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滅亡之後,為何不見楊家將的身影?楊家將、楊門女將去哪了?

尹小昔


楊家將和楊門女將的故事可以稱得上是婦孺皆知,尤其是後面佘太君點將的故事和穆桂英掛帥的故事,當然還穿插著潘仁美的故事,其傳播範圍是相當廣的,四姑娘記得小的時候經常跟著家裡人聽評書,當時家裡的電視還是黑白電視,不繼續說了,說到這裡感覺已經暴露年齡了。

在評書和各種演義中,楊家將和楊門女將可以稱得上是宋朝的一道萬里長城,楊家不倒,宋朝百姓就能安穩的生活,而楊家將也確實戰鬥到了最後一刻,楊家男兒一個個倒下了,不要緊,還有楊家的女眷。作為楊繼業的妻子,年邁的佘太君帶領楊家一眾女人繼續保家護國,後期楊宗保的妻子穆桂英臨危掛帥出征,他們的故事可歌可泣,可驚可嘆,楊家似乎專門就是為了保衛宋朝而生的。

當然這都是評書和各種演義小說以及影視劇塑造出來的形象,其中大部分內容都是虛構出來的,但任何事物都可以追根溯源,之所有會出現楊家將和楊門女將的故事,正是因為宋初確實有一支楊家軍,就如同後來的岳家軍一樣,是北宋初期邊疆的長城,百姓的守護神。

楊家在宋初的第一代家主就是楊業,說起來楊業並不只是在北宋為官,他在後漢時期就跟隨劉知遠的弟弟劉崇,等後來劉崇建立北漢政權後,楊業就成為北漢的一名武將,楊業善騎射,從小的志向就是做一名武將,他曾對人說:"我他日為將用兵,亦猶用鷹犬逐雉兔爾。"後來的事實證明,他確實不愧為一名合格的大將,更是在軍中被稱為“無敵”的存在。

楊業在北漢時期主要就和護衛北漢的邊疆,即參與對契丹作戰,當時北漢和契丹雖然約為父子之國,劉崇自稱侄皇帝,但是並非沒有衝突,契丹經常掠邊,動輒搶掠財物,給北漢帶來了不小的困擾,而楊業大部分時候就負責對契丹作戰。後來北宋建立,天下統一之勢已經形成,北宋對北漢的戰爭也提上了日程。楊業也參與了大部分的對宋之戰,再後來宋太宗攻打北漢,楊業知道已經守不住,遂勸說劉繼元降宋。

北漢滅亡後,楊業就成為北宋的一員大將,其對戰放依舊主要是遼軍。980年,遼遣十萬大軍攻打雁門,楊業領數千騎兵繞過雁門關,與潘美夾擊遼軍,取得了雁門關大捷,此時的楊業備受宋太宗的信任,即便有人暗中誣陷楊業,也不能夠成功。這個時候的楊業和潘美合作愉快,你好我好大家好。但六年後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六年後,宋太宗準備北上收復燕雲十六州,楊業是潘美的副手,這一戰,決策層意見不一致,戰略也不得當,最終的結果就是楊業的楊家軍陷入包圍,苦戰至死。

史載:“楊業力戰,自日中至暮,手刃數百人。”但即便如此,最終楊業還是被遼軍擒獲,寧肯戰死也不願意投降的楊業留下了最後一句話:

"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這樣的忠勇正是後來楊家將的故事在民間傳頌不朽的一個重要原因。楊業在這場大戰中死了,他的一個兒子楊延玉也死了。楊業之後,楊家的第二個代表人物就是楊業的長子楊延昭,即通常我們所說的楊六郎,當然,這裡六郎的意思並不是說排名第六,而是另有意思在裡面,這個名號是遼人起的,裡面有懼怕楊延昭的意思,因為楊延昭同其父一樣也是在保衛大宋的邊疆,常常與遼人作戰。

楊延昭有其父之風範,在邊疆作戰很是英勇,保衛的城池堪稱銅牆鐵壁,宋真宗都說:“治兵護塞有父風。”但楊延昭之後,楊家實際上已經後繼無人了,他的兒子楊文廣並沒有來得及建立不世戰功就去世了。

楊文廣曾得到范仲淹的看重,但是當時的北宋,戰事並不多,與西夏有二十年的休戰之約,與遼有三十年的休戰之約,楊文廣作為名將之後其實並沒有什麼用武之地,後來宋夏起爭端,楊文廣在對西夏之戰中立功,為宋神宗看重,官職才一步步提高。再後來,宋遼邊境出現爭議,楊文廣向宋神宗獻上陣圖和攻取幽燕的策略,但還沒有等到朝廷做出批覆,楊文廣就病逝了。

當時的楊文廣已經是75歲的高齡,他這一生或許是有很大的遺憾的,他的祖父和父親在對遼作戰中立下大功,不愧為名將,但作為名將之後的他,卻大半生活在議和中,等終於有機會征戰沙場,卻已經年老,或許他曾想過要完成父輩祖輩未竟的事業,但終還是沒有實現。

