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為何能善終?

何雪旋


郭子儀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武將,他還是個超級厲害的政治家,深諳政治鬥爭的規則。

在中國歷史上,為臣為將,有善始者,有善終者,善始者多,善終者少。而能做到善始善終的,則更是少之又少。

為何?

從客觀上看,這是封建制度的痼疾(家天下,人治問題)使然,從主觀上講,是緣於人性的醜陋和自身素質能力的不足。

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仔細看來做到善始善終的,並不多,而郭子儀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在筆者心目中,他是最厲害的一個。

郭子儀一生服務了四代帝王,所謂伴君如伴虎,跟四個老虎呆了四十年,其風險指數和技術含量可謂相當之高,但郭子儀卻始終大旗不倒,這不得不說是個奇蹟。

和皇帝之間的關係

首先,在複雜的官場,想要保命,第一個要搞好關係的就是皇帝。安史之亂後,大唐第一功臣郭子儀已經是汾陽王了,手握重兵,成為了皇帝十分忌憚的人物,那麼郭子儀是如何處理自己跟皇帝之間的關係呢?

我們可以從下面這件小事看出郭子儀高超政治才能:

郭子儀在汾州主政時,曾向華昂地上表彈劾一個小縣官,可是皇帝的批覆遲遲未能到達,郭子儀的下屬,判官張曇跟同僚聊天時就說,憑郭令公的功勳和品德,而請求處分一個小小的芝麻官卻受到百般阻撓,這說明宰相太不知體統了()當時處分官員要經過宰相)。

當然,張曇這麼說,實際上是指桑罵槐,其實是皇帝不批,皇帝要批,宰相那裡是不太可能有多少阻撓的。張曇當然不能直接指責皇帝,所以只能拿宰相說事。

郭子儀是人傑中的人傑,他又何嘗不知。當郭子儀聽到這個事情後《張曇的吐槽》,便對手下官吏說:“自從安史之亂後,朝廷對地方軍事長官皆持姑息態度(因為在平定安史之亂時,唐廷中央依靠的是節度使打節度使的模式,所以導致安史之亂後地方上節度使的數量比唐玄宗時多了好幾倍,朝廷當然不能太得罪這些個節度使,搞不好他們串聯一下再來一次安史之亂咋整?)他們有所求的,沒有得不到的。因此,地方軍事長官大多驕橫不法,使朝廷心存顧忌,所以才導致求無不得的局面。現在我彈劾一個屬官,皇帝遲遲不批下來,不過是我的請求不合皇帝的意思。華昂地對我親信恩重,不把我卡按成一般武臣,諸位應該祝賀我了,有什麼好奇怪的?”

你看看人家老郭的情商,這是一般人能夠想到的麼?

當然,老郭話雖然說得那麼漂亮,實際上他心裡跟明鏡似的。處分一個小小的芝麻官,皇帝竟不批,這說明什麼,這恰恰說明皇帝拿郭子儀當外人,不信任他呀。

那麼問題來了,朝廷對地方節度使的要求大多批准,為什麼偏偏就卡在了郭子儀這裡呢?實際上,皇帝這麼幹,其實有好幾個意思。

其一,試探看看看手握重兵的郭子儀有無二心,二是警醒的意思,你郭子儀雖然手握重兵,但也不能為所欲為,最終決定權,包括你郭子儀的去留還是掌握在皇帝我的手中。三是殺雞儆猴,藉此來教育警戒其他地方大員,你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郭子儀我都可以不給面子,何況他人。

這裡面最值得玩味的是,皇帝的批覆遲遲未能下達,只是遲遲未批,而不是不批。

其實皇帝也是兩手準備,如果經過試探,郭子儀真的怒髮衝冠,那麼皇帝就可以用工作繁忙來搪塞,並且立馬做出批覆,來安撫郭子儀。當然之後就會使各種防不勝防的一些折騰你的大小動作。如此一來,郭子儀的好日子就要到頭了,當然更重要的是,整個國家可能就要重蹈戰火了。正是基於這樣的分析,所以郭子儀才冷靜以對,並在與皇帝的權力遊戲中佔得先機。

