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德国距离胜利有多近?

勇往直前80973


题主的问题是:二战时,德国距离胜利有多近?

德国人距离在二战中取得胜利最近的时间就是1941年10月。

如果当时希特勒听从将军们的意见,为莫斯科战役多做一些准备,那么莫斯科保卫战就算是苏联人能够取得胜利也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有可能在这场保卫战中失败。

因为德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曾经一度推进到了莫斯科的郊外,只不过德军那时候已经成了强弩之末,火力只剩下了最初的30-50%,无法再向前推进一步,于是这成了德军进入苏联境内最深的地点。

从此以后,德军被一步一步反推回去,最后连自己的国家都被苏联人占领了。

说起来,这也是德军在初期进展过于顺利所导致的。

苏德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由于德国军队突然袭击,并且使用了当时欧洲人所罕见的闪电战,德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在短短的4个月的时间里就歼灭了苏联军队相当于战争开始前将近2/3的兵力。

巨大的胜利让希特勒欣喜若狂,他认为年前就可以打败苏联一统欧洲。

不过,此时此刻,由于德国军队的推进纵深已经远离边境上千公里。



而苏联军队在撤离的时候实施了焦土政策,整个德国占领区基础设施大规模破坏,交通很多地方都陷入了瘫痪,工厂也被搬得一空,连厂房很多都被炸掉了。

所以,德军的后勤当时已经有点难以为继,前方的德军攻势也逐步放缓。

所以,德国的将军们认为,接下来的战斗将不会像开始的时候那样顺利,由于德军攻势的减弱,而苏联人已经逐渐从最初的战败中反应过来,正在组织层层抵御,战事肯定会比预期的时间要大大后延,德国军队应该准备好在冬天和苏联人来一场血战。

不过,希特勒认为将军们的担忧是多余的,德国军队将会很快取得胜利,所以在物质的准备上,希特勒否定了将军们的提议,认为这是多此一举。

于是,在这一年的冬天,数以十万计的德军因为寒冷的冬季没有准备充足而非战斗减员。



(风雪中的德国士兵)

他们面对的不仅是恶劣的天气,还有已经被组织起来的苏联军队的大规模反击。


(奔赴前线的苏联大兵)

最终的结果是,苏联人打赢了莫斯科保卫战,而德国也迎来了二战以来最大的失败,仅阵亡就多达30多万人。

这场战争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它意味着苏联人打破了德国人不可战胜的神话,在面对德军的时候他们有了胜利的信念和血战一到底的决心。

两军交战拼的就是双方的士气,莫斯科保卫战就是一场振奋苏联军人士气的战役。

当然,此时此刻德国人仍有取胜的希望,只不过胜利可能会来的晚一些。

谁曾想,在这年冬天又发生了另外一件影响到二战进程的事件,那就是日本人偷袭了美国在太平洋上的重要军事基地珍珠港。

这次偷袭,日本军队战果辉煌,美军阵亡多达2000多人,多艘战列舰被炸毁。

这是一次战术的胜利,但战略上却糟糕极了。

虽然太平洋舰队暂时无法威胁到了日本海军,但是却成功让当时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美国加入到了二战,并且成为了法西斯的对手。

美国在二战期间工业产能达到了世界的一半以上,美国的加入意味着盟军一方仅工业产能就至少超过了法西斯的一倍以上。

而美国在二战期间总共征兵超过1000万人,为打败法西斯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源。

同时,由于美国是一个非常发达的国家,技术兵种的后备力量几乎是无限的。

例如,美国的加入,让盟军方面至少多出了几十万名飞行员。



(美国当时可以以流水线的方式培养飞行员)

所以,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无论是丘吉尔、蒋介石还是斯大林,都一致认为法西斯完蛋了。

在此之前就算是三位想要和法西斯和谈,也会抛弃此前的想法,和美国人一道与法西斯血战到底,最终赢得第2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游者走天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希特勒在自杀前,对部下说:胜利一度离我们很近,唾手可得。

