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鎮一孝廉〡陳璋:傾力辦學 造福桑梓

陳璋 :傾力辦學 造福桑梓

陳璋,字棟樑,生於1877年,五里街鎮華巖社區人。他出身於書香門第,知識淵博,清光緒年間考中“貢元”,任四川知縣。陳璋一生廉潔奉公,傾力辦學,創辦了永春縣實驗小學前身——金峰公學,為家鄉教育事業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一鎮一孝廉〡陳璋:傾力辦學 造福桑梓


陳璋(資料圖)

辛亥革命爆發後,陳璋因不願當官而回鄉,在五里街鎮以經商為生計。當時,五里街東面有崇賢小學,西面有養賢小學,唯獨全縣商貿最繁華的五里街沒有小學。為此,陳璋應五里街民眾之呼聲,於1911年在新亭路中段的翁公祠獨資創辦金峰公學,並擔當首任校長。陳璋的辦學義舉得到五里街商賈們擁戴。

1913年,在鄉賢宋淵源的倡議下,在五里街成立永春縣商會。陳璋的辦學義舉得到宋淵源的讚賞,推舉其為永春商會會長,並把金峰公學改為“僑商小學”,辦學經費由華僑和商會共同承擔。由於國內風雲突變,宋淵源離永追隨孫中山奔忙於國民革命,永春縣政府大權淪落在各派軍閥手中。軍閥的橫徵暴斂使永春商會經費十分困難,無法再維持僑商小學辦學經費。1924年,僑商小學併入十三鄉公學,辦學經費仍非常困難。見此情景,陳璋每月從家用中擠出300銀元資助辦學,並動員其在菲律賓經商的胞妹陳德戀資助,使十三鄉公學得以維持並逐步發展。

1926年,隨著學校規模迅速擴大,翁公祠已容納不下,陳璋便發動華僑和商會集資二萬多元,召集華巖鄉賢獻出公田,於1928年新建起了兩層有十二間教室的新校舍,並把校名改為“華西公學”。為告慰華巖鄉賢獻地辦學之心情,1935年,學校改名為華巖小學,辦學經費大部分由僑胞負責,不足時由陳璋墊付。1939年,因教學效果顯著,學校被定為西安鎮中心國民學校。學生增至數百人,教師達到十三人。


一鎮一孝廉〡陳璋:傾力辦學 造福桑梓


陳璋家族獲獎證書

1949年9月,縣人民政府接管西安鎮中心小學。1951年,有人懷疑陳璋在集資建校舍時,長期經手華僑辦學經費,有貪汙行為。當時的代理鄉長鄭鵬程隨即組織清賬組,在華巖室清查陳璋經手的建校資金及辦學經費。結果,不但找不出陳璋的任何貪汙行為,反而找出他把胞妹陳德戀寄給他本人的過年費用全都用於建校和辦學的實據。陳璋慷慨解囊辦學的善舉被傳為佳話!

賢俊輩出薪火旺。陳璋時常教導後代要讀書,發奮圖強,才不會懦弱被外國人欺負。得益於陳璋的良好家風,其子孫後代,在良好的氛圍中,耳濡目染,茁壯成長,人才輩出。陳璋家族的後代,一直傳承著陳璋的辦學精神,兢兢業業教書,孜孜不倦育人。他們或子承父業育桃李,或共傳愛心接力棒。據統計,陳璋家族六代薪火相傳,從事教育事業達85人,先後為教育事業捐資近百萬元,可謂“六代丹心育桃李,甘為人梯寫春秋”。 2016年3月,陳璋家族當之無愧地被評為“2015年度感動福建十大人物”之一。

1953年12月,縣實驗小學創始人、首任校長陳璋與世長辭。然而他一生廉潔奉公、傾力辦學、孜孜不倦育人、為家鄉盡做善事的精神永遠活在五里街鎮的人民心中!

消息來源丨桃源鄉訊

通訊員 | 林月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