與宦官的關係

不得不說,自唐肅宗成為天子以後,大唐中樞一股新興的力量正在崛起,這就是宦官集團,比如歷史上第一個封王拜相的宦官李輔國,也就是那個把從成都回來的唐玄宗攆到“冷宮”,把高力士擠走的大大宦官。

這位大佬可不得了,簡直是權傾朝野,而他能夠大權在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有個大靠山,也就是肅宗的皇后張良娣,肅宗這個人還是比較怕老婆的,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都縱容李輔國。

當然,安史之亂平定,郭子儀成為再造社稷的大唐第一功臣時,肅宗已經去見李世民了,而自以為在張皇后陰謀廢立太子李豫過程中有功的李輔國,在李豫成為皇帝后,日益驕橫,沒過一年,就被唐代宗(李豫)奪了兵權,後來還派人把他暗殺掉了。

這一時期,最厲害的宦官是魚朝恩。這位唐肅宗的親信可不得了,唐代中後期的宦官干政動輒廢立皇帝的局面,就是從他開始的,當然不是說魚朝恩廢立過皇帝,而是說,魚朝恩在代宗朝掌握了一支軍隊,這支軍隊本來是西北的戍邊隊伍,後來因為安史之亂走進了長安,成為了魚朝恩所掌握的力量,這支軍隊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神策軍。

在肅宗朝,魚朝恩無論是在權勢上還是地位上都不如李輔國,但到了代宗朝,魚朝恩憑藉一件功勞,徹底掌握了神策軍,成為了代宗的寵臣。這件功勞,就是發生在安史之亂徹底平定的這一年,公元763年,吐蕃軍進犯涇州,不久逼近京師,唐代宗出逃陝州,當時禁軍離散,倉卒之際,一時難以召集,魚朝恩率駐陝州軍和神策軍奉迎,軍威大振,因此唐代宗對魚朝恩倍加寵信。

而對於在安史之亂中立下大功的郭子儀,十分嫉妒,所以屢次進讒言,早在肅宗時,魚朝恩就把相州之敗歸咎於郭子儀,肅宗聽信了他的讒言,不久就把郭子儀調到了京師,解除了他的職務。

到了代宗朝,魚朝恩成為了天下觀軍容處置宣慰使,專典神策軍。一朝得勢的魚朝恩,對郭子儀依然十分妒忌,並且在代宗面前極盡中傷誹謗。公元767年,郭子儀的父親墳墓被人盜挖。對此,長安城裡鬧得沸沸揚揚,朝內也議論紛紛,多數人認為此次盜墓並非為了圖財,純粹是為了洩憤。

那麼,誰是幕後主使呢?

多數人傳言這個人就是執掌神策軍的魚朝恩。

代宗也聽到了這些傳言,他深知祖墳對一個家庭或者家族意味著什麼,祖墳在中國人眼中可是精神圖騰,掘人祖墳無疑於掘人命根,可以說對人最大的侮辱和報復。

當時郭子儀是朝中重臣,且重兵再握,為了給郭子儀一個交代,代宗便想把這件事情進行徹底的調查。魚朝恩得知後,慌了。

幾天之後,郭子儀從奉天戰場趕了回來,得知父墳被掘,他十分悲慟,也知道此事必然是魚朝恩這個閹狗乾的。但他知道,此事的兩個當事人,一個是手握重兵,天下所倚的自己,一個是恩寵無比,正紅的發紫,且掌神策軍的當紅大宦官,如果為了這個事情鬧起來,不但給代宗出了一道難題,而且也必將影響中興大計和國家安定。

出於此種考慮,郭子儀流著眼淚跟代宗說:“臣長期領兵,不能有效約束部分士卒的暴行,以至盜墳挖墓的事情屢又發發生。臣今日遇到這種事情,只能說是天譴,老天報應,與任何人無關。”

老郭厲害啊,這種奇恥大辱都能忍,真的是相忍為國啊,這件事情後,直到魚朝恩倒臺,就再也沒有找過郭子儀的麻煩。不過,魚朝恩三年之後,就被代宗幹掉了,所以說,代宗才是一個狠角色!

