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秦始皇活著時叛亂不足爲懼,死後叛亂卻勢如破竹?

做一隻幸福的喵


為什麼會這樣子,只能說“胡亥”的集權,威信和威望都不如秦始皇,甚至相差太遠太遠。

秦始皇攜一統六國之勢成為天下君主,他的威信在可謂是當時第一。但我們要明白一點,對於剛剛一統的天下而言,此刻的天下第一代戰國末年梟雄尚在、第二代後繼望族也依舊保持著非常高的聲望。所以秦皇室要能震住這些人,秦始皇的接班人就必須得有非凡的才能,而胡亥顯然不是。

胡亥的即位之後先是把自己三十多位兄弟姐妹全部殺光,接著又殺了名聲最好的扶蘇以及開國大將蒙恬,這就使得滿朝人心惶惶。作為帝王,胡亥處死能夠威脅自己帝位的人固然不算錯,但是在那個六國望族都還在的時候就這麼幹,就落得了“暴行”的名聲。對於要起義的人來說,他們只需要把胡亥的缺德事拿出來說一說,立馬就可以重新燃起六國民眾的恨意。

換句話說,秦二世本應該實行仁政,讓六國百姓覺得秦國時期能比在六國生活更好,這樣才不會造反。可胡亥的行徑大家有目共睹,自然就給了有心造反的人更好的利用機會。

說道這裡,我們要明白,對於封建王朝來說,每天都有無數人覬覦著那個最高的權力位置,他們每時每刻都會緊盯著民意,只要一旦發現百姓到了可以利用的時候,就會發起叛變。這其中最為明顯的兩個朝代,一個是秦末,一個就是隋末,因為前朝都有名門望族留下。直到科舉制度的改變,這個情況才改變。

最後囉嗦一句就是,其實秦國當初完全有能力鎮壓起義。也就是說清末的起義並沒有我們想象那麼嚴重,作為秦軍主帥的章邯一路百戰百勝,如切瓜一般就把魏、趙、項楚、張楚的勢力給滅了,只是後來因為趙高權傾朝野,並且有意加害章邯,導致章邯率領秦軍所有精銳叛變項楚,才導致秦國滅亡的。

畢竟本來是帶著全國的希望和兵力去鎮壓起義的人,反而投靠給了起義者,也是件奇葩的事。


三觀粉碎機


這個問題隱含著這樣一個印象:秦始皇時無人敢叛亂,死後為何紛紛反叛。但這個印象是錯誤的:秦始皇時期同樣都有反叛,只是規模不大,影響力也小而已;胡亥時期的反叛主要是集中在楚國東部和齊國兩個地方而已,其他地方如楚國西部、楚國中部、趙國、魏國、韓國、燕國等都沒有出現主動式叛亂。

因此,事實是:秦始皇時期並非沒有叛亂,只是影響不大而已;胡亥時期並非到處叛亂,除了楚國東部和齊國之外其他地方並沒有主動叛亂。

秦始皇一統六國後《史記》所記載的叛亂:

1、博狼沙刺殺:

“二十九年,始皇東遊。至陽武博狼沙中,為盜所驚。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

2、蘭池刺殺:

“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臘曰“嘉平”。賜黔首裡六石米,二羊。始皇為微行咸陽,與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盜蘭池,見窘,武士擊殺盜,關中大索二十日。米石千六百。”

這兩次刺殺都是小規模的刺殺秦始皇記錄。但從秦始皇所刻石碑內容中也可以看出反叛勢力的湧動:

“東撫東土,以省卒士。”
“誅亂除害,興利致福。節事以時,諸產繁殖。黔首安寧,不用兵革。六親相保,終無寇賊。”
“六王專倍,貪戾泬猛,率眾自彊。暴虐恣行,負力而驕,數動甲兵。陰通間使,行為闢方。內飾詐謀,外來侵邊,遂起禍殃。義威誅之,殄熄暴悖,亂賊滅亡。”