希特勒并没有瞎说。

当时希特勒入侵苏联,曾经有着非常好的机遇。

在莫斯科会战,德军一直占据上风。

当时德军进攻部队高达170万人,装备13500门火炮,1170辆坦克,615架飞机。

苏军因为一连串的损失,此时只有110万人,7652门火炮,774辆坦克,1000余架飞机。



然而,苏军采用了正确的战略,开始坚决防御。

以10月为例,仅仅数日之内,莫斯科方面组织了25个工人营,12万人的民兵师,169个巷战小组,发动60万人围绕莫斯科城修筑起三道防御工事,其中妇女的数量占了四分之三。 到10月末,仅妇女儿童就构筑了700公里反坦克堑壕,挖掘了300多万立方米的泥土,修筑了3800余个临时和固定火力点。

德军全力进攻,然而伤亡很大,进展缓慢。

此时,老天也帮助了苏联人。

11月开始,莫斯科开始出现暴雪天气,野外积雪厚达1米。

德军没有在严寒条件下作战的经验,一时间部队的进攻速度严重减慢,还出现大量的冻伤冻死。因为严寒的减员,和战斗伤亡差不多。


即便如此,11月德军中央集团军群51个师仍然在全面攻击。

此时苏军实力仍然是较弱的,如果全面防守未必坚持得住。

然而就在德军全面攻击的时候,苏军突然出人预料的发动反击。

德军仓促中招架不住,败退下去。

此次战机失去后,苏军开始源源不断的增援。德军随后又有突破,但实力已经无法吃掉莫斯科的苏军重兵集团。

由此,莫斯科战役失败了。

当然如果德军能够击中更强的军力,或者妥善准备冬季作战的补给和装备,就很有可能获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



苏联如果在莫斯科会战中失败,又会损失一百万以上的军队,更导致莫斯科以西所有地区崩盘。

随后德军只要稳住局势,向南进攻,占领斯大林格勒地区,进而突入高加索,就会彻底切断苏军的石油来源。

那么,丢弃了欧洲部分,没有石油的苏军,恐怕只有签订投降条约一条路了。

此时日本很可能来捡便宜,同时攻打苏联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

那么,最终苏联就会沦落为西伯利亚地方政府。



苏联覆灭以后,德国等于独霸了欧洲。

整个欧洲的实力,当然不惧怕美国,更别说英国!


萨沙


二战时期,德国只要打败了苏联,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任何国家可以阻拦住德国陆军。说到德国的失败,还是在于德国希特勒的自大。希特勒认为只要集中150万大军,便能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消灭苏军,从而攻占莫斯科让苏联投降。



正是由于如此想法,德军根本就没有准备过冬的装备。那一天冬天无比寒冷,德军只能穿着单薄衣服过冬。即使如此,希特勒依旧不下达撤退命令。他在不停的敦促攻占莫斯科,丝毫没有明白前方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面对德军巨大的威胁,斯大林没有选择撤退。而是选择坐镇莫斯科,这也是他高明之处。斯大林的丝毫不退,给予苏军莫大的信心。

倘若希特勒没有轻敌,莫斯科被德军占领,接着苏联投降,那么整个欧洲就会完全被德军占领。然后再回过头集中力量对付英国,英国显然不是德国的对手。在此之后,联合日本法西斯对美作战,那么世界是怎样还真的难说。


麦地传奇


二战德国离最终胜利就像隔着英吉利海峡,始终无法跨越!

用后世人的眼光来看这场战争,德国犯了三个致命失误:一小瞧了英国人的抵抗决心,二低估了苏联红军,三高估了自己。咱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一、小瞧英国

40天灭亡法国,让希特勒自信到以为很快就能让英国退出战争,如果是张伯伦时代,面对铺天盖地的德国空军,英国很可能会跟德国和谈,但是希特勒偏偏遇上了抽着雪茄的丘吉尔。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在丘吉尔的领导下顽强抵抗,不论是大不列颠的空战还是德国的狼群封锁战术都被英国硬抗了过去。这让德国在无法迫使英国投降的情况下,开启了两线作战,失败早已埋下伏笔!

