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嘉靖“太極馭臣術”:為政者重權而輕民,終成空

大明王朝綿延276年,歷經16位皇帝。自開國洪武帝朱元璋設立“錦衣衛”開始,明朝形成了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並逐漸加碼。

到了明世宗朱厚熜繼位後,通過聞名整個朝野的“大禮儀之爭”,嘉靖帝徹底以“皇權”擊敗“舊閣權”,縱覽朝綱,中央集權幾乎達到巔峰。

1534年,嘉靖王朝開啟了20年不上朝的歷史奇觀,將所有權限濃縮於那間自名為“謹身精舍”的練丹房中。並從修道中參悟出一套“太極馭臣之法”,美其名曰是“無為而治”,看似開明,實則每一條決定最終還得按照他的意願去施行。


《大明王朝1566》嘉靖“太極馭臣術”:為政者重權而輕民,終成空

嘉靖在“謹身精舍”修道練玄


1.雙權並立:司禮監和內閣互相牽制,以加強皇權

中國古代官僚管理體制,從漢朝開始形成。具體來說,中央政府的官員一般分為三部分:外朝官,內朝官,宮廷官。

外朝官:指由丞相領銜的各級行政官吏。明朝時,撤銷丞相,增設內閣。

內朝官:則是受皇帝直接差遣的散職親信和軍事將領。

宮廷官:是專門處理皇帝家庭事務的。但是在皇權專制時期,一些宮廷官員則逐漸介入政治活動,掌握部分權力。

到了嘉靖朝,原本負責宦官和內廷事務的司禮監,開始成為皇帝處理機務的助手,並代皇帝批示各級行政指令。而內閣及各級官員所呈報的奏章,都需要經手司禮監的掌印太監,才能到達皇帝手中。

同時,司禮監還受命掌管了提刑司和鎮扶司,負責嚴格的官員監察。於是緹騎四出,暗探遍佈,東廠和錦衣衛都會時刻偵知那些握有重權大臣的動向,將各種信息傳遞給皇帝。因此皇帝更像是一種神靈般的存在,臣子無不心生畏懼,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嘉靖以此讓司禮監和內閣互相牽制,樂見兩者相鬥相爭。在關鍵時候又充當著老好人的角色,在中間調節平衡,從而讓他們對自己感恩戴德,使兩者都忠心效命於自己,無法生出貳心,從而強化皇權。

但是嘉靖卻忽略了一個事實,自古以來,內廷干政都是大忌。這些深居內院的宦官們,凡事都圍著皇上的心思轉,而對民生和社稷不聞不顧,在皇上面前混淆視聽,阻斷言路,否隔君臣,嚴重阻遏了各項政令的決策和執行。


《大明王朝1566》嘉靖“太極馭臣術”:為政者重權而輕民,終成空

內閣和司禮監參加“御前會議”


2.鍾罄批紅:政不由己出,從不承擔責任

嘉靖皇帝雖然不臨朝,也不再集體召見官員,每天更多的時間都在丹房裡修道練玄。但是他依然通過各種渠道獲取信息來源,決定著大小事務,甚至事無鉅細,所有決策都從這裡發出。

尤其是,有關財政資金的收支事宜,從來都是他最為重視的,每年年初都會召開少有的御前內閣會議,逐項批示。以致於後世史學家調侃道:嘉靖皇帝兼任著大明朝的財政部長。

但是每次會議,嘉靖並不親自出面。而是待在丹房的內室中,仔細聽著諸位閣員的奏報。最後內閣將各個提案製成“票擬”,提請皇帝審閱。

當嘉靖認同時,便用敲鐘罄聲來默認這一項“通過”。然後司禮監的掌印太監便接過票擬,執起御用的硃筆進行“批紅”,工整地寫下“照準”兩個大字。這個流程算是完結,可以下發執行了。

若是下屬聽不到鍾罄之聲,這一項便無法通過。內閣便會猜測嘉靖心思,再行研究新的方案,直至嘉靖滿意為止。

嘉靖常年來以“政不由己出”為治國邏輯,在明面上總是把政事都交給下面的人去辦、去爭。虧他想得出,用手中的那根小小的罄杵掌控群臣,而具體的言論和決定,則讓內閣和司禮監去說去做。

如此,做對了,他便認可;過後即使做錯了,也是內閣的錯,司禮監的錯,罪責永遠是下面的。因為他既沒有說話,也沒有簽字,便能逃脫掉所有的責任,始終牢牢掌握著主動權。


《大明王朝1566》嘉靖“太極馭臣術”:為政者重權而輕民,終成空

司禮監掌印太監代為“批紅”


