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馳電掣中的幸福記憶

風馳電掣中的幸福記憶

9月28日,一群摩托車發燒友在渭河城市運動公園附近騎行。

風馳電掣中的幸福記憶

20世紀60年代上海自行車二廠製造的“幸福250”摩托車。

風馳電掣中的幸福記憶

20世紀80年代陝西渭陽柴油機廠生產的“渭陽50”摩托車。

風馳電掣中的幸福記憶

“嘉陵CJ50”摩托車。

風馳電掣中的幸福記憶

20世紀60年代,西安交通大學摩托車隊在訓練(9月23日翻拍)。

風馳電掣中的幸福記憶

“摩托車在中國”展覽上的“長江750”摩托車。

風馳電掣中的幸福記憶

9月24日,群眾在西安市城市影像博物館參觀“摩托車在中國”展覽。

摩托車作為一種交通工具,在我國交通事業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的摩托車工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摩托車,代表著一種情懷。

從“單缸”到“雙缸”再到“四缸”,摩托車承載著工業起步時期人們對工業崛起的期盼,更承載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摩托車正在從日常的交通工具向個性化、趣味性的出遊新方式過渡。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摩托車見證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定義。

摩托車曾是有錢人的標誌

195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第六汽車制配廠生產出我國第一輛摩托車,定名為“井岡山”牌摩托車。它的誕生掀開了新中國摩托車發展史的首頁。“井岡山”牌摩托車的原型車是德國的“ZUNDAPP K500”型摩托車。此後,我國多個汽車製造廠紛紛製造出多種摩托車,但多為軍用。

1960年3月,上海自行車二廠製造出15輛“250”型樣品摩托車,即第一代“幸福250”摩托車。隨後,“幸福250”摩托車產量逐年增長,暢銷不衰,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批量的摩托車生產型號之一。自此,摩托車逐漸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佔據了一席之地,成了一個令人開心與振奮的詞語,頻繁出現在各種場景中。

2019年9月24日,在西安市城市影像博物館,一場名為“摩托車在中國”的展覽正在舉行。“長江750”“幸福250”“輕騎黑老鴰”“嘉陵CJ50”,這些耳熟能詳的摩托車名稱,還有關於摩托車的票證、掛曆和年畫,將參觀者關於摩托車的記憶拉回從前。

出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周治國在西安一家事業單位就職,從20多歲至今,他先後騎過六七輛不同型號的摩托車。從早年的“長江750”到“南方NF125”,再到如今的“哈雷”。“30多年前誰要是能騎著摩托車上街,那比現在開輛豪華跑車都讓人豔羨。”周治國說,摩托車對於他而言,是一種情懷,他希望通過克服騎行中的一路坎坷來挑戰自己、突破自我,豐富自己的人生。

大量上市 摩托車步入百姓生活

改革開放後,我國的摩托車工業發展進入快車道。1979年,國營嘉陵機器廠用不到半年的時間,造出了中國第一輛民用摩托車——“嘉陵CJ50”。隨後,嘉陵摩托車風靡全國,成為國內摩托車的代名詞。

隨後,浙江溫嶺摩托車總廠的“西湖250-B”摩托車、上海易初摩托車公司的“幸福125”、南方航空動力機械公司的“南方NF125”等摩托車也紛紛量產上市。

1978年至1991年,我國的摩托車產量由2.19萬輛增加至131.73萬輛,車型、排量也更加多樣化。到1993年,我國摩托車產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車生產國。20世紀90年代,“嘉陵”“建設”“輕騎”成為我國知名度最高的三大摩托車品牌。從城市到農村,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騎摩托車出行。

多元、個性、科技、環保的新形象

進入21世紀,受汽車消費高速增長等多重影響,摩托車不再像以前那樣風光。2012年至2018年,我國摩托車年銷量從2120萬輛降至1396萬輛,減少了34.15%。

2018年,我國的高端大排量摩托車、娛樂消費型摩托車市場火爆。究其原因,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交通方式日趨多元,中大排量摩托車開始受到中青年消費群體的青睞。近年來,在西安,許多市民開始選擇購置中大排量摩托車出行,以體驗更多的駕駛樂趣,享受更便捷的通勤。

“騎行開啟了我的第二種人生。”今年30歲的張雨航在西安高新區一家互聯網企業上班。2019年初,在朋友的勸導下,她花8000元買了一輛型號為“春風狒狒”的跨騎類摩托車。第一次騎車去單位,同事們瞬間炸了鍋,紛紛圍上來拍照。“買摩托車的初衷其實很簡單,上班有時候需要到處跑,開車、坐公交車都不夠方便,看到身邊有人騎摩托車既拉風又很方便,自己就動了心。”張雨航說。

現在,騎摩托車出行,已經成為張雨航的主要交通方式。摩托車正在以多元、個性、科技、環保的新形象,重新吸引著人們關注的目光。本報記者 李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