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潯陽樓的歷史來看人們對於《琵琶行》的三個誤會

作為中國江南十大名樓之一,潯陽樓一直都是名人云集之地。潯陽江頭客船上的遊人,潯陽樓上坐著的文人雅客,他們的故事各有不同,卻又都是人生百味。說到潯陽樓就不得不提到白居易的《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詩人白居易筆下的《琵琶行》似一樽酒,一把琴,歷經了多少滄桑歲月,看透了多少人情冷暖,才能品出其中的艱難與辛酸。關於潯陽樓的故事還有很多,蘇軾題寫潯陽樓就是其中之一,傳說潯陽樓的得名與蘇軾有關。相傳北宋元豐年間,蘇軾等潯陽樓把酒言歡,題寫了潯陽樓。那麼,蘇軾寫潯陽樓的故事究竟是傳說還是確有其事?在潯陽江頭停泊的客船上,白居易又是如何寫出傳誦千古的《琵琶行》?

通過潯陽樓的歷史來看人們對於《琵琶行》的三個誤會

潯陽樓聞名中華的原因

萬里長江經過江西九江的這一段叫做潯陽江,潯陽江邊有一座中華名樓叫潯陽樓。潯陽樓之所以名滿中華與一個傳說,一首詩和一部小說有重要關係。一個傳說就是蘇軾題寫潯陽樓的傳說,一首詩就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部小說就是《水滸傳》。許多年來,人們提到潯陽樓就會提到這傳說,就會提到《琵琶行》裡的一句詩“潯陽江頭夜送客”就會聯想到《水滸傳》這部小說裡面的一段故事宋江題詩潯陽樓。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在這種聯想的後面實際上包含著一些誤會?換句話說也就是一系列的誤會成全了潯陽樓今天的名聲。

關於潯陽樓的得名,一直有這樣一個傳說。就是北宋元豐年間蘇軾曾經遊覽廬山,在經過江州的時候曾經到過潯陽酒樓。蘇軾到潯陽酒樓來飲酒,酒家看見蘇軾情緒很高,興致很高的樣子,所以就請他為潯陽酒樓題字,蘇軾很爽快的就答應了,當下就在酒桌上寫下“潯陽酒樓”是個字。但是旁邊有一個看熱鬧的人一不小心把桌上的酒杯弄翻了,這個酒就洇了一個字,也就是把酒樓的“酒”字打溼了,搞模糊了。於是酒家就把“潯陽樓”這三個字拿去刻匾,於是“潯陽酒樓”就變成了“潯陽樓”。這就是關於潯陽樓得名的一個傳說,這個傳說傳播得很廣,歷史也很久。不僅九江地區的許多地方文獻都這樣講,連文學名著《水滸傳》也這樣講。《水滸傳》第三十九回寫宋江出了江州牢城營,沿著潯陽江一個人慢慢地走,不經意間看見一座酒樓,抬頭一望,原來是蘇東坡題寫的“潯陽樓”三個大字。於是就慕名上樓,就喝了幾杯酒,題寫了兩首詩,惹下了一個大麻煩。

通過潯陽樓的歷史來看人們對於《琵琶行》的三個誤會

那麼這個傳說究竟是否可信呢?我查了一下孔凡禮先生編纂的《蘇軾年譜》,是學術界公認的一部比較詳盡的《蘇軾年譜》。據這部年譜的記載在,在元豐七年的四月,蘇軾確實到過廬山,確實到過江州,確實是應邀題過字。一個是瑞昌縣的亭子山,還有一個就是廬山的圓通寺,這兩個地方都題字了,但是沒有關於潯陽樓的題字。所以蘇軾題寫潯陽樓的這個傳說也就是一個傳說而已。可是一千多年來人們都相信了這傳說,都在傳播這個傳說。這是不是一個誤會呢?當然是。人們由蘇軾題寫瑞昌縣的亭子山和廬山的圓通寺,誤會到蘇軾也題寫了潯陽樓。