3.文字遊戲:捏著謎底,永遠做話語的主人

除了鍾罄之法外,酷愛賦青詞、舞文墨的嘉靖,在諸多事情上從不明確表態,而是常常引經據典,甚至打出一些啞謎,讓下面的人揣測聖意,提出解決方案。

江南製造局貪腐一案牽連內廷,同時影響了抗倭軍需供應。嘉靖得知後,差人把一隻裡面鏤空的玉球,拿給司禮監掌印太監呂芳,讓他連夜擬旨。

跟了嘉靖幾十年的呂芳,悟出“外重內輕”的涵義:涉及貪腐的內廷官員是內,是小事,不用顧忌即刻查辦;胡宗憲和戚繼光前方抗倭是外,是大事,要不惜一切籌措錢糧。

主管江南製造局的楊金水,因事情敗露而假裝瘋掉。嘉靖接見他之後,在御箋上寫了兩行親筆御書:“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太監陳洪和屬下一番研究之後,終於參透:水,指的是楊金水,他已經瘋了,審不了了;雲,指的是楊金水身邊的芸娘,可以去審問。

海瑞直言上疏,歷陳皇帝罪責,把嘉靖氣的惡病發作、臥榻不起。嘉靖寫下兩個詞語“好雨”和“明月”送給太子裕王,還說指的是兩個人。

內閣首輔徐階和張居正,很快解出了謎底:

好雨,即為“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指的是“李時珍”,意指皇上這次病重,自知仙丹無效,想讓李時珍治病,礙於面子又不想明說,想讓裕王悄悄急召李時珍進京。

明月,即為“海上生明月”,指的便是“海瑞”。同時又有“大明無日”之意,皇上是在責備群臣私下袒護海瑞,百官態度曖昧,心目中沒有他這個君父,想讓裕王表態判處海瑞死罪。

打啞謎和敲鐘罄,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嘉靖看來,萬穩萬當,不如一默。任何一句話,你不說出來便是那句話的主人,你說了出來,便是那句話的奴隸。

嘉靖生平就喜歡在文字上游戲群臣,謎底卻永遠捏在自己手中,幾十年來從沒有一個臣子不在他設定的謎底裡繞室彷徨。


《大明王朝1566》嘉靖“太極馭臣術”:為政者重權而輕民,終成空

以“遊戲”群臣為好的嘉靖


4.欲揚先抑:有時退一步,才能進一步

雖說皇權至上,但是在面臨一些重大事項時,嘉靖的某些想法或做法,並不一定會獲得貫徹和落實。當他遭遇臣子敷衍或抵制時,便會使出最強的殺手鐧:欲揚先抑。

嘉靖四十一年,嚴嵩父子正式下臺,抄沒嚴黨家財共計黃金37萬兩,白銀940萬兩。當時國家積弊嚴重,國事幾近糜爛,蒙古俺答動亂,倭寇死灰復燃,官員俸祿積欠,百姓不堪重賦。接任內閣首輔的徐階,著手將這批資金用於補救國庫的大窟窿,擬定了具體支出方案。

當嘉靖聽到,這些款項分別撥給兵部用於抗倭軍需、吏部用於支付欠薪、戶部用於百姓救災之後,所剩無幾——無法滿足修了一半的萬壽宮後續工程時,便心生不悅。

他陰沉著臉說道:“撥吧,都撥了。無非是朕住的地方破一些,宮裡的人都穿著舊衣服上街討飯去。破財消災,朕把這些錢都分了,上天也應該讓朕的病好了。都批了紅了吧。”

面對此種情形,司禮監哪敢真的批紅。瞭解嘉靖的人,都知道這是說的“反話”。無奈之下,徐階便再次商議出了新方案,硬是從各項開支中摳出了400萬兩工程款。嘉靖聽聞,龍顏大悅,連敲鐘罄,批示准奏。

嘉靖四十五年,嘉靖心心念唸的萬壽宮和永壽宮落成。騰遷新居之際,許多欠薪官員心懷積怨和不滿,所以沒有上表祝賀。嘉靖心中很是氣憤。

他於是頒佈聖諭:朕御極四十有五年矣!敬天修身,臥不過一榻,食不求五味,服不逾八套,紫禁城廣廈千間避而不居,思天下尚有無立錐之民也。故遷居西苑,唯求一修身之所,以避風雨而已。奈何建一萬壽宮、永壽宮竟遭天下詬病,百官竟無一人上賀表者?且以野有餓殍、官有欠俸遷怨於朕,朕之德薄一至於斯乎!

