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吕后为何让张良安然度过一生?张良的聪明之处在哪?

刘燕媚


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人在中国人心中已经成了智慧的代名词,尤其是张良更有中国“谋圣”之称。诸葛亮和刘伯温的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小说和民间传说的影响,有夸大的成分。张良的智慧则没有多少夸大的成分。张良在秦末汉初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我总结了一下,张良一共为大汉做了十五件大事:1、留地相遇;2、强攻南阳;3、智取峣关;4、鸿门宴;6、求封汉中;7、火烧栈道;8、迷惑项羽;9、下邑划谋;10、荥阳阻封;11、劝封齐王;12、四面楚歌;13、劝都关中;14、劝封雍齿;15、商山四皓。

因为张良的诸多功劳,他被称为“汉初三杰”之一。“汉初三杰”中的韩信被杀,并被夷灭三族;萧何虽然没有被杀,却曾经被关进大牢。只有张良从来没有被刘邦折辱,最终安然过完一生。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张良能够独善其身。

首先,张良非常聪明。他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所以建立大汉以后,张良以体弱多病为由,闭门不出。张良先是退居二线,基本上不再过问政治,也极少参与谋划。再是在山中练起了气功,专心研究道教,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张良的这种“明哲保身”的态度,让张良远离权力斗争的漩涡,也远离种种危险。张良最终能保持自己的名节不被侮辱,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和他能上能下的勇气有很大关系。

其次,张良的功劳主要在于谋划,而不在军功和政治。“汉初三杰”中,韩信的功劳最明显,也最容易引起刘邦的嫉妒。所以刘邦一定要除掉这个已经功高震主的韩信。萧何掌握着政治实权,他曾经控制整个关中,如果萧何有不臣之心,刘邦的后方基地有可能不保。所以刘邦也要防着萧何。张良的功劳大多是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计谋,而且张良的官职也只是虚职,对刘邦没有任何威胁。别说一个张良,就是一百个张良绑在一起也不会威胁到刘邦的政权。

第三,刘邦非常尊重张良,他视张良为老师。刘邦经常口出脏话,对待手下人不是骂就是大骂。但是刘邦却非常尊重张良,我们翻阅史书根本找不出刘邦骂张良的记录。 刘邦几乎没有叫过张良的名,基本上都是以“子房”称呼张良。刘邦赏赐功臣的时候,他也首先让张良任意选择一块地方做为自己的封地,封邑多达4万户。刘邦有什么困难,也会首先想到张良,对张良说上一句“且为之奈何”。

第四,张良特别聪明。张良从来不在刘邦面前争功,也不在其他功臣面前争功。当刘邦让张良随便选择封地的时候,张良只是选择了他和刘邦相遇的留地。他为了防止其他大臣嫉妒,他也没有接受4万户的封户,只选择1万户。刘邦大封功臣的时候,张良也没有刻意表现自己的功劳,所以他在汉初功臣的排名也比较靠后。

第五,刘邦和吕后也不是那种特别善杀之人。经常有人把刘邦和朱元璋放在一起讨论,认为他们都善于诛杀功臣。其实他们两个人的性质完全不同,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诛杀了近4万人,明初开国功臣基本被斩杀殆尽。刘邦和吕后只是除掉了对他们威胁最大的三个人。此外像陈豨,韩王信,卢绾等人则是因为谋反被消灭。除此之外的开国功臣基本上全部都得以善终。只要对刘邦的帝位没有威胁,即使得罪了刘邦也可以免于一死,甚至可以因功封侯。很明显张良对刘邦没有任何威胁,刘邦没有必要杀死自己的老师,吕后也没有必要除掉对自己没有威胁的张良。

第六,张良有恩于刘邦和吕后。张良对刘邦的恩情自然不需要多说。如果没有张良,刘邦过不了鸿门宴这关。如果不是张良建议吕后请出商山四皓,刘盈的太子之位就会不保,吕后的后位也会不保,他们娘俩的性命也有可能不保。他们没有必要杀死一个对自己有恩,而且没有任何威胁的张良。

