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李云龙当时已经拥有七千兵力,为何还是当了好几年团长没被提拔?

演尽了世间所有的繁华


李云龙有7000兵力,为何还只是一个团长?

不得不说,都梁是一位优秀的军旅作家,他写的每一个故事情节,都有充足的历史典故在里面。李云龙一个团7000兵力还是团长这个桥段,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在李云龙版的《亮剑》电视剧,中,李云龙一个团长从抗战初期一直做了抗战结束,更为夸张的是,他长征时就是团长了。这个剧情很不合理,因为以红军和八路军的扩张速度,绝不可能让一个人十几年时间一直是团长。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人,可能直接被安排当闲职靠边站了。

电视剧中给出的“犯纪律”的说法更是可笑。红军八路军或者解放军,十分重视纪律性,团长以上职务,说杀就杀!管你立过多大功劳,有多少战士愿意跟着,都没用!黄克功从井冈山就参加红军,因为枪杀了抗大女学生,直接公审枪毙。审判时,黄克功露出浑身伤疤,老百姓纷纷流泪为她求情,可他连当敢死队死在战场上的机会都没有。

在小说中,独立团分兵前只有1000多人,李云龙估计经过2年时间独立团应该有2000多人,可是事实上独立团总兵力已经有了5000多人,有的连长手下甚至能有600多人。如果再加上独立团游击区范围内的县大队区小队和民兵,独立团能掌握的兵力能有上万人。

那么有朋友要问了,独立团正规军有5000多人,加上地方武装和民兵兵力上万,这是一个满编师的兵力,为何李云龙还只是一个团长。

这里面需要注意一点,李云龙独立团掌握的军队,并非真正属于独立团。啥意思呢?一般而言,八路军虽然分散作战,却也最讲究组织性和纪律性,私自扩充军队当然不允许,所有的扩军人数都要向团、旅、师进行报备。而团旅师这三级,其实同时也兼着军分区、二级分区和大军区。所以,李云龙的团长,实际上也可以叫做军分区司令。在《我的兄弟叫顺溜》中,陈大雷就是一个军分区司令,实际上就是团长。

皖南事变后,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扩编再也不受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限制了。明面上看,129师,120师和115师三个师的编制还在,实际上那是晋冀鲁豫军区、晋绥军区和山东军区三个大军区,除此之外,八路军还有晋察冀等大军区。八路军每个大军区都有十几二十万兵力,下面有设立了二级军区,大多能有数万兵力,二级军区下面的军分区,则有数千兵力。

这样看的话,你就知道为啥让李云龙当团长,而不是升为旅长了。当然,军分区司令和团长的最大区别是,团长主要负责野战,而军分区则是兼管军政。亮剑为了前后一致,把军分区司令这个概念隐去,一直沿用了团长这个概念。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应付国军进攻,各个大军区建立野战军,各个军区建立野战纵队,而军分区的主力部队,则很有可能成为野战纵队下面的旅(解放战争早期纵队相当于师)。大概就是这时候,李云龙当上了旅长。小说中的独立团上万兵力,可能在野战部队建设中,能有少数能加入,其他都只能做预备役,随时向野战部队补充。

以晋冀鲁豫军区为例,上党战役时,一下子建立了三个纵队,分别由太行军区、太岳军区和冀南军区的主力部队组成。当时一个纵队也就一万多人,纵队下面设旅,旅下面是团。经过平汉路战役和鲁西南战役,晋冀鲁豫军区扩大不少,可是后来的千里挺近大别山,兵力又再次缩减,一个纵队还是只有一万多人。而在东北,东野一个纵队四个师,总兵力四万到六万不等,武器装备更是好的多得多。

所以,李云龙兵力7000多却还是团长,实在是上级给的编制太有限了。限制编制走精兵路线,这是对根据地老百姓的负责,也是保障部队战斗力的主要方式。从始至终,八路军都要求全军至少一半人配有步枪,没有枪就不能扩军,这是死杠杠。可是扩军了,也有可能因为战斗力不行,面临撤销番号和分流兵力的问题。