希特勒轰炸英国时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没能解决英国的雷达战;二是没有继续轰炸英国飞机场和指挥中心,转而去轰炸伦敦。



二、低估苏联

1939年底爆发的苏芬战争,苏军的“拙劣表演”,让希特勒认为苏军内部已经腐朽、战斗力低下。

我们只需要踢开门,里面腐烂的结构就会垮掉——阿道夫希特勒

在巴巴罗萨计划发动之前,德军对苏联军事实力进行过评估。德军认为苏联红军有6000架飞机,10000辆坦克;而实际上苏军飞机超过15000架,坦克超过25000辆。德军的评估远远小于苏联的实际军力,在开战之前德军就没弄清楚对手的实力。



1941年6月22日,德军全面发动巴巴罗萨计划,三路大军齐出。作战初期德军势如破竹,一路呈现碾压的态势。开战头半年,苏联红军损失就超过400万人,这种巨额损失搁在谁身上都得完犊子,可是这对苏联来说只伤筋不动骨。苏联有约2亿人口,兵力充沛,有广袤的土地,极大的战略纵深,充足的战略资源,战争潜力非常恐怖。四年卫国战争苏联动员了超过3000万人,仅在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到1942年4月底就动员了超过1500万人。而反观德军,纵观整个苏德战线,德军一线作战部队总数从没有超过350万人(不包括仆从国)。苏联相对德军拥有巨大的兵力优势,可以用人海战术不计成本的消耗德军。



从装备情报上看,德军在战争发动前,居然不知道苏联有T34这样一款神器,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失误。T34能对三号、四号坦克形成巨大优势。在虎式跟豹式未出来以前,德国的坦克正面刚不过苏军的T34,更让德军绝望的是在1942年T34年产量超过1.2万辆。而等到德军紧急赶制的虎Ⅰ坦克参战时,时间已经到了1942年的12月份,德军在战场上的形式已经发生逆转,最关键的虎式坦克月产量仅有25辆,完全跟不上前线的消耗。

可以说希特勒大大的低估了苏联的实力。

三、高估自己

整个二战,德国几乎以一己之力挑战整个欧洲列强,所谓双拳难敌四手,他太膨胀了!



咱们通过数据对比一下,以1940年为例:德国经济总量561亿美金,人口7000万(包括奥地利和捷克),面积55万平方公里,钢产量2100多万吨;苏联经济433美金,人口1.91亿(包括波兰),面积2200多万平方公里,钢产量1800多万吨;美国经济总量1000亿,人口1.3亿,面积930万平方公里,钢产量6000多万吨。整个二战德国生产了4.6万辆坦克,美国生产了8.8万辆坦克,苏联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其中有7万多辆被摧毁。如果德国有7万辆坦克被摧毁,它能生产回来吗!怪就怪德国的空军是一支战术空军,缺乏远程战略轰炸机,没能力对苏联后方的工业造成毁灭性打击,这也说明希特勒并没有认清自身的实力。



二战德军能够纵横欧洲,主要依靠超前的战术理念——闪电战。苏德战争初期,德军运用“闪电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然而随着德军装甲部队的深入,战线逐渐拉长,后勤补给跟不上,前方的装甲部队往往要在原地等待三四天,后方的石油以及步兵师才能跟上来。闪电战没有石油怎么行,装甲部队没有步兵配合怎么玩!显然战线越长,“闪电战”越乏力。很多人说二战德军已经实现机械化,实际上德军达到机械化的仅仅是担任“闪电战”的装甲部队,后方的步兵师还都是“骡马化”。可想而知,这行军的速度。如果遇上苏联的雨季,那漫长的战线就成了德军无法跨越的洪沟,大后方的物资遥不可及。再加上斯大林在西线实行焦土政策,能带走的带走、带不走的通通焚烧,不听从的直接枪毙。德军很难再从占领地获得一丝补给,“闪电战”已经名存实亡。德军最大的战术优势已经终结,进入持久战的德军必输。



所以二战德国离胜利遥不可及,就如那无法跨越的英吉利海峡一样遥远!

我是铁血军史1927,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足欢迎补充!同时欢迎各位战友关注我!


