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筆法角度淺論書畫同源

何為書畫同源論?

國畫與書法同為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價值。書畫同源論是中國傳統藝術理論的重要觀點,指出書法國畫在很多方面有著類似或相同的根源。它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第一,書法和國畫在起源上有共同性;第二,書法和國畫在表現形式上具有共同性。第一點指出,書法和國畫具有類似的產生方式,第二點指出,書法和國畫在表達方式和表現技巧上有共同之處。

那麼花花今天就通過第二點含義中所提到的技法中的

筆法這一角度來和大家聊聊書畫同源吧~

筆法在書法和國畫中的重要性

筆法在書法中的重要性

筆法,顧名思義,即為用筆的方法。書法中的筆法十分豐富,有側鋒行筆、中鋒行筆、逆鋒起筆、枯筆的使用,甚至包括提按的動作,筆的顫動扭轉等等。書家往往利用不同的筆法,一來表現書法的藝術性、多變性、靈動性,二來確立獨屬於自己的風格,三來表達心境與情緒。因此,筆法對書家展現書法之美、確立自身藝術風格以及表達自己的心境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筆法在國畫中的重要性

“骨法用筆”為謝赫六法的第二法。唐代畫家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夫象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於本意,而歸乎用筆。”骨法用筆僅次於氣韻生動,從中亦可看出筆法對於國畫的重要性。“氣韻生動”實為可遇而不可得之境界,然而氣韻生動的達到決離不開用筆。國畫中勾、皴、擦、染、聚鋒、散鋒、中鋒、側鋒等等眾多筆法對畫面的豐富性和層次性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筆法的精益求精亦成為歷代畫家苦苦追求所謂氣韻生動的必經之路。

書法和國畫中筆法的聯繫

枯筆的運用

枯筆在書法和國畫中都得到大量應用。枯筆在書法藝術中極具擴張力,一幅書法作品在創作過程中若將枯筆使用得當,則會讓作品在渾厚凝重間體現一種自然灑脫的境界,枯筆對於書家情感的表現也尤為重要。對於國畫,枯筆的使用更為普遍,對於秋景中淒涼蕭瑟氛圍的表現尤為重要,尤其是對於枯松的枝幹或是植物的枯藤多用枯筆勾畫而成,在石法中,利用焦墨皴出其表面的紋路來表現其質地和滄桑感。書法家陳步揚的枯筆書法作品與畫家徐渭的雜花圖中某段枯莖有著相似的表達。

徐渭 《雜花圖》(局部)

從筆法角度淺論書畫同源

從筆法角度淺論書畫同源

傅山 《即事戲題》

中鋒與側鋒的轉換

中鋒行筆和側鋒行筆是兩種不同的用筆方法,中鋒行筆圓潤飽滿,側鋒行筆更為凌厲。在書法中,楷書、篆書多用中鋒行筆,來表現其規整。而行草就會將中鋒和側鋒相結合,體現其多變的用筆方法,所謂“正以主骨,側以取態”,側鋒用筆也更好地表達書家的情感和意境,同時加強字字之間的連帶關係。在國畫中,竹葉形態各異,畫家常採用側鋒行筆來表現不同形態下的竹葉,在尾部利用筆鋒的改變來完成塑造。

從筆法角度淺論書畫同源

從筆法角度淺論書畫同源

從筆法角度淺論書畫同源

趙昌 《蟲竹圖》(局部) 鄭板橋 《墨竹圖》(局部)

從筆法角度淺論書畫同源

從筆法角度淺論書畫同源

蘇軾 《一夜帖》(局部)王羲之 《頻有哀禍帖》(局部)

利用提按增強表現力

提按動作是書法和國畫中及其重要的表現手法。一幅書法作品如果缺少提按動作的展示,那就意味著所有的筆畫都趨於相同的粗細,這顯然是不符合審美的要求的。筆畫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是在用筆過程中依靠提按的動作來體現。提按對於國畫而言,更是對物象表達的重要筆法,所謂萬物於動,相對而靜。國畫的線條、塊面之間對比由提按來表現,線條的本身也因為提按動作而變的更為豐富和具有表現力,國畫中的樹法、石法、雲水法等無不以提按為基礎來實現對物象的造型和表現。

戰筆的運用

戰筆又稱為“顫筆”,作為一種筆法,因行筆過程伴隨顫動,表現出的線條呈現顫動狀而名。不論是在書法還是國畫中,行筆若為簡單拖行,沒有提按、緩急、起伏變化,點畫必然單薄扁平,線條缺少遒勁的效果,也無澀勢可言。戰筆的運用使書法線條有寒松霜竹的遒勁感,令國畫的某些物象如書法中的筆畫一般,書畫同源的意味頗深。歷代書家中,善於運用戰筆的書家甚多,其中黃庭堅的筆勢頗為顫抖,一筆之內動作可有五六甚至更多,其橫畫有如畫中的流水波濤,豎畫有如畫中的枯鬆勁枝,從某種程度上可謂可書可畫:其整體自然為書的範疇,而其單字,一畫的處理難言其不為畫。

黃庭堅 《龐居士寒山子詩》(局部)

從筆法角度淺論書畫同源

從筆法角度淺論書畫同源

從筆法角度淺論書畫同源

“河”“無” “人”

結語——一致的筆墨追求

中國書法和繪畫藝術在筆法的運用上有著一定的共通性和規律性。元代書畫家趙子昂雲:“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

各位師友您認為呢?

歡迎到文章最後面留言板留言表達您的觀點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