楊文廣之後,楊家就真的沒落了,再也沒有楊家兒郎在戰場上做出一番事業,修文偃武成為主旋律,大部分的武將都被排斥,更多的武將只配籍籍無名於後世。楊文廣之後,楊家將已經變成了傳說,而半個世紀之後,北宋滅亡,那個時候楊家將早已經不存在了,而楊門女將基本是不存在的,真實的北宋歷史上,並沒有女子從軍的事情發生,更不可能出現女子掛帥的情況。


蕭曉四姑娘


北宋滅亡的時候,楊家將幹什麼去了?其實楊家將一直在抵抗異族的戰鬥第一線,就連與岳飛同時代的楊存中(楊沂中)也是楊家將。有據可查的資料顯示,楊家將先抗遼再抗金抗元,楊家將一直戰鬥到南宋滅亡!只是當時大廈已傾,楊家將獨木難支,在投降皇帝下達的投降命令面前,楊家將只有放下武器才能避免更多百姓無謂傷亡。

  關於楊存中是不是楊家將後人,或者直接說他是不是楊家將,一直有很多爭論。其實歷史本來就是應該爭論的,因為畢竟參考不同的史料,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筆者今天就展示自己所掌握的史料,來簡要地講一講歷代楊家將在保家衛國戰爭中的突出戰績。在展示楊家將戰功之前,請讀者諸君先看一份後人整理的楊家將(包括折家軍)世系表,這個折家,就是佘太君的孃家。

  

  按照這兩張世系表,咱們從頭到尾聊一聊楊家將。當然,楊業及其長子楊延昭的事蹟就不說了,咱們還是說說不常見諸史料的其他楊家將吧。

  楊延昭並不只有楊文廣一個兒子(演義小說把兒子當成了孫子,杜撰出了一個楊宗保),楊文廣是次子,長子為楊充廣,三子德政、四子傳永。而楊宗保也不是憑空杜撰,因為兼祧楊延貴、楊彥彬兄弟的,有個孩子叫楊宗閔,這個楊宗閔就是楊存中的父親(也有史料說此楊宗閔非彼楊宗閔)。而楊文廣大哥充廣一脈,輾轉到了播州,成了楊家將的另一分支,並且與唐朝就已經成為播州望族的楊家合流——播州楊家乏嗣無後,過繼了楊宗閔子嗣。至於詳細世系關係,請讀者諸君參考上圖。筆者接下來就按年代開始講各代楊家將的戰功——從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也就是元太祖十五年開始講起,這時候楊家將在播州已經站穩了腳跟,“楊氏守播州十四世”,此期間楊家將的掌門人是楊粲,“官至忠州防禦使,封武毅侯,卒,子價嗣。”  

  繼承了楊家將領導權的楊價聽說蒙古大軍已經兵臨渭水,就抓緊徵募操練士卒,在宋寶慶二年、元太祖二十一年的時候已經擁有了兩萬精兵。宋端平元年、元太宗六年(還是說公元吧,免得讀者諸君還得去查年代)、公元1234年,楊價帶領楊家將在蜀口《棧道南口》阻截想入川的元軍並大獲全勝,因此被加封為雄威軍都統制,雄威軍就是南宋小朝廷專門為楊家將新設的番號。

  其後楊家將又在1236年配合孟珙合戰三峽口,擊退元軍後因功升遷為武功大夫、閤門宣贊舍人,次年與餘玠、孟珙守禦兩川,累遷寧武、威遠、忠徵三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次年楊價卒,封威靈英烈侯。其子楊文“總播州軍政,以功加武功大夫、領雄威軍都統制。”楊文之後的繼承者叫楊邦憲,在四川陷落之後,仍然死守播州,並扼守赤水,擊退進犯的水西羅閩部落,因功升為利州觀察使,並接到宋廷“入衛京師”的詔命,但是此時的播州已經是四面皆敵,楊家將就是肋生雙翅,也飛不過去了,這時候是1275年。就是這一年,宋恭帝被俘,南宋實際已經滅亡了。但是已成亡國之君的宋恭帝和太后還是給楊邦憲發來詔書,但這詔書不是讓他繼續抗敵,而是命令他放下武器投降。楊邦憲“捧詔三日哭,據播州、珍州、南平軍降。”世代忠良楊家將就此謝幕……


半壺老酒半支菸


戲文中楊家將世代忠良,一口金刀八杆槍,令遼兵聞風喪膽。但奇怪的是,僅僅100多年後大宋遭受靖康之恥,楊家將卻銷聲匿跡,楊家將、楊門女將都去了哪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楊家將本來就沒有創造那麼多的輝煌,在重文輕武的宋代,楊家將也沒有獲得過戲文中那麼高的地位,在歷史上楊家將實際僅存在三代。