八路军是党的队伍是人民的子弟兵,不会因为扩军快就随便給番号给官职,主要还得看战功。


历史知事


李云龙的部队整体素质还没有跟上。算不上真正的主力部队!李云龙的部队在几个月时间从1000多人扩编到7000多人,兵力翻了6,7倍,但是其军政干部严重缺编,有战士有班长,却没有排长连长营长。而且战士的整体素质也差,毕竟训练时间短。以李云龙打平安县的那个时候来看,李云龙的部队主力仍然是那扩编前的一千多人,其他的也就是临时收编的县大队区小队而已。所以李云龙算是当个加强团团长也不过分。

其次,这是典型的虚衔实授。当时的八路军为了隐藏实力,不仅是李云龙管着人多不给升级,所有的八路军军政干部都是这样,比如129师直接管辖的部队总人数高达20万人,基本上持平一个野战军纵队了,可是挂名仍然是师级编制。这里一个是保护我地方军队,防止引起日军的重视,当时的日军有专门的特工队,也就是亮剑里的山本特工队,这支部队专门打击我军各级指挥部,一个师长团长的话山本不会感兴趣的,一个军区司令的话山本肯定会来干仗的;另外一个是防着国民党军打黑枪。当时国民党对我八路军扩军很敏感,只要发觉我军人数增长速度过快就会调炮往里揍,比如皖南事变,新四军就挨了黑枪了。所以,就让李云龙明着当团长暗地里干着师长的事。


优己


按照一般部队的编制,佣兵七千余人绝对不可能是团级编制,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15师全师不过1.5万人,李云龙一个团甚至超过了一个正规编制的旅,既然部队已经扩编这么多,为什么李云龙的职务还是团长?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李云龙的独立团说起。

所谓的独立团是指越过正常的旅这一级指挥而直接隶属于师或者军,北伐战争时期的叶挺独立团就曾在北伐中屡立奇功。

而李云龙的独立团和叶挺的独立团还是有区别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陕北的中央红军和南方的红军分别被改编成八路军和新四军,八路军下辖115师、第120师、第129师三个师,总兵力仅为4万余人,这部分属于正规的国军编制,除此之外大批的共产党武装就成为了“黑户”。

当然不仅仅是李云龙的独立团,丁伟的新一团、孔捷的新二团都属于没有编制的“黑户”,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在剧中李云龙曾为了抢主攻曾向赵刚大发雷霆,当时和李云龙抢主攻任务的就是772团的“程瞎子”。


772团虽然没有拿下“山崎大队”,但是人家却是“正牌”部队,当时八路军129师下辖第385、第386两个旅,386旅旅长陈赓,下辖第771和第772团,772团团长是当时年仅23岁的叶成焕。

言归正传,我们看看当时八路军几个旅长都是谁,如果给李云龙升官又该和谁平起平坐呢?

115师343旅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第344旅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120师358旅旅长张宗逊,副旅长李井泉,第359旅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还有129师的第385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第386旅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这些人大部分在红军时期就已经是师级干部。

按照资历来说李云龙在黄麻暴动后参加革命,在红军时期就已经是主力团团长,但是和上面这几位比起来资历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陈赓曾是黄埔一期毕业生,红军时期就是红一师师长,屡犯错误的李云龙怎么可能和他平起平坐。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当然还有通过名义上的团级单位,隐藏兵力和实力,所以当国共内战的时候我军亮出家底,已从名义上的几万人发展成了百万大军。


一点点历史


李云龙当了好几年团长没被提拔主要是八路军编制问题。如果放在现在,就如同一个人在某个单位上班,倘若没有合适的位子,哪怕这个人能力强,工作突出,他也是没有办法升上去的。因为大部分单位升职都是论资排辈,要有合适的缺口,一个才能补上去。比方说李云龙是团长,如果他升职了,那么他的上级岂不是也要升职?

当时的八路军实际上也是这样的,哪怕部队的人数扩大了几十倍,大家照样没办法升上去,因为当时国军给八路军的编制就是三个师。上面的人没有升职,自然下面的人也不可能升上去。

这就不得不介绍一下八路军的历史。1937年9月22日,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红军番号被取消,他们被改编成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统辖。

红军主力部队工农红军第一、 第二、第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下辖三个师。按照当时统一的战斗序列,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朱德担任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下辖为115师、120师、129师和总部特务团,总人数为4.5万人。

南方的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编第四军,下辖四个游击支队,共一万多人。

很多人会想为什么红军愿意受编制的制约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有正式番号的部队是有军饷的。

八路军1937年的月度经费是30万元,战务费是20万元,补助费是5万元,医药补加费是1万元,加上米津及兵站补助费7万元,每月共发63万元。

1939年8月份,每月临时补助费2.5万元。1940年,每月增发米津4.5万元。所以从1941年2月开始,八路军每个月可以收到经费70万元。

当时中央军一个甲等野战师的军费是每月20万元,可以说八路军的待遇和当时中央军甲等师相当。

八路军和新四军如果开赴抗日战场,还会得到20万元和1万元的开拨费。如果战争需要,或者作战有功,会得到临时性的补助和奖励。

比如1937年10月19日,八路军袭击了日军阳明堡机场,摧毁日军作战飞机24架,蒋介石以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奖励了八路军2万元大洋。

1938年4月,卫立煌提供子弹100万发,手榴弹25万枚,牛肉罐头180箱,以及八路军3个师的夏衣。

1939年1月28日,蒋介石拨给八路军六五子弹600万发。

从这里就能够看出来,有编制还是有好处。由于民国政府一直不同意八路军扩充编制,因此八路军始终是3个师,4.5万人编制。

这就导致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很多新招的八路军根本没有编制。因为1940年的时候八路军的部队已经发展到40多万人了。

除此之外,八路军也在刻意的隐藏实力,不愿意自己扩大编制,以给国民政府以口实。


历史是什么


早晨从下午开始,带你一起看《亮剑》第四回。

从原著的角度出发,更深入。

李云龙的独立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兵力?

一:李云龙对于独立团的发展方针,起到了奇效

独立团迫于时局变化,不得不减小自己的目标,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分散发展。

按照李云龙所说的:那就是要放下正规军的架子,只当自己是占山为王的山大王。

山大王要想过得好,那就只有去抢敌人的。

按照赵刚的话来说,那就是化整为零,打游击。

在李云龙的设定下,整个独立团以一个排为单位,让他们自己出去发展,找吃的。

至于大家怎么打仗他不管,都由连排长说了算。

原则只有一个:赔本买卖不干,反正只要枪炮一响,那就得捞点东西回来。

当然只能抢敌人的,不能抢百姓的。

二:独立团连排长们继承了李云龙的精神和作风

独立团分兵出去的时候,也就只有1000多人,基本都在方圆500里的区域内。

大家都各凭本事,干得好,就天天吃肉,天天过年;干得不好,那就只能吃糠咽菜了。

在李云龙的指导原则下,大家都毫不顾忌的发展,就算是一个连都可以扩编成一个团的规模。

两年多来,独立团的各个单位基本没有打大仗,但是小仗就没有停过。

东边拔个炮楼呀,西边打个伏击。

这样的战斗好处很多,一是没有大的兵力损失,二是装备鸟枪换炮了。

这就是李云龙式的生意经,只占便宜不能吃亏。

李云龙也没有预料到独立团会发展得这样好

李云龙的团部被山本的特种部队端了之后,李云龙和赵刚死里逃生出来。

以李云龙的暴脾气,他什么时候吃过这么大的亏啊!

于是,他立刻召集通信班,发布命令,让独立团的所有单位全部归建。

根据李云龙最初的估算,独立团最多也只会发展到2000多人,翻一倍而已。

可是等两天后,独立团集结完毕之后,让李云龙惊讶不已,居然都已经有5000多人了。

因为编制的限制:两年前的连长,现在手下有700来人,也只能委屈地挂着连长的名。

李云龙为什么在晋西北打了那么多年仗还是团长?

