知道之後,並沒有打罵孩子,而是要求孩子在以後遇到任何事情時,要保證三點:坦誠、認錯和改正。坦誠也就是承認犯錯的事實,不逃避責任;認錯,也就是勇於承認自己行為的錯誤,拒絕做懦弱的人;改正,就是為自己的行為來買單,積極地去改正錯誤。

後來表哥陪著孩子一起返回上樂高課的地方,讓孩子自己跟老師承認錯誤,同時歸還了拿走的東西。等孩子出來之後,表哥進去向老師道歉:是自己教育的疏忽,沒跟孩子說清楚,所以造成不必要的麻煩。當然這樣的態度也是為了讓孩子看到,孩子犯錯,不但是他自己的問題,家長也有責任。這樣的處理方式,孩子再也沒有拿過別人的東西。

5歲孩子“偷”東西,這位父親的處理辦法,堪稱教科書級別

聽表哥這樣說完,真的很佩服他的處理辦法:在遇到孩子犯錯的時候,並沒有著急吼孩子,給孩子增加心理負擔。在整件事情的處理過程中,他的情緒始終是正常的情緒,反而不會讓孩子產生牴觸的情緒;而後來,在孩子承認錯誤的同時,他也能當著孩子的面向老師承認自己教育的問題,說明他也是有所擔當的人,並沒有把責任完全歸結在孩子身上。這樣的教育過程,可以讓孩子更理性地瞭解到“別人的東西不能拿”的道理。

心理學家認為,“偷”東西是幼兒在發育過程中的一種本能,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之後所產生的一種佔有慾,但並不是蓄意的偷竊,來破壞社會規則。

正是因為孩子無法判斷什麼是“自己的”和“不是自己的”之間的區別在哪裡,所以孩子行為上的“戀物”並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偷。家長對孩子過多的自責,可能會加深孩子行為,反而不利於孩子糾正自己的行為習慣。

5歲孩子“偷”東西,這位父親的處理辦法,堪稱教科書級別

同時,兒童教育心理學家還強調,以下幾種處理方法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嘲諷孩子,給孩子貼標籤

孩子都是好面子的,如果因為無意識地拿了別人的東西而受到大人的冷嘲熱諷,甚至給孩子貼上“小偷”標籤,這樣的小事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心理陰影。

有位網友說,小時候因為貪嘴拿了媽媽錢包裡的零錢去買東西,後來被媽媽知道了。當著很多親戚的面,說她是個“貪嘴”的“小偷”,小小年紀竟然學會了偷,當時就想找個地洞轉進去,每一次只要想起來就會覺得很羞愧,不安的情緒讓她自責很久,以至於性格上也變得畏畏縮縮,總擔心自己再犯什麼錯被別人拿到把柄。

5歲孩子“偷”東西,這位父親的處理辦法,堪稱教科書級別

默許孩子的行為,小時候偷針,長大了偷金

當然,如果孩子出現拿別人東西的情況,默許的態度當然也是最不可取的。在孩子小的時候,認為只是孩子貪玩,隨便拿了別人的東西也無所謂,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每一次孩子出現這樣的問題,家長都是漠視的態度,對於孩子太縱容,當然也容易把孩子推向犯罪的道路。

生活當中,孩子無意拿別人的東西,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也是可以避免的,家長做到以下兩點可以避免孩子犯錯誤:

及時給孩子零花錢

等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有了攀比的心理,如果別人的東西他感興趣,就容易產生擁有的慾望,而家長強制性地壓制孩子的慾望往往更容易把孩子逼上絕路。

一個做小學老師的朋友說,班級裡喜歡拿別人東西的孩子,很多也是父母管得比較嚴的,控制孩子不許買零食和玩具,但是孩子經不起誘惑,就開始想辦法自己去索取。

而父母適當地給孩子零花錢,讓孩子學會對金錢的支配,懂得有所取捨,在自己心愛的東西面前,會更加有定力,不會想歪點子去獲取。

5歲孩子“偷”東西,這位父親的處理辦法,堪稱教科書級別

​耐心給孩子普及社會規則

因為孩子不懂得社會規則,所以面對自己喜歡的東西會有佔有的衝動。在適當的時機,耐心地向孩子灌輸: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那是不允許的;你想要買什麼,可以跟父母說,跟父母商量看要不要購買,但是絕不能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大人保持著理性,不帶自己的情緒,孩子還是能夠接受的。

針對孩子“偷”東西的問題,家長要懂得合適的處理方法,像那位爸爸一樣,保持冷靜,不打罵孩子,理性地給孩子講道理,才對孩子成長更有幫助。

--------------------

關注【育兒秘籍】,你想了解的母乳餵養、輔食添加、疫苗接種、疾病護理、成長髮育,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

除了原創漫畫文章,我們還會給您定期奉上實用育兒生活小常識,讓你用科學的方式輕鬆帶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