楊家將第一代就是“令公”楊繼業,他的老婆是佘賽花,也是歷史上唯一的一位楊門女將。楊繼業夫妻均出身關隴豪門。

遊牧民族都英勇善戰,佘賽花確實是一名文武雙全的女將。楊繼業歸順大宋後,一直鎮守邊關,先後擔任過鄭州刺史、代州知州、雲州觀察使等職,佘賽花始終伴隨左右。

楊繼業對遼作戰,戰功卓著,但因為宋朝忌憚武將掌權,所以楊繼業最高官職不過從三品。

楊繼業被蔚州刺史王侁(潘仁美乃虛構人物)陷害致死後,除了次子楊延玉戰死外,其他六個兒子都入朝為了官。

長子楊延昭子承父業,替大宋鎮守邊關。其他五個兒子都不過從八品左右的官,基本沒什麼存在感,就是一基層公務員。

楊延昭頗有其父之風,作戰勇猛,為大宋立下汗馬功勞,但官職最高也只有正四品。

楊延昭去世後,其三子楊文廣繼承了他的官職。但由於大宋邊境一直處於和平狀態,也沒打過幾仗,所以楊文廣一生雖然幾度起落,但官職一直沒超過正四品,死後才追封了從三品同州觀察史。


楊家至楊文廣後就沒落了,大概原因有兩點。1、沒有了戰爭,武將更沒有了用處。

2、楊繼業本來就是降將,在朝廷也沒有根基,大宋都換了好幾位皇帝,自然也沒人還想起楊家的功勞,所以楊家沒落也很正常。

另外,戲文中常提到的天波府歷史上也是不存在的,楊繼業、楊延昭、楊文廣一生基本都在邊疆,不可能到開封購置什麼房產,即使有官銜不高,都不會有什麼大宅子。


而楊家其他子孫都是芝麻官,能搞個小康生活就不錯了,也沒能力購置房產。

如今開封的天波楊府不過是個私家園林,以盈利為目的,和歷史上的楊家完全沒關係。

總之,戲文中的楊家將、楊門女將,都是後人添色加彩的感人故事。不過雖然人物、情節有虛構部分,但戲文中楊家將的愛國精神還是值得後人去傳承。


花木童說史


楊家將和楊門女將的故事可以稱得上是婦孺皆知,尤其是後面佘太君點將的故事和穆桂英掛帥的故事,當然還穿插著潘仁美的故事,其傳播範圍是相當廣的,四姑娘記得小的時候經常跟著家裡人聽評書,當時家裡的電視還是黑白電視,不繼續說了,說到這裡感覺已經暴露年齡了。

在評書和各種演義中,楊家將和楊門女將可以稱得上是宋朝的一道萬里長城,楊家不倒,宋朝百姓就能安穩的生活,而楊家將也確實戰鬥到了最後一刻,楊家男兒一個個倒下了,不要緊,還有楊家的女眷。作為楊繼業的妻子,年邁的佘太君帶領楊家一眾女人繼續保家護國,後期楊宗保的妻子穆桂英臨危掛帥出征,他們的故事可歌可泣,可驚可嘆,楊家似乎專門就是為了保衛宋朝而生的。

當然這都是評書和各種演義小說以及影視劇塑造出來的形象,其中大部分內容都是虛構出來的,但任何事物都可以追根溯源,之所有會出現楊家將和楊門女將的故事,正是因為宋初確實有一支楊家軍,就如同後來的岳家軍一樣,是北宋初期邊疆的長城,百姓的守護神。

楊家在宋初的第一代家主就是楊業,說起來楊業並不只是在北宋為官,他在後漢時期就跟隨劉知遠的弟弟劉崇,等後來劉崇建立北漢政權後,楊業就成為北漢的一名武將,楊業善騎射,從小的志向就是做一名武將,他曾對人說:''我他日為將用兵,亦猶用鷹犬逐雉兔爾。''後來的事實證明,他確實不愧為一名合格的大將,更是在軍中被稱為“無敵”的存在。

楊業在北漢時期主要就和護衛北漢的邊疆,即參與對契丹作戰,當時北漢和契丹雖然約為父子之國,劉崇自稱侄皇帝,但是並非沒有衝突,契丹經常掠邊,動輒搶掠財物,給北漢帶來了不小的困擾,而楊業大部分時候就負責對契丹作戰。後來北宋建立,天下統一之勢已經形成,北宋對北漢的戰爭也提上了日程。楊業也參與了大部分的對宋之戰,再後來宋太宗攻打北漢,楊業知道已經守不住,遂勸說劉繼元降宋。

北漢滅亡後,楊業就成為北宋的一員大將,其對戰放依舊主要是遼軍。980年,遼遣十萬大軍攻打雁門,楊業領數千騎兵繞過雁門關,與潘美夾擊遼軍,取得了雁門關大捷,此時的楊業備受宋太宗的信任,即便有人暗中誣陷楊業,也不能夠成功。這個時候的楊業和潘美合作愉快,你好我好大家好。但六年後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六年後,宋太宗準備北上收復燕雲十六州,楊業是潘美的副手,這一戰,決策層意見不一致,戰略也不得當,最終的結果就是楊業的楊家軍陷入包圍,苦戰至死。

史載:“楊業力戰,自日中至暮,手刃數百人。”但即便如此,最終楊業還是被遼軍擒獲,寧肯戰死也不願意投降的楊業留下了最後一句話:''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這樣的忠勇正是後來楊家將的故事在民間傳頌不朽的一個重要原因。楊業在這場大戰中死了,他的一個兒子楊延玉也死了。楊業之後,楊家的第二個代表人物就是楊業的長子楊延昭,即通常我們所說的楊六郎,當然,這裡六郎的意思並不是說排名第六,而是另有意思在裡面,這個名號是遼人起的,裡面有懼怕楊延昭的意思,因為楊延昭同其父一樣也是在保衛大宋的邊疆,常常與遼人作戰。

楊延昭有其父之風範,在邊疆作戰很是英勇,保衛的城池堪稱銅牆鐵壁,宋真宗都說:“治兵護塞有父風。”但楊延昭之後,楊家實際上已經後繼無人了,他的兒子楊文廣並沒有來得及建立不世戰功就去世了。

楊文廣曾得到范仲淹的看重,但是當時的北宋,戰事並不多,與西夏有二十年的休戰之約,與遼有三十年的休戰之約,楊文廣作為名將之後其實並沒有什麼用武之地,後來宋夏起爭端,楊文廣在對西夏之戰中立功,為宋神宗看重,官職才一步步提高。再後來,宋遼邊境出現爭議,楊文廣向宋神宗獻上陣圖和攻取幽燕的策略,但還沒有等到朝廷做出批覆,楊文廣就病逝了。

當時的楊文廣已經是75歲的高齡,他這一生或許是有很大的遺憾的,他的祖父和父親在對遼作戰中立下大功,不愧為名將,但作為名將之後的他,卻大半生活在議和中,等終於有機會征戰沙場,卻已經年老,或許他曾想過要完成父輩祖輩未竟的事業,但終還是沒有實現。

楊文廣之後,楊家就真的沒落了,再也沒有楊家兒郎在戰場上做出一番事業,修文偃武成為主旋律,大部分的武將都被排斥,更多的武將只配籍籍無名於後世。楊文廣之後,楊家將已經變成了傳說,而半個世紀之後,北宋滅亡,那個時候楊家將早已經不存在了,而楊門女將基本是不存在的,真實的北宋歷史上,並沒有女子從軍的事情發生,更不可能出現女子掛帥的情況。


給個老婆餅


在楊家將的故事中,自金刀楊業第一代開始,第二代有楊家七子,第三代楊宗保、楊宗憲,第四代有楊文廣、楊文舉,第五代有楊懷玉、第六代有楊士瀚,第七代有楊金豹,第八代有楊滿堂,第九代有楊再興。再加上佘太君、楊八妹、楊九妹、楊排風、穆桂英等一眾楊門女將,天波府楊家可謂人才濟濟,自北宋初年到南宋年間,代代有英才,可謂是名將輩出,將星如雲。



但是,這只是小說和演義中故事,在北宋年間,天波府楊家這種將門世家是斷然不會存在。

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本是北周重臣,然而在北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後,趙匡胤導演了一出了黃袍加身的好戲,奪取了北周的江山。在趙匡胤坐穩江山後,心裡就有些後怕了,當年那些人可以擁戴他黃袍加身,那麼他們手下的人是不是也可以演這麼一出呢?


當然,相比於那些大肆屠殺開國功臣的皇帝,趙匡胤算是仁慈的了,只是來了一個“杯酒釋兵權”。至此之後,終北宋一朝,文盛武衰便是常態。若如小說中所言,天波府楊家數代出名將,這樣的事情又豈能為北宋帝王所容忍?

不過,拋開小說家所言,歷史上的楊家也算是一代名家之家。從老令公金刀楊業開始,也有楊業、楊延昭、楊文廣祖孫三代人在北宋一朝為將,其中楊業和楊延昭都屬於當世之名將。


金刀楊業自是不必多說,還是在北漢為將時就多次與契丹之戰,有楊無敵之稱。楊業的長子楊延昭頗有乃父之風,常年鎮守西北,威震遼人。遼人素以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為剋星,楊延昭屢克遼人,遼人遂以為楊延昭為天上的六郎星宿下凡,故稱之為楊六郎。(小說中楊延昭為楊業第六子,故而被稱之為楊六郎,但實際上楊延昭是楊業的長子)


而到了楊延昭之子楊文廣(小說中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孫子)這一代,雖然也在為官,但是比起其祖和其父來說,遠不是同一個水平上的。

而自楊文廣之後,楊家就此消失在兩宋的歷史上,而南宋名將楊再興,雖然也姓楊,但是和楊業這一脈已經沒啥關係了。

當然,這並意味楊業的後人就此消失了。如今在四川、湖南、安徽等多個省份,都有楊家後人分佈。在四川梓潼,有一位叫做楊開華的老人,自稱是楊家的37代傳人,熟練掌握楊家36路槍法。


