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美國一部電影需要那麼高的成本?

gaodaf21


一百分鐘的電影動不動就兩三億美金要知道接近20億人民幣?這麼多錢用到哪了?

況且電影裡80%左右都是人們的對話這不產生什麼費用,剩下20%可能是電腦特效但看下他們電影特效在一個藍色幕布裡面拍的加上電腦製作也不見得需要幾百萬人民幣吧?

還有美國很多大片的演員都不用明星這樣看來100分鐘電影不算對話那20分鐘特效等於沒秒種就砸毀一輛瑪莎拉蒂是不是有點驚人?

種種問題浮現,說明你不瞭解好萊塢電影

今天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好萊塢電影的製作為什麼那麼高?

《泰坦尼克號》(1997)

>製作成本:284,031,919美元

>全球票房:3,136,008,335美元

製作《泰坦尼克號》確實是下了血本。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在墨西哥建造了一個巨大的水箱,並且搭建了24英畝的佈景,搭建、維護佈景成本驚人。而在拍攝細節上,導演也精益求精,全部的服裝、道具、臨時演員都必須真實還原當時的場景,這一切都推高了生產成本。

《霍比特人:意外之旅》(2012)

>製作成本:265,397,518美元

>全球票房:1,079,640,891美元

《霍比特人:意外之旅》是2012年票房第五高的電影。由於大部分場景在新西蘭拍攝,演員和劇組人員共搭乘了6,750架國內航班到新西蘭,光交通費用就花銷驚人。為了讓電影更加流暢,本片採用每秒48幀格式拍攝的電影,這是電影史上的第一次。

《阿凡達》(2009)

>製作成本:478,792,250美元

>全球票房:3,136,279,608美元

《阿凡達》是有史以來最昂貴的電影,僅在市場營銷和推廣方面就投入了1.5億美元。不過,與開了掛的票房相比,4.7億美元的製作成本可以說是小菜一碟。據悉,這部電影最大的花費是使用新電影製作技術和圖形制作技術,以及專門僱用了一位語言學家來創造一種新的語言。值得一提的是,《阿凡達》堪稱首部真正意義上的3D影片,註定會在電影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2015)

>製作成本:340,190,574美元

>全球票房:1,449,070,584美元

這個漫威系列成本高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影片大量使用了計算機合成圖像技術,以及往返意大利、韓國、南非、孟加拉國和英格蘭等五個國家拍攝。毫不誇張地講,影片裡每一個場面都是用厚厚的美元鋪出來的,光是看酷炫的特效也能值回票價了。

《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2015)

>製作成本:314,876,938美元

>全球票房:2,118,383,192美元

約4000萬美元的製作預算用於支付主演哈里森·福特、馬克·哈米爾和凱麗·費希爾的片酬。

《侏羅紀世界》(2015)

>製作成本:221,237,064美元

>全球票房:1,720,208,939美元

《侏羅紀世界》是繼《復仇者聯盟》之後第二部能在一個週末北美票房狂掃2億美元的電影。

伴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拍攝電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容易。恢弘的場面、逼真的特效和強大的演員陣容,幾乎成為好萊塢大片的標配,電影的製作成本也因此水漲船高。在過去20年裡,好萊塢便陸續用真金白銀打造了一批堪稱“史上最貴”的電影,每部電影動輒數億美金的投入。

在介紹和探討具體情況之前,首先來了解好萊塢電影經濟所需知道的一些關鍵詞:

本土:美國和加拿大(亦即“北美”)地區的電影發行

國際:世界其他地區的電影發行。在某些情況下,電影公司只有本土電影發行權,而由另一公司獲得國際發行權(反之亦然),例如,派拉蒙擁有《丁丁歷險記》的本土發行權,而索尼則掌握國際發行權

影院:涉及影院上映(即在電影院裡)

家庭娛樂(或“家庭視頻”或“Home Ent”):DVD、藍光、以前的VHS及在線流媒體服務形式的電影發行

付費電視:收費電視頻道,包括英國的Sky Cinema和美國的HBO等有線電視網絡

免費電視:免費電視,一般是公共廣播或有廣告支持。包括英國的BBC和美國的ABC

視頻點播(VOD):在線流媒體服務(如iTunes、Netflix和Amazon Prime)

按次付費節目(PPV):在某些地方依然活躍的一種VOD舊形式,觀眾付費收看加密調度傳輸的電影

熟悉了術語之後,讓我們開始探索好萊塢大片成本與回報的旅程。

第一項大成本——預算

要計算發行一部電影的最終成本,第一步是瞭解電影公司的電影拍攝成本(即電影預算)。這在業內往往被稱為“底片成本”(Negative Cost),因為這是製作第一版影片(過去為電影底片)的成本。這一製作過程,包括四個階段:

準備階段:獲得最終劇本

前期製作:組建團隊,進行拍攝規劃

製作:拍攝電影

後期製作:剪輯、視效、聲效設計和音樂

其中大部分演職人員的工資成本計入預算,但可能不包括支付給導演或主演等主要工作人員的全部金額。這些人員可根據電影的票房表現獲得額外片酬(即“權變片酬”,Contingent Compensation)或在支付完所有應付款項後獲得剩餘款項的分成(即“利潤分成”,Profit Participation)。

近幾十年,電影預算的增速遠超通貨膨脹。在1995-2004年這十年間,有60部成本超過1億美元的好萊塢電影發行。之後的10年(2005-2014年),這一數字增至197部。

隨著時代與科技的的進步,好萊塢電影的製作成本還在升高

實時的造價與物價,小編認為每部電影他的製作成本昂貴的同時,影片也是會非常精彩的,精彩的製作帶動的市場也是不一樣的。

《加勒比海盜5》、《速度與激情8》、《變形金剛5》、《銀河護衛隊2》,這些今年將映或者在映的好萊塢大片平均投資都過了2.5億美元,換算成RMB的話,達到了17億元左右的高度,這是什麼概念?國內在今年春節檔票房最高的《功夫瑜伽》票房就是17億元,如果成本達到17億元的話,單純想在內地盈利,那票房至少要達到50億(盈利和分成稍後解釋)。

有人說中國電影與好萊塢的電影相差了20年,甚至更多,許多觀眾都喜歡看好萊塢影片,認為要比中國影片刺激,無論是演員還是配音上面,都是外國的好。除了商業化操作外,中國電影與好萊塢電影還有哪些差距?為何中國往往把大量資金花在演員上面而非,電影道具或者製作上面?

根據我們電影國情來看一下,中國電影類型化比較單一,在視覺上呈現不夠豐富,所以要想讓電影在市場上呈現明顯的差異,把錢花在明星身上是最有效果的

另外我們都有一種感覺,就是有明星的電影相比於二線演員,票房要普遍的高,觀眾期待性也更高,現在這種明星錯覺也會導致資金更傾向於嚮明星流動。而那些真正符合電影氣質和能力的演員,他們就未必能獲得相應的回報了

其實從最簡單的角度想象一下:當一部國產片說自己很好看,你們快來看的時候,我敢說大多說人都不信。而當一部國產片說自己有很多大明星,你們快來看的時候,大多說人都會相信,因為明星帶來的效應往往是巨大的

從2018明星電影片酬排行榜上可以看到,最高的成龍都達到了8000萬,而范冰冰也是電影片酬1500萬,電視劇片酬一個億

而相比於中國電影,好萊塢電影更願意將資金用在道具和特效上面,熟悉《美國隊長3》的小夥伴,應該很熟悉裡面的劇情。其中有一幕是美國隊長從窗戶跳到另一個樓頂平臺,這麼刺激的一幕,完全是特效做出來的。美國隊長和黑豹一起看向窗外的美景,也是特效!而且是後期一層層疊上去的!甚至裡面的飛船也是完全靠模擬軟件完成的,著陸的大陸也是後期製作的特效…..

更刺激的是《美國隊長3》的成本大約在2.5億美元,而花在特效上面的製作費用大概在1.5億美元,也就是大約10億人民幣!!!

另外每一部好的影片都離不開好的宣傳。宣傳不給力,效果減一半。而中國影片與好萊塢影片在宣傳上面最大的區別就是,他們宣傳的永遠是電影本身,無論是導演還是演員,他們講儘可能多的心力和成本放在電影本身的效果和劇情的宣傳上面,而很少花心思在演員的私人問題上面去八卦

最後,如果影片的表現包括:演員、劇情、剪輯、特效、宣傳。這五個方面你們會怎麼排序呢?


張大仙張仙友Y


其實美國的電影製作是分層次的。一般來說,過億美元的就可被稱為大製作了。過5億美元的可以稱為超級大製作,這樣的電影數量非常有限。幾年可能也就碰上一部。按現在的行情,一部標準的大製作,大約在2~3億美元。此類電影的產量其實不是很高,一般年產量大約在20部左右。美國全年製作的能夠進入院線的電影,大概在300~400部。其實從數量上看和中國差不多。也就是大製作的美國電影,大約在全年總產量的5%~7%左右。可見在電影總產出當中佔比不高。

美國大量的進入院線的電影還是中等投資的類型片。以前的劃分標準是投資規模在2000萬左右。現在由於投資門檻提升了,可能會更高一些。還有就是少部分小成本的製作電影。在歷史上也不乏創造票房奇蹟的這樣的電影,比如女巫布萊爾。而類型片投資規模比較小,所以對票房的要求就比較低,回報率是比較穩定的,所以成為了美國電影投資的主要對象。而且,這實際上也是反映美國電影工業實力最具有代表性的領域。

大製作電影是美國電影工業的高端產品。只有少部分有實力的大型電影公司才有能力投資,比如迪士尼,索尼。此類電影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高度依賴海外票房。而且也是在國際上代表美國電影工業形象的。可以說真正做到全球發行的美國電影,也就是這樣的大製作電影了。中小製作的美國電影一般是不會進入中國院線市場的。我們中國人對於美國電影的認知,其實大體上也就等同於這樣的大製作美國電影。所以才會有提問者這樣的心態,認為美國人拍一部片子為什麼要花那麼多錢?

那麼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美國這種大製作電影的籌備和拍攝週期普遍比較長。一般需要2~3年。週期越長,花錢當然就越多。對比中國,就會有很明顯的差別。大陸電影的製作週期一般在一年到一年半左右。香港電影尤其是低成本電影的製作週期是非常短的,巔峰時期香港電影的製作週期可以短到一個禮拜。之所以這麼長週期,除了美國人做事相對刻板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美國的電影從業者也講究8小時5天工作制。而目前大陸和香港的電影製作,幾乎沒有採用這樣管理模式的,而是普遍採用項目制,換句話說連續加班是非常普遍的。這種刻板的工作模式自然也會加長週期。

電影本身就是一個項目公司,而美國是一個訴訟和法律意識非常強的國家,所以項目合作的時候,就不得不進行漫長的談判和簽約,在這個過程當中會有律師,保險公司,中介機構等一系列相關的外圍團體參與進來,自然也就會使得整個過程變得極為漫長,而這些機構本身也要參與電影行業的利益分成,自然也就增加了成本。

大製作的電影一般都需要大場面和特效。前者就是所謂的道具特技,後者就是電腦特技。無論是哪一種都很花錢。而這個又作為美國式大片的一種象徵,是其吸引海外觀眾的重要因素,不可能缺少。

演員的高片酬也推高了大製作電影的製作費用。中國演員的高片酬引來了社會的不滿,實際上在美國也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美國媒體把單片片酬超過2000萬的演員視為頂級演員,稱之為2000萬俱樂部。在大概10年前的時候,這個俱樂部的成員只有不足5個人,當時片酬最高的是湯姆克魯斯。而時至今日,2000萬俱樂部的成員已經多達數十人。除了頂尖演員以外,其他演員的片酬也跟著水漲船高。

市場競爭因素也是迫使製作費持續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可以說大片創造高票房已經是一個商業規律,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各大型電影公司不得不在大製作上面砸錢,否則就會在市場競爭中落於人後。


zyb38537240


主要是花在特效和場景還有道具上,比如美國大片那些坦克飛機都是去租來的,而且美國有專門這樣的道具公司,租金也是相當昂貴的。


特效就不用說了,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去操作,而且國外的人力資源也是相當昂貴的更不要說技術性的人力資源了。


還有就是場景了,梅爾吉布森當初在導演《鋼鋸嶺》時,就花了幾百萬買下一個農場,然後再把農場炸的底朝天來營造出一個真實的戰場。

不過他們的演員片酬卻不會很高,不會和我們一樣動不動就上億的片酬,《碟中諜》第四部裡面有一個阿湯哥扒飛機的片段,當時劇組被採訪時說了句:“我們也很當心阿湯哥,畢竟把一個身價幾百萬美元的明星掛在飛機外面。”而阿湯哥也算是國際明星了才幾百萬美元的身價,我們隨便一個鮮肉都上億片酬,所以電影的質量差距就出來了。



偽大叔經典影視


電腦特效的成本相當高,海底總動員裡邊鯊魚出現幾秒的一個鏡頭,就需要製作兩個月的時間。一部科幻大片甚至需要上百名特效人員。還有如果請大牌明星,片酬都是千萬級。還有經常會用到直升機拍攝,各個方面造價都要比中國多得多。國內的報價我不確定是不是有虛報,你懂的。另外國內拍攝因為很少用特效,一般實地拍攝,這樣演員,劇務都要一起,算下來花費也是不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