朕將兩京一十三省百兆臣民託諸爾內閣及各部有司,前因嚴嵩父子及其黨羽天下為私貪墨而害民,今爾徐階等大臣舉止無措踟躕而誤國。萬方有罪,罪在朕躬一人而已!百官詬朕,朕其病也!民有餓殍,朕其憂也!萬壽宮、永壽宮朕尚忍居之乎?著爾徐階等人會同裕王籌一良策,安我大明,救我百姓。天下一日不安,百姓一日不寧,朕一日不遷居萬壽宮、永壽宮。欽此。

這段話首先為自己修宮殿安上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還表明自己憂國憂民的態度和立場。明白人都看的出來,這看似是“罪已”,實則是藉此表達對眾臣的不滿,得了便宜還賣乖。內閣於是趕緊連夜召集百官,書寫賀表,最後還得集體懇求著皇上搬遷。

通俗來講,嘉靖的做法就是“賣慘求同情”。他擺出一副大義凜然的模樣,假裝自責,博取同情,先自退一步,從而獲得進一步認可。這是一種典型的“欲揚先抑”的做法,在這方面,嘉靖的確是個高手,並屢試不爽。


《大明王朝1566》嘉靖“太極馭臣術”:為政者重權而輕民,終成空

擅長“罪己”的嘉靖


5.軟硬兼施:為扭轉不利局面,不惜委身求全

海瑞向嘉靖呈上了《治安疏》——被後世稱為“天下第一疏”的一道前無古人直斥君非的諫疏!以一句“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把嘉靖拉下了神壇,提前寫進了歷史。

氣急敗壞的嘉靖,本可以直接殺了海瑞。但古代帝王都不想留下濫殺諫臣的罵名,他為了顧忌後世名聲,一度想方設法讓海瑞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並撤回這份言論。

他首先通過遍佈京城的暗探,調閱海瑞的行蹤記錄,試圖找到他受某些叛逆之人指使的罪證。可毫無所獲,才得知海瑞所諫都是出自本心和天職。

接著又安排滿朝御史、翰林等飽讀詩書之士,試圖逐句駁斥海瑞疏文,以證明他說的是錯的。同時還派遣親信前往牢房暗傳旨意:只要海瑞當眾認個錯,皇上就不追究你了。

“怎麼認錯皇上都替你想好了,也不要你太難為自己,就說自己讀聖人的書沒有讀通,把孔聖人、孟聖人和黃老給弄混了,才說了那些瘋話,然後自己請罪。

你請了罪,皇上就不會給你降罪,還會破例將你調到國子監去,名義是讓你去好好讀聖人的書,實際都給你安排好了,讓你參加貢考。你不還只是個舉人嗎?參加了貢考,拔貢九捲到都堂,科名也會有了。聖德巍巍,你的前程也有了仕途的底子。這可是有史以來沒有的一段君臣佳話!”

誰知海瑞抱著必死之心,軟硬不吃。於是嘉靖竟然親自微服前去,拿著眾臣擬提審的問題,與海瑞當面對質,最後被海瑞回駁的無言以對,口鼻泣血。

遇到像海瑞這般倔強的而無畏生死的人,為了扭轉局勢,嘉靖能夠委身至此,私下調解,也是不容易。可是這種做法,終究是自欺欺人,掩耳盜鈴。


《大明王朝1566》嘉靖“太極馭臣術”:為政者重權而輕民,終成空

嘉靖的“剋星”海瑞


嘉靖個人的超脫追求與現實身份之間,存在著不和調和的矛盾

嘉靖的鮮活形象,通過劉和平筆下的《大明王朝1566》,躍然於我的腦中。嘉靖一生弄權,將臣子玩轉於股掌之中。沒成想,最後竟然敗於戶部一個小小六品主事的陣下,這件事對他產生了極大的打擊。

晚年的嘉靖修仙失敗,面對一團糟的家國天下,他不得不開始直面他自身存在的根本問題,和大明王朝國勢衰敗的潛在根源。最後在滿身心的無力感中,薨然逝去。


《大明王朝1566》嘉靖“太極馭臣術”:為政者重權而輕民,終成空

豆瓣9.3《大明王朝1566》


總的看來,嘉靖是一個極其矛盾的個體。嘉靖終其一生,恪守“謹身”二字,卻誤了國家和百姓。

他並不奢華,反倒有一種樸素的氣息。但殊不知,他要修建的那幾間屋子,卻消耗了了大名的半壁財政。

他也不殘暴,對臣下常有一種溫和的儀態。但卻在無聲中,決定著大明朝兩京一十三省數萬官員的生死。

他也不算昏聵,反而是精明而犀利的。只是他自嗨於自己的駕馭手腕,卻終究改變不了國庫虧空、國事混亂的大局。

在理想和現實中,嘉靖既想出世成仙、超脫其外,又想入世為帝、弄權掌國。可是,肩負著6000萬天下蒼生的希冀和治國經邦的歷史使命,哪能如此輕鬆地一舉兩得?這種矛盾是天然不可調和的。

即便是擁有雄才大略的明朝開國老祖宗朱元璋,也是“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平均每天要看上200多份的文件,處理400多件事情,才換來了大明江山和“洪武盛世”!

所以,想成就大業,怎能不嘔心瀝血?想成為明君,怎能沒有真本事?

三花聚頂本是幻,腳下騰雲亦非真。偽裝的“無為而治”,惑妄的“帝心難測”,虛幻的“太極馭臣”,就算這些手法再高超,但失卻了為民為國之心,忘了孟子那句逆耳忠言“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便是聰明用錯了地方,終是霧裡看花、水中撈月,一場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