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圈人事大動盪,繼2萬藥代被裁後,76位核心高管相繼離職

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

——原央視主持人、著名互聯網投資人張泉靈

隨著新一輪醫改的不斷深入,醫藥這個曾經攫取時代紅利的行業似乎陷入了困境。不斷傳出的藥企大幅裁員的風聲,更是對其傷口上撒鹽,雪上加霜。

近期,有消息曝出不論是集採中選藥企,還是掉標藥企都在大量縮減銷售團隊,“中標要代表幹啥?不中標要代表幹啥?”是醫藥代表現階段最真實寫照:

據多家媒體報道,賽諾菲已在解散波立維的醫學團隊以及銷售團隊,其中有部分人員已分流到其他團隊。此外,賽諾菲的賠償政策也在網絡瘋狂流傳。對於該事件,賽諾菲官方雖已闢謠,但筆者個人覺得也並非空穴來風。

藥圈人事大動盪,繼2萬藥代被裁後,76位核心高管相繼離職

賽諾菲的波立維(硫酸氯吡格雷)在前不久的4+7擴圍中,以2.55元每片的低價中選。作為原研藥,波立維此番降價可謂誠意滿滿,在獲得市場空間的同時,自身的利潤也大幅跳水。在利潤銳減的情況下,中選企業不僅要擠壓中間環節,同樣也要削減相關產品銷售團隊,裁員只是時間問題。

此外,在“4+7”擴面集採中,嘉林藥業的阿託伐他汀鈣產品“阿樂”未能中標,同樣宣佈解散銷售團隊。

藥圈人事大動盪,繼2萬藥代被裁後,76位核心高管相繼離職

相較於去年“4+7”集採未中標,還可以在非“4+7”地區繼續做市場,還有零售可以做。今年則不同,集採全面無死角,產品未中標則意味著失去了全國公立醫院的市場,銷售團隊只能轉崗或者就地解散。尤其對於只有單一品種,一條生產線的企業而言,未中標則意味著整個的公司市場幾乎全部淪陷,銷售團隊只能就地解散回家,沒有其他選擇。

嘉林藥業便是國內整個仿製藥企行業的縮影,隨著第三輪、第四輪……集採的全面推進,整個醫藥代表大裁員的時期必然來臨。

而這所有的一切,和帶量採購密不可分,換句話說,是帶量採購動了藥代“奶酪”。

營銷基因模糊,銷售不在不可或缺

據官方數據統計,2018年我國有1.3萬個藥品代理商和近300萬醫藥代表。數據顯示,2018年帶量採購以來,醫藥代表離職率明顯上升,70%的藥代準備轉型,20%的藥代已在轉型中。

醫藥代表作為隱藏在藥品銷售鏈條上不可或缺的一員,在帶量採購之前,藥代可以通過自己的關係與資源將藥品推廣至醫院。當帶量採購給藥品營銷設定了自驅模式後,中標藥品得到了市場份額,醫藥代表不再是推動產品優秀的關鍵,營銷基因慢慢被模糊,銷售團隊不再不可或缺,醫藥代表變得更加格外難熬。

因此,在監管手段保證供應量的前提下,營銷模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企業不再需要那麼多營銷隊伍擴大銷售量。

藥價水分被擠,藥企利潤銳減

所謂帶量採購,就是實現“以量換價”。

依照去年12月公佈的“4+7”帶量採購試點地區集中招採中選結果,25個藥品中選,中選價平均降幅達52%,最高降幅達到96%。而在今年9月進行的集採擴面,藥價再次大幅縮水,與聯盟地區2018年最低採購價相比,中選價平均降幅59%,與“4+7”試點中選價格水平相比,平均降幅25%。藥價的大幅降低,直接影響著藥企的成本投入。

據統計,2018年,A股所有298家上市藥企(剔除已退市的*ST長生)的銷售費用合計達到了2434.14億元。在全部發布2018年年報的藥企中,有34家銷售費用在總營收中的佔比超過50%。

長期以來,銷售費用較高的藥企確實不在少數,而且從各上市公司年報來看,不少賺錢的藥企都擁有龐大的銷售隊伍。他們的銷售隊伍動輒過萬人,或者4000-5000人 。而且這些大企業在銷售費用方面也不吝嗇,費用均在45億元以上,銷售費用佔比大多在30%以上。

帶量採購後,降低了原來藥品的流通環節成本,擠掉了藥品進銷的“水分”,企業所得利潤也隨之銳減,根本不足以支撐原先高額的銷售費用,在此情況下,大幅裁員將不可避免。

新規則主導下,倒逼藥企轉型升級

在帶量採購倒逼下,無論跨國藥企還是國內企業都在加快人員和戰略調整的腳步,都會跟隨政策和市場不斷地進行戰略調整。

有業內人士統計,2018年以來,輝瑞,賽諾菲,諾華,GSK等知名跨國藥企裁員總數就接近2萬人。


藥圈人事大動盪,繼2萬藥代被裁後,76位核心高管相繼離職

而本土龍頭企業,如恆瑞醫藥、石藥集團、科倫藥業等,儘管沒有直接的大規模裁員消息傳出,但是以其轉向創新藥和高端仿製藥的計劃看,其內部人員洗牌也可以預見。

今年以來,無論是跨國藥企還是國內的上市公司,這些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及核心高管人員頻繁離職。據不完全統計發現,截止9月底,已有超過數十家藥企的核心管理人員相繼離職。在眾多重要高管紛紛離職的背後,恰恰是醫藥行業應對變局,藥企面臨生存困境的現狀。


藥圈人事大動盪,繼2萬藥代被裁後,76位核心高管相繼離職


毫無疑問,在帶量採購主導的新規則之下,越來越多企業將加入到戰略調整的隊伍中,產業轉型升級必然要有匹配的藥代,從這個角度來說,傳統的醫藥代表已成為企業負擔,人員結構優化已在所難免。

帶金模式必將消亡,營銷邁入“新時代”

在帶量採購模式下,中標產品的極低售價使得藥企必須大幅度壓縮市場營銷費用;非中標產品或者中標產品的跨品類競品,由於無法進院銷量會銳減,也要被迫跟隨削減推廣費用。

在此情況下,藥企不可能或者只有極少的費用回扣能夠支配。此外,在國家反商業賄賂、兩票制、醫藥代表管理制度等政策的不斷出臺和完善的情況下,靠關係、回扣銷售的醫藥代表已無法適應當前行業的發展,以“帶金銷售”為主的模式必將消亡。

醫藥營銷回歸學術本質已成必然,未來醫藥產業需要大量擁有系統性學術推廣經驗、高度專業化、精通線上線下整合營銷的專業化醫藥銷售精英。這也要求藥企必須向合規營銷轉化,通過構建合規學術營銷體系,進行低成本、廣覆蓋營銷,並可以有效管理學術推廣證據鏈,高效地進行學術信息傳遞。在此情況下,數字化營銷或成各大藥企首選。

總之,不論是藥代還是藥企,時代的車輪已經滾滾而來,轉型的趨勢已成定局,無論你願意或不願意,它都勢不可擋的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