那麼真實的潯陽樓又是怎麼回事呢?據九江當地的學者介紹,這個潯陽樓最初並不是一座酒樓,而是江州州治潯陽城的一座臨江的城門北樓。據他們推測,這個城門北樓很有可能就是當時潯陽城的唯一一座的城門樓。我認為九江學者的這個推測是有道理的,如果當時的潯陽城還有第二個城門樓的話,那麼這一座樓就不能獨享“潯陽樓”這樣一個名號了。據有關資料記載, 最早稱這座樓為潯陽樓的是誰呢?就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韋應物。韋應物在唐德宗貞元元年調任江州刺史,他一到江州就登上了這座樓,還寫了一首詩《登郡寄京師諸季淮南子弟》“

始罷永陽守,復臥潯陽樓”,這裡的“永陽”是滁州,本來是叫滁州的,但是在唐代貞觀年間改名為永陽郡,再後來又改回去了。可見潯陽樓的得名不是因為蘇軾的題名,而是因為韋應物的這首詩。三十年以後,另一位著名的詩人也到了江州上了潯陽樓,這個人就是白居易,他也寫了一首詩,這首詩的名字就是《題潯陽樓》,白居易的這首詩比韋應物的詩影響還要大。由於這個原因,“潯陽樓”這個名字就逐漸傳開了。

通過潯陽樓的歷史來看人們對於《琵琶行》的三個誤會

這就是關於潯陽的得名。那麼韋應物來潯陽,他是由滁州刺史轉任為江州刺史,白居易是由太自左贊善大夫貶官我江州司馬。白居易的《琵琶行》裡面有這樣兩句詩“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就是說白居易到江州與韋應物到江州性質是不一樣的。韋應物到江州是平調,白居易到江州就是貶官。

白居易越職言事被貶

中國古代建築物基本上都是木結構的,到了唐代抬梁式構架結構已經很成熟,而屹立在長江之濱的潯陽樓正是這種結構,它的建築藝術主角是房頂,重疊錯落的屋頂,高高翹起的簷角,不僅能“吐水疾而溜遠”遮風霜擋雨雪,還能在屋頂進行大量藝術裝飾。其樓內的窗戶,樑柱,欄杆也都進行木雕,大多采用浮雕,鏤空雕手法進行雕刻。圖案大多追求高雅,富麗,吉祥,將唐代潯陽人的世界觀深深寓意其中。正是這種中國古典建築特有的魅力吸引了白居易,雖然他被貶江州,但是此情此景對於他來說何嘗不是一種慰藉。那麼。白居易究竟因為何事被貶至江州呢?

通過潯陽樓的歷史來看人們對於《琵琶行》的三個誤會

白居易因為什麼被貶至江州呢?應該說這其中有誤會,而且是一個很大的誤會。據《舊唐書·白居易傳》記載,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所謂的“越職言事”,一個是所謂的“甚傷名教”。在白居易的那個時代,唐王朝所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就是“繁鎮割據

”,地方軍閥不服從中央的節制,搞獨立王國。其中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而當時的宰相武元衡是反對分裂,反對軍閥割據,維護國家獨立,維護中央權威的這樣一個宰相。因此武元衡就遭到這些地方軍閥的嫉恨,所以在元和十年李師道就派刺客到長安刺殺了宰相武元衡。武元衡被刺殺之後,朝野一片震驚,連皇帝狗感到哀痛。

這個時候的白居易任太子左贊善大夫,也就是太子府的一個官,也就是所謂的“宮官”。白居易得知這個事情之後,立即上書朝廷,要求嚴懲刺客,他認為刺客公然刺殺宰相武元衡這是對朝廷的一種公然挑戰,有傷國體,所以他呼籲要嚴懲刺客。白居易的奏章送上去之後,就受到時任宰相韋貫之的反感,這個事情諫官還沒有講話呢,一個“宮官”就講話了?意思就是白居易犯了程序上的錯誤。

平日裡那些對白居易心懷不滿的人這個時候就跳出來了,造謠,中傷。他們說白居易的母親是因為看花,墮井而死,而白居易還寫了《買花》《新井》這樣的作品,這就是沒有避諱,這就是“甚傷名教”,所謂名教說的通俗一點就是禮教。那麼他的母親為什麼會墮井而死呢?據高彥休的《闕史》記載,白居易的母親犯一種心理疾病,就是好嫉妒,脾氣也很大。這個病是白居易的父親在世的時候得上的,他的母親得這個病與他的父親又直接的關係。後來白居易中了進士,做了官有錢了,於是就到處尋找名醫為母親治病,儘管這樣子,他母親的病還是時好時壞。於是就請了一個健僕專門照看他的母親。誰知道有一次,這個健僕一不小心疏忽了一下,他的母親就跳井而死。這個是事實,但是絕對不是因為看花而墮井。