其一:犯错太多。

独立团如果不为了找回面子,去攻击平安县城的话。

那么以李云龙现在的实力,他就有可能升为旅长这个级别。

其二:规则限制

在抗战时期,八路军的编制下就只有三个师:115师,120师和129师三个师级编制。

总兵力大概有4万多人,这是属于国军正式编制的。

其余的诸如独立团,独立旅这种队伍,都不属于八路军下的正规编制。

其三:团长的职务已经很高了

抗战时期,团长的职务已经算比较高了,李云龙到了后期已经是直接与师长交接了。

要知道当时的师长,在后期是什么级别,就不会觉得委屈李云龙了。

其四:李云龙就是一线指挥员中的奇葩

抗战结束后,李云龙还是团长,他确实是一朵奇葩。

要知道他是部队里面少有的:红军时期是主力团团长,抗战时期是团长,到了解放战争初期还是团长的一线指挥员。

按照李云龙后来的话来说:如果不是他老犯错误,别说是师长,就算是纵队司令也不算啥。

李云龙自己浪费升迁机会

李云龙并非不是没有升迁的机会,而是每到要升迁的关口,他就会犯错。

而且每次他犯错降为营长之后,他又会打个大胜仗,升为团长。

就这样循环往替,耽搁了李云龙的升迁。

确实,以他的履历来说,他确实是资格够老,这也难怪他授衔的时候不服气了。

早晨从下午开始,带你一起深度解读《亮剑》第四回。


早晨从下午开始


《亮剑》是近年来来少有的优秀的军事题材电视剧,但是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为了追求戏剧性和观赏性,所以跟现实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接下来,小编就从电视剧和现实两方面的角度,来说说为什么李云龙当了好几年团长都没有被提拔。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云龙兄的履历。

姓名:李云龙

籍贯: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中国湖北省与河南省交界区域——大别山

职业:编筐

军事生涯经历:

1927年参加中共组织的“黄麻暴动”,后转入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

1927-1936年:在这期间升至团长。长征前,因纵兵抢劫藏民粮食,被全军通报批评,职务降到营长(电视剧称降成伙夫),后又重任团长。

1936-1938年: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许世友)新一团团长。

主要战绩:在反扫荡时一炮干掉坂田,冲出坂田联队的包围,率领全团成功突围。

犯错事迹:因为没有按总部指定的俞家岭方向突围,被撤职,降为被服厂厂长。

1938-1945年:因为孔捷的独立团在被山本一木偷袭时损失颇重,孔捷降为副团长,李云龙接任八路军129师386旅独立团团长(政委赵刚,第一任副团长孔捷,第二任副团长邢志国)。

主要战绩:李家坡战斗,全歼日军山崎大队。

野狼峪伏击战,歼灭日军两个中队,此外还打掉了日军的一个观摩团,包括一个日军少将。

平安县城攻坚战,打掉日军山本一木特战部队,同时打乱了华北日军的部署。

犯错事迹:私自调动部队攻打平安县城。

为了给魏和尚报仇,全歼了已经归顺八路军的土匪谢宝庆部。

1946-1947年:中原野战军主力团团长。

1947-1948年:华东野战军11纵2师师长,淮海战役期间,在徐州东部的赵庄负责阻击,与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第5军89师少将师长楚云飞相遇,随即在潘塘遭遇战中,李云龙率2师与楚云飞的89师交手,在混战中,楚李二人都负重伤。随后李云龙被送到野战医院,此后在医院修养,直到1949年10月回到部队。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以上就是《亮剑》中李云龙的主要事迹。接下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李云龙几年都没有被提拔这个问题。