铁血战史1927


可以肯定的说,德国距离胜利,很远,很远。

一:从经济实力分析

1938年,德国开始吞并奥地利等地区,那么当时的主要列强经济实力如何呢?(占全球gdp百分比例)

美国:28;苏联:18

德国:13;英国:9

法国:5;日本:4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德国可以打败法国,英国,但是打苏联就非常吃力了,打美国更加不可能胜利,美国国力是德国2倍多。

二:从人口因素

1939年

英国人口4600万,法国人口4200万。 苏联人口1.51亿,美国人口1.31亿,日本人口7900万,德国7200万-8000万,从中可以看出德国比英国和法国都多,但比美国和苏联少,人口甚至只有苏联的一半。1:1条件下,德国是打不过美国和苏联的。



三:从各国面积看,不算殖民地(平方公里)

德国:37万,苏联:2200万

美国:930万,英国:30多万

法国:50多万

从中可见德国的面积很小,战略纵深优势太小,是打不起持久战的

四:从军事实力看

德国巅峰时期1600万,

苏联巅峰时期1200万

美国巅峰时期2000万

英国、法国都在几百万左右,从军队人数看,德国可以碾压英国和法国,但是打苏联优势不大,甚至很吃力,至于打美国,基本没什么胜算,更何况美国和欧洲之间还有大西洋。至于各国的各种武器装备,相差不是不大,因为他们都是列强,在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前期,已经打了很多次战争,彼此实力相差不是特别大,可以忽略不计。

从以上因素可以看出,德国的综合实力比英国、法国强,略优苏联,但比美国差很多,所以,德国可以击败英国法国,会和苏联胶着,会被美国击败,如果遇到英法美苏群殴德国,德国必败无疑,事实结果也是如此。



爱我中华权哥


差一个半月时间!具体就是乌克兰战役说起!在当时,德军兵分三路进攻苏联!一路北方军团北上进攻圣彼得堡;一路中央集团军群进攻莫斯科;一路南方集团军群进攻乌克兰!在交战前期,德军进展迅速,苏联都来不及做好准备,甚至连德军都太过吃惊!这使得德国犯下了一个前期太过谨慎后期太过大意的错!那就是乌克兰战役!

在乌克兰地区,占劣势兵力的德军不仅击败了苏联部队甚至意外包围了整个苏联南方集团军群。这支部队人数高达六十七万!但是,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啃不下这么一大块硬骨头,又舍不得放掉这么一大块肥肉。于是向希特勒求援!希特勒此时做出了一个错误的指令,使得德军满盘皆输!当时,希特勒认为,拿下这支集团军后,苏联会主动投降的!于是他下令中央集团军群抽掉二十个师的部队直接驰援德国南方集团军。这二十个师正是德军的装甲精锐!他们的离开使得德军中央集团军失去进攻能力!最终,德军攻克乌克兰!但是,中央集团军群直到两个月后才等到他的二十个装甲师回归,这让他们不得不在冬季最冷的时候进攻莫斯科!而且,由于二十个装甲师来回奔波,他们的战斗力以及物资储备严重衰弱!这是莫斯科保卫战能够取胜的关键!

假如,当初,德军不顾乌克兰的那六十多万部队,先攻打莫斯科,则几千万苏联人将不得不在物资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在最冷的冬季进入西伯利亚平原。这时候生存都是问题,何谈反抗!


优己


真的是一度非常接近了。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德国基本上没有后顾之忧,他完全有能力去摧毁法国和英国。实际上他们只花了几个星期就消灭了法国,如果能够在敦刻尔克围歼40万联军,英国的有生力量将被歼灭。别小看这些人,他们是英国全部的精锐。他们也可以乘胜追击,登陆英国本土。这是最好的选择。他们应该先去占领英国,然后再去打苏联。即便在攻占英国的战役中损失惨重,德国也值了,因为他不会在面临两面受敌的窘困。所以,只要德国能够在第一时间与英国作战,他们就胜利了一半。