與小人們的關係

御史中丞盧杞是盧奕的兒子,他相貌醜陋,卻能言善辯,唐德宗(唐代宗的兒子,不得不說郭子儀真的能活啊,他一生活了84歲)很喜歡他。後來德宗提升盧杞為御史大夫,兼任京畿觀察使。

以前,郭子儀每次會見賓客,姬妾總是不離身邊。為什麼要這樣?郭子儀用心良苦,無非是想借此傳遞給皇帝一個信號,即郭子儀沉溺於酒色,胸無大志,不想也不可能像自己打的兒子郭曖所說的那樣做天子。

有一次,盧杞因郭子儀患病而前往郭宅問候,郭子儀知悉後,當即將隨侍的姬妾悉數屏退,只剩自己一人接待盧杞。

事後有人問老郭為什麼要這麼做,老郭這麼說:“盧杞顏值低得可怕啊,而他又是一個心底險惡,睚眥必報的人。女人見了他那副尊容,必定會發笑,果真如此,倘若以後盧杞得志了,我們家可慘了!”

不久之後,盧杞作了宰相,凡是過去看不起他的人,得罪過他的,不是被免職,就是被殺掉抄家,無一倖免,只有對郭子儀全家他高看一眼,即便是郭家稍稍有些不合法度的事情,他還幫著打圓場。

綜上,郭子儀之所以能始終大旗不倒,除了有智慧、膽識和善做有心人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郭子儀遇到了一個相對易於生存的時代,也就是唐中後期。此時大唐節度使到處開花,像他這樣有兵權的地方大佬好幾十個,邊遠一些的邊鎮動不動就造反要挾中央謀求利益,權力中樞早已經無法控制這種局面,所以皇帝無力也不敢過分折騰下屬,尤其是像郭子儀這種能力超強,且又謹小慎微比較忠心的人。當然,除此之外,善待工作、善待敵人也是郭子儀始終不倒的一些必不可少的因素。


坍塌的歷史觀


郭子儀一生輔佐唐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位皇帝。在這“四朝靜亂”的多事之秋,郭子儀以他非凡的軍事天才為唐帝國的穩定做出了傑出貢獻,建立了卓越功勳。從玄宗到德宗,四朝天子之所以都對郭子儀另眼相看,把他抬到那麼高的位置,直至在中書令的那把椅子上統領百官二十四年,郭子儀的功無疑是一個重要的砝碼。

在平定安史之亂時,唐肅宗對郭子儀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大唐雖是我的家國,實是由卿所重建!”說的應該是他的心裡話,也是大實話。史家評價郭子儀,說他的功“自秦漢以來,功勞之大,無與倫比”雖然說的有點過,卻也接近於事實。的確,沒有郭子儀,安史之亂(包括外族的侵擾)帶給人民的苦難——這一點,杜甫的詩有過真切而形象的描述,真不知道要延續到何時。

平定安史之亂,郭子儀指揮或參與指揮了攻克河北諸郡之戰、收復兩京之戰、鄴城之戰等重要戰役,他的兒子郭旰也英勇戰死;安史之亂後,他計退吐蕃,說服回紇,威服叛將,平定河東,簡直就是唐王朝的“救火隊長”。因此唐肅宗曾拉著他的手說:“國家再造,卿力也。”像歷代的名將一樣,郭子儀也遭到來自朝廷權臣的猜忌和讒言,有人屢次誣告他擁兵自重,唐肅宗也因此幾次急詔他回京述職。與其他節度使抗命不行的態度相反,郭子儀只要一得到詔書,每次都是當天就移交兵權,隨來使啟程回京。


有次他入朝後,發現大太監程元振等人專權用事,忌憚他功高任重,整天在皇帝身邊說三道四,於是乾脆上表,自請解除“天下兵馬副元帥”和節度使的職務,要求留在京城任職。如此這般幾次後,唐肅宗徹底打消了對郭子儀的疑慮,更加放手讓他統領軍隊,任誰在耳朵邊吹陰風也不起作用。而郭子儀也跟皇帝敞開心扉、剖肝瀝膽,好幾次君臣二人談話時激動得“涕泗交流”。

