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印度電影水平馬上趕超中國,對此你怎麼看?推薦幾部來對比?

連帥霖


不是印度電影要超過中國,現實是中國電影一直追趕印度電影。美國有好萊塢,印度有寶萊塢。我記得我看的第一部印度片叫《流浪者》,雖然過去已經二三十年了,但是電影裡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一首巜拉茲之歌》依然朗朗上口。近些年,寶萊塢也拍攝了非常多的經典電影,如:《三傻大鬧寶萊塢》、《摔跤吧!爸爸》、《巴霍巴利王》等。


愛搞笑的大叔


印度電影不是敢超中國電影,而是超中國電影幾十年。中國那些無知導演全是胡編亂造故事,毫無論理,沒有正義可循。而是以黑幫,強盜,欺詐等等發財,做大官,大哥大…,嚴重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敗壞社會風氣。一些演員品德修養更壞,以撈錢為目的,只要給錢什麼都能演,完全違背黨和人民聲望,背叛祖國,遷移國外。應嚴肅整頓,讓電影迴歸到歌頌黨的英明,祖國的繁榮,英雄人物的傳揚,讓一個民族更加興旺才對。


王壽道


現今的亞洲電影,韓國第一,只因他們啥都敢拍,天都敢懟,敢於面對自身的各種弊端,不怕家醜外揚。印度在這方面,雖比不上韓國,但比之天朝,早已甩開了一大段距離。要知道,電影,不是簡單的娛樂項目,更不是由特效來論成敗的,所以,第三的位置,怎麼都輪不到天朝上國,更不存在什麼快要超越中國之類的問題。這種自嗨,還是關起門來吧,不然讓人聽笑話。


蟲科蟲鬥書


印度寶萊塢甩中國橫店十條大街


後置發動


電影,就是這樣腐敗的展示窗口。

電影本來就是靠智慧,靠技術,靠藝術家,靠天才構思的藝術集大成者。

靠權力,壟斷,欺壓,獨佔,來玩這麼高超的藝術,就像兒童過家家,自娛自樂開心的你推我搡,自吹自擂王婆賣瓜一番,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任何一個行業,都需要天才。行行出狀元。但是,我們的孩子,只有文化課實在學不會了,不得已才學所謂“藝術”,有背景的,或者捨得出賣自己一切的,才能“搞電影”

您看,在別人那裡,電影是藝術。我們這裡,只能被“搞”

您覺得,就這些人,幾乎只剩下“渣”了,能拍出真正的電影嗎?


老楊老師2


中國電影遠遠落後於印度電影,我就是這樣認為的。

都說印度歌舞和開掛。我不喜歡開掛,但喜歡歌舞。他們的歌舞太吸引人了,我喜歡印度歌舞片。一部電影中有半個小時歌舞,真的是太爽了!





周小易9


是按照電影數量還是電影質量?

如果按照電影數量,印度肯定第一,因為印度的電影數量計算很迷,印度是個多語言的國家,同一部電影,在被翻譯成另外一種語言以後,會重複計算。

所以印度電影產量世界第一,不僅超過中國,也超過美國。


如果按照票房來說,中國由於GDP遠大於印度,因此中國的影片票房必然也會大於印度,這是基於兩國國力的差距,所以實在說明不了什麼。



如果按照藝術水準上說的話,我們看看獲獎項目。

戛納電影節

金棕櫚獎:

印度獲獎情況:無

中國獲獎情況:1993年,陳凱歌的《霸王別姬》


評審團大獎:

印度獲獎情況:無

中國獲獎情況:1994年,張藝謀的《活著》

2000年,姜文的《鬼子來了》


評審團獎:

印度獲獎情況:1983年,莫利奈森的《結案》

中國獲獎情況:2005,王小帥的《青紅》

柏林電影節

金熊獎

印度獲獎情況:1973年,撒亞吉雷的《遙遠的雷聲》

中國獲獎情況:1988年,張藝謀的《紅高粱》

1993年,謝飛的《香魂女》

2007年,王全安的《圖雅的婚事》

2014年,刁亦男的《白日焰火》


銀熊獎

印度獲獎情況:1981年,莫利奈·森的《找尋飢餓》

中國獲獎情況:1989年,吳子牛的《晚鐘》

2000年,張藝謀的《我的父親母親》

2001年,王小帥的《十七歲的單車》

2005年,顧長衛的《孔雀》



威尼斯電影節

金獅獎:

印度獲獎情況:1957年,薩雅吉·雷的《大河之歌》

2001年,米拉·奈兒的《雨季的婚禮》


中國獲獎情況:1992年,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

1999年,張藝謀的《一個都不能少》

2006年,賈樟柯的《三峽好人》


銀獅獎:

印度獲獎情況:2000年,布達哈布·達斯古塔的《摔角選手》

中國獲獎情況:1999年,張元的《過年回家》

2001年,蔡尚君的《人山人海》


三大電影節是公認的國際上最權威的電影節,面向全球,沒有地域的限制,獲獎作品不要求高票房和高關注度,高知名度。


可能會有人問了,為什麼我不說奧斯卡呢?因為奧斯卡是基於美國本土的,是美國國家電影藝術最高獎,它是有地域限制的。


我已經把什麼年份,是誰導演,什麼影片都給羅列出來了。

從獲獎情況來看,中國影片從數量上要高於印度,尤其是戛納,基本上是常客。

從藝術水準上來說,中國是要高於印度的。

這是有數據作為支撐的。


所以大家還是不要用“我覺得”“我認為”“我以為”來衡量兩國電影。


李建秋的世界


電影超過中國不足為奇,中國一部電影的製作成本經費印度電影全年都花不完。歷史的步伐是美國發財的汽車不要日本撿了,日本不要的電子中國撿了,世界不要的電影印度撿了,現在能在電影院看完一部電影的除了撩妹,就是兒童。電影已經是娛樂雞肋。超就超吧,與其培養戲子,還不如培養幾個說相聲的。


量天尺周


印度文化產業在世界排名在前十名之內,你可知道中國文產業在世界排多少嗎?告訴你排100名開外,差距是很大的,還有臉說印度趕超中國,國內的演藝圈不整頓,文化產業就得敗在這些人當中,特別是導演,製片人,編劇都一個心思怎樣賺錢,把金錢看的致高無尚,欺騙觀眾,這幾年拍了很多爛片子,人民群眾非常氣氛,好好的題材到了他們手裡就完蛋了


用戶5812453743054路


難道中國電影比印度電影領先?

不見得。

一國電影水準的衡量因素很多元。

中國電影,日本電影,相對印度和韓國的優勢在於有一些大師級的人物,在一些知名的國際電影節上斬獲更多。

但是印度和韓國電影的工業化程度更高,某種程度人家電影工業比我們發達。

如果只按照金字塔尖得獎的電影數量和次數來衡量電影領先與否的話,亞洲的伊朗會不會也比印度電影強上很多呢,甚至連內地導演從未染指的奧斯卡人家去的跟回家似的。

印度電影給我們印象最深的一面,是那些無厘頭的開掛。其實印度一年電影產量全球無人能出其右,這當中充斥著數量不會少的爛片是肯定的。究其原因,印度人民對電影的熱情全球獨樹一幟,對他們,觀影不止是看電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消磨時間的享受,炎熱的印度還有哪裡比去有空調的電影院樂呵一下更愉快,這也是為什麼印度電影普遍時間比較長,產量巨大,水準參差的原因,。

印度電影拔尖的那部分,其完成度和對世界主流價值觀的輸出與把握目前反而是中國電影難以望其項背的,在《我不是藥神》出來前,我們有哪部電影能這麼直接明瞭又深刻的去主動給社會揭短,所謂地氣如《老炮》,除了褲子的個人魅力和一群老炮對自己過去的不捨,還留下了什麼,Kirs吳的銀頭髮?

再看印度,就說一個人,阿米爾汗。

《三傻》,《摔跤吧爸爸》這兩部片先不論藝術成就,人家從製作水準和立意就已經甩了絕大部分國片一個身段。《摔跤吧爸爸》節奏和完成度好到讓人覺得這簡直是國際合拍片產物,但人家有國際節奏的電影卻有一顆十足的印度心,就像一個可以全球通吃的的咖喱丸。反觀我們,但凡有點國際節奏的,內核已經丟的七七八八了。

《霸王別姬》的藝術成就印度至今還沒有一部電影能超過,但是人家像是集團化工業製作,我們的更像是陳凱歌們一次靈感突發的肆意揮寫,帶著手工作坊氣息,充滿了偶然與隨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