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昌建:我曾焦虑到没法和家人一起吃饭,上进心也能毁掉一个人

蒋昌建:我曾焦虑到没法和家人一起吃饭,上进心也能毁掉一个人

蒋昌建,这个名字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曾经红极一时的科学竞技类节目《最强大脑》的主持人。

很多人可能因为《最强大脑》才知道蒋昌建老师,以为他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主持人,因为《最强大脑》才得以走红,其实不然。

翻开蒋昌建老师的履历,才发现他是一个绝对的精英人士。

  • 1993年,28岁的复旦高材生蒋昌建参加首届“国际辩论赛”,一举夺冠,人称“蒋四辩”。
  • 1998年,蒋昌建在耶鲁大学政治学系攻读博士后,此后在复旦大学任教。
  • 期间还在外贸和地产行业打拼过,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 2014年,随着《最强大脑》的开播,更是将蒋昌建老师的事业推向了巅峰。

可就是这样一个众多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却是一个重度焦虑症患者。

蒋昌建:我曾焦虑到没法和家人一起吃饭,上进心也能毁掉一个人

今年8月份,蒋昌建老师接受人物专访时说到:“我曾经焦虑症最严重的时候,甚至不能和家人在一个餐桌上吃饭,而是躲在一个房间里,拉上窗帘,独自用餐。”

主持人问:“你的人生已经这么精彩了,你焦虑什么呢?”

蒋昌建说:“我的心理医生问我,你小时候的成绩是不是还可以?我说对,还可以。然后心理医生又问,你爸妈是不是不太管你?我说对,不太管我。然后心理医生说,这就是焦虑症很重要的一个源头,对自己要求太高,有强烈的自尊心、好胜心和上进心。”

蒋昌建:我曾焦虑到没法和家人一起吃饭,上进心也能毁掉一个人

说到上进心,所有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好品质,似乎有了上进心,工作就顺利了、事业就有成了、拖延症也好了、人生就走向巅峰了……

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为什么过度的上进心,反而会抑制我们的成长?

“上进”暗含的意思就是,自己现在还不够好,希望通过努力变得更好,比如更多的认可、更多的财富、更高的职位等。

越是上进的人,越会追求一个比现在更高的结果,如此往复。

但问题是,努力是自己可控的,然而努力过后是否能够“上进”一步,是否有结果,则还要取决于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所以多数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努力了一段时间,却还没有获得想要的结果。

然后你又看了一些成功励志的鸡汤故事,你觉得还是因为自己努力不够,所以你就更加苛刻的鞭策自己。

终于有一天,你发现自己还是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时,你被彻底激怒了。

因为你觉得自己“应该”去做、“应该”做好的事情,却没有像自己预期那样完成。

于是,你就开始自责,觉得自己不够好,不争气,随之而来的就是沮丧、焦虑、抑郁、自责等负面情绪。

蒋昌建:我曾焦虑到没法和家人一起吃饭,上进心也能毁掉一个人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上进?

1、原因一:从小教育的熏陶

大多数父母可能都会跟我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考不上大学,就只能捡垃圾去。”如果你找不到好工作,就只能回家种地。“

这种以夸大后果的教育方式让我们感到恐惧,从而时刻提醒我们要上进,否则喉管很严重。

很多人都有考试前一天睡不着觉的经历,这其实就是对失败的恐惧,对努力之后不能上进一步的担心。

2、原因二:励志故事的催化

如今互联网上,励志、逆袭故事铺天盖地,我们通过社交网络,知道了很多原本不在自己社交圈的牛人和成功人士。

而成功人士往往也乐于分享自己的成功经历。可问题是,人的天性是,总会在成功的时候夸大自己的因素,而在失败的时候夸大环境的因素。

所以,我们听到的都是,他们如何头悬梁锥刺股,就这么努力着,最后就成功了。

于是,我们也天真的以为,只要这么不断地努力上进着,就一定会得到预期的结果。

3、原因三:单一的价值观

”唯金钱论“和”唯成功论“,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成为了这个社会的主流,让我们认为人生本该如此。

只有不断上进,取得成功,获得财富,才是唯一的价值观。

正因为这样单一的价值观,造就了我们除了不断上进的生活方式,不知道人生还应该有其他的色彩。

其实,人生应该是丰富的、自足的、饱满的和多样化的,而不应该是单一的。

蒋昌建:我曾焦虑到没法和家人一起吃饭,上进心也能毁掉一个人

如果“过度上进”是一种病,应该如何治呢?

