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学上来看,“二里头”和“石家河”谁才是真正的“夏都”?

许宏也不认同吴文结论(注:2016年8月5日,《科学》杂志发表吴庆龙等学者的《公元前1920年的洪水爆发为中国传说中的大洪水和夏朝的存在提供依据》),但在讨论该问题时强调二里头文化不是从公元前1900年出现的,“这篇文章里的大洪水就和二里头文化形成了年代学上的冲突。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他又说:“二里头文化第二期才大量使用青铜器,都不早于公元前1700年。这也跟公元前 1900年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讨论还带有一种先定的角度: 将二里头当作中国青铜器时代开端以及夏王国存在的指标。对此笔者要反问:根据什么资料将没有发生过也不会发生长期洪水的地方视为大禹所在之地?为何附近没有适合于开采的金属矿却要被视为青铜时代的开端?为何将时代甚晚、规模不大且不甚富裕的城址当作传说中的夏王国的中央?

从考古学上来看,“二里头”和“石家河”谁才是真正的“夏都”?

二里头遗址复原图


许宏指出:“我们在二里头发现了最早的青铜礼器群。”这种说法恐怕也要存疑,二里头、二里岗文化青铜器不多且零碎,很难看到组合群。同时代的盘龙城却发现很多墓葬,无论器物组合、纹饰规律都表现出很完整的丧礼制度,笔者曾在《天神与天地之道》一书中对盘龙城青铜礼器的内在意义进行过分析。许宏又指出:“二里头都邑……是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或者说最早的中国。”二里头规模不大(城内0.12平方公里,遗址规模不大于3平方公里,相比之下,石家河城城内1.2平方公里,遗址规模不小于10平方公里),时代不早(比石家河城晚至少1500年),怎么能说它最早且广域呢?

从考古学上来看,“二里头”和“石家河”谁才是真正的“夏都”?

石家河古城示意图


至于中国青铜器文化发生的年代,远早于二里头文化,也早于公元前1900年。西北齐家文化、南方石家河文化中期都发现青铜合金技术。 至于红铜,比邻鄂东南大矿区的江汉地区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已有认识。

从考古学上来看,“二里头”和“石家河”谁才是真正的“夏都”?

甘肃齐家遗址发现的青铜器

从考古学上来看,“二里头”和“石家河”谁才是真正的“夏都”?

石峁古城发现的青铜器及制造青铜器的石范


夏王国有待考古佐证

二里头遗址所代表的实际上只是考古学的发现史,因其远在其他早期城址之前就被发现,而被作为时代标杆,并被有意识抬升为夏都。但现在考古学界已有更多认识,如二里头文化开始的年代,以前认为是公元前20世纪,现在修正为二里头一期始于公元前1735年左右,其建城与青铜礼器出现的时代,都晚于公元前1700年。至于夏王国建立年代,传说中留下自然科学可认定的数据,如《禹时钧命决》:“星累累若贯珠,炳炳如连璧”,描述大约两千年才发生一次的五星贯珠现象。通过历史天文计算程式,可知这种“天命”日期为公元前1953年2月24日;这很难是偶然巧合,学界已多次讨论大禹天命问题,班大维(David Pankenier)最早注意到这点,吴文也据此判断夏王国的年代。以笔者浅见,这种判断有科学基础。

《竹书纪年》还描述三苗的“三朝”不停下雨、地下水位上升、粮食收获及品质变差,百姓因此动乱,而“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组织克服洪水的工程建立夏王国等情形。考古与地质学材料证明,江汉地区在公元前2300─前1900年洪水肆虐,但从公元前19世纪开始,水位开始下降。 大禹显然不可能是没有治水经验、对江汉地形和气候不熟悉的北方人,也不可能没有能力组织治水。除得益于大禹的经验和能力之外,从他的时代开始,洪水破坏力下降,这在神话中都被当成是大禹治水的功勋。

从考古学上来看,“二里头”和“石家河”谁才是真正的“夏都”?

二里头遗址示意图


吴文准确指出公元前20世纪以来黄河流域气候偏干冷,但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在这种干冷气候条件下强行找出发生长期洪水的证据。

至于许宏的讨论,一方面把二里头作为夏王国存在的指标,另一方面指出,“夏朝在考古学上还无法确证”。笔者同意后一点。目前石家河考古发现都早于夏王国建立的年代,不过石家河遗址有未发掘的土城,学界看法不一致,或认为这是后石家河时代城址,或认为是西周时代城址。如果前者看法正确,就不能排除石家河土城与夏王国有关系。 同时也需要发掘两湖地区的20多座古城,才能了解上古文明的进程以及传说中所隐藏的意涵。

从考古学上来看,“二里头”和“石家河”谁才是真正的“夏都”?

石家河遗址出土的玉器


最后,笔者认为,杨升南先生《商代甲骨文所见夏代诸侯》一文,通过甲骨金文与传世文献的互补分析推论,殷周时有少量可能与夏王国曾有联盟关系的古国,其中之一为位于湖北随州的曾国;另外也提及六国贵族给殷王进贡占卜用的龟,其生活在长江流域,因此六国地望也靠近长江;其余两国地望不明。虽然文献资料零碎,只能作间接证据,但在考古和自然科学资料基础上,通过对文献进行谨慎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指明夏的真实地望。

( 作者:郭静云 作者单位: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1月08日 文章原标题:《积石峡洪水与大禹治水无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