一 电视剧的戏剧性和观赏性需要

《亮剑》这部电视剧要表现的是八路军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势。而团长这个职位能最好的体现出来,如果团级以下,则战斗规模太小,如果团级以上,则指挥员就不需要亲临一线了,所以,团长是最合适的。而且,在电视剧里故意降低了李云龙的职位,在我们国家的相关规定中,电视剧里如果涉及上将以上的人物,则必须要实名,不可虚指,当然,李云龙是够不上上将的,但是按正常轨迹发展,评个中将应该是没问题的,比如,李云龙的原型王近山,就是授的中将军衔。其实,这种处理方法,在其他的电视剧里也有,比如《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杨立青,在国共合作时就参加了黄埔军校,是黄埔三期毕业生,四.一二后,加入共产党,很快就提拔成了红军师长,但是,此后,一直到解放战争末期,才当上纵队副司令,授衔是被授中将,这明显和现实不符的。


二 李云龙犯错太多,桀骜不驯

不可否认,李云龙打仗是把好手,鬼点子多。但是,他的性格是桀骜不驯,容易犯错,经常违背总部的命令行事。比如在李云龙率新一团突围时,总部要求李云龙往俞家岭方向突围,这肯定是总部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或者是安排了接应部队,或者是知道了敌军的兵力部署,但是,李云龙就没有执行总部的命令,而是自作主张在别的方向突围了,这突围成功了还好说,要是突围没成功,使部队遭到损失,或者打乱了总部的部署,责任在谁呢。所以,对于这种属下,总部在使用时一定是慎之又慎的,不敢把更大的责任交到李云龙的肩上。

三 没有受过正规军事教育,思想局限

由于李云龙是“泥腿子”出身,之后有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导致他的格局就比较低,当然这没有贬低的意思,事实上,在当时,我军的大部分指战员都是泥腿子出身。丁伟在抗战时就时属于总部重点培养的对象,抗战初期本来是打算送丁伟去抗大学习的,后来因为其他一些原因才作罢。丁伟的论文题目是《论我国国土防御的重点》 ,而李云龙的题目是《论亮剑精神》,从这就可以看出来,丁伟的眼光更长远,格局更大,能站在统帅的高度去看问题。此外,和赵刚对比也能看出来,赵刚是燕大毕业的学生,抗战后才参军,军龄比李云龙要低得多,但是,从抗大学习归来的赵刚,直接就被任命为了独立团政委。和李云龙平级,内战爆发后,李云龙和赵刚虽然都被提拔为了正师级,但是在淮海战役期间,赵刚竟然先李云龙一步,被提拔为了某纵队副政委,跨入了副军级干部的行列。


一卷青史


没编制,李云龙就是有10万兵,也还是个团长。

这要怪还得怪老蒋,因为老蒋给八路军的编制就3个师。


根据1937年8月22日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部4万多人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同意设立总指挥部。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下辖林彪的第115师、贺龙的第120师、刘伯承的第129师和总部特务团。1937年9月11日,八路军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但实际编制未变。

除了总指挥部的几个主要领导没有被降衔外,其他人都不同程度降衔压编了。


有个故事比较有意思,那就是许世友在调入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当副旅长之前,在红军中已经是红四方面军的军长了。所以有下属替他不值,然而许世友却很兴奋,他说,早知道旅长那可是大名鼎鼎的陈赓啊。


所以李云龙在长征时期就已经是主力团团长了,但是当了八路军之后,不但仍然是个团长,还是那种没有编制的团长了。因为386旅刚成立的时候,有正规编制的也就两个团771和772团,5700人。所谓原新一团的原型是后来加入的东进纵队第1、第3团合编的新1团。反而李云龙的独立团并没有具体原型。

但是386旅这个旅实际发展到后来是比较特殊的,386旅虽在名义上属于129师战斗序列,然而实际上386旅在抗战时期是中央军委的直属部队,直接归属于中央军委指挥。这也是为什么李云龙的团叫独立团,他本质上代表了386旅。