郭子儀功德越高,人們越尊重他。吐蕃、回紇稱他為神人。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甚至有些安史叛將也很尊重他,因為他曾施恩於很多人。安慶緒的驍將田承嗣佔據魏州後,蠻橫無理,飛揚跋扈。郭子儀派遣自己的——個部將去見他。田承嗣倒很規矩,還向郭子儀所在的方向遙望叩拜,指著自己的膝蓋對使者說:“我這雙膝蓋,不向別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現在要為郭公下跪。”他麾下的老將軍數十人,都是王侯顯貴,郭子儀頤指他們進退,他們就像奴僕一樣,聽從他的安排和指揮。

郭子儀處處做士兵的榜樣。他領兵打仗從不侵犯百姓的利益。當時,連年戰爭,農村經濟破壞,農民生活困難,負擔很重,籌集軍糧確實不易。為了減輕人民的負擔,他不顧自己年邁力衰,親自耕種。在他的帶動下,官兵在休戰時,一邊訓練,一邊參加農業勞動。動亂時期,他的駐地豐收的莊稼到處可見。



公元765年,曾為唐朝節度使的僕固懷恩因受猜忌而自保,唆使回紇和吐蕃兩族的首領對唐朝發動叛變。十幾萬大軍氣勢洶洶大舉向唐都長安進攻,一直打到長安北邊的涇陽。郭子儀奉命在涇陽鎮守,但他只有兩萬多軍隊,與敵軍人數差距太大了。郭子儀下令堅守陣地,不準同敵軍交鋒。郭子儀與將領們商討破敵的辦法一籌莫展,打探情況的偵察兵報告了一個好消息,說僕固懷恩暴病身亡。吐蕃、回紇已經分開紮寨,鬧得很不團結。郭子儀聽後,心頭一喜,機會來了,回紇與吐蕃內部矛盾極深,他決定採用分化瓦解的方法。

郭子儀派手下的大將李光瓚去見回紇王,說郭子儀願意和回紇王一道攻打吐蕃。回紇王聽說郭子儀還活著,半信半疑:“先前僕固懷恩說郭公已被奸人害死了,你不是騙我吧?如果他還活著,你能讓我見見他嗎?”

李光瓚把情況向郭子儀彙報了。郭子儀聽後,對眾將領說:“眼下敵我力量懸殊,難以用武力取勝。從前我和回紇有很深的交情,不如我去說服他們退兵。”將士們擔心他的安危,主張選500名精銳騎兵隨身保護他。郭子儀堅決拒絕,“這樣做,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會把事情弄糟。”郭子儀就要動身,兒子郭??攔住父親的馬勸道:“他們是虎狼,父親是三軍元帥,怎麼可以把自己送入虎口呢?”郭子儀說:“目前要是開戰,不光咱們父子性命難保,而且整個國家也難免遭殃。與其坐著等死,不如去同回紇談判。萬一不成功,我也算捐軀報國了。”

看到郭子儀,回紇人大驚,回紇王出來了,彎弓搭箭站立在軍營前。郭子儀來到回紇軍營門前,不慌不忙翻身下馬,摘下頭盔,脫去鐵甲,放下刀槍,向回紇營中走去。回紇王也連忙放下弓箭走出來迎接。郭子儀見事已成,喜上心頭,但仍然不動聲色,勸回紇王道:“吐蕃王不講道義,趁唐朝有亂黨,便搶佔土地,掠奪財物。如果你們肯和唐軍合作,一道打敗吐蕃,唐朝就把吐蕃搶去的東西全部送給你們,千萬不要錯過良機啊!”



回紇王既感激又羞愧:“令公的話開導了我,我願幫助唐軍,立功贖罪。”回紇王設下酒宴款待郭子儀,酒席上,兩人舉杯盟誓,一定精誠合作。吐蕃王得到這個消息,連夜帶著隊伍逃跑。郭子儀派精兵同回紇兵一道追擊,大敗吐蕃軍。不久,回紇也撤兵西去。

郭子儀後人其實可以說是遍佈全國,因為當初唐朝變遷,郭子儀一家也隨之遷移到了南方。倘若現在尋找郭子儀後人倒確實是有些困難了。那麼郭子儀後人現在大致都在哪裡呢?