從秦始皇的2次刺殺和巡遊所刻碑文內容來看,秦始皇時期的反叛勢力也有,只是影響力非常的少,很快被秦始皇處置撲滅。


胡亥時期的反叛,基本上都集中在楚國東部和齊國地區。陳勝起義是在楚國東部,劉邦、項羽等人都是楚地之人,田儋等田氏在齊地的反叛等。趙國、魏國、燕國、韓國等都是在陳勝的張楚和項氏的楚國支持下成立的,這些地方並沒有爆發起兵或者主動背叛胡亥。


歷史哨聲


雖然秦始皇被儒家黑的很厲害,但今天來看,肯定是一代明君雄主,而且識人善任,量才使用,他活著的時候,即使趙高也不敢胡來,李斯也規規矩矩做好他份內事,蒙恬趙陀分鎮北南,六國舊族不敢炸刺。

很明顯,趙高、李斯都是有才無德之流,始皇帝在一天,就能鎮著他們,讓他們做好自己的本職,但趙高做為胡亥最信任的人,他是應該知道胡亥的稟性為人的,他也自信能控制住胡亥,所以始皇帝一死,他就開始興風作浪,與李斯合謀,改遺詔殺扶蘇擁胡亥,逼蒙恬自盡,開啟大秦帝國崩潰的第一步。

李斯為相,還是合格的,但私心重,沒有一個明君在上壓著,他會亂來,可他鬥不過趙高,身死族滅。

大秦這座大廈的棟樑是秦始皇及他制定的制度,幾根柱子是以李斯為首的行政,以蒙恬等為首的軍事,以秦軍功勳貴為首的利益集團等,結果主樑沒了,幾根柱子被被拆了,新當家的在胡來,大廈內一家的人在人人自危,強拉進來的人各有心思,眼看著柱樑沒了,大廈將傾,這時候裡面的人要幹什麼?搶一把趕快跑啊!

所以說,秦始皇在時,各級政府、官員的執行力那效率是極高的,即使有人有異心,但以始皇帝的威望、閱歷、經驗、能力和手段,也翻不起多大浪花,陳勝吳廣、項羽劉邦如果在那時敢鬧事,純是找死!但秦始皇死後,以李斯為代表的行政、以蒙恬為代表的軍隊、以秦諸公子為代表的貴族,被胡亥趙高亂砍亂殺的七零八落,政府和軍隊的執行力反應能力下降了不知多少,所以陳勝吳廣登高一呼,遍地烽火就不奇怪了。

就是章邯在前方打仗,後方還一個勁扯後腿,甚至要殺他,有人說趙高不是奸臣,而是越王勾踐一樣的人,含恨忍辱只是為了報趙國滅國之仇,亦為有理!


餘笑寧



秦始皇能夠橫掃六合,有他的先輩們的積澱的功勞,但是也跟他雄才大略、奮發有為有絕對關係。要知道消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壯舉都是在他接掌大秦後,在他的恢宏氣魄下完成的。


有著強大軍隊的六國都被他一個一個給收拾了,還怕你幾個反叛分子?像這樣氣吞山河的帝君,你要跟他玩反叛,他就是殺雞用牛刀,有多少滅多少,眼睛都不會眨一下。

可惜的是,他死的太過突然了,沒有做出合理的政治安排,讓毫無政治經驗享受了大秦權力的胡亥搶了帝位,胡亥平日只看到秦始皇當皇帝的風采和威武,哪裡知道當皇帝還要殫精竭慮的思考治國之策?


於是胡亥成天陷入美色醉鄉之中,讓閹貨趙高為所欲為,到了指鹿為馬的地步。良政一個不出,暴政卻層出不窮,逼的民不聊生,揭竿而起。在趙高的淫威亂政之下,秦國昔日人才濟濟的局面已經不再,軍心士氣也一落千丈,到陳勝吳廣起義時,一幫毫無軍事經驗的泥腿子就成了燎原之勢。


那個時候,秦軍能用的人只剩名不見經傳的章邯了。雖然章邯不負眾望,平定了農民起義,但是被滅的六國殘餘勢力卻從中看到了秦國的脆弱,起了反叛之心,在這六國勢力的合力摧毀下,秦朝再也支撐不住而煙消雲散了。