楊開華老人最擔心的就是自己兒子也就是楊家38代傳人楊鵬對於楊家36路槍法毫無興趣。


小鎮月明


所謂“楊家將”實際上是文藝作品杜撰出來的,楊門女將更是子虛烏有,真實的楊家將是北宋年間的楊門三代將領,即楊繼業、楊廷昭、楊廣文。

楊家將一代

楊家的起家源於楊繼業的父親楊信,老爺子在五代亂世,佔據麟州,自命刺史,先附後漢、後附後周。楊信歸附後漢之時,為了結交併討好劉崇,將楊繼業送往太原,並受到劉崇的重用,收為養孫,改名劉繼業,任命為保衛指揮使,後因戰功升遷為建雄軍節度使。

“汝與我國角勝三十餘年,今日何面目相見?”——耶律斜軫《遼史》

然而楊繼業在北漢到底有多麼厲害,《宋史》和《遼史》均少有記載,《宋史》中提到劉繼業時也多以敗績展現。如楊繼業與宋將党進戰於太原城下,被党進以少克眾,潰不成軍,楊繼業躲於壕溝,由城上士兵扔繩索拉回才躲過一劫。《續資治通鑑》中僅記載楊繼業堅守太原,北漢投降以後,楊繼業扔在堅持守城,直到趙匡胤派劉繼元招降,劉繼業才歸降。根據《遼史》記載,劉繼業在北漢時期主要為北漢鎮守邊關三十餘年,對遼作戰經驗豐富,因此劉繼業歸降北宋以後,宋太宗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繼續守護邊關。


因楊繼業對防禦遼國經驗豐富,宋太宗派他到代州為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為潘美節制。當遼軍由雁門進犯,楊繼業率數百騎繞小路至遼軍後方,與潘美所部形成夾擊,殺死遼國節度使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軍械戰馬眾多,楊繼業也因此功被提拔為雲州觀察使。遼國此戰之後便非常忌憚楊繼業,楊家將由此楊名。

但潘美眼紅楊繼業的步步高昇,多有誹謗誣陷楊繼業之舉。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征討遼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在楊業奪取寰、朔、雲、應四州後,中路軍曹彬潰敗。太宗令各路班師,後又命潘美等率領大軍將收復四州的民眾遷移到內地。遼國趁機反攻,重佔寰州。潘美此時欲加害楊繼業,令楊繼業主動出擊,並謊稱在要道陳家谷部署伏兵。楊繼業力戰數日,引敵至陳家谷,卻未見一兵一卒,只能孤軍力戰。楊業身受幾十處傷,戰至雙手握不住刀後被遼軍生擒,因不降絕食而死,其長子楊延玉,部將王貴、賀懷浦也均戰死。

楊家將二代

楊家將第二代代表人物為楊繼業之子楊延昭。 楊延昭英勇善戰,作風簡樸,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共苦,與楊繼業風格相似。楊延昭繼續楊繼業的事業,鎮守邊關二十餘年。由於遼人的文化迷信中,天上北斗七星的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又因為楊延昭鎮邊期間對於遼人作戰所向披靡,極具威懾力,遼人認為他是那第六顆北斗星轉世,因此稱他為楊六郎。

但據史所載,楊延昭應為長子,楊六郎實際上是遼人對其畏懼的稱呼,並非文藝小說裡的家中排行老六,根據史書記載,楊繼業的兒子除了楊廷昭以外,還有楊延玉、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環、楊延貴和楊延彬,這也是小說杜撰的楊家七郎八將的人物原型。



楊家將三代

楊文廣在《楊家府演義》中,為楊宗保與穆桂英之子,但歷史上楊文廣卻是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起初隨狄青南征廣西,立下戰功,宋英宗又考量其為楊門名將之後,便提拔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總管。


在對西夏的防禦中,韓琦派楊文廣所部在篳篥築城,控制要塞,防禦西夏。楊文廣用聲東擊西之策,先佯裝去往噴珠築城,後迅速趕往篳篥,搶修城寨,加緊佈防。待西夏軍至,見宋軍已有防備,便無奈撤軍,楊文廣乘勢出擊,斬敵千餘,因此功被升知涇州鎮戎軍、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侯。

遼宋在代州發生摩擦之時。楊文廣向朝廷獻攻取幽燕之策,但未等到朝廷回應,便死於任上,死後被追贈為同州觀察使。作為楊家將的第三代,楊文廣並沒有建立能與他祖輩父輩相提並論的功績,也是楊家將走向衰落的一代。並非能力問題,只是宋朝積弊太深,且修文偃武的風氣已盛,諱言用兵,楊文廣即使滿腔熱血,胸懷大志,也很難會實現。

歷史真相

“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歐陽修《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