郭子儀長子郭曜後代遷移主要分成了兩支,一支是在唐朝末期遷到現在的河南和福建,到明朝中期,這一分支的郭子儀後代都陸續遷往了海外。另一支則是在五代十國的時候,才遷到現在的江蘇南京,到了宋朝和元朝時期,這一分支的郭子儀後代又遷往江西和廣東,因廣東臨海,這些郭子儀後代就又有部分遷往海外,總的說長子這一代很多人都到海外去了。

郭子儀三兒子郭晞的後代遷移分為三支,主要遷往了泉州惠安、福建漳州以及浙江龍溪。六兒子郭子儀六子郭曖是醉打金枝故事的主人公,是唐朝末期的駙馬,這一支的後裔因為公主的關係,家族衍生的十分龐大,而遷移情況大致分為五支:安徽阜陽、江蘇鎮江、泰興、丹徒,還有一支就是促遠公一族,大多遷到了臺灣和東南亞周邊國家。郭子儀第七個兒子最終遷往了現在的浙江寧波、寧波鄞州等地。至於郭子儀小兒子郭映的後代則遷往了現在的江西定南洪洲,當地還有一個有名的郭氏家族,叫做洪洲郭氏家族。

由此可見,郭子儀後人的體系十分龐大,而且分散的地方都從北方轉移到南方,想要好好研究郭子儀後代的分佈情況還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畢竟子嗣繁多。


亮哥侃影


郭子儀,唐代中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平定“安史之亂”重要功臣,是歷史上武狀元中,軍功最卓著,政治成就最高的人,官至宰相,加封汾陽王,稱之為“千古第一武狀元”。

郭子儀,出身官宦之家,考取武狀元入仕從軍,可以說是一步一個腳印,本來不顯山露水的他,如何一飛沖天,以武官之身,入朝為相,就不得不提“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是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叛亂,繁榮的大唐,由盛轉衰,留下藩鎮割據的弊端,最終也導致了大唐的滅亡。


作為九原太守的郭子義,受人舉薦起用,奉命討伐叛軍。郭子儀軍事能力很高,受重用掌權之後,迅速建立功勳。他率軍討伐安祿山,一路下來,兩度收復長安,擊敗吐蕃,成為中國曆代武狀元之中,軍功最卓著之人。雖然中途幾經坎坷,多次被免職,但是朝中地位,始終穩固,成為朝廷的中堅力量。


郭子儀一生84歲,在朝中工作,將近六十多年,經歷七朝,八子七婿,皆貴顯朝廷,諸孫數十,不能盡識,終得善終。至於原因,他為人處世精明圓滑,不得罪任何人,才是他的生存之道。恃寵但不驕,不戀軍權,對皇上言聽計從,每次任務後,接到命令,立馬交出兵權,當天策馬回京,自請降職。


他性格沉穩,無論對奸臣和忠臣,都以禮相待從來都不得罪人。當年有個大宦官魚朝恩,陷害忠良,趁郭子儀在邊疆打仗,派人把他家的祖墳給刨了。郭子儀聽說這個事兒以後,連夜趕回京城,對皇上說自己家的祖墳,被挖純粹是報應,因為郭子儀常年領兵打仗、殺人無數,以此來警示他少造殺孽。


君當然,也與王聰慧賢明,對忠臣良將,有毫不保留的信任。唐肅宗和代宗,是唐朝少有的明君,都是想做出一番功績,所以重用忠臣良將。忠信嚴勇,而深察人情世故,自信的郭子儀,並沒有在功成之後,夾起尾巴做人,或遠遁江湖。