第二次在1941年冬天,德军为了攻打莫斯科集结了180万人,实际上这依然不够,他们需要更多的预备队。此时法国和挪威有52个师左右的闲置部队。如果能调集三分之一去莫斯科前线成为预备队,他们就极有可能拿下莫斯科。一旦拿下莫斯科就意味着苏联人的精神被摧毁。

之后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美国人加入了战争,美国人的加入让原本比较平衡的攻守双方开始倾斜。法西斯再也没有机会了,


看球人


二战中,德国是有胜利的实力的,距离只差那么一点点,差就差在和轴心国日本和意大利的沟通上了。

先说德国怎么才能赢得最终胜利,答案,原子弹。其时,德国的原子科研能力世界第一强,正在研究原子弹,而且几近成功,后期被美英轰炸和破坏,未果。如成功,德国肯定使用这种灭国武器轰炸苏联和英国,苏联和英国肯定会战败投降,美国达成和解。

德国表面战败的原因是美国过早地加入战争,美国的强大支持导致苏联能够在中后期挺住德国的强大进攻,尤其是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等战场,最后反动成功。

意大利的为所欲为不统一协调导致德国对苏联的进攻拖延一个半月,导致到冬天也没有占领莫斯科,没有把苏联赶入西伯利亚。

日本的为所欲为导致不经过与德国商量私自偷袭珍珠港,把美国拉下水对德宣战,全面支持英中苏。

如果意大利墨索里尼不胡来擅自入侵希腊,德国会在1941年冬季来临前攻占莫斯科,苏联退入高加索以东地区,苏联丧失东欧大草原的农业和工业,苏联的战争能力被大大削弱,不足以进攻德国。

如果日本答应美国的条件或者继续拖延,美国不会向轴心国宣战,就不会全国进入战争状态,苏联不可能挺得住,只能撤退。

而当战争进行到1944年,德国一定会研制出原子弹,轰炸苏联和英国,英国和苏联必定投降,达成协议,美国也只能无奈与德国互相承认势力范围,德国获得全面胜利。

所以说失败就失败在德国与日本、墨索里尼的沟通上,尤其是对日本的沟通上。所以说日本是猪队友,希特勒死就死在小日本手里。这就看出有效的沟通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


田小田生活记



他们本可以毫无悬念地赢得了战争,而且在轴心国和盟国的大多数人都相信他们会取得胜利。1941年,苏军在无敌的德军下崩溃,英国人将从德国的封锁和轰炸中投降,这只是时间问题。


我相信他们会赢的,如果他们改变了一些致命的错误的话。在我的回答中,我只关注巴巴罗萨行动,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他们赢得了这场冲突,那么他们也会完成他们想要的一切,并赢得胜利。以下我说两点。


1. 在计划日期启动入侵


最初巴巴罗萨行动计划于5月15日开始,而不是在38天后的6月22日开始。其原因主要是德国在巴尔干地区对南斯拉夫和希腊的干涉,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在惨败后试图征服后者,并急切需要帮助。


如果意大利人选择不侵略希腊,或者至少等待他们的入侵,因为他们已经参与了非洲和地中海的几个战线,并且希腊证明对于轴心国的权力没有任何威胁,这将消除德国人需要介入。同样,对南斯拉夫的入侵也有可能等待,除此之外,它几乎没有花费两个星期的德国人伤亡。


如果在预定的日期内入侵,德国人可能会在8月下旬之前到达莫斯科的大门,而在秋季的洪涝灾害之前,这会使得前进如此艰难。如果莫斯科垮台,俄罗斯人在战争的其余时间将会更艰难。


2.善待当地人


事实上,德国人甚至不需要这样做,他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撒尿,并且羞辱他们一路上的所有人。

当时德国在进入乌克兰,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这些国家领土时,德国人被视为解放英雄。波罗的海最近被苏军征服并被占领,乌克兰人在斯大林统治下几乎饿死。德国人如何迎接这些欢迎他们成为救世主的人呢?他们对待他们像污垢。因为这就是纳粹德国的意识形态所要求的,所以他们都是无足轻重的。


如果改变这两点,我相信德军是有胜算的


爱旅行的里奥


如果希特勒能取得“台风”计划的成功,那他就赢定了。

“台风”计划是苏德战争开始3个月的时候,希特勒命参谋部制定的一次攻占苏联首都莫斯科的计划。

在这个计划里,希特勒认为只需要集中180万大军,将莫斯科正前方的苏军分割包围一举歼灭,然后大军迅速攻占失去屏障的苏联首都莫斯科。希特勒估计,在入冬之前,德军就可以成功占领莫斯科。他还认为,当莫斯科被占领后,苏联就会崩溃,被迫向德国投降,这样战争就结束了,整个乌拉尔山以东全变成了德国的领土,这里生产的粮食、石油、钢铁还能支持德国接下来的战争。不过,只要苏联投降,欧洲就真没用一个国家能阻止德军前进了。而且,作为当时苏联的政治、工业中心,如果莫斯科被占领,苏联也就失去抵抗的意志和力量了。

(大战前的莫斯科街头)

如果征服苏联,德国很可能兵分三路:一路往东南下印度;一路往西渡过英吉利海峡占领英国;还有一路向南,支援隆美尔,解决掉北非的英军。如此,希特勒将会彻底征服欧洲,并统治半个世界。

所以,“台风”计划成功与否,是希特勒成功的关键,苏联也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苏德战争刚爆发苏军就损失了300万人,德军的攻击速度之快让苏联纵然有庞大的国土也显得不够用。当德军逐渐接近莫斯科的时候,苏联全国是非常恐慌的。而对于斯大林来讲,他也面对着极难的选择。此时莫斯科城中尚有数十万大军,但如果外围苏军被肃清,凭借这些士兵肯定难以抵挡。那么,苏联的高层应不应该撤出莫斯科前往大后方,提前撤离会不会更加引起百姓的恐慌情绪,从而让他们失去与德军作战的勇气?

斯大林经过深思做了一个冒险的决定,与士兵们留在莫斯科!

可以说正是这个决定,才让战争的天平向苏联倾斜,也让希特勒距离胜利又远了一步。

斯大林亲自坐镇莫斯科,使城中人们的情绪逐渐平静下来,并且开始有条不紊地准备着这场对苏联来说生死存亡的会战。

下面这张照片拍摄于莫斯科保卫战期间,照片中的人们是被动员起来的莫斯科妇女,她们正在修建工事,此时虽然德军已经逐渐逼近这里,人们的脸上不仅看不到恐惧反而洋溢着笑容,因为她们有必胜的信念,有时候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对手的强悍不足以证明胜利一定属于对方,反而会激起真正强者的斗志。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汉匈战争就是如此,当时匈奴和汉朝都处于极盛时期,两大帝国为了争夺霸主地位爆发了长达百年的战争。最终,强悍的匈奴人被驯服,汉朝从此成为历朝历代推崇的偶像。因为,在击败匈奴人的时候,汉朝的民族自信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而使整个国家朝气蓬勃。就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二十四史唯有汉书可以下酒!

我想,汉朝人在走向战场对抗强敌的时候,脸上应该就是带着这样的自信吧。

(著名的红场大阅兵,士兵们荷枪实弹通过红场随即加入到对德作战)

希特勒在看完“台风”计划后,认为入冬之前就能占领莫斯科,此时已经进入秋天,也就是说,希特勒认为最多3个月就能拿下莫斯科。德军的统帅们虽然没有希特勒这么乐观,但也普遍认为到1941年底占领莫斯科是没问题的,因为他们错估了苏军的兵力。在他们看来,苏军只能集结200个师保卫莫斯科,实际上这次苏联拿出了360个师。

(陆军上将哈尔德是莫斯科战役的德军指挥官,他对前线的苏军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于是,由于德军的轻敌,导致在这次战争中准备不足,结果被打败。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彻底击碎了德军赖以成名的闪电战术,同时给苏联以喘息之机,也让苏联有了战胜德国的信心,所以,虽然此后苏军在战场上又遭到了多次战败,但再也不会恐慌,而是以铁一般的意志与德军较量。

于是,希特勒距离胜利渐行渐远,最终失去了一切!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