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賣到上千元一斤的白芨,為何農民卻不願意種?

老張談三農


都說現在種糧不掙錢。就我們這,田地裡都改種了其它的經濟作物,比如獼猴桃、茶葉、葡萄之類的,可是由於銷售渠道受限,產品同質化嚴重等多種原因,種到最後發現農民的收入還是不見提高。聽說在農村有這麼一種作物,叫作白芨,一斤可以賣到上百元,但為啥不見農民去種呢?

野生白芨以前在農村比較常見,縣城裡的藥店會時不時到村裡來收購,一斤10來元的價格,對當時的農村來說不低了,因此很多農民在農閒時會上山挖些白芨出來,然後賣給藥店換些錢貼補家用。

白芨在中醫藥上用途很廣泛,不僅可以消炎去腫、生肌止血,對癌細胞的生長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前人們不太瞭解它的作用,價格也就不高,後來隨著它的藥用價值逐漸被挖掘出來,這價格就像坐直升機一樣,一路攀升,最高賣到了1000多元一斤。雖然現在價格已經穩定下來,一斤大概在100來元,但是好一點的品種一斤依然可以賣到六七百。

野生白芨的生長速度和生長規模總是有限,這些年挖得多,山裡的白芨就漸漸少了。那麼有人就問,白芨價值這麼高,農民為何不進行人工種值呢?事實上,許多人並不是沒有嘗試過,結果發現種植白芨價格是高,但種起來卻不容易啊。

1、白芨種植對生長環境的要求很高,喜歡生長在溫暖、陰溼的環境之中,對土壤的要求同樣不低,必須得土質肥沃、疏鬆、排水好的沙質土壤才能生長。

2、種植成本高。別的不說,種一畝白芨,苗錢就得一兩萬塊。此外,還要給它搭建遮陽棚,不然就容易死苗。此外還有化肥、人工等等,種起來很費勁。

3、種植時間長,等它完全長成到可以收穫,最少得三年時間,時間成本高。

4、商業風險大。對於農民來說,可以把白芨種好是一回事,種好後銷售又是另外一回事。一個是銷路無法保障,二個是從播種到收穫最少得三年,三年後白芨是個什麼價誰能預料?漲了還好,要是跌了,那可就血本無歸了。

因此對於農民人工規模化種植白芨來說,風險是很大的,沒幾個人敢去嘗試。不過白芨除了根部可以作藥,它開出來的花也挺好看,很有欣賞價值,沒事在家裡種一兩盆用來作觀賞植物非常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