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末期還“萬曆三大徵”,怎麼嘉靖朝被倭寇玩?這真是體制的鍋

大明末期還“萬曆三大徵”,怎麼嘉靖朝被倭寇玩?這真是體制的鍋

嘉靖大倭亂,大明的東南沿海被倭寇攪得一塌糊塗,這個問題說起來還真是尷尬。要知道,日後萬曆三大徵,明軍在朝鮮戰場打日本一幫“戰國名將”都行,為啥打倭寇就不行了呢?

大明末期還“萬曆三大徵”,怎麼嘉靖朝被倭寇玩?這真是體制的鍋

這就得從衛所制度說起來了。當年太祖爺朱元璋建立這個制度時候,最直接的想法就是節省供養軍隊的費用。農民出身的朱大佬深知,種地的重要性。所以,類似軍屯制度的衛所就成立了。處於衛所制金字塔底部的是小旗,由10人組成,總旗由50人組成。112人構成了百戶所,長官是百戶。10個百戶所組成千戶所,即1120名軍人,上司則是千戶。5個千戶所組成了一衛,即5600名士兵,長官是衛指揮使。衛指揮使就是這個衛所最大的官了,再往上可就是人家省級軍官了。

大明末期還“萬曆三大徵”,怎麼嘉靖朝被倭寇玩?這真是體制的鍋

可再好的制度也沒法管兩百年。當年剛打天下,剛經歷戰亂和黃河氾濫的明初由於軍隊都是百戰精兵,官員有理想,人口不多,所以明軍可以保持戰鬥力。可是隨著大明慢慢的風調雨順,天下太平。本來內地衛所就不怎麼打仗,再加上訓練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戰鬥力就嚴重下滑。非但如此,人口的增多,權貴階層的腐化就加劇了土地的兼併。衛所的土地也當然被那些土豪劣紳們看上。所以,軍戶變成佃農的情況也很多。衛所是自給自足,物資不靠國家。既然軍備和供養物資靠自己,所以慢慢的土地減少物價上漲,軍備日益廢弛,後期的的軍戶基本就只會種地了,最難過的還是軍官老爺們的剝削。

大明末期還“萬曆三大徵”,怎麼嘉靖朝被倭寇玩?這真是體制的鍋

在衛所,長官經常要勒索士兵要“月錢”,還經常差役這些士兵。所以,如此惡劣的條件就會使士兵大量逃亡。冷兵器研究所之前介紹過宋朝禁軍,情況也是如此相像。可見,在古代天下太平正規軍都會有這樣的問題,這也是古代大一統王朝最糾結的事情。

大明末期還“萬曆三大徵”,怎麼嘉靖朝被倭寇玩?這真是體制的鍋

▲明代浙江沿海衛所分佈

在明代衛所中,前面說的一衛所5600人,到了明朝中期基本只有1100人。這種問題在江南軍事壓力及其低的地方相當顯著。不過,平時缺額沒問題,那打仗時候可咋辦?巡撫讓你帶著一衛所的兄弟剿匪,巡撫大人過來一視察,您帶著一千個人晃盪估計就離撤職不遠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解決問題的最大辦法就是臨時抓壯丁。一衛所士兵如果被委派去打仗,組成是這樣的。200人作為親兵,主要成分就是同鄉、家兵以及親手提拔的親信。這部分人足額足餉,戰鬥力有保障。

大明末期還“萬曆三大徵”,怎麼嘉靖朝被倭寇玩?這真是體制的鍋

當年碧蹄館之戰,李如松能夠從日軍的包圍中脫險主要是靠著這些戰力強悍的護衛拼死抵抗。而剩下有那麼一千人就是標營,這個是衛指揮使的核心戰力。這些人平時能發三分之一的軍餉,保證不餓死,能夠有訓練,盔甲破破爛爛。不過,要叫馬兒跑,必須給馬兒吃夠草。在軍隊開拔前,軍餉是要補齊的。然後,就是緊張刺激的抓壯丁環節。充數的這些壯丁,基本遇到敵軍就崩潰,根本沒有士氣保證。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他們上面的長官也好不到哪裡去,因為自從永樂大帝之後,衛所內長官都是世襲的。這裡就說到戶籍問題。明朝承襲元朝匠籍制度,戶籍是要分三六九等。因為他們都是軍籍並且不能更改(據說更改要兵部尚書籤字),所以長官也世襲了。比如我們的大英雄戚繼光,他就是繼承了他們家的官職。既然官職都是繼承的,那不努力學習,那就努力貪汙吧。所以,軍隊腐敗之風愈演愈烈。

大明末期還“萬曆三大徵”,怎麼嘉靖朝被倭寇玩?這真是體制的鍋

▲影視劇中的戚繼光

嘉靖三十五年,800多倭寇準備搶劫浙江慈溪,進攻龍山所。明軍自信滿滿的帶著一萬多人去應戰。按照孫子兵法,“十倍圍之”。這個仗是一邊倒的啊?對,是一邊倒,不過是倭寇一邊倒。倭寇常年跟明軍作戰,非常瞭解明軍。他們兵分三路,由三個頭領帶領主動進攻明軍。然後,神奇的一幕就出現了。一萬多明軍開始了大逃亡,根本就不抵抗。這個時候,身為參將的戚繼光氣壞了,跳到石頭上連射三箭,射死了三個頭領。明軍一看頭領死了,才又轉過身去與倭寇戰鬥。這一仗之後,戚繼光可看清了衛所軍隊的實力。為了自己將來不被這些個大哥們扔給敵人,就開始在浙西招募自己的軍隊,就是“戚家軍”。但是,這樣的軍隊隨著主官離開或者被消滅也就不存在了。

大明末期還“萬曆三大徵”,怎麼嘉靖朝被倭寇玩?這真是體制的鍋

▲明軍裝備大量配置火銃、火炮

所以不是打不過倭寇,而是打倭寇的大部分都是已經淪為農民工的衛所士兵。但這個怪衛所制嗎?畢竟就如前面所說,多好的制度也管不了兩百年啊……最後套用一位研究制度史的老哥的話,研究了半輩子制度史,發現最後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制度,而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