张良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躲过了刘邦和吕后的屠刀,当然张良不足以威胁到汉室政权则是他能得到善终的根本原因。


依稀说史


💐

刘邦和吕后那可都是狠角色,杀起功臣来那叫一个不眨眼。

但他们杀的都是手握重兵或者独霸一方、有野心的诸侯势力。

作为谋士之臣,无论多么厉害,但必须有所依托才能够成就大事。

张良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功成名就之后,不再参与朝廷的事情。仅有的几次,也都是为了刘邦、吕后的利益筹谋划策。

张良的意图很明白,就是告诉刘邦、吕后,我就只有你们这一个主人,别无二心。

如此一来,张良对刘邦、吕后来说,不仅无害反而有益。这样的人,杀他干嘛呢?

当初,项羽分封天下诸侯已定,张良打算离开刘邦回到母国韩国再事韩王成。刘邦赐给张良黄金百镒、珠宝二斗。而张良悉数转赠项伯,使他为汉王请求加封汉中地区。

这样,刘邦才占据了秦岭以南巴、蜀、汉中地区。

刘邦平定三秦后,项羽杀死了韩王成,张良逃出彭城,躲过楚军的追查,再次回到刘邦身边。

刘邦称帝后,功臣们为了争功吵得不可开交。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都是张良的功劳。”并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为封邑。

张良说:“开始臣起兵下邳,与皇上相会于留(今江苏沛县东南),这是上天把臣送给陛下。臣愿意封在留就心满意足啦,不敢当三万户。”于是封张良为留侯。

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高祖入都关中后,就托病不出。逐步由“帝者师”退居“帝者宾”,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

在汉初刘邦剪除异姓诸侯王的残酷斗争中,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

这是最聪明的“明哲保身”之道。

汉朝十年(前197年),汉朝廷出现了一场新的危机。刘邦意欲废太子刘盈改立赵王如意。吕后求救张良。张良为之谋划,建议太子请出商山四皓来辅佐,成功化解了危机。

太子终于保住了位子,吕后也是对张良勋口敬重。

总之,张良之所以能够全身而退,主要是不居功自傲,明哲保身,而且以超人的智慧为太子刘盈顺利继位,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自己买下了一份保险。

这就是张良的聪明之处。

💐





初心不言


常言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多少良臣将才与帝王一起建立了功业,却最后发现与君只能共苦难,却不能共享天下,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汉初三杰中,韩信功高震主,被吕后指使宫女乱竹插死,萧何辛劳为君,还要靠自污才得以保命。只有张良,得以安然避过被帝后猜忌、被帝后屠戮的命运。

为何独独张良能安然度过一生呢?

从客观上讲,张良与韩信相比,没有实际兵权,似乎对皇权的威胁没有后者大。与萧何比,似乎在人心上略逊一筹。

这些也可能是刘邦与吕后没有收拾他的原因之一。

但所谓帝王无情,为皇权永固,他们是要不惜一切铲除可能的威胁的,虽然张良客观上仿佛威胁不大,但若不是张良处理得当,怕是也不能顺利地在新王朝安然生存下去的。

我们来看下张良的聪明之处。

一、 忠心可鉴。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这是刘邦对张良的高度评价,由此可见,张良的谋略过人,但是张良的忠心也是明摆着的,他虽然有盖世之才,但从未有自立一方的意图。

他先是扶持故主韩王,此韩王并不成器,彼时天下纷争,稍有实力者皆可自立为王,像韩信,就挟实力邀封齐王,但张良并没有甩开韩王自立,足见他的忠心。

鉴于他的过往,和其他人的拥兵自立,刘邦对张良的忠心为主是有深刻印象的。

二、 淡泊名利。

说到这个话题,顺便提一下萧何。萧何也是刘邦忠心的后勤部长,且他为人清廉,官声很好。照理说并不是个贪心之辈,本来也不应该被刘邦猜忌。可就是萧何的官声,给刘邦造成了另一种求清誉的名利印象,使得萧何不得不自污名声以自保。