德雨50926495


唐朝是一個特別富裕的朝代,國家治理良好,秩序穩定,國泰民安。但是這不僅僅是國家的君王的功勞,肯定是少不了一些大臣的作用。我們就拿郭子儀來舉例子吧!作為一個特別重要的功臣。關於郭子儀,有一個故事不得不提。他的兒子不是娶了當時的公主,也就是做了駙馬爺了。有一次他和妻子吵架出現了爭執。公主呢,就仗著自己是皇帝的女兒的身份,就罵郭曖,說他的父親又不是皇帝,憑什麼對她瞎顯擺,憑什麼要什麼都要求她。這個時候郭曖就非常生氣,講出了自己本來想說的話。他說:“你的父親為什麼能夠當上皇帝呢?還不是因為我的父親對於當皇帝沒有什麼興趣,要不然根本就輪不到你父親的!”。這些話一說出來,那公主肯定是氣不過。

公主特別生氣地跑去告訴自己的父皇這件事情,讓他驚訝的是父親沒有他那麼敏感,反而告訴她事實就是這樣的!然後讓她回去還是正常地過日子,能夠容忍就忍。可以看出來皇帝對於郭子儀的肯定,也可以看出來郭子儀真的非常厲害。郭子儀還是比較仁義的,他聽說這件事情以後,立馬就把自己的兒子抓起來,帶到皇帝的面前,意思就是讓他隨便處理。在他看來,郭曖這樣說話是大逆不道的,冒犯的皇帝。皇帝卻沒有太過於在意這件事,只是覺得是他們小夫妻之間的小爭執,沒有必要把它誇大。可見皇帝極其尊重郭子儀,以及他的家人,甚至有點畏懼的意思。

這一切都因為郭子儀的貢獻,以及他在沙場上的戰績。在他的生涯中,他曾不止一次收復了洛陽和長安兩個地方,憑藉著他卓越的戰鬥能力,和作戰能力。面對匈奴的挑戰,他也是毫不手軟的,他英勇奮戰,頑強抵抗。那個時候國內也是特別動盪的,安史之亂的發生讓國家變得更加混亂。好在有像郭子儀這樣的英雄,動盪才得以平息。

郭子儀為什麼能夠善終呢?在小編看來還不是因為他的卓越的貢獻,還有超群的能力。他在沙場上的特別優秀的表現,對國家的安定起到特別重要的作用。還有就是他特別的謙虛,沒有因為自己功勞大,能力強就高傲自大。就算他自己再厲害,他還是保持著自己的姿態,還能夠真正地認識到自己的位置,能夠做到功勞大也不撼動皇帝的位子。這樣的人誰不喜歡呢?皇帝擁有一個這樣可靠的親臣,肯定是寵幸有加,心存喜悅的啊!所以在他去世后皇帝給他辦了特別隆重的葬禮給他做最好的紀念,至少讓外人能夠看到。你們怎麼看待郭子儀的呢?對他的歷史事蹟有所瞭解嗎?你認為為什麼那麼多的功臣就他能夠善終呢?





靜逸堂堂主


因為郭子儀食一名大將軍,儘管功績累累,但依舊對朝廷忠心,沒有想要造反的心,但在被小人,或者是其他群臣的誣陷和質疑下,他依舊可以一人不出頭,在不該冒進的地方急流勇退,使得他能保全自身,榮辱始終。
郭子儀一生歷經四朝,四代朝廷都是都由郭子儀保駕。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前,唐玄宗提拔郭子儀為衛尉卿,兼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度使,命令他帶軍討逆,唐朝的國運幾乎與郭子儀一致。在許多國難危急,郭子儀都能一一被化解化解,實力還是很強大的。在朝廷沒有危險或者處於安定的時候,權臣會擔心郭子儀功高蓋主,雖然朝中的文臣武將大多數都是郭子儀的門生部屬,可是一旦其他人心存疑慮,他就馬上移交權柄,坦然離去。等國家有難,一接到聖旨,他又毫無怨言,化解危難,所以屢黜屢起,四代君主都要倚重於他。做到大是大非明白自己職責,自己的位置。