楊業,楊延昭,楊文廣,這三個人是歷史中楊家將的主要人物。雖官職都並不是很高,但楊家將三代人精忠報國的事蹟,值得傳揚。楊繼業和楊延昭在北宋時期的名聲也算名滿天下。



由於宋朝積弱,多受外族侵擾,並至亡國,所以宋民對於血戰保國的將領追思尤深。民間文學藝術的傳揚也就非常盛行,“楊家將”也是如此,成書於南宋的《燼餘錄》,將楊嗣的功績安到楊延嗣身上,將楊文廣的事蹟,創造出了一個楊宗保,甚至還有楊家將父子救援宋太宗的荒唐情節。

歷史上也沒有潘洪或潘仁美,人物原型就是潘美。而害死楊業的罪魁禍首是王侁,但這個小人物並不能突出楊家將的“名氣”,因此主帥潘美就被扣上了罪人的帽子。按照《宋史》的記載,若非王侁軍離開防地,潘美的伏兵不會不如期到達,身為主帥的潘美不得不捨小保大。



歷史上楊家將裡沒有楊宗保,也沒有穆桂英。佘太君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其家族也是山西豪強,也是抗擊契丹民族英雄之後。但諸如楊門女將的故事只是文藝小說裡為了刻畫楊門一家忠義無雙的精神而杜撰,並無史料可查。


棍哥觀史


這個問題其實是將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和評書戲曲中的楊家將混淆了,如果釐清兩者的關係,那麼這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戲曲裡的楊門女將

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只經歷了三代,第一代楊業,第二代楊延昭(楊六郎),第三代楊文廣。楊文廣去世是在1074年11月,死後被追認為同州觀察使的官銜——這是北宋神宗年間的事。<strong>

之所以說以上這番話,目的是告訴大家,楊家將在北宋滅亡之前就已經衰敗了,所以北宋滅亡後不可能看到楊家將的身影了。至於楊文廣的後人如何,在正史上沒有記載。

我們從評書和戲曲中看到的楊家將,與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大相徑庭。楊家將為國家和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受到人們特別是民間百姓的喜愛,人們要歌唱英雄,於是便有意識地美化楊家將這個群體,塑造了不見於正史的虛構人物。這些人物包括佘太君、穆桂英、楊宗保、孟良、焦贊、七姐八妹等等,這些人物極大地鼓舞了老百姓的愛國人情,受到人們的追捧。

評書和戲曲對楊家將的藝術加工,將歷史上的楊家將精神得到昇華,起到了啟發人心的作用,但畢竟大部分情節是虛構的,在歷史上不見其身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民國年間那些事


楊家將的後人一直都在,如今遍佈全國,但楊家將的事蹟在三代以後,史書上幾乎不見記載,主要是因為楊家沒再出現像宋初一樣的名將,北宋滅亡時他們早已銷聲匿跡。

至於楊門女將,完全是演義杜撰,當然不存在去哪了的問題。


演義中的楊家將

演義中的楊家將有很多版本,最經典的當然是《楊家將演義》,其他各種評書、戲曲、雜劇、傳說、話本、影視劇版本繁多,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十代楊家將”和“楊門女將”。

在演義中,楊家將十代為將,從北宋初年一直到南宋,綿延不絕,尤其以第三代繼字輩(楊繼業等)、第四代延字輩(楊延昭等)、第五代宗字輩(楊宗保等)、第六代文字輩(楊文廣等)著名,這幾代楊家將在演義小說和影視劇中出鏡最多。

在一些文藝作品中,像《水滸傳》中的“青面獸”楊志、《說岳全傳》中的楊再興,金庸《射鵰英雄傳》中的楊鐵心、楊康,都被塑造成楊家將的後人,足見楊家將在後世和民間的影響力,堪稱中國最著名的將門世家,比起“岳家軍”不遑多讓。


至於楊門女將,在民間的知名度不在楊家將之下,佘太君主持楊門數十年,是天波楊府最大的主心骨;穆桂英雖是楊家的媳婦,卻“反客為主”,成為楊門女將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穆桂英掛帥”成為京劇中最著名的橋段之一。

歷史上真正的楊家將

演義中的楊家將世代為將,枝繁葉茂,對宋朝影響舉足輕重,但歷史上真正的楊家將,無論是規模、貢獻和影響力都要大打折扣,真正知名者只有三代。


1,第一代楊家將是楊業,他原本是北漢將領,後降宋抗遼,長期負責山西一線防禦,多次與遼軍交戰,因雁門關一戰大敗遼軍,得名“楊無敵”,遼軍不敢與之交鋒。不過,楊業後來在作戰中受宋初名將潘美(大奸臣潘仁美的原型)、監軍王侁的排擠,被遼軍俘虜,他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決不投降,絕食三日而死,譜寫了楊家將忠君報國的慷慨悲歌。

2,第二代楊家將楊延昭,是楊業的長子。楊業有7個兒子,這點和演義中一致,但7個兒子中只有楊延昭有戰功、有名氣,其他6個兒子都沒有帶兵,沒有在正史上留下事蹟。楊延昭在演義中是老六,所以叫“楊六郎”,而正史中楊延昭也叫“楊六郎”,這個外號是契丹人送給他的,因為他作戰勇猛,被契丹人視為自己的剋星——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星。



