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七律 · 長征精品教案+教學反思

人教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七律 · 長征精品教案+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會寫3個生字。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詩意,掌握七言律詩的體裁特點,掌握詩歌的朗讀節奏。

4.瞭解詩歌語言的藝術性和誇張手法的運用。

5.瞭解紅軍在長征中所表現出的大無畏的革命英雄氣概和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

1.體會關鍵詞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深情,感悟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體會紅軍在長征中所表現出的大無畏的革命英雄氣概和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瞭解長征

1.師:同學們,你們聽說過二萬五千里長徵嗎?你們知道哪些發生在長征途中的故事?(學生自由舉手說一說)

2.結合“資料袋”內容,教師簡單介紹二萬五千里長徵的背景知識。

3.師:毛主席在長征途中寫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今天讓我們跟隨毛主席一起走進《七律·長征》。(板書課題)

二、自學詩歌,掃清字詞障礙

1.出示學習要求。

(1)自由朗讀詩歌,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藉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書寫規則。

(3)根據註釋或通過查字典、詞典理解詞語。

(4)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分小組討論交流。

2.學生按要求自主學習。

3.小組派代表交流自學成果。

三、細讀詩歌,理解詩意

1.教師指導:讀每一句詩時,先理解句中詞語的意思。

2.再讀詩句,指名說詩句的意思。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紅軍戰士不害怕在長征中遇到的無數艱難困苦,這些艱難困苦在紅軍眼裡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五嶺山脈那樣高低起伏,綿延不絕,可在紅軍眼裡不過是翻騰著的細小波浪;烏蒙山那樣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可在紅軍看來,不過像在腳下滾過的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金沙江兩岸是懸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擊著兩岸的山崖,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大渡河上的瀘定橋,只剩下十三根鐵索懸掛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讓人有寒氣逼人的感覺。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更讓紅軍戰士欣喜的是翻過了千里皚皚白雪的岷山,從心情豁然開朗,個個笑逐顏開。

3.朗讀全詩。

四、指導朗讀,總結全詩

1.教師指導: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全詩共八行,每行七個字,每兩行為一句,共四句,分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2.指導朗讀:教師先範讀,從節奏、重音、韻腳、感情等幾個方面進行指導。學生練習,要求讀正確,讀流利,讀出節奏。

3.師總結:這首《七律·長征》氣勢磅礴,格調高昂,向我們展現了紅軍戰士在長征途中的一幅幅圖畫。下節課我們將更加深入地學習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歌曲導入,烘托氛圍

1.課件播放歌曲《七律長征》,學生仔細欣賞。

2.師: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這首詩歌寫於1935年10月,當時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途中紅軍戰勝的艱難險阻,毛主席揮毫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這節課讓我們一起來領會詩歌所飽含的精神氣概。

二、誦讀詩歌,整體感悟

1.指名朗誦《七律·長征》邊讀邊思考:全詩是圍繞哪一句寫的?(第一句)

2.學生自由舉手朗讀第一句,談談自己的體會。

3.有感情地齊讀第一句,你從中體會出紅軍的什麼精神?是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紅軍的精神的?

(紅軍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是從“只等閒”一詞中體會出來的。)

過渡:我們從哪些詩句中可以看出“紅軍不怕遠征難”呢?讓我們繼續深入學習,體會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精讀詩歌,體會感情

1.指名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思考:從哪些詩句中可以看出“紅軍不怕遠征難”?(學生自由舉手說一說)

2.研讀詩句,體會詩句飽含的感情。

(1)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①師:你從哪些詞語中讀懂了紅軍長征艱難?(萬水千山,遠征難)

②師:你又從哪裡讀懂了紅軍戰士不怕難呢?(只等閒)

③指名讀,齊讀。

④教師小結:這句詩高度概括了紅軍戰士在毛主席和黨中央的統率下於整個長征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亙古未有的英雄氣概和百折不撓的勇毅精神,顯示出紅軍戰士鋼鐵般的革命意志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也給全詩奠定了輕快豪邁、氣度不凡的基調。

(2)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①師:這句詩中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長征艱難?(指名答)

②師:紅軍戰士們害怕嗎?(自由答)你從哪裡感受到他們的不怕難呢?(騰細浪、走泥丸)

③思考:逶迤的五嶺、磅礴的烏蒙山,在紅軍的眼裡只是翻騰的細浪、滾動的泥丸,你從中感受到什麼?

④小結:這句詩緊承上句的“萬水千山”,先具體寫山。這樣有意縮小人的視覺比例,正是為了反襯紅軍敢於藐視並戰勝一切困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

(3)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①師:這句詩中,你從哪裡感受到長征的艱難?(雲崖、大渡橋橫鐵索寒)

②(課件出示瀘定橋圖片)教師簡要介紹瀘定橋。

③師:你又從哪裡感受到紅軍戰士的不怕困難呢?(暖)

④教師引導:金沙江,大渡河,這一暖一寒,帶給你怎樣的感受?(男女生互讀)

⑤小結:這句詩是寫水,既實寫紅軍長征途中搶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的兩次戰鬥,又虛寫紅軍長征途中跋涉的無數道急流險灘。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①師:你從哪裡感受到長征的艱難?(千里雪)

②師:那你又是怎麼感受到紅軍戰士的“只等閒”呢?(喜)

③默讀詩歌。思考:紅軍戰士遇到了哪些“喜”?“更喜”指什麼?(翻過雪山,就迎來了長征的勝利。齊讀)

④小結:寫長征的最後路程,是全詩的高潮。“更喜”二字,既表現了紅軍戰士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的樂觀主義精神,又表現了紅軍戰士對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嚮往和自信。“三軍”一詞,充分表達了毛澤東對紅軍隊伍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四、合作探究,總結歸納

1.師:這首詩用藝術手法為我們具體展示了幾幅紅軍長征途中威武雄壯的“徵難圖”?你最欣賞其中的哪一幅圖?說說理由。

明確:五幅“徵難圖”——越五嶺、跨烏蒙山、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詩句從對典型場景和事例的描述,對共產黨人和紅軍戰士不畏艱險、藐視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等方面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2.小結詩歌主題:本詩熱情洋溢地歌頌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擁有無比頑強的生命力和戰鬥力。

五、總結拓展

偉大的長征雖然早已結束,但紅軍的英雄形象還留在我們的記憶中。課後請同學們閱讀毛主席的另外一首歌頌長征的詞《憶秦娥·婁山關》。

【教學板書】

5.七律·長征

遠征難→只等閒(總起)

萬水千山→五嶺、烏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分述)

三軍過後→盡開顏(總結)

(藐視困難、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主要採用以讀代講的方式,引導學生高聲朗讀課文,領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詩的音韻美和節奏美,逐步培養學生欣賞和朗誦詩歌的能力。在精讀詩歌教學環節中,我通過引導學生研讀詩句的方式,讓他們體會詩句飽含的感情。

通過這首詩歌的教學,我發現學生對於詩歌的學習興趣還是不太濃厚,對於詩歌的內容還沒真正理解,也沒有真正感悟到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強。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多從自身找不足,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人教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七律 · 長征精品教案+教學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