而张良就不同了,在最初刘邦大封功臣时,他没有选择食邑丰厚的地方,反而选择了地小贫瘠的留县,这是他与刘邦相遇的地方。选这里,既体现了他不贪,又体现了他重视与君王微时的情义。

再者,张良后来提出游道四方,更是体现出了淡泊世间一切名利的姿态,无怪乎帝王对他放心了。

三、 张良助吕后力保太子之位不失。

吕后见刘邦宠幸戚夫人,害怕立刘如意为太子,自己儿子不能继承大统,曾向张良请教计谋,张良之后为吕后能够保住太子之后亲自请出了商山四皓为刘盈说情,刘邦觉得刘盈羽翼已封,不可撼动,于是打消了废太子执念。

从此,吕后的太子之位稳如泰山,而张良自然成为吕后要感谢的大功臣。

张良这一着其实十分凶险,三国时陆逊也是神机妙算的人物,却因参与了东吴的继承人事宜被贬。可见,拥储之事吉凶难料。张良能成功保储,得益于他能精准分析形势,能在凶险中取得成功,足见张良的聪明之处。

古往今来,多少功臣良将死于走狗之烹,其中不乏谋算过人之辈,张良能在功臣清洗中安然度日,确有过人之处,简直可与越国的范蠡比肩。"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众所周知,刘邦和吕后虽然是两口子,但他们是敌对势力。跟着刘邦混的周勃、灌婴、陈平等人,在吕后当政的时候,虽然吕后并没有怎么打击他们,但是却也没有重用他们。他们的权力,都被吕后夺过去,给了吕产、吕禄等吕家人。而跟着吕后混的樊哙,差点就成了刘邦的刀下亡魂。

可是张良不一样,无论是刘邦,还是吕后,对张良都极为器重,给予了他极高的礼遇。那么,张良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张良剧照)

咱们先来说说,刘邦和吕后是怎么礼遇张良的。

刘邦在评定功臣的时候,选出了他心目中最重要的三个功臣,分别是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个最重要的功臣中,张良又排在老大。也就是说,刘邦认为,张良是功劳最大的那个人。

实际上,古代人的观念中,都以战功来评定功劳的大小,刘邦后来也说过“无战功不能封侯”这样的话。而对战功的认定,主要是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打,攻陷了多少城池,斩了多少首级,这也是秦朝传下来的办法。出谋划策,并不能量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韩信应该算功劳最大的人。不过,刘邦却把张良排在第一位,而没有把韩信排在第一位。

另外,就算刘邦也很重视计谋,认为计谋在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非常大,那么,他也该肯定陈平。因为实际上陈平所出的计谋,丝毫不亚于张良。可是为什么,刘邦干脆把陈平排除在“汉初三杰”之外呢?

还有,刘邦直接就给张良一个“万户侯”,毫不吝啬。这是刘邦对任何人都没有的礼遇。

吕后对张良也给予了极大的礼遇。当时张良已经退隐山林。但是,吕后无论如何要把他接回来。张良回来也不愿意当官,吕后说,不愿意当官就不愿意当官,想修炼,你也回来修炼。

张良因为修炼,不食人间烟火,因此身体搞得很差。吕后对他非常关心,苦劝他要加强营养,注意身体,并给张良安排了很好的饮食待遇。后来张良也感动了,开始食人间烟火。

由这些细节也可以看出,吕后对张良的厚待,确实是非同一般的。

(刘邦剧照)

那么,张良为什么能够同时得到刘邦和吕后这两个对手的极高礼遇呢?

我认为,这是因为张良明白刘邦和吕后最在乎什么。

刘邦在没有夺得江山的时候,巴不得所有人都努力,帮他夺取江山。当年他并不了解韩信,但是萧何告诉他,韩信可以拜为大将,而且可以筑坛拜将。刘邦也不管萧何说得对不对,便听萧何的,把张良拜为大将。由此可见,刘邦想获取天下的心思,有多么强烈。

但是刘邦夺取了天下以后,又非常担心那些手中有兵,又获得土地分封的功臣们。因为如果单纯是有土地,也不足为虑。如果有土地又有兵,那就会非常危险。一言不合,就可能起兵。