通過潯陽樓的歷史來看人們對於《琵琶行》的三個誤會

這個時候有人就給白居易列了兩條罪名,一個是“越職言事”,一個是“甚傷名教”。怎麼辦呢?就給皇帝上奏章貶白居易。皇帝下詔貶白居易江州刺史,剛剛下了詔書,中書舍人王涯說江州這麼大一個州,白居易這種人怎麼能讓他去治理一個州呢?於是皇帝又派人把已經下達的詔書追了回來,由江州刺史改為江州司馬。白居易貶江州司馬,是被人造謠,中傷的結果,是很無無辜,很委屈的。如果白居易沒有到江州怎麼會認識琵琶女呢?如果他沒有在江州認識琵琶女,怎麼會寫出名傳千古的《琵琶行》呢?

白居易偶遇琵琶女

通過武元衡被刺殺事件,我們可以看到白居易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詩人,他的詩就是他的武器。雖然遭到了造謠和汙衊,但是白居易堅決沒有妥協,被貶到江州的他內心肯定是煎熬的,一方面是哀嘆個人命運的多舛,另一方面是擔憂唐朝這個國家的未來。那麼擁有至高理想的白居易為什麼到了江州卻給彈琵琶的女子寫詩了?難道他忘了自己的理想了嗎?

第二年秋天的一個晚上,白居易騎著一匹馬到潯陽江邊來送客。白居易下了馬上了朋友的那一隻客船,在船上擺酒為朋友餞行。由於兩個人心情都很惆悵,所以喝酒就喝得不暢快。這個時候就聽到有一個人在彈琵琶,彈的很好聽,兩個人都聽得入迷了。交流中一聽口音,這個彈琵琶的是從長安來的,那就覺得我們都是從一個地方來的,那就邀請這個琵琶女到船上來坐一坐。這個琵琶女就很猶豫,畢竟不認識,畢竟是在晚上。但是白居易很執著,千呼萬喚。琵琶女上了船,白居易很高興,於是“添酒回燈重開宴”,琵琶女專門為他們兩個人彈了一曲,彈的比之前還要好,所謂: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彈的很好聽,白居易和他的朋友感動了,周圍的那些船上的人都很感動了。這個時候白居易就問她,說你的琵琶彈的這麼好是哪個師傅教的?這一問就觸動了琵琶女的心事,琵琶女就給他講自己的遭遇。她說我本來是長安的一個以演奏為主的歌伎,我的師傅就是京城裡面非常有名的穆師父和曹師父。我十三歲的時候琵琶就彈的很好了,那個時候在教坊裡面我排名第一,我就是在人們的讚揚聲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這樣過。慢慢地自己的年紀也大了,也變老了,再也沒有從前那麼紅火了。這個時候就有一個做茶葉生意的人願意娶我,為我“脫籍”。然後我就跟他到了潯陽來做茶葉生意。他上個月到浮樑縣去買茶葉,到現在還沒有回來呢,所以我整天就守著一隻空船。

通過潯陽樓的歷史來看人們對於《琵琶行》的三個誤會

誰知道琵琶女這一講,又觸動了白居易的心事。白居易來江州這麼久了,都一直沒有一個機會來說一說自己的委屈。他說我也是從長安來的,我們“同是天涯淪落人”,我本來是太子府的一個官,所以就貶到了江州來做一個司馬,一到江州人就病了,因為不適應這裡的環境。江州的這個地方臺潮溼了,我住的周圍都是黃蘆,苦竹。不僅潮溼,文化生活也很落後,一年到頭都聽不到音樂,喝酒還沒有人陪,只是自斟自飲。今天我聽到你的琵琶,這簡直就是天上的聲音。

這就是白居易和琵琶女的故事,這個故事很感動人,這個故事流傳了一千多年。那麼這個故事裡面有沒有誤會呢?我認為也是有的,至少有三個誤會。

《琵琶行》的三個誤會

一位是落魄士人白居易,一位是過氣歌伎琵琶女,他們在潯陽江頭相遇。“同是天涯淪落人”的他們把酒當歌,成就了流傳千古的名作《琵琶行》。我覺得這其中有三個誤會。

第一個是白居易對琵琶女的誤會。

關於琵琶女的身世,其實白居易在《琵琶女》的序言裡面交代的很清楚,他說“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倡女”就是歌女,古代的歌女社會地位是很低的,她們屬於“倡籍”,就是本質上來講她們是奴隸,是沒有人身自由的。她們如果要嫁人的話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如果是官伎的話,就要去官府“脫籍”,要把你的名字從“倡籍”當中註銷,成為自由人才能嫁人。如果是私伎,還要花一筆錢贖出來,這叫“身份銀”,贖出來之後再去官府辦手續,就是“脫籍”。

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又何嘗不是這樣子呢?可是白居易在這個問題上顯然判斷失誤,以白居易的學識,以他的見聞,他難道不知道歌伎嫁人的困難嗎?我想他肯定知道,他只是這個時候犯迷糊了。他的情感,情緒戰勝了他的理智,使得他做出了一個錯誤的判斷,他還說什麼“同是天涯淪落人”。事實上你白居易才是天涯淪落人,你由太子的左贊善大夫,由太子府的一個京官貶到潯陽這個地方做一個司馬,你才是淪落人啊,人家琵琶女怎麼是淪落人呢?現在的琵琶女已經找到了人生的好的歸宿了,已經從良了,已經嫁人了。怎麼還能說是“淪落人”呢?

通過潯陽樓的歷史來看人們對於《琵琶行》的三個誤會

第二個就是琵琶女對茶商的誤會。我們知道茶商所娶的琵琶女並不是年輕貌美的琵琶女,茶商帶她去“脫籍”,然後娶了她帶她一塊兒到江州,到潯陽來做茶葉生意。到了江州之後,茶商自己一個人去浮樑進茶,這有什麼不對的呢?從娶琵琶女到留琵琶女在江州守船,都可以看出這個茶商是一個厚道之人,是一個突破了世俗偏見的人,這樣的人是很值得尊重的,而琵琶女居然說“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商人重利”本身並不壞的啊,而且“商人重利”他不一定“輕別離”。事實上這個茶商自己冒著一定的風險一個人去進茶葉,把琵琶女留在江口,留在船上守船,這就是對琵琶女很大的關心了,怎麼說他不在乎跟你的離別呢?

第三個就是讀者對白居易送客之地的誤會。其實這個“潯陽樓”和這個“潯陽江頭”是兩回事,和白居易送客的地方是兩回事。白居易送客的地方在他的《琵琶行》的序言裡面也是交代的清清楚楚的“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白居易送客的地方是在湓浦口,不是在潯陽樓。《琵琶行》成名之後,彭浦口也跟著成名了。所以早在唐代,人們就在白居易送客的湓浦口建了一座琵琶亭。宋代有一個學者叫祝穆,在《方輿勝覽》這本書中這樣記載“琵琶亭,在西門之外,其下臨大江”,而潯陽樓雖然也是臨江,但是在北門,琵琶亭是在西門,可見不是一個地方。

據九江學者考證,這個湓浦口就是後來的湓浦港,湓浦港是九江境內的一處優質港口,遺憾的是鴉片戰爭以後,九江就被英國人租借。英國人租借九江之後就對這個地方進行改造,就將湓浦港填平了,也就是說歷史上的彭浦口已經不存在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琵琶亭是什麼時候建的呢?是改革開放以後重建的,雖然也在潯陽江邊,和潯陽樓一樣都在一條路上,都在潯陽江邊,但是離古代的那個琵琶亭的舊址很有一些距離了。

通過潯陽樓的歷史來看人們對於《琵琶行》的三個誤會

總之白居易送客的湓浦口與潯陽樓本來是沒有聯繫的,但是由於這些誤會使得人們把這兩個地方聯繫到了一塊兒。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