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孩子“偷”东西,这位父亲的处理办法,堪称教科书级别

文|秘籍君

大多数人回忆童年的时候,都有偷拿别人东西的经历。而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一旦得知孩子“偷”,必定狠狠地揍孩子一顿,虽然孩子再也不敢再犯,但是挨打的经历回忆起来多少影响亲子感情。

周末去表哥家时,听到他说这样的事情,感觉他的处理方式挺棒的:表哥家5岁的孩子上完乐高课,把喜欢的一个配件悄悄带回家了。被表哥知道之后,并没有打骂孩子,而是要求孩子在以后遇到任何事情时,要保证三点:坦诚、认错和改正。坦诚也就是承认犯错的事实,不逃避责任;认错,也就是勇于承认自己行为的错误,拒绝做懦弱的人;改正,就是为自己的行为来买单,积极地去改正错误。

后来表哥陪着孩子一起返回上乐高课的地方,让孩子自己跟老师承认错误,同时归还了拿走的东西。等孩子出来之后,表哥进去向老师道歉:是自己教育的疏忽,没跟孩子说清楚,所以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当然这样的态度也是为了让孩子看到,孩子犯错,不但是他自己的问题,家长也有责任。这样的处理方式,孩子再也没有拿过别人的东西。

5岁孩子“偷”东西,这位父亲的处理办法,堪称教科书级别

听表哥这样说完,真的很佩服他的处理办法:在遇到孩子犯错的时候,并没有着急吼孩子,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在整件事情的处理过程中,他的情绪始终是正常的情绪,反而不会让孩子产生抵触的情绪;而后来,在孩子承认错误的同时,他也能当着孩子的面向老师承认自己教育的问题,说明他也是有所担当的人,并没有把责任完全归结在孩子身上。这样的教育过程,可以让孩子更理性地了解到“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的道理。

心理学家认为,“偷”东西是幼儿在发育过程中的一种本能,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之后所产生的一种占有欲,但并不是蓄意的偷窃,来破坏社会规则。

正是因为孩子无法判断什么是“自己的”和“不是自己的”之间的区别在哪里,所以孩子行为上的“恋物”并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偷。家长对孩子过多的自责,可能会加深孩子行为,反而不利于孩子纠正自己的行为习惯。

5岁孩子“偷”东西,这位父亲的处理办法,堪称教科书级别

同时,儿童教育心理学家还强调,以下几种处理方法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嘲讽孩子,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都是好面子的,如果因为无意识地拿了别人的东西而受到大人的冷嘲热讽,甚至给孩子贴上“小偷”标签,这样的小事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

有位网友说,小时候因为贪嘴拿了妈妈钱包里的零钱去买东西,后来被妈妈知道了。当着很多亲戚的面,说她是个“贪嘴”的“小偷”,小小年纪竟然学会了偷,当时就想找个地洞转进去,每一次只要想起来就会觉得很羞愧,不安的情绪让她自责很久,以至于性格上也变得畏畏缩缩,总担心自己再犯什么错被别人拿到把柄。

5岁孩子“偷”东西,这位父亲的处理办法,堪称教科书级别

默许孩子的行为,小时候偷针,长大了偷金

当然,如果孩子出现拿别人东西的情况,默许的态度当然也是最不可取的。在孩子小的时候,认为只是孩子贪玩,随便拿了别人的东西也无所谓,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每一次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家长都是漠视的态度,对于孩子太纵容,当然也容易把孩子推向犯罪的道路。

生活当中,孩子无意拿别人的东西,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也是可以避免的,家长做到以下两点可以避免孩子犯错误:

及时给孩子零花钱

等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有了攀比的心理,如果别人的东西他感兴趣,就容易产生拥有的欲望,而家长强制性地压制孩子的欲望往往更容易把孩子逼上绝路。

一个做小学老师的朋友说,班级里喜欢拿别人东西的孩子,很多也是父母管得比较严的,控制孩子不许买零食和玩具,但是孩子经不起诱惑,就开始想办法自己去索取。

而父母适当地给孩子零花钱,让孩子学会对金钱的支配,懂得有所取舍,在自己心爱的东西面前,会更加有定力,不会想歪点子去获取。

5岁孩子“偷”东西,这位父亲的处理办法,堪称教科书级别

​耐心给孩子普及社会规则

因为孩子不懂得社会规则,所以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会有占有的冲动。在适当的时机,耐心地向孩子灌输: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那是不允许的;你想要买什么,可以跟父母说,跟父母商量看要不要购买,但是绝不能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大人保持着理性,不带自己的情绪,孩子还是能够接受的。

针对孩子“偷”东西的问题,家长要懂得合适的处理方法,像那位爸爸一样,保持冷静,不打骂孩子,理性地给孩子讲道理,才对孩子成长更有帮助。

--------------------

关注【育儿秘籍】,你想了解的母乳喂养、辅食添加、疫苗接种、疾病护理、成长发育,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除了原创漫画文章,我们还会给您定期奉上实用育儿生活小常识,让你用科学的方式轻松带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