不过张良在这时候却提出不要那么多土地。张良本身没有兵,又不要那么多土地,这对于刘邦来说,实在是太合他的心意了。所以,刘邦才会不但对张良大肆表扬,而且主动封他为“万户侯”。刘邦知道,越是表扬张良,越是给张良最大的奖赏,张良越是不会要。这样,他不但没有把“万户侯”奖赏出去,同时,还在天下人面前树立了榜样,希望天下的诸侯们,都能向张良学习。

(吕后剧照)

吕后的需求不一样,她是要保住自己的皇后之位,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当她去向张良求救的时候,张良帮她出了主意。其实,帮吕后出主意这件事,是不太符合张良当时的理想的。张良当时已经打算退隐江湖,不再管俗世的事情。但是,他竟然管了。有人说,这是因为张良有责任感,知道国家只有刘盈当太子,才可能稳定。我们不否认张良的责任感,但是,他难道不知道,刘盈当太子后,会造成吕后乱政吗?所以,他这样做,也是因为看清楚了刘邦之后,将是吕后的天下,因此才出了这么个主意。

而且,张良出的这个主意,分寸感极强。他只是用这种方法,加强了刘盈的力量,对刘邦并没有什么损伤。再加上他实际上已经看出,刘邦并没有一定要废黜刘盈的意思,因此,他也并没有得罪刘邦。

张良正是对刘邦和吕后的心思揣摩得极为清楚,因此,最终他才既受刘邦礼遇,也受吕后礼遇,实现了善终。


张生全精彩历史


我读《史记》的过程中,有一个强烈的印象,就是在秦末之际,因为政府苛政如虎,盘剥无度,广大老百姓没法生存,便揭竿而起,而在这些造反的人中,绝大多数人都并不是善良之辈,大都如眼红的赌徒,为了自己的利益,不讲道德,不顾友情,不守气节。

也就是说,那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顾一切,道德沦丧到让人惊骇。但只有一个人,他始终冷静,淡定,从不为了利益和权力,而忘记操守,他只为理想,不计得失,他就是张良。

张良是特别有能力的一个人。张良本来是韩国人,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韩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他出身贵族,自己后来也当了相国,扶助了韩王韩成,但秦末太乱,韩国太弱,韩成最终没能立国成功。张良因受韩王之命,随刘邦西征,才有了与刘邦的缘分,和为刘邦服务的机会。

张良得刘邦欣赏,是从二人初次见面时就决定了的。当年,刘邦兵过下邳(今属江苏徐州),张良来投,二人一相见,即恨晚。张良满腹韬略,平日所说,却无人能懂,然而刘邦,一听就懂,而且深以为然,因此十分投机。

张良曾因此感叹:“老板的智慧,真是上天赐予的啊!我同他交谈太公兵法,玄之又玄,别人不懂,老板却一听就懂。”可见二人心仪之深。

张良投刘邦麾下后,辅佐刘邦,竭尽全力,倾囊智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刘邦入关,张良献计帮他拿下武关,得以进入咸阳;刘邦泡宫女,张良死谏,让他退出秦宫,还军灞上,与老百姓约法三章,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过他,得以鸿门宴上全身而退,这是关键因素;

劝刘邦封韩信为齐王,确保韩信不反,功在张良;

建议刘邦在与项羽签订退兵协议后追击项羽,最终取得垓下之战的胜利,灭亡项羽,谋也在张良。

可以说,刘邦之所以能建立汉朝,当上皇帝,很大一部分功劳,在于张良的计谋。

刘邦因此感叹:“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俺不如张良”,将张良喻为“人杰”,并将自己用了张良、萧何、韩信,当成打败项羽、夺取天下的根本原因。

对于张良这样一个人,刘邦是心存感激的,怎么会动他?更何况,张良还处处谦让,不与人争,刘邦让他自己选择齐地3万户封他,张良极力推辞,更得到了刘邦的敬重。让张良高官厚禄地终其一生,是刘邦由衷的愿望,他视张良为心腹,更不会有剪除的想法。