3,第三代楊家將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兒子。這一點和演義差別很大,因為演義中把楊文廣說成是楊延昭的孫子、楊宗保的兒子,而楊宗保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楊文廣的戰績主要不是抗遼,而是在西北與西夏作戰,還曾追隨狄青參加南征。

除此之外,楊家基本沒有什麼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將領了,而楊門女將中的佘太君在歷史上真實存在,她姓折(she),是陝西府谷折氏家族女兒,嫁給楊業為妻,後人以訛傳訛,把“折”傳成了同音字“佘”,是楊業的賢內助,但沒有佘太君那樣的地位。



楊家將後人今何在

根據宋朝制約武將的慣例,楊業在山西守邊,他的家眷子女都留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居住,楊業有7個兒子,除楊延玉戰死外,其他6個兒子應該都有後人,最著名的楊延昭有3子:楊傳永、楊德政、楊文廣,因此可以推測楊家將後裔應該是人丁興旺,枝繁葉茂的。

北宋滅亡時,楊家將後人行蹤不詳。但據後世資料顯示,隨著汴京陷落,北方戰亂頻仍,楊家將後人除部分人留在北方外,大多數很可能遷移到南方的不同地區。

時至如今,山西代縣鹿蹄澗村有楊家將祠堂,該村絕大多數村民都姓楊,據說都是楊家將後人,這裡正是楊業當初戰鬥過的地方,可信度比較高。

另外,北方的河北、天津、陝西,南方的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等地也有不少楊家將後裔,只是時間太過久遠,他們到底屬於“楊家七郎”的那一支,已經很難追溯了。

親愛的朋友,你們知道楊家將的後人如今分佈在全國哪些地區嗎?不知道在這裡能不能遇見楊家將的後人呢?歡迎舉手留痕。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人們所熟知的楊家將和楊門女將大多數是來源於《楊家將》這本書或者是相應改編的影視劇以及戲劇,這些形形色色的書籍或者藝術媒體把楊家將和楊門女將塑造成了一個又一個有著傳奇色彩的英雄,楊家將以及楊門將女們為北宋立下了赫赫戰功。

但是在北宋滅亡後,這個滿是榮耀的家族竟然就銷聲匿跡,這看起來是不可思議,因為這是一個龐大的隊伍,有著旁人所不及的榮譽和稱讚,到最後卻真的銷聲匿跡無處可尋。


楊門女將的出現不但是《楊家將》這本書的一個亮點,也同樣是戲劇舞臺不可缺少的經典的場景。《楊家將》這本書可以說是有著所有楊門女將的根本依據,但是這一本書的本質卻是杜撰,也就是這本書是有著少量的真實資料加上大量的想象杜撰而成,因為正史上面沒有任何關於楊家女將的記載,這些楊家女將只是當時故事和小說的一個生成品,因為她們從來沒有存在過,所以在北宋滅亡後楊門女將無跡可尋,因為她們只是杜撰,從來沒有出現過。

雖然讓人們廣為人知的楊家將和楊家女將的《楊家將》這本書杜撰的成分較大,但是這一系列的故事也是擁有著一定量的真實性為依據才得以更加一步的杜撰。

根據正史記載,楊家將是存在的,楊家將曾是北宋的一個名門望族,只是楊家將的強大僅在北宋中前期,在這個楊家將達到了鼎盛的時期歷史上僅是存在過三代人,這三代人分別是楊業、楊延昭和楊文廣。


楊業是楊家將的創始人,也是楊家將鼎盛的第一代。楊業首先是為北漢而效力,在北漢還沒有變成北宋的時候也是屬於中流砥柱的地位力。北漢滅亡之後,楊業帶領著楊家軍便歸順了北宋。北宋趙光義便派楊業帶領著楊家軍去雁門關抵禦北方的入侵,當時在北方需要抵禦的國家是遼國,是契丹族建立的國家。楊業為平定北方立下了汗馬功勞,最終卻為了收復被佔領的燕雲十六洲,把自己的性命留在了契丹的異國他鄉,楊家將的第一代就此畫上了句號。


第二代楊家將楊延昭是楊業的兒子,他為之效命的君主就是趙光義的兒子宋真宗。楊延昭大顯身手的時代和楊業比起來就相對和平,所以他只是在北宋和契丹簽訂了《澶淵之盟》之前立過戰功。在《澶淵之盟》條約簽訂後的一百多年,延續到北宋滅亡前,兩國之間沒有發生過任何戰亂。因為當時的帶領著楊家軍的楊延昭的主要任務就是平定北方,所以在條約簽訂後的楊家軍只需要駐守邊疆。

楊家軍的第三代領導人楊文廣上任於楊延昭去世後,這個時期的北宋和契丹依然太平,但是北宋和西夏摩擦又開始不斷,楊家將的主要戰場開始發生轉移,楊家將楊文廣的主要任務是帶領著楊家軍跟隨著狄青平叛西夏,在宋仁宗時期立下了不小的功勞。 但是在楊文廣去世以後,楊家將就沒有了什麼的傑出人物,也就漸漸地消失了蹤跡,後人的事蹟也消散於茫茫的歷史中。