所以大唐的命運緊緊地與郭子儀綁在了一起。有郭子儀的“起”,就有大唐的希望;有郭子儀的“落”,就有大唐的踉蹌。比起安祿山的內藏陰謀的韜光養晦,郭子儀的不露鋒芒才是真正的自我保護,否則也難有人生起落後的善始善終。
史書對郭子儀的評議是:“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所以郭子儀即使是曾功高震主,也能善終。


中國上下五千年論英雄


郭子儀是唐朝著名將領,為了保衛大唐長期東征西戰。因為戰功顯赫,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在我國曆史中,大部分功高震主的武將沒有好下場。但是,戰功顯赫的大將郭子儀卻能夠善終。主要原因有:

一、郭子儀堅決服從皇帝的命令和調遣。公元755年(大唐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在范陽發動叛亂。很快,叛軍先後攻下長安和洛陽。唐玄宗狼狽逃往四川。太子李亨逃到靈武稱帝,史稱“唐肅宗”。 唐肅宗下詔命令全國各地的唐朝軍隊到靈武“勤王”。 郭子儀接到命令後,立刻帶著所屬軍隊去靈武朝見唐肅宗。

二、郭子儀心胸寬廣,生性豁達大度。宦官程元振、魚朝恩長期在皇帝面前詆譭郭子儀。這導致郭子儀多次被皇帝罷免官職剝奪兵權。但是每當國家有難時,皇帝都會徵召郭子儀出征。而郭子儀都不計前嫌,毫不猶豫地馬上帶兵出征。

三、郭子儀對大唐忠心耿耿,多次力挽狂瀾拯救國家。公元763年(大唐廣德元年),吐蕃入侵,攻下大唐都城長安。唐代宗倉皇出逃。當時,郭子儀已經被唐代宗剝奪兵權。但是,他聽說國家有難,果斷帶著身邊的20多個騎兵前往藍田和商州招募軍隊,沿途收攏殘兵敗將幾千人。郭子儀流著眼淚激勵將士們說:“國家有難,要一雪國恥,收復長安”。將士們非常感動,願意跟隨郭子儀與吐蕃軍血戰到底。郭子儀派長孫全緒帶領兩百騎兵到長安城附近,白天擊鼓晚上放火,迷惑吐蕃軍。吐蕃軍將士聽說郭子儀親自率領唐朝大軍前來,很多人心裡有些害怕。於是,吐蕃軍派人向唐朝的百姓打探消息。唐朝的百姓欺騙吐蕃人說:“郭子儀親率大軍從商州出發,正在來長安的路上。跟隨郭子儀出征的人非常多。” 吐蕃軍官兵被嚇得迅速從長安撤離。不久,郭子儀率大軍兵不刃血就收復長安。接著,郭子儀派人將唐代宗迎回長安。

四、郭子儀做事緊慎,看人非常準。郭子儀病重以後,手下的僕人通報盧杞前來拜訪。郭子儀立刻讓侍妾們都躲藏起來。等盧杞走後,手下的人問郭子儀為什麼這樣做。郭子儀嚴肅地說:盧杞的長相醜陋,性格陰險狠毒。如果女人看到他,一定會嘲笑他。等盧杞未來掌權的時候,一定會報復郭家。”幾年後,盧杞當上宰相。曾經得罪過盧杞的人,都遭到打擊報復。而郭子儀早有防備,所以郭子儀家平安無事。

和同時代的有功之臣李光弼等人相比,郭子儀的人生經歷更加曲折。然而,最終只有郭子儀能夠善終。這與郭子儀心胸寬廣,善於為人處世有很大關係。


寒松722


即便是功高震主,但他真的是將一個從死亡邊緣的李唐王朝拉回來。從安史之亂我們可以看出李唐王室對胡人的政策從大局歷史觀來說是成功的,但由於時間太短,未能形成凝聚和內化,李唐本身的胡華也未能完全分清,是導致安史之亂的一個誘因。所以,李唐王室的最高統治者明白殺掉郭子儀是很有可能再次動亂,並且他有自知之明,李唐給了他足夠的榮耀,他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後也退出了紛爭的朝堂。


通過透鏡看世


懂得知進退,深知狡兔死 良狗烹的道理。做任何事情都把握分寸。所以最後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