不但刘邦,吕后也拿张良当靠山。刘邦听了戚夫人的“枕头风”,要废除刘盈的太子,改立如意时,吕后大惊失色,刘盈去位,就意味着自己失势,不但地位不保,一旦刘如意当了皇帝,自己的将来日子会相当难过。

为了保位,吕后求张良帮忙,张良出谋,帮吕后请来商山四皓,辅佐刘盈,终于让刘邦放弃了废立的打算,可以说,张良为吕后地位的巩固,帮了大忙,吕后也对他感激还来不及,更不会动他。

所以,无论是皇帝刘邦,还是皇后吕雉,对张良都是倚为股肱之臣。

可以说,有能力,是张良的立世之本,懂谦让,是张良的守身之道,这就是张良的聪明之处。


帝国的脸谱


与其说是刘邦和吕后让张良安然度过一生,不如说是张良用超乎常人的智慧和韬略保全了自己的一生。作为一个佐臣,张良知道自己的角色,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他一心忠君,不投机;他懂得进止,不贪功。

我们知道,大多数朋友经得起甘苦,却经不起日常。对刘邦而言,他在沛县和张良的相遇是一个天赐的良缘。一心为韩复仇的张良,因为要刺杀秦始皇而遐迩闻名。在与高人黄石公相遇并得到点播之后,张良韬略过人、智谋无双。下邳相遇,刘邦惊异张良的眼光,张良敬佩刘邦的胆略,两人惺惺相惜,一拍即合。

此后,张良一心辅佐刘邦,取南阳、破峣关、入关中、赴鸿门、修栈道、渡陈仓、谋下邑;助力刘邦兵围垓下,定都关中;助力吕后保全太子之位。

从历史的记载看,张良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华彩和高潮,他用智慧站立在秦末汉初的舞台上。就连刘邦都感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远远比不上张良啊。

正当人生的高峰,张良却选择了急流勇退。

西汉立国之后,刘邦论功行赏、分封功臣。刘邦个让张良选择齐地三万户食邑,这个封赏已经很重了。可是,让刘邦想不到的是,张良坚决不要。他认为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目的已经实现了,要其他的没用。在加上年老体弱,张良到了当初与刘邦初次相逢的沛县做了留侯。即使吕后相劝,张良去意已决。

此后,他远离朝廷,潜心修道。

实际上,张良的选择符合大道,他没有重蹈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国破臣亡的老路子。

张良的善终,不是刘邦吕后给的,而是自己对命运准确把握的结果。


文踪旅迹


张良是“汉初三杰”中唯一一个没有受到刘邦猜忌过的人,在这方面韩信和萧何都没有张良做到好,韩信是被灭族的,萧何被刘邦猜疑,最后还被刘邦关到了监狱,差点被刘邦杀了头。

但是,唯独张良功高不盖主,他从头到尾都是刘邦最为信任的人。

那么张良到底有什么人格魅力?刘邦为何始终不会怀疑他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从张良的身上,是可以找出来的,我们看看张良是如何为人做事的。

张良是刘邦的救命恩人,他的一生至少三次救过刘邦的命。

第一次是鸿门宴前夕,刘邦因为先到了关中,并且把守着函谷关不让项羽进来。

项羽那时候刚打了巨鹿之战,士气正锐。当他看到刘邦的部下拦阻不让他进关中的时候,他十分的恼火,扬言休息一晚,明天派大军直接把刘邦给灭了。

可是,这个军事机密被项伯得知后,项伯星夜赶到刘邦那里,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张良,他对张良说,你赶紧逃命去吧。要不等明天项羽来灭刘邦的时候,也会把你杀死在乱军之中的。

张良听说后,感到很惊讶,怎么这么突然呢?

但是,他没有跟着项伯走,而是告诉项伯,这件事我既然知道了,我就要告诉刘邦,要不我对哥们就太无情无义了。

项伯只能眼睁睁着看着张良把这件事告诉刘邦,刘邦得知后赶紧请范增喝酒,两个人还拜了把子,范增答应给刘邦说情,不让项羽来灭他了。经过这件事,才有了第二天的鸿门宴。

这是张良第一次救张良。

张良第二次救刘邦,是在鸿门宴上。

当时,范增令项庄舞剑,想趁着舞剑的机会把刘邦给杀了。张良看到气氛不对,刘邦有生命危险,他赶紧出去把樊哙叫了进来。

樊哙进来后,才给刘邦解了围。最后刘邦才得以在鸿门宴上逃走的。

张良第三次救刘邦,是刘邦和韩信一起杀出汉中来,占领关中的时候。那时候为了让刘邦和韩信遇到最小的阻拦,尽快占据关中。张良给项羽写了一封信,他说刘邦之所以攻占关中,是因为他想当关中王,这个关中王本来就是该刘邦当,你非把他赶到汉中去,他不甘心,所以杀出来了。

不过你放心,刘邦占领了关中,就会止步了,他绝不会踏入中原半步,所以,你也别对他大动干戈了。

项羽信以为真,再加上那时候他正在齐国和田荣田横兄弟二人打仗。也就没理会刘邦。没想到刘邦拿下关中之后,立刻来到中原和项羽争霸天下了。

张良的功劳大,且都是战略层面的,更重要的是正是这些战略让刘邦赢得了天下。

张良跟着刘邦的时候,他立的功真的是太多了。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的时候,本来是没有把汉中之地封给刘邦的。但是,张良觉的这块地对于刘邦来说,太重要了。

所以,他就把刘邦分赏给他的两斗黄金珠玉等财宝,全部给了项伯,就是想让项伯给项羽说说情,把汉中给刘邦。

项伯把这件事给办成了,刘邦才得了汉中这块地,才当上名副其实的汉中王的。

正是刘邦得了这块地,他在得到韩信后,才有机会杀出汉中,和项羽争霸天下的。

彭城大战的时候,刘邦被项羽打的一兵一卒都不剩了,他和司机夏侯婴逃到了唯一有几千人马的小舅子那里。

可以说这是刘邦一生中最低谷时期,刘邦向大家征求意见,如何才能打败项羽呢?

张良告诉刘邦,打败项羽不是不可能,但是,要征求三个人帮助,这三个人就是韩信、彭岳和英布,

结果,最终刘邦就是靠着这三个人把他们给打败的。

韩信和项羽垓下之战的时候,瓦解楚军军心的还是张良,他在项羽夜间休息的时候,让汉军去项羽军营的四周大唱楚歌,楚军人以为整个天下的人包括楚国都投靠刘邦了呢?

他们顿时散了军心,张良的这个四面楚歌,对于项羽瓦解项羽的军心来说,绝对是釜底抽薪之计。

张良懂得进退、功成名就退隐江湖、只为保住身家性命

张良在帮助刘邦建立大汉帝国之后,他被刘邦封分了留侯。

留县明明是个很穷的县,刘邦为何会把这个地方封给功劳如此大的张良呢?

原来这块地是张良自己要求的,本来刘邦是想让张良在最富裕的齐国,自己选择三万户人家,作为自己的食邑。

但是,张良拒绝了刘邦。

他说自己和刘邦是在留县相遇的,在留县选择一万户,作为自己的封地就可以了,比较有纪念意义。

刘邦对张良的这种选择当然很高兴了。

其实张良选择留县,就等于是在自保,他明白刘邦是什么样的人,若是他真的选了三万户的齐地,那他才是真正的大难临头了。

刘邦还想让张良去朝中当官,张良还是拒绝了,他说自己的身体有病,必须要在家调养,所以也就没去上班。

说实话张良懂得自己是该退的时候了,因为那时候的刘邦,已经没有敌人了,在整就是整功臣了。

张良正是信不过刘邦的为人,所以才远离他的,后来果然如张良所料,功臣韩信被杀,彭岳被杀,英布被杀、萧何被关进监狱.......。

这大致就是张良的保身之道。


史学达人




张良一生中最大的一个转折点就是在博浪坡刺杀秦始皇,因为刺杀失败,张良颠沛流离,四处逃难,多次差点被捕。张良原本是韩国贵族后人,他的最高理想就是恢复韩国。

事后经过反省,张良才发现刺杀并不解决问题,就算秦始皇死了,还有秦始皇的儿子和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要消灭秦朝,必须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联合其他六国后人共同灭亡秦国,方为上策。

从这时开始,张良开始学习兵法谋略,并且洞察了人性。随后他把自己包装成了一个得道于世外高人黄石公的社会名流,长期混迹于反对秦国的六国贵族之中。

张良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找到能够消灭秦国的人,并辅佐他,成就一番大业。他发现这个人不会是项羽,随后就投奔了刘邦。平心而论,他对刘邦这个人并不满意,但是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了。这次的张良已经从一个理想主义者变成了一个现实主义者,更注重解决问题。



张良在刘邦的身边,帮他出谋划策,首先攻入咸阳,随后又帮他躲过了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必杀令。项羽杀死了韩王成,更加坚定了张良帮助刘邦的决心。

张良劝刘邦联合英布和彭越等人,共同对付项羽,从大的战略上对项羽形成了战略包围和战术牵制,为击败项羽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高度评价张良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把他的功劳排在了萧何和韩信之前,足见刘邦对他的敬重。

刘邦为了表达对张良的感谢,让他从齐国挑3万户做自己的食邑,作为自己的封地。张良果断的拒绝了,他选择了自己和刘邦相遇的留地(这个地方有点贫瘠)作为自己的封地,因此也被刘邦封为留侯。



张良长期混迹于江湖,经历过家族的兴衰成败,历经秦末战争风云,他早就把刘邦给看透了。这个人就是不折不扣的流氓,做事没有底线。只可以共患难,不可能同富贵。

据说张良曾经劝告韩信,和自己一起退出朝堂,被韩信拒绝了。张良就像刘邦提出辞呈,称自己年老体衰,不堪重用。为了自己能够延年益寿,就跟随大师赤松子云游去了。

其实不管是黄石公,还是赤松子,都很有可能是张良都传出来的人物。为的就是要制造一种神秘感,让刘邦相信,并且不敢杀自己,最终达到自保的目的。

后来,刘邦和吕后相继杀掉了其他异姓王,韩信、彭越、英布都不能幸免,就连和刘邦从小一起长大的卢绾也差一点被刘邦杀掉,被迫流亡匈奴。



张良能够安度晚年,首先就在于他有很强的洞察能力。他知道刘邦不是一个善茬,要想好好活着,就要把所有的好处都让给刘邦,并且表明自己没有争夺天下的野心。

第二点,张良非常聪明,和汉文帝一样,选择了最差的封地。这样就不会让别人眼红,给自己带来天外横祸。别人都去争夺最好的,他却收这一块贫瘠的土地,保证自己家族的安全。


第三点,张良始终保持着和汉朝高层之间的良好互动,既不搅乱朝局,又会在不动声色之中平息一切风浪。当刘邦决定废掉太子的时候,张良就为吕后出谋划策,保住了太子刘盈,赢得了沛县元老对张良的一致好评。

最后一点,张良是水平非常高超的营销大师,他非常善于包装自己,把自己销售给合适的人。更能够根据形势制定合理的战略,并在最后关头选择合适的退出方式。有这个能力,张良不愧是中国谋略第一人。


新知传习阁


1.善于处理君臣关系。 其强项固然是“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但这是他建功立业的根本,个人从没因高祖给予的评价而骄傲自满;纵使在人生巅峰,依旧谨言慎行,彬彬有礼,让刘邦感觉他始终是作臣子的料,这是重要因素,作为功成名就的开国元勋让皇帝看了舒服,不起疑心是要本事的。

2.本身没有野心,而且不追逐名利,激流勇退。 刘邦大封功臣时,不仅没争名夺利,反而展现了高姿态,主动放弃民生富裕、食邑丰厚的地方,反而选择了贫瘠的穷乡僻壤留县,这是一种风格,更是一层境界,刘帮对他人人品是仰慕的!后来,张良游历名山大川,纵情山水,尽展淡泊名利的情怀。