楊家將在北宋滅亡時候就沒有了實力,只是因為過去的光環太過耀眼,所以人們只記住了楊家將的前三代,所以有人認為北宋滅亡後已經沒有了楊家將也似乎合情合理。

楊家將早已經混入了大江南北的不同的地方,他們本身也就是一個由真正的歷史以及後人的想象的各種添加的群體,所以在最後那個分析崩離的時候,這些也就隨著時間而消失了,他們身上有著歷史的縮影,消失於時代的崩潰消亡,最後存活於口口相傳不知真假是非的歷史長河中。


籬上青說歷史


楊家將的故事,最開始流傳是通過元曲的形式,當時的的楊家將故事還比較單一,還沒有形成一個“楊家將宇宙”,那時候的故事內容大致上塑造的人物,主要是楊業、楊延昭父子,著名的佘太君在裡面都還是個打醬油的跑龍套角色。

到明清時期,隨著小說創作的流行,楊家將的故事通過擴充,改編,從而形成了一整套的楊家將故事體系,小說主要人物也大大增加了,比如正史上記載的楊業的七個兒子,其實就只有楊延昭一個算是子承父業,其他的基本都名不見經傳,而經過小說加工後,他們以各有一技的武將身份,參與了大宋中前期的大小戰鬥。

比如只有楊業一個人參與的雁門關之役,以及後來宋太宗主持的,半途而廢的雍熙北伐。小說中的楊業和他的兒子們幾乎都是大將,還好幾個兒子都封侯,而正史記載中的楊業本人都沒有得到一個爵位.....

而這些小說中也各成體系,楊家將的名字幾乎都不一致。

《宋史》中載的是延朗(後改名延昭)、延浦、延訓、延玉、延環、延貴、延彬。其中楊延昭最有名,楊延玉陣亡。

《北宋志傳》(《楊家將傳》)和《飛龍全傳》:淵平(延平)、延定、延輝、延朗、延德、延昭、延嗣。

《楊家府演義》:淵平、延廣、延慶、延朗、延德、延昭(因犯武功郡王趙德昭之名諱,改名楊景)、延嗣。

大量晚清評書裡面,又變成了大朗楊泰,字延平、二郎楊永,字延定、三郎楊勳、字延光、四郎楊貴,字延輝、五郎楊春,字延德、六郎楊景,字延昭、七郎楊希,字延嗣、同時還加了個八郎,字延順。

但這一時期的楊家將文藝作品,主要人物都是男性角色,唯一的女性角色是佘太君,而佘太君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比較豐滿,同時還被先帝賜予了“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龍頭柺杖。

兩宋時期的人,大概是沒有聽說過楊家除了楊業楊延昭楊文廣三代人之外其他楊家將名字的,明清時的人,大概是不知道什麼是楊門女將的。

到了建國以後,楊家將的隊伍繼續擴大,為了順應時代發展,宣傳“誰說女子不如男”的思想,戲曲創作中的楊家將開始出現了楊家的一票巾幗英雄們,較為有名的是豫劇《五世請纓》(原名《十二寡婦徵西》,又名《百歲掛帥》)。楊家的女眷們開始嶄露頭角,指揮著大宋軍隊征討西夏,而且還打的李元昊屁滾尿流,凱旋而歸,但真實的歷史是,大宋一直都不怎麼幹得過西夏,最後是送上歲幣平息了戰端......

到1959年,京劇大師梅蘭芳二次創作楊家將故事,最終形成了京劇《穆桂英掛帥》,於是歷史上不存在的楊宗保、穆桂英夫婦聯袂登場,特別是穆桂英大破天門陣這個戲碼,特別具有玄幻風格.....

總而言之,在“楊家將宇宙”的人物和他們所取得的輝煌戰績,大多是民間的藝術創作,其中的橋段經過想象和加工,寄託了但是人們的一種精神追求,有很深的時代烙印。

但遺憾的是,真實的歷史是殘酷的,楊家父子三代三個人,在崇文抑武的北宋,並沒有取得很大的成就,也沒有成為朝廷中流砥柱一般的存在。試想一下,就是狄青那樣做到樞密使的武將,最後的結果也是鬱鬱而終,楊家將的地位又會高到哪裡去?

即便是在北宋時期赫赫有名的府州折家(佘太君故事原型的孃家,正史中楊業的妻子可能就是折家的女兒),以及長期對抗西夏的種家,在大宋那種政治環境中,也獲得十分小心翼翼啊,哪兒可能隨便幹翻文臣,對皇帝也不假辭色的?

既然人物、經歷都是虛構的,那麼北宋其實就根本不存在這樣一個戰功赫赫的將門世家了,大致上正式有記載的,到了楊文廣這一代就終結了,連他的兒子是誰都沒有留下記載,而楊文廣死於公元1074年,北宋滅亡於1127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