新一团也好,独立团也罢。说白了也就八路军自己承认,老蒋是不会给李云龙发军饷的。


李云龙的军费一部分自己挣,一部分是386旅从牙缝里省出来的。所以即便后来,李云龙攻打了平安格勒,蒋介石亲自打来慰问电的时候,也只是慰问到了129师这一层。

其实如果历史上真有这回事的话,老蒋要是知道八路军的一个非在编部队都都已经有近万人,具备了攻打县城的能力时,估计一口老血都要喷出来了。

但的确李云龙的独立团在抗日战争相持到战略反攻阶段,发展到7000多人,并不夸张。


到了1945年夏天,八路军(第八集团军)其下属已经包括山东军区、晋察冀军区、晋冀鲁豫军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晋绥军区、八路军独立第1游击支队、八路军独立第2游击支队、八路军独立第3游击支队、河南军区、抗日军政大学等。总兵力已经由当初的4万多人发展到了102.8万人了。是当初的25倍还多,而且还在极速增加当中。

当从1946年6月中原野战军成立的时候,光中野就5个纵队,连同地方部队共有27万人。


此但是中野为全国解放,付出的方式的确和其他野战军的方式不太一样,他的大量指战人员和兵员都赞助了其他野战军,所以成立最早,但是都是给别人作嫁衣裳。后来孔捷和丁伟在进军东北的时候,被抽掉到东北去了,而李云龙则是挺进中原,被华野借到了淮海战场去了,结果都没还回来。

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李云龙几乎是一步到位,直接就是师长了。

当形势发展到那个阶段,需要大量的指战员来指挥大规模兵团作战,除了像李云龙这样的百战余生的优秀将领们,还有就是即俘即改造的敌军中层指战人员。相比较而言,当然李云龙更值得信任了。所以对于李云龙而言,师长和团长对他来说其实都差不多,都是一样的指挥打仗,都是一样的要搞敢死队。


所以在原著当中,后来的李云龙建立了”梁山小分队”这支特种部队。梁山小分队在金门岛一战中全军覆没,同时也创造了辉煌。此后的李云龙在军事上就没有建树了。


炒米视角


1.这个问题有点意思。李云龙为什么没提拔,很简单,他搞根据地,不灵。

2.我们在讨论类似提拔问题的时候,可能都会比较集中在军事领域,但其实不然,在抗战期间,考量共产党的一线指挥员的,不光是军事领域,更在于根据地这样的政治领域。

3.敌后根据地,生存是第一要务,除了要搞军事力量,更要开拓和开发根据地、大本营。不能总盯着军事作战说事儿。

4.虽然八路军抗战后编成了三师六旅十二团的编制,但自从老蒋暗地里停发军饷和后勤之后,那也就只剩个名头了,所以这个编制和抬头就是空架子,从老蒋到老毛都没怎么当回事儿。

5.看115,在敌后那是撒开了脚丫子在发展,简直就是开枝散叶——晋察冀、山东,就连新四军三师也是源于115师;而120师则是早早滴被中央收回陕北做战略预备队;129师最辛苦,老彭这个前敌总指挥实际上手上一直握得最紧的也就是刘邓的129师,抗战打得也相对最苦。

6.从实际效果看,抗战结束时,我军的19块根据地中,115师占据了晋察冀、山东和苏北(新四军三师),无论是人口还是兵员,都可以用雄厚来形容,也所以后来中央一纸令下“十万大军挺进东北”,原115师体系下的部队占到一多半——山东根据地加上新四军三师,足足6、7万之多……而罗荣桓、黄克诚、萧华、梁兴初等开国将帅的地位,也相当一部分源于此。

7.抗战时期尤其到后期,经营根据地的政治能力甚至超过了军事能力,比如罗荣桓,这是山东根据地后续大踏步发展的关键,单凭他亲自带到东北的几万雄师,这个帅位就跑不了;类似的还有经营晋察冀堪称党政军全能的程子华(四野第一个兵团司令,资历绝对大将,因故未授衔)、经营中原军区的李先念……

