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琵琶行》《長恨歌》,揭露和批判的喻意不同!

中國古代的唐詩是極為璀璨的文化史,其中李白、杜甫詩人大都在盛唐時期。中唐以後就沒有再出現過很有知名度的詩人了,白居易是唯一的一個能與李白、杜甫等人相當的詩人。其《長恨歌》、《琵琶行》流傳千古、影響深遠。毫無疑問,兩首都是他作品中不可多得的寫作,那麼哪首才是白居易的巔峰之作呢?《長恨歌》是寫帝、妃題材的作品。“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句千古名句誰人不知。首先,這兩首都是敘事詩,並且文字和音律的契合非常之高,即便不去理解詩中的意思,光讀來就感覺非常之妙,是一種享受。如果當時有“大唐音樂榜”,白居易此兩首詩絕對打入前三。

《長恨歌》中詩人白居易用了很長的時間去尋訪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少年時的白居易在宮中只是個小官,都是想為了完成這部作品。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中心就是“安史之亂”一個由盛唐轉入中唐的歷史轉折點。年輕的白居易也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才子,那麼他就是為了寫帝、妃的故事而做的《長恨歌》嗎?

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琵琶行》《長恨歌》,揭露和批判的喻意不同!

《長恨歌》有一種說明就是“愛情說”。觀點不同的《長恨歌》基本主導的是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遭遇,以及歌頌他們愛情的純真的思想。白居易對帝、妃愛情的歌頌,在當時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中無疑是一種進步。是和梁祝,天仙配一樣,反映出人民的精神和情緒的表現。雖然詩中也有描寫唐玄宗和楊貴妃二人因享樂誤國,但作者並未對此有明顯的諷刺和不滿。這就是一部分人持“愛情說”的理由。

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琵琶行》《長恨歌》,揭露和批判的喻意不同!

還有就是“諷喻說”,認為《長恨歌》就是一首諷喻的作品,是對唐玄宗荒淫誤國和昏迷不悟的諷喻。暗示了中唐時期封建統治者的政治面貌和生活上的墮落。尤其是上半段的確是明顯的可以感覺到作者的揭露和批判的喻意。

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琵琶行》《長恨歌》,揭露和批判的喻意不同!

還有就是“雙重主題說”了,這種觀點認為《長恨歌》是寫一個物質發生的愛情悲劇,唐玄宗和楊貴妃既是悲劇的承擔都也是這個悲劇的製造者。而做為現實主義的詩人白居易可有可能是“怒其作孽,哀其可憐”此作品有譴責和同情兩種思想的矛盾主題。全詩的上半部是諷喻李、楊二人的荒淫生活招致的禍亂,下半部分對楊貴妃的死以及二人之間誠篤的愛情給予同情。全詩運用了現實和浪費的手法,不能將能單看成歌頌愛情或者諷喻現實。

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琵琶行》《長恨歌》,揭露和批判的喻意不同!

另外,我們知道,大部分詩作之所以千古不朽,是因為這些詩中有經久不衰的名句,這些名句,往往以絕妙的藝術手法,來展現了最普遍、深刻的道理。許多詩人,因為一、二名句,便留名世間,如崔郊“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鄭思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等等。

但是白居易這兩首,可謂通篇是名句,《長恨歌》有:“天生麗質難自棄”、“回眸一笑百媚生”、“在天願作比翼鳥”、“天長地久有時盡”……。《琵琶行》更是如此:“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未成曲調先有情”、“此時無聲勝有聲”、“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等等。

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琵琶行》《長恨歌》,揭露和批判的喻意不同!

在《琵琶行》中,文學創作技巧,無需贅言,白居易不僅講述了歌女的命運、身世,又融合一段精彩的“琵琶個人秀”,之後又從歌女引出自己的仕途坎坷,其明中有暗,你中有我。

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琵琶行》《長恨歌》,揭露和批判的喻意不同!

趙翼在《甌北詩話》中說道:“此即無全集,而二詩已自不朽”。意思就是,白居易即便不寫其他的詩,就光憑這兩首,足以不朽,是其作品中的最好的。而《琵琶行》也是白居易的巔峰之作。

詩人白居易給我們後世留下了不少經典的作品,他的思想寬度和其內心的遠大抱負或者不止就是歌頌愛情或者諷古喻今。我想他“恨”可能是恨大唐的統治者不能將大唐的盛世保持下去,“恨”自己沒有機會施展才華,“恨”自己不能早出生二十年與李白等人在同時代下對詩談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