一、学会与自己和解,承认自己的不足

对失眠的人来说,不停地告诉自己不要失眠是没用的,反而会加剧失眠的症状。而干脆放弃治疗,承认自己就是睡不着,却可能是最有用的方法。

上进的人通常对自己要求很高,自尊心和好胜心极强,不容许自己的失败和不足,因此更容易产生压力。

承认自己并不完美,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把端着的自己放下来,反而可以享受努力的过程,而不再被上进心所绑架。

蒋昌建:我曾焦虑到没法和家人一起吃饭,上进心也能毁掉一个人

二、关注内在动机和努力的过程,而非外在动机和努力的结果

有趣的是,我们去买彩票,最后没中奖,并不会产生什么负面的情绪,因为我们知道,中奖和运气相关。

同样,成功也是需要运气的,那凭什么认为自己努力了,就一定会有上进的结果呢?

既然努力上进也不一定有结果,那为什么还是死死盯着结果呢?

同样两盘瓜子,一盘剥了壳,一盘得慢慢嗑,你会选哪个?

也许你觉得只有捷径才是最好的,但最终会发现边磕边吃才是最有乐趣的。

人生就是一把时间之尺。结果是点,而过程才是填满我们人生的那些线。

所以,学会从过程中寻求快感,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结果的刺激,我们的人生才会富足。

而享受过程的核心,就是关注自己的内在动机,关注每一件事情本身所能获得成就感。

蒋昌建:我曾焦虑到没法和家人一起吃饭,上进心也能毁掉一个人

三、不要只追求快,追求效率,学会慢下来

如果看到20天瘦10斤的广告,你会好奇去了解,甚至尝试,因为你想着,反正也就20天而已,万一成功了呢?

但是如果是200天瘦10斤,并已经证明了更加科学合理,没有副作用,但多数人仍不会去尝试。

为什么明知道有副作用,还要一味的追求“快”呢?

人生奋斗其实道理也是一样的。

不如把人生看成一段长跑,拼的是耐力,而不是短期的冲刺。

短期的快,除了让自己更早的疲惫不堪,从人生长度去看,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学会让自己慢下来,见效慢,不代表产出低,我们寻求的应该是有质量的人生。

四、放弃那些你十分抗拒,或者努力很久而不得的事情

有的时候,当你对某件事情想要更努力,却又十分抗拒的时候,有可能你真的不是很喜欢那件事情。

过于违背自己内心意愿的事情,很难长久坚持下去。

这两年都在说“断舍离”,适当的时候舍弃一些没有价值的事物。

那么,既然十分努力还不得结果,而且又十分抗拒不曾喜欢,那这件事的意义何在呢?

除了给你一个只能憧憬却不可得的结果之外,只能让你更加焦虑。

所以,当你十分抗拒一件事情的时候,问问自己的内心,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么做?

蒋昌建:我曾焦虑到没法和家人一起吃饭,上进心也能毁掉一个人

总结

其实,追求上进本没有错,不断挑战自己,追求更好的自己和更美好的生活。

但是,过犹不及,人生关键就是一个度的把握。

现在职场中患抑郁症的人群原来越多,而且很多都是正值壮年的年轻人。

他们如果能够在感受到焦虑时,就能够重新认知自己,学会与自己和解,与生活和解,也不会进一步恶化到患上抑郁症的程度,想想着实令人扼腕。

蒋昌建:我曾焦虑到没法和家人一起吃饭,上进心也能毁掉一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