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棄的“熊孩子”,可能是曾經的你


被嫌棄的“熊孩子”,可能是曾經的你


被嫌棄的“熊孩子”,可能是曾經的你


(據網上的消息,孩子還只是個不會溝通的嬰兒)


被嫌棄的“熊孩子”,可能是曾經的你


被嫌棄的“熊孩子”,可能是曾經的你


被嫌棄的“熊孩子”,可能是曾經的你


被嫌棄的“熊孩子”,可能是曾經的你


被嫌棄的“熊孩子”,可能是曾經的你


被嫌棄的“熊孩子”,可能是曾經的你


被嫌棄的“熊孩子”,可能是曾經的你


被嫌棄的“熊孩子”,可能是曾經的你


被嫌棄的“熊孩子”,可能是曾經的你


被嫌棄的“熊孩子”,可能是曾經的你


被嫌棄的“熊孩子”,可能是曾經的你


被嫌棄的“熊孩子”,可能是曾經的你


被嫌棄的“熊孩子”,可能是曾經的你


被嫌棄的“熊孩子”,可能是曾經的你



哄好孩子的確是大人的責任,

吵到別人了,

父母應該道歉,起碼心懷歉意。

正因為如此,

母親聽到嬰兒連續哭鬧時,

精神是高度緊張的,

非常希望能快速解決問題,

這時,突然遇到指責甚至辱罵的話,

自我防禦機制就會啟動,

情緒就會被激怒。



被嫌棄的“熊孩子”,可能是曾經的你


被嫌棄的“熊孩子”,可能是曾經的你


被嫌棄的“熊孩子”,可能是曾經的你


被嫌棄的“熊孩子”,可能是曾經的你


被嫌棄的“熊孩子”,可能是曾經的你


被嫌棄的“熊孩子”,可能是曾經的你


被嫌棄的“熊孩子”,可能是曾經的你


但回到現實狀況


被嫌棄的“熊孩子”,可能是曾經的你


被嫌棄的“熊孩子”,可能是曾經的你


被嫌棄的“熊孩子”,可能是曾經的你


被嫌棄的“熊孩子”,可能是曾經的你


被嫌棄的“熊孩子”,可能是曾經的你


牛媽心語

這篇文章發出來,肯定會被很多人喊打,鍵盤俠辱罵也就敲打幾個字,網絡上,部分年輕人充滿了戾氣,不放過熊孩子的叫聲一浪蓋過一浪。

再看看身邊的父母,熊孩子父母很少,可能很多人會說,新聞很多啊!(其實狗咬人不算新聞,人咬狗才算新聞)新聞報道的永遠是少數。可是網絡喊打死熊孩子的,簡直可以用人山人海形容,好像誰不喊就是溺愛孩子的人,就是熊父母,比如有人說我這種不打孩子的父母就沒資格當父母。

所以相反,膽戰心驚的父母大把存在。這又導致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很多父母生怕別人說自己是熊孩子父母,所以孩子犯了一點錯,就先把孩子猛打一頓,比如把屁股打出幾十道血痕發朋友圈的,比如當場把孩子猛打給路人看的……教育真正的目標是教會孩子獨立勇敢,有責任擔當,有勇氣面對自己的錯誤。但父母卻在上演一場“不是我的錯,全是熊孩子惹的禍”,來撇清教育的責任。

打孩子一頓很容易,要“教會”而不是“教”孩子很難。

如果整個社會,對孩子的教育,都停留在教不好就打死,生命將以何種方式延續?這種戾氣究竟會種下多少可怕的種子,社會會變怎樣?

不是為熊孩子辯護什麼,的確有些孩子的言行超出了世界的容忍,其原因也主要和父母教養有關,但肯定沒達到漫天都是熊孩子的地步。孩子的言行是成年人世界的反射,世界本無熊孩子,熊的是大人,大人熊了,所以孩子才熊。成年人溺愛是一把刀,成年人的暴力亦是一把刀。切不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在這個人人喊打熊孩子的年代,真正的只是孩子病了嗎?

關於熊孩子,你有什麼想說的,一起來留言吧。

我是牛媽彭小蹦,兩個孩子的媽媽,美國註冊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國際鼓勵諮詢師,30歲自學漫畫,推送了600多篇原創育兒漫畫,關注我,一起讓育兒更從容,讓媽媽更美好。


"


分享到:


相關文章: