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甲到社康,實地探訪4家醫療機構,深圳智慧醫療如何鉅變?

從“特區”到“示範區”,深圳又一次走到了聚光燈下。

新醫改十年,以科技支撐發展的深圳醫療體系在諸多領域都交出了優秀的成績單,智慧醫療無疑是重頭戲。我們看到,深圳在醫療的模式、制度、經濟上都出現巨大變化。這些變化,首先從深圳衛健委公佈的數據中就能看出端倪。

從三甲到社康,實地探訪4家醫療機構,深圳智慧醫療如何鉅變?

數據來源於《2018年深圳市衛生統計提要》

一個區域醫院的床位總數間接的反映了該區域的醫療狀況,從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到,表中的四項指標均呈現只升不降的趨勢,這意味著深圳市對醫療進行了有效的投入。但是,這一規模的投入是否彌補了醫療缺口?

統計包括2009年以後的10年數據,深圳每千人床位數增長69.77%,年均增長5.38%;每千人口衛生工作人員數增加30.9%,年均增長2.73%;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增長33.15%,年均增長2.90%;每千人口醫生數增長29.77%,年均增長2.64%。

而十年以來,住院患者的數量則從約80萬上升到了約143萬,總體整增長78.75%,年均增長5.98%,這一增長速度超過了上述任何一項指標的增長。

深圳怎樣應對?科技的賦能與模式的迭代自然是解決之道。坐擁騰訊等大企業,深圳在探索互聯網醫院、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技術與模式中,均走出了自己獨有的“互聯網+醫療”的道路,既有“羅湖模式”成熟緊密的醫聯體建設模式,又有貫穿就醫全流程的移動支付支持——“深圳模式”隱隱浮現。

那麼,“深圳模式”之下,社康中心如何留住醫院?三甲醫院如何向下延伸?醫保支付如何打通?分級診療又該如何推進?帶著諸多問題,動脈網記者走訪了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深圳醫院、深圳市中醫院、深圳市兒童醫院、東門社康四家醫療機構,從智慧社康建設、智慧醫院建設、醫院結構設置等角度思考深圳智慧醫療的發展。

社康中心如何留住患者?模式或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作為深圳社康中心的窗口和樣本,東門社康這一坐落於曾經羅湖醫院土地之上的社康中心在新醫改之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改革之前,東門社康的日門診量在300例左右,而如今,這個數字已經躍升為近千。在春節後這樣的高峰時期,日門診量可達1100例,如此量級的門診量已經可以媲美一箇中級醫院。

那麼,是什麼因素促進了東門社康的變化?一個主體、三向改革或是東門社康蛻變的關鍵。

2015年8月20日,羅湖集團成立了一體化緊密型唯一法人代表的醫療集團。該集團包括5家區屬醫院、23家社康中心、2家功能社康,並由6個管理中心、6個資源中心進行支持管理。

由於其唯一法人、醫保費用總額額度給定的獨特結構,整個醫療集團下的各子機構擁有了協同作戰的動力,形成了保衛醫保基金的利益共同體。相比之下,激勵機制也由過去的以藥養醫轉變為“治未病”,儘可能幫助簽約的居民做好預防工作,讓居民願意留在基層。

為什麼社康中心有動力讓患者留在基層?從醫保這個角度是激勵的核心。

從三甲到社康,實地探訪4家醫療機構,深圳智慧醫療如何鉅變?

東門社康的宗旨,也是醫保的節約之道

從醫保來看,深圳採用了四檔醫保收費制度,對於目錄內的共有病種,患者在醫院看病將扣除相比於社康看病近1.4倍的醫保支出,患者與機構方都會付出額外的花費。所以,基層醫療有意願通過提高服務質量將患者留在基層,而對超出了能力範疇的患者進行向上轉診。

同時,醫保支付對於便利性有極大需求。如何簡化減少患者付費的時間成本成為困擾各地基層醫療機構的核心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東門社康合作騰訊,打通了微信醫保支付。在這種模式下,患者收到的每一張繳費單上都會印有一個費用相關可以繳費的二維碼。如圖所示,患者不再需要頻繁往返於醫院收費處進行繳費,只需在收到單據後掃描二維碼便可完成醫保扣款。

第二個角度是質量。為保證醫療服務的可靠性,將更多患者留在基層,東門社康先行在信息化方面下了功夫。

深圳市羅湖醫院集團信息中心主任陳家林副院長表示:“為了實現羅湖集團數據的互聯互通,整個集團下的所有醫療機構正逐步統一信息化系統。”

以社康中心的放射科為例,整個放射科僅有一名放射科技師,所有生成的影像將傳至雲端,由上級機構統一閱片。這樣的好處在於,整個羅湖集團將產出同質化的影像,便於患者轉診及後續就診,同時,在這種模式下,社康中心將極大節省人力成本。

第三個角度是醫藥。當羅湖集團所有的社康中心與醫院連接後,其醫藥種類的供應也變得足夠豐富。

深圳市羅湖醫院集團東門街道社康中心副主任郭志紅表示:“東門社康能提供的藥品是有1300多種。如果簽約的居民對一些特殊的藥品有需求,我們可以通過集團內部的調度迅速解決這個問題。”

“東門社康也引入了自助發藥機。這一設備的引入既降低了患者等藥的時間,又降低了醫生的出錯率。此外,在集團的後臺有一個強大的團隊負責處方的審核,通過中心式的管理降低配藥時所需的醫生數量。”

除了醫療、醫藥、醫保三個方面,東門社康還在全科醫生的模式上做了很多創新。

在全科服務方面,集團採取了家庭醫生服務團隊4+X模式,即1名全科醫生(團隊長)、1名全科護士、1名公共衛生師、1名社區臨床藥師+X。這裡的X為專科醫生、健康促進員、營養師、健康管理師、心理衛生醫師中的一名或多名。通過這種模式,這個團隊可以靈活應對各類患者,全面覆蓋居民的健康衛生需求。

總的來說,作為分級診療政策的基礎,東門社康憑藉羅湖醫院集團提供的技術上的專家支持與模式上的雙向就診,藉助線上掛號、在線醫保支等服務支持,實實在在地把患者留落在了基層。

就診流程頻頻受阻,流程可視化或成為患者福音

談到就診環節的優化,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深圳醫院(南山醫院)的處理方式值得一談。這家三甲醫院的新樓開放於今年三月,整個大樓配合智慧醫院的發展做了許多重要的調整。

從門診大廳來看,掛號窗口已經從這棟大樓中近乎消失,患者就醫可通過自動掛號機及網上預約兩種形式掛號。

從三甲到社康,實地探訪4家醫療機構,深圳智慧醫療如何鉅變?

過去的掛號窗口已被服務窗口所代替

通過與騰訊的合作,南山醫院打通了移動掛號窗口。綁定南山醫院公眾號後,深圳的患者可在任何地方通過微信公眾號或小程序進行掛號。

小程序的作用不僅於此,在就診的任何一個環節,患者均可通過這個小程序進行實時繳費、實時導航以及查詢就診進程與社保餘額。

為了讓患者瞭解自身的準確位置,領隊的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深圳醫院網絡技術科副主任呂周平介紹到:“這棟大樓每個三米設有一個內置藍牙,這樣的設定可以定位精準到層數。醫院科室的位置設置很少能考慮到患者的感受,患者往往需要多次詢問才能抵達自己所在的位置,而這套系統則很好的解決了一個問題院內導航問題,為醫院節省了不少人力。同時,這也將成為醫院互聯網化重要的一部分。”

從三甲到社康,實地探訪4家醫療機構,深圳智慧醫療如何鉅變?

如今,南山醫院已經實現了處方前置。通過軟件系統,醫生通過電腦開具處方後,該處方便會同步至藥師處進行審核,如果審核通過,藥師將把藥物直接發往取藥窗口,而在將藥物交給患者時,負責的醫生會再次核對處方、藥品、患者三者的一致性,以保證處方藥物流轉的安全性。

“整個流程發生了兩次審核,在這一模式下,醫生開錯藥、患者拿錯藥的情況不再發生。同時配合線上醫保支付,患者在請求醫生開具處方後就可以直接前往取藥口取藥,隨即可出院。過去是人等藥,現在成了藥等人。”

除了就診流程上的優化外,南山醫院也在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方面付出了諸多努力。

2019年是國家醫改的10年,也是南山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的第十年。十年以來,醫院利用南山區衛生專網和互聯網優勢,實現了電子病歷和居民健康檔案的互聯互通,延伸醫囑、電子處方、遠程醫療等服務,實現醫院的醫學影像、健康檔案、檢驗報告、電子病例等醫療信息與社康共享互用。

追溯始終,2009年新醫改後的頂層設計是成就當前局面極其重要的因素。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深圳醫院(南山醫院)駱旭東書記告訴動脈網:“南山醫院從2009年就開始了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為如今的信息化系統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如今,一張“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醫療信息化網絡已經在南山醫院全面鋪開,醫院將為患者服務的觸角延伸至基層。據悉,基於醫院區域網絡平臺,南山醫院的體驗信息和診療信息在南山區屬的5家醫院與89家社康中心之間實現了互通共享,方便了患者在醫院與社康之間的進行雙向轉診。

此外,南山醫院在深圳地區率先完成省監督平臺的技術對接,並與2019年4月23日獲得廣東省首批互聯網醫院牌照,成為深圳僅有的兩家互聯網醫院之一。

南山醫院也有其建設理念的不同之處,駱旭東書記表示:“第一,我們把互聯網作為一個工具,將其融入到醫療服務的每個環節中;第二,我們理解互聯網是一種思維。互聯網的思維帶來整個醫院管理和就醫模式的變革,我們擁抱這些變革。”

智慧服務延伸:深圳市中醫院 用信息化與物聯網自我革新

“支持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是我國醫療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因此,本次形成我們也來到了深圳市中醫院,一覽中醫院在智慧醫療方面的發展狀況。

信息化一直深圳市中醫院發展的重點。這裡的信息化一方面是指院內信息化,另一方面是指患者就醫流程的信息化。

在院內信息化方面,深圳市中醫院打造了以服務總線互聯互通的醫院信息集成系統架構,按照國家互聯互通的標準通過了四家級評測,按照國家電子病歷評級工作通過五級審評。

同樣重要的是面向患者的信息化。深圳市中醫院質信部計算機中心副主任唐雄偉表示:“我們希望打造的是從患者預約,到候診,再到就診,最後取藥,這樣一個全流程的信息化。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醫院開展了電子健康碼、微信移動支付等服務,優化傳統門診診療服務流程,以實現中醫院‘以病人為中心’的原則。”

此外,為更好的實現互聯網便民服務,中醫院打造智慧藥房為患者提供一站式綜合藥事服務,可為患者提供中藥代煎、送藥上門、藥事資訊等延伸服務。即患者收到醫生開具的處方後,不再需要排隊取藥,醫院將在24小時內將藥物由與康美藥業合作的數個藥方房寄往深圳區域患者家。

“過去藥物存放、配發均需要成本,現在我們把這部分省下來的資金為患者提供更為便捷的配送服務,也是我院‘以病人為中心’的原則所價值驅使”。一位中醫院的醫生告訴動脈網記者。

需要注意的是,為了保證患者用藥的安全性,中醫院沒有開通處方流轉。即患者每次取藥必須通過中醫院的智慧平臺打印處方。

從深圳市中醫院提供的數據來看,採用配送方式取藥的患者數量已經超過了50%,通過移動支付的患者超過了60%。

接下來,深圳市中醫院要做的工作很多,一方面院方將嘗試建設電子病歷六級、互聯互通五乙,進行智慧醫院服務評級;另一方面,院方也在嘗試將眾多的中醫診療數據標準化,從大數據中挖掘價值。

人文關懷重要嗎?這家醫院將其視為建設目標的重點之一

嚴格意義上,醫院的外觀、科室設計從定義上並不屬於“智慧醫院”範疇,但當人性化的設計與智慧化的服務相結合,則對患者帶來截然不同的體驗,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孩子。

一方面,兒童病情存在易突發、反覆、多變、不穩定的特點,家長很難根據兒童的現狀去判斷其病情嚴重程度;另一方面,由於兒童無法認真到自己的病情,也無法提供準確的主訴,且難以配合醫生治療,一切診療行為都變得尤為不易。

因此,兒童醫院需要在設計上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儘可能地排除兒童的焦慮、抗拒情緒。

以口腔科室為例,深圳市兒童醫院採取了獨立單間設計。“過去幾個孩子在一起做手術,一個孩子開始哭,就帶動所有孩子開始哭。醫生也沒辦法專心做手術。”一位口腔科醫生告訴動脈網記者。

而在深圳市兒童醫院的口腔科室中,每個科室都配置了電視,讓兒童在手術時可以把精力放在別的地方。

從三甲到社康,實地探訪4家醫療機構,深圳智慧醫療如何鉅變?

此外,醫院還為患兒開闢了“愛的空間”,建立了國內首家以醫院為載體的公益服務體驗港、兒童醫院救助公益信息港Vcare關愛空間,為兒童提供各式各樣的課程,讓孩子們有了活動天地。

從三甲到社康,實地探訪4家醫療機構,深圳智慧醫療如何鉅變?

除了這些人性化的設計之外,深圳市兒童醫院同樣在智慧門診方面頗有建樹。

作為深圳市唯一的兒童醫院,孩子看病最大的問題來源於家長“掛號難”。“兒童醫院一年門診量230萬,平均下來每天6300人的門診量,孩子家屬常常從掛號窗口排隊到蓮花山旁邊的小路上去了。”深圳市兒童醫院門診主任叢敏開玩笑到。

為此,深圳市兒童醫院開創了“非急診號源的全面預約模式”,即開放所有預約通道,實行非急診號源的全面預約。升級實名制就診卡(監護人姓名必填),並要求就診者姓名及出生日期原則上不予更改,以保證需要號的家長拿得到號。

深圳市兒童醫院於2015年率先開通了移動支付業務,僅10月,以微信為主的移動支付方式日均交易數超過5000筆。而這個數字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上升,到了2018年,深圳市兒童醫院聯合健康160,將微信醫保支付功能創新功能應用於兒童就醫場景,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少兒醫保接入移動支付功能。從數據上看,2018年全年手機診中支付累計2246197筆,支付金額總計21254萬元。

通過模式上的變更,深圳市兒童醫院網上預約診療率由2013年的16.04%躍升至2018年的90.01%。總的來說。絕大多數家長的就醫模式已經發生改變。

總的來說,深圳市兒童醫院給人的就診服務體驗比智慧醫院更令人深刻。其實對於患者而言,就診服務上的便利很重要,醫院給患者直觀的感覺同樣會影響患者的就醫體驗。或許,成人的醫院也應多增一分色彩,為置身其中的醫生與患者多添一分輕鬆。

支付、模式、技術的革新打造“深圳模式”

三甲醫院不再擁擠,社康中心熙熙攘攘是我們觀摩了四家醫院後的直觀感受,也體現出深圳“分級就診”的成果。

“深圳模式”的雛形便在於此,強硬件、弱服務的醫療狀況已經因為模式與技術的注入而成為過去式。我們認為,帶來如此變化的核心力量離不開以下三點。

第一,以“羅湖模式”、“南山模式”為代表的緊密型醫聯體將社康中心與三甲醫院束為一個整體。整體之下,雙向導診、處方流轉、病例共享等過去存在隔閡的服務紛紛因此打通,還孕育了包括樣本統一檢驗、影片統一閱覽等中心化的處理方式,將分散的資源聚集起來,將多餘的醫生分配到更需要醫療資源的地方。同時,這一模式下的社康中心獲得了上級醫院的優質醫生資源支持,患者自然開始逐漸信任社康中心的診治能力。

第二,以人工智能、信息化為核心的科技發展讓互聯網醫院的諸多功能成為可能。問診、處方審核被提速至患者見到醫生之前,醫患之間的資源匹配效率由此提升,患者就診流程的可視化也成為可能。

第三,以微信端等移動醫保支付為主的支付模式打通了醫療各環節之間的隔閡,患者無需往返收費口即可繼續就診,整個診療流程由此變得平滑。作為深圳本土企業,騰訊通過電子社保卡、電子健康卡與“騰訊健康微信小程序”的“兩卡一平臺”解決方案,以真正廣泛的用戶連接。實現線上、線下醫療服務的一體化,助力用戶實現全週期的健康管理,讓患者便捷就醫、醫生提高效率、醫院高效服務、智慧管理成為現實。

與此同時,醫療改革終究是個緩慢的過程,當下的情況只是深圳醫療升級迭代過程中的一個剪影——這裡仍有足夠多的空間等待企業、醫院協同發展。

正如叢敏主任所言:“舊歲已展千重景,新年更進百尺杆。”

深圳“模式”與否,結果的出現不會太遙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