3.鸿门宴上救刘邦,助吕后力保刘盈皇太子之位,对爷俩有再生之恩。 入关后,项羽要在鸿门宴上杀刘帮,项伯告诉张良后,张良刻不容缓地转告刘邦,并跟随他亲历鸿门宴,其间,招呼樊哙入帐,机智辞令项王,巧妙掩护刘邦撤离,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戏剧,让刘邦性命得到保障。

吕后年老色衰,见刘邦宠幸戚夫人,危机感顿生,她唯恐刘邦一不小心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自己的后位与儿子的太子位将不保,张良为之请出了“商山四皓”为刘盈斡旋,让刘邦感觉刘盈势力已形成了,才打消了废太子念头。


希望星晨58298869


刘邦和吕后让张良安然度过一生的主要原因是张良信奉黄老、清净无为的性格,张良的高明之处便是懂得功成身退。

汉初三杰,唯独张良过的最安然

汉朝享国400年,属于中国封建王朝中存活时间最长的朝代。汉朝的建立以推翻残暴的秦朝为开端,最终以楚汉战争收尾。大大小小数百次战役中,不仅诞生像萧何、张良、韩信这般的汉初三杰,更有彭越、英布等骁勇猛将。

汉朝的伟大之处不但但是开创一个大一统的中华文明新局面。作为开国帝王的刘邦和吕后更是向后世展示了如何在国家稳定以后,对曾经的从龙旧臣举起屠刀。

前前后后,以韩信为起点,到彭越、英布等人相继被刘邦和吕后杀害,整个汉朝开国的异姓王侯几乎全军覆灭。

即便是萧何这样的精明人物都难以逃过下狱的经历,张良能够在血雨腥风的清理中过的安然无恙,也实属罕见。

信奉黄老,修仙搞得身体比较差

张良是黄老之学忠实的信奉者,这一点也十分符合且影响着大汉王朝开国初期的国策。

汉朝刚刚见过,社会经过连年的战争,人口损失极其严重,经济发展非常凋敝。面对这样的一个大而虚空的大汉王朝,刘邦与萧何、张良、曹参等人制定出“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国策。

史书上记载,天子出行竟找不到4匹颜色一样的白马,宰相出行只能乘坐牛车。

张良作为黄老的推崇者,一门心思只想着修仙得道。熟悉道家修炼的朋友都知道,道家修炼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是“辟谷”,张良属于道家顶尖的高手,必然是“辟谷”的行家能手,但是“辟谷”带来的问题是人的营养不良,搞不好最后身体非常差。张良就是这样,成天把自己关在暗室里不吃不喝,整个人消瘦的不成模样。刘邦和吕后每次见到张良一副病怏怏的模样,觉得张良也不可能活多久,搞不好哪天就营养不良,贫血而死。进而也就不去为难张良。


建言献策,只享爵位不掌握兵权

汉朝建立初期,张良位列汉初三杰,刘邦心想怎么也得封张良个王爷坐坐,但是被张良拒绝。

史书记载,张良推辞道:我本来就是韩国的没落后裔,祖上被秦朝屠戮殆尽,我从小一心只想着除去暴秦如何为家族人报仇,什么权力财富对我来说都是浮云。何况我在落难逃跑的时候,幸亏遇上大王收留,一起帮我灭掉秦国报了家仇,我也就没有什么心事了,就给我300户,够我吃喝的就行,从此以后我要专心钻研修炼。

刘邦和吕后一听,还是张良识趣。就赐予他300户的封地,让他潜心修道去。实际上这完全是张良的一种明哲保身的计策。

在楚汉战争中,张良也是非常安守本分,从一开始给自己的定位十分准确,单纯地给刘邦出出主意,代兵打仗的活谁爱干谁干,论功行赏谁爱要谁要。

由此可见,张良能够躲过汉朝刘邦和吕后对异姓功臣的屠刀,主要是自己懂得明哲保身,知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良臣亡”的千古道理。更与自己喜欢清净无为的黄老之学有着莫大的关系,确实值得后世人好好地去研究一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