所以設若嬴政晚死幾年,傳位於主張德政的公子扶蘇,穩定經營一代,有可能也是一個幾百年的江山。


謝金澎


大秦滅亡的轉折在於章邯帶著20萬秦軍投降。這20萬大軍是秦國的精銳與主力。從此天下大勢開始易位,之前秦國軍事上的失利都不是致命的。章邯為什麼投降呢?不是因為打敗了被俘虜或者被包圍,是在於後退無路,政府被趙高把持,不管打贏了打輸了都是朝不保夕,所以投降。

秦始皇在的時候,任賢舉能,不管輸贏,秦始皇都不會濫殺無辜,而是獎罰分明。當年李信兵敗出國,始皇帝並沒有怎麼懲罰,後來依舊讓他領兵出征。所以,章邯沒有這樣的心理負擔,自然就沒有後顧之憂,孰勝孰負尚未可知。

秦始皇平定六國,一統天下,不管是戰略戰術,還是政治手腕,早就爐火純青,劉邦項羽之輩,也是很嚮往的,試問這樣英明神武的皇帝,又有誰敢反?

始皇帝在的時候,事必躬親,天下大治,凡事依法而行,自然天下百姓都是心服口服的,既然如此何必造反呢?

之所以是千古一帝,那必然不是吹出來的。


知之先生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秦始皇打下的江山,他知道叛亂要越早平越好,所以秦始皇在世的時候不是沒叛亂,而是叛亂還沒成氣候就被掐死了。胡亥不懂啊,胡亥只懂享受生活啊,趙高更是隻懂得弄權啊,他們兩都不知道天下剛定出現叛亂的危害性,都不管叛亂的啊,唯一一個知道該管的李斯被擠出權利中心後給搞死了。


眼淚旳味道


秦始皇滅六國,中國出現大一統,統一度量衡,修萬里長城等,其威望以及地位無人能比,在時,實行了一系列措施中央集權,穩定邊境,開國之君往往是沾著血打下基業,而胡亥首先其君位來得不正,得位之後,沒有功績而大肆殺戮,其身邊又聚趙高小人保持朝政,上下不通,忠臣被殺,民心喪失,怨聲載道,終日被趙高玩弄,外憂內患,將相不和,章邯派司馬離三次求見被拒,被迫投降,使秦國頓時土崩瓦解。歸根結底是胡亥馭人之術以及政治手段太差,如明朝朱元璋以及朱允炆,親小人,遠賢人。


L-le324


1.秦始皇滅六國而稱皇帝,軍事力量十分強大,手握百萬雄兵,收天下利器鑄為十二金人,有誰敢反?威嚴。

2.戰亂剛平,天下都希望能和平安定

3.始皇的殘暴無度激起民憤,但由民憤轉化為抗爭需要一定時間。同樣的,起義軍的建立也需要一定時間,何況那時還沒有農民起義的先例。雖然也有小部分叛亂,但在嬴政眼裡,不過是跳樑小醜,不足為慮。

4.秦始皇死後,趙高勾結胡亥與李斯,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帝,並賜秦始皇長子扶蘇死。秦二世胡亥昏庸,沒有秦始皇對各地反抗力量的駕馭力。胡亥比嬴政更殘暴,所以激起的民憤更大。


WC還不讓起名了


士族和世襲貴族勢力還是太強,這些人只關心自己的利益並沒有國家思想,這些人有時候連皇帝都拿他們沒辦法,如同明朝和宋朝時期一樣皇帝被這些人拿捏最後被滅國,秦始皇活的時候用的是國家法律將這些人打壓下去後來他死了這些人就拿秦國嚴厲的制度說事,並且社會輿論權在士大夫手中


裝妃2


任何一場叛亂,都不是不足為懼的,始皇功高,天下一統,威勢無雙。

但是對於即將到來的亂世,他是始料不及的,沒有前科,好在他對於軍隊有著絕對的把控能力,赳赳老秦也是強絕天下的存在。

本來人心思定的大秦,在那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呼聲中,同樣困苦求存的天下人,都有了一個新的宣洩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