8.所以到抗战后期,根据地建设已经成为压过军事战争的首要任务,正规军的军区化趋势明显,而作为承上启下的二级军分区,就至关重要了(毕竟一级战略区就那么几个,坑不够。连彭总都要主动请缨回西北,把贺老总挤去搞后勤),而诸如冀中、滨海这样的军分区,需要的可不光是战将,更需要军政兼修的全能人才,老李在这个环节上,丢分比较多。

9.当然还有个问题,当时虽然空间很大,但也确实是萝卜多坑少,连陈旅长后来也只能去太岳军分区挂帅,作为部下的老李要想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也不见得,毕竟晋西北虽然是抗日前线,但到了抗战之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以及人口经济等方面的劣势就显露无疑,别说跟东北这样的地方比了,就是跟山东、晋冀鲁豫比也是差距明显……

10.老李做带兵杀敌的团长没问题,但讲政治这三个字却是比老丁和孔捷、赵刚都有差距,类似的可不止钟伟、王近山这种,就连大名鼎鼎的许和尚也是,虽然领衔打完了济南战役,但济南战役之后就靠边站了,之后的淮海和渡江一直都未参与,虽然最后上将也不亏,但这样一个战将,这样被边缘化,也说明了一些问题。

11.整个抗战时期,老李要想再进一步,难度也确实忒大。核心问题:能打的战将太多了,显不出他来。而军政全能的帅才太稀缺了,所以诸如程子华李先念罗荣桓纷纷迎来职业生涯的爆发期……

12.补充一下,李先念的老部下、后来一样转投三野的皮定均,也是战将一员,不比老李差多少,后来也是拟授少将,老毛一句“皮有功,少晋中”,才给了个中将……

13.太平本由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太能打了,不见得是好事情。


搬不动的小强


《亮剑》虽然是一部小说,但也有很多与事实相符合的内容,因此不能以李云龙的兵力来定他的职位。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由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而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三个师:第一一五师、第一二零师、第一二九师。每师辖两个旅,每旅辖两个团,每师定员为15000人。当时李云龙拥有七千兵力,相当于一个旅的兵力了,那么不可能将李云龙提上去做旅长,要知道他的上级可是赫赫有名的陈赓大旅长,李云龙打心底不敢跟陈赓平起平坐。其实连李云龙自己的“独立团”都不在编制之内,丁伟的“新一团”,孔捷的“新二团”都不在编制之内。在《亮剑》中李云龙是说过自己有整整八个营,可是孔捷也说过“都听说你李云龙今年发了财,没想到你小子成了暴发户了,部队直接扩充了近一倍”,这说明孔捷他们是知道李云龙部队会扩充,只是没有想到他的部队扩充了那么多,所以孔捷、丁伟的部队也在扩充,如果李云龙提拔了,孔捷、丁伟也会提拔,这不就很明显告诉国民党我军实力在增强,那么蒋介石要么就发动第二次“皖南事变”,要么就要求共产党进入正面作战,无论哪方面对共产党都不利,所以不管李云龙有多少兵力他仍然是一个团的团长。


文星7815505


李云龙的独立团从1000多人发展到7000多人,对于八路军的军队来说并不奇怪。但真正让人奇怪的是,李云龙的职务却并没有晋升。这是为什么呢?当然李云龙经常犯错误,甚至还被降级,这是他职务没有升起来的原因之一,但绝对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当时戴笠的军统已发展遍布整个亚洲,在各战区都有自己的情报网。如果李云龙晋升职务太快,就很容易引起重庆政府的注意,引发不必要的麻烦。在《我的兄弟是顺溜》中,陈大雷的六军分区其实只有一个连,他自己也号称是司令。共产党的军队编制从来都是很奇怪的,有的会超编,有的不满员。

  这就让对手非常困惑,有时很轻松就打赢了,有时反而被揍得屁滚尿流。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这也是战争中的基本策略之一。


我是美少女的时间,喜欢我,就关注我! 